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最早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我们看自然,虽然形式上有变化、有生有灭,但是自然的本质却没有变化和生灭。
人的精神与自然同性,也是高于一切形式的存在。
所以“天人合一”就是要我们的自心不被任何形式迷惑,回归本性,达到无善无恶、不生不灭的永恒境界。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2、庄生晓梦迷蝴蝶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道: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之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
意思是:人在梦中的时候,他无法知道自己在做梦,还要在梦中去占卜问询梦的吉凶,醒来后才知自己在做梦。
只有最清醒的人才知道他自己的人生也是一场大梦,而愚昧的人自以为清醒,仿佛什么都明白了似的。
这样的人,这样的认知,真是鄙陋肤浅啊!
庄子在梦中梦到了自己化为蝴蝶,他提出一个问题,究竟是庄子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成了庄子?
在庄子看来,不管是庄周还是蝴蝶,都只是‘道’运行中的一种形态,不要太执着,精神才是最高的追求。
对此,苏东坡也发出过感慨:“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六祖慧能禅师的一段最著名的偈语,佛教传到中国后,发展到六祖的时候,达到了巅峰时期。
中国化了的佛教更贴近中国思想,这段话意在表明:一切有为法皆为梦幻泡影,不要妄想执著,才能明心见性,自见菩提。
菩提比喻我们的智慧,那又有什么树呢?若是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就是执着于物了。
明亮的镜子就如我们的清净心,本来清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慧能禅师通过这一段话告诉我们:佛就是你自己,佛就在你心中,放下执着,顿悟成佛。
4、格物致知
《大学》中道: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按照这个顺序进行。
“修身”就是我们现代人经常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才能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只有经营好了家庭,才能出去开创一番事业。
假如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处理不好,那就不要谈什么为社会做出贡献了。
正如古人所说:“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那些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人,会被永久地追随、效仿和怀念。
5、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这段话是孟子所说,它的意思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思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天理,以求美好的幸福生活。
人生想要圆满,求人不如求己,求物不如求心,内因才是变化的依据。
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不断地反省自己,如果自己很多事都没做好,怎么去要求别人呢?
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不断地优化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
6、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理,心外之物乎?
王阳明创立的心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后一座高峰,其内涵和意义犹如浩瀚大海,需要很长时间的细细体悟。
心学主张一切“理”由心出,只有你认识到的,才是真正对你有意义的。
心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王阳明晚年一直讲的三个字:致良知。
世间万物错综复杂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才能分得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呢?
唯有人人“致良知”,才能有效减少社会矛盾,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阳明先生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你就所向披靡,可成圣贤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