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封龙山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元氏古邑八都神坛是上古兵主蚩尤之圣地
作者 何连锁
释义《八都坛神君实录碑》碑文,发现碑文作者的笔下,河北元氏封龙山是中华民族文明发源地之一,元氏封龙山区域的人类文明史可推测到上古华胥氏时期,元氏封龙山下的上古飞龙邑,战国时期的封龙邑、石邑,与周边的鄗与东垣可能都是元氏古邑之子邑。元氏古邑则可能是上古兵主蚩尤的祖庭,逐鹿之战后成为黄帝的明堂,四岳的发源地,岐黄于此论道,《黄帝内经》由此问世,祖国中医学(汉、彝学派)基础理论滥觞之地。
《八都神坛庙碑》,是东汉汉灵帝光和年间所立,是元氏封龙山区域七块汉碑之一。唐垂拱1年(685年)10月1日在河北省元氏县城角儿村区域发现此碑,有同期的《八都坛神君实录碑》存据。现《八都神坛庙碑》不知所踪,此碑既没有保存下来,也没有在典籍留下任何拓片与文字资料。现存世的有《八都坛神君实录碑》清末拓本,《元氏县志.民国志》中有图片和碑文。《河朔访古记·元·纳新》载:“八都神坛,在县西故城西门外。”
《八都坛神君实录碑》拓片碑文附录:
昔唐尧氏作,奄有冀方,晋卿族兴,裂为赵国,(缺二字)群(缺十字)祠宫,跨南垂而临北际,业希旧,古木十围;道亚仙公,幽灵八座,精义而入相兆于仪形,妙物(缺七字)八都坛者,都望八山之始坛也。此地名山封龙之类有八,因坛立庙,遂为号焉。亲亲之道,或谓昆季,则檀(缺三字)如桂有丛,连蜷偃蹇,于庭之畔,方丈之地,八树星罗间,疏然见同气长幼之象。然而深根固本,龙盘武据,建殖时代,人莫能知。验其磊落多古,殆万年也。盖栋宇未作,灵祗之所凭焉。气色青,状烟霏兮雾笼;馨香郁烈,若兰时兮菜节。左车降生之地,休荫弘多;汉明载诞之城,芳猷允塞。岂徒川原之上,氐称明净而己哉!昔汉光和州将冯氏,敬而不怠,谷至两钱,感恩立铭,盛绩犹在。自兹以後,鲜或能继。虽明时圣日,久属升平,而旬雨谷风,顷乖期候。或{此虫}乌荐出,商羊屡舞,顾毕昴之分野,同寿春之东西。九年之储,汲汲于糊口;万人之众,敖敖以疚心。独我关亭,不减平素,匪惟神助,亦在人弘。弘之而谁,可得言也。时令萧亻炎,梁後主之幼孙,阳羡公之爱子。金陵地业,夙著盛名;玉树时英,少归雅望。禁脔宠,期黑头以为公;数奇不调,将白首而作宰。安此下人,颂声载路。丞薛惟节,曾祖晖,列棘周代;大佼约,剖竹皇家。君之降生,众推必复。青云自远,贰翔鸾於斗城;非罪而来,助割鸡於子邑。主簿赵延庆,体儿魁梧,识度夷旷,久而益敬,芬若芝兰;仰之弥高,邈如云汉。左尉司马玄同,器宇幽深,学术该赡。何思何虑,运鬼谋於掌握;玄之又玄,穷道源於唇吻。此等官属,实曰循良,辟人为龙,如鸾佐凤,聪明正直,道合於神,苹蘩蕴藻,感而必应。井邑之地,水旱无虞;疆里之间,稼穑独茂。甫田岁计,家积千箱,栖亩馀资,周给壹郡。就蒙福,更表休徵,嘉禾白鸠,往往间出,殊根会蒂,示同心也;雪羽霜毛,旌洁白也。酒食宴乐,穆将愉兮未央;晖光日新,郁纷纭而何极。邻城以之健羡,台府由其籍甚,祀相望,扫除不暇。刺史冯义,故御史大夫安昌公之子也。六艺俱学,于何不长,八体论功,斯焉特妙,褰帷露冤,不坠家声,扶滞摧豪,以为已任。下车未几,亲行礼衤失,簋如奠,云满四郊,舞咏未终,泽给千里。司马云柬,有清劭之才,负邦国之誉,非其不可,所寄无忧。尝以龙见,密云逾积,暂纡鹤履,明德是歆,曾不崇朝,滂霈而返。司法参军陈鼎量,家保太北之道,宦得于公之名,俎豆之间,知其可任。其後微旱,又令祷谒,曲加奖眄,顾走为文,不以人废言,亦应时流溢。凡数斋告,而屡有年,八县空仓,壹朝重实,皆可案覆,而敢公言。只如呼木扣藤,沐兰チ藻,日有万计,愿无壹违,可得而闻,不可得而说也。神之邻里乡党,列於碑阴者,参十伍人,并地望时雄,耆年宿德,每有邀福,常所与祭。荷明神之重施,欲古庙之增修,间伺农隙,率先人愿,以垂拱元年十月一日,依洪洞故事而兴版筑。长垣百堵,烟云相连,回廊四注,阴阳不测,大厦中起,巍然若扶,幽邃窈窕,不可谈悉。於是绘事入山,署置叁面,千岩万壑,宛在目前。想宣父之名邶,思启母之为石,琢磨琬琰,放象体势,方面列。斑白有序,光流声殷之祉;从此而归,骨青耳细之奇。望之如在,岩岩焉,森森焉,人莫敢视,岂周访之能安寝乎!事毕功弘,既而胥悦,披文相质,方议雕镌。忽有得神古碑,有额无颂,规矩裁制,则光和碑之元偶也。嗟乎!人怀陵谷之虑,两地不孤;神知修复之期,千龄继出。气冲积雪,暂如埋玉;光照丛台,终同返璧。宰君重其神应,嗟玩久之,谓余曰:「抱璞俟时,岂无人之别玉;阙文有待,盖知来之如今。其汉碑之建立也,方伯冯公在位,左尉樊君撰文。此时也,刺史又冯君居右局,神意人事,尔知之乎?」元质肆拾无闻,壹命而仕,地孤鼎气,家累玉山,承乏末寮,名何足数。雄文チ,有於当仁;吉事惟先,不遑於覃思。直书其事,焉敢论文;勒为实录,树之於右。萧公结构简贵,笔无妄得,崇重明神,敬恭缮写,钩回电转,金曜星繁。庶以发挥幽明,映澈今古,愿八君保,俾万代垂光。名之扬兮德之至,神之来兮此无愧,土之安兮岳之列,若有人兮斯不灭,为荣观兮□可阅。(石刻。《常山贞石志》四、《道家金石略》页七四)
依据《八都坛神君实录碑》清末碑文拓本记载,《八都神坛庙碑》在唐垂拱一年李显与武则天“二圣临朝”初期在河北省元氏县城角儿村区域发现,此碑是东汉方伯冯公“在位”,左尉樊君撰文。至少是在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以后,由西梁后主萧琮之孙、阳羡公之子萧亻炎撰文,周公卿晖之曾孙、东郡守丞薛令(丞薛),县主簿赵延庆,左尉司马玄同(魏玄同),御史大夫安昌公之子、刺史冯义,司马云?柬,司法参军陈鼎量,碑阴者参十伍人在场或参与下修建而成《八都坛神君实录碑》。
断定“左尉司马玄同”所指“唐魏玄同”。《旧唐书.魏玄同传》载:魏玄同(617年-689年11月2日),字和初,定州鼓城(今河北省晋州市鼓城村)人。唐朝时期宰相,濮阳县令魏乂之子。出身巨鹿魏氏。进士出及第,累任长安县令,迁吏部郎中。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联合西台侍郎上官仪谋废武后,坐罪流放岭外。上元初年(公元674年),遇见大赦。永昌元年(689年),得罪武则天,坐罪赐死,时年七十三。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得以平反昭雪,追赠尚书左仆射。
《八都坛神君实录碑》成碑时代背景。
根据碑文所载,《八都坛神君实录碑》修建在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之后。史载: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唐以洛阳为东都。684年九月,武则天废高宗之子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立中宗弟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改元光宅,迁都洛阳,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改紫微城为太初宫,由太后临朝改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天授二年(691年)七月,“徙关内雍、同等九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史称“神龙革命”。神龙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阳宫病死。
《八都坛神君实录碑》部分语句释义。
1.“昔唐尧氏作,奄有冀方”。《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王国维》载:“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三年,……遂伐奄、灭蒲姑。……四年,……王师伐淮夷,遂入奄。……五年春正月,王在奄,迁其君于蒲姑。夏五月,王至自奄。”《书·五子之歌·孔丘》载:“有此冀方。”蔡沉集传:“尧授舜,舜授禹,皆都冀州。言冀方者,举中以包外也。”《孔子家语·正论解》载:“《夏书》曰:‘维彼陶唐,率彼天常,在此冀方。'”王肃注:中国为冀。推测做八都神坛祭祀活动,是从上古陶唐氏尧开始,上古尧都在冀州,冀州就是上古奄国的冀方。
2.“晋卿族兴,裂为赵国”。“晋卿”即赵鞅赵简子名鞅,字志父。赵武之孙,赵成之子。《史记·赵世家》载:赵简子主宰晋国军政,“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
赵国,《史记·赵世家》载:“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时伐戎,为御。”周穆王打败徐偃王后将徐国改名为赵城赏给了造父,赵氏由此而来。造父的六世孙奄父,推测为奄国郡主。而“徐国”、“赵城”、“奄国”相距不会太远,应是元氏古軧国的近邻。
3.“道亚仙公,幽灵八座”。
道亚,类“亚父”。亚父称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初指父亲的亲属或者官位比父亲高的人。后来也可以用来称呼祖父或侯王所尊敬的贤臣。《史记·项羽本纪》载:“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老子圣母碑·后汉·王阜》载:“老子者,道也。”秦汉以后,老子被尊为圣哲,受人尊敬,汉初又与黄帝并列,合称“黄老”。道亚,即老子。仙公,即仙翁,仙人。元氏县的三公山,又称仙翁寨山;井陉段庄村北有仙翁山,仙翁山阳面有多处商周时期的遗址。这两座山被称为是道教祖师老子的修行地与尸解羽化升仙之处,均分布在元氏封龙山周围,两山一南一北与封龙山相连。道亚仙公,即指道教老子。《庄子.天运》载:孔子率众弟子拜见老君,乃“得道受书”,不经北酆鬼官之考谪,升入仙界。“北酆鬼官”,则可能就是东周的“北岳”或者“北岳之神”。
幽灵,是死者的灵魂,以其生前的样貌再度现身于世间。幽灵八座,意指八都神坛供奉的八神之位。
4.“八都坛者,都望八山之始坛也”。此地名山封龙之类有八,因坛立庙,遂为号焉”。八都坛,是指在都城对“八座神山”望祭而设置的祭坛,因此建立的庙宇称“八坛神庙”。八座神山指,封龙山、三公山、无极山、灵山、长山、石溜山、白石山、黄山(即珍珠山,上有北岳神祠)。至少在东汉就开始于元氏县城角儿村区域的八都神庙中设立“八都坛”。
5.“然而深根固本,龙盘武据,建殖时代,人莫能知。验其磊落多古,殆万年也”。释义,“八坛神庙”遗址的建立时间年代久远,不知从何开始,查看它那雄伟的垣壁,差不多有一万年了吧。据此《八都坛神君实录碑》作者推断,在此地的祭祀活动,差不多可以上推至中华人类文明的始源。
6.”左车降生之地”。“左车”即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李左车,西汉柏人(邢台隆尧)人。
7.“汉明载诞之城”。汉明帝出生之地。汉明帝,即东汉皇帝刘庄,字子丽。汉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光烈阴皇后阴丽华。建武四年(28),生于元氏(今河北元氏西北)。
8.“氐称明净而己哉”。《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元氏县古有泜水。《北史·氐传》云:“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山海经.海内经》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礼记·王制》载:“西方曰戎。”《礼记·王制》<注释>:“戎、狄、夷、蛮、氐、羌实为一族,皆炎帝苗裔,名称虽别,族实不分。”《说文解字》载:“戎,兵也,从戈甲。《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氐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氐人。”
由上推测元氏封龙山区域是禹郊祭配祀鲧的“明净”之地,即夏明堂。巧合的是距元氏封龙山北约25公里的井陉庄子头村东“兔山坡”(涂山)阳面有庙称“大王庙”又称“白马寺”。
作者推测,氐国是上古神农氏或蚩尤的属地,在黄帝战败蚩尤后,改为軧国,与鹿泉大车行、小车行、横山、符庄等地同归于轩辕黄帝账下,“轩辕造车”备考地。
9.“昔汉光和州将冯氏,敬而不怠”。光和(公元178年—184年)是中国东汉皇帝汉灵帝刘宏 的第三个年号,时间跨度为7年。汉灵帝刘宏(公元157年—189年5月13日),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省深州市)。
10.“自兹以後,鲜或能继”。从此以后,对鲜虞族群神位或者说是有熊氏黄帝的祭祀得于延续。
11.”虽明时圣日,久属升平,而旬雨谷风,顷乖期候“。明时圣日,汉明帝刘庄,东汉王朝第二位皇帝(57年3月29日 —75年9月5日 在位。
12.“青云自远,贰翔鸾於斗城;非罪而来,助割鸡於子邑”。斗城,汉长安故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北。本秦宫,汉惠帝时重修。《三辅黄图.汉长安故城》载:“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后因以“斗城”借指京城。割鸡,指县令之职。《赵知县挽词·宋·叶适》载:“空闻割鸡笑,不见化凫留”。
“子邑“,即宋子邑,战国赵地,在今河北省赵县东北,老子的父亲老佐是宋国的司马。老子母亲当年望子成龙,曾请精通殷商礼乐的商荣教授老子。《史记·殷本纪》记载:“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子”,春秋时学识渊博者为子。商末“箕子之囚”地可能就在井陉威州之“簸箕掌”山谷中。史载“殷末三仁”之一箕子“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他起初逃亡的地点是否是鲜虞氏古国?本句释义:天高黄帝远,乘”二圣临朝“在长安城明争暗斗之际,左尉司马玄同不是因获罪罢免流放到此,而是想在“子邑”,助县令一臂之力。
13.“井邑之地“。指今河北井陉与元氏县封龙山区域。
14.“酒食宴乐,穆将愉兮未央”。未央”就是未尽,未止的意思。未央宫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未央宫为汉宫的代名词。意指当年的穆天子曾在此(元氏封龙山黄帝宫)郊祭。
15.“晖光日新,郁纷纭而何极”。萧氏家族后继有人。
16.“邻城以之健羡,台府由其籍甚。”健羡,非常仰慕,非常羡慕。台府,指御史府,中央政府机构。籍甚,盛大;盛多。隐意临城的故都“羡里”得于装点,“西台侍郎上官仪”上天之灵得于慰藉。
17.“以垂拱元年十月一日,依洪洞故事而兴版筑“。垂拱元年,武则天称制,迁都洛阳,改东都为神都。版筑,版筑技术也叫做夯筑或夯土技术,意指建造城墙。洪洞故事,意指东汉建和年间,在洪洞县的霍山南麓建造阿育王塔院。霍山,太岳山主脉霍山,最早被称作“霍泰山”,演变为“太岳”,并扩展为整个太岳山脉的总称。霍泰山是《禹贡》冀州的镇山,为当时中国五镇之山中镇,唐代还封“霍山神”,总领海内名山。
18.“想宣父之名邶,思启母之为石”。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诏尊孔子为宣父。邶,邶古国名。《说文解字》也说:“邶,故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是也。”邶是周代诸侯国,商灭亡后,邶为纣王儿子武庚的封地。周武王克商,分商都朝歌以北为邶,南为鄘,东为卫。周武王派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守卫三个地方,以监督武庚,号为“三监”。晚清学者王国维认为 , 此地就是 《诗经》中的邶国之地 。以国为氏。
启母,大禹的妻子。《史记正义》引《帝系》载:“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以生启也。”《史记》载:“夏之兴也以涂山”。《淮南子》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化为巨石,石破北方而生启。《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推论:东周元氏封龙山区域是孔夫子演绎《十翼》的“邶”城之地。《周易集说·序·宋末元初·俞琰》载:“夫《易》始作于伏羲,仅有六十四卦之画,而未有辞。文王作上下经,乃始有辞。孔子作《十翼》,其辞乃备”。
19.“光流声殷之祉,从此而归”。此地曾是殷商的故地,昔日的“牧野”古战场,商灭周初兴之地。
20.“骨青耳细之奇。望之如在,岩岩焉,森森焉,人莫敢视,岂周访之能安寝乎”。
骨青,(一)、超凡脱俗,具有神仙资质。网载,宋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中:“《百咏》中《蒋帝庙》诗有‘闔棺漫説荣枯定,青骨犹当履至尊’之句,人多不解‘青骨’二字。偶閲《海録碎事》,载后汉末蒋子文尝为秣陵尉,自谓青骨,死当为神。后因显灵,吴主为立祠钟山下,因改山为蒋山。后累封为帝。始知二字本此。”(二)、指坚贞的品质、气概。《青玉案赋·唐·张馀庆载:“成其高而有足,歷其远而有脛,将以表青骨,传素心。
耳细,即(一)、“拿细耳人”,指有非常敏锐的听力的人;(二)、离俗人,古代希伯来人(犹太人祖先)一批经过洁身归圣的人。
“骨青耳细之奇”,意指商末周文王拘羡里。昔日轩辕黄帝可能在封龙山区域建明堂,与岐伯对答,完成《黄帝内经》,赞皇棋盘山区域则推测是岐伯族群活动地。《封神演义》描写周文王在“雷震子”帮助下脱险返回西岐。轩辕黄帝,曾称为“雨师”、“丰隆”。“雷震子”则意指黄帝的遗著、法衣与法脉。“西岐”则相对于“岐伯”赞皇棋盘山区域居所而言。
岩岩,高大、高耸。森森,繁密或者寒冷。“岩岩焉,森森焉,人莫敢视”。意指周文王曾在被拘之地“羡里”推演周易,也是伯邑考被害之地,纣王的儿子武庚的封地、孔子续做《周易》的“邶国”,发生的一系列神秘事件,让人不敢正视。
岂周访之能安寝乎。周访,孔子访“名邶”,做《十翼》;周穆天子西巡,拜访“西王母”,登昆仑丘,视黄帝宫,于封龙山封”丰隆”之葬。
21.“元质肆拾无闻,壹命而仕”。壹命,最低的官阶。《北史·周纪上》:“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命。”元质,意指三国徐庶,字元直,在曹营据低位,一言不发。
22.“直书其事,焉敢论文;勒为实录,树之於右。”真实的事情,不能直著其文,可以算作备忘录,留后明志。
23.“庶以发挥幽明,映澈今古”。旨在引古博今,阐明历史真相。
通过《八都坛神君实录碑》部分语句的释义,推测八都神坛是上古祭祀八神之地,那“八神”到底是何方神仙?翻阅古籍记载,“八神”源自两种风俗,即“齐地八神”与“蜡祭八神”。
齐地八神。《史记·封禅书》载: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贵阳,祭之必於泽中圜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珪币杂异焉。
腊祭八神。即,八蜡所祭之神,主宰宇庙之八神。蜡祭八神,夏代叫“清祀”,商代叫“嘉平”,周代叫“蜡”。《礼记·效特牲》载:“天子大蜡八”,“八蜡以祀四方”。《礼记·郊特牲》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所记:“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三礼图考·宋代·聂崇义》载:“伊耆氏早巳祭祀八蜡”。《史记索隐·唐·司马贞》载:"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
此外,还有八方之神的传说。相传是帝喾妃所生之八子,可能是上古“四岳、四隅”之来源,本文不做结论。
文献对设置上古八都神坛祭祀的介绍。正史中有秦始皇、汉高祖、宋太宗等亲自到八都神坛行祭祀之礼的记载。《史记.封禅书》载:“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衅鼓旗。《后汉书·马延传》载:“延将兵卫护南单于,敕延过武库,祭蚩尤,帝亲御阿阁,观其士众。”《宋史·礼制》载:“军前大旗曰牙,师出必祭,谓之祃。后魏出师,又建纛头旗上。太宗征河东,出京前一日,遣右赞善大夫潘慎修出郊,用少牢一祭蚩尤,祃祭。”
元氏古邑的建立。《八都坛神君实录碑》发现于元氏县城角儿村区域。此处位于元氏封龙山东麓姬村镇姬村附近,姬村的东南近邻是殷村镇。殷村镇殷村的西南近邻是元氏的故城村。《八都坛神君实录碑》应在元氏八都神庙中供奉,供奉的人主(兵主)是蚩尤,结合对八都神庙实录碑文部分语句的解读,推测元氏县姬村镇、殷村镇及元氏的故城村、鹿泉山尹村、铜冶镇等区域是“元氏古邑”,元氏县城角儿村、王村及侯村区域是上古至古代的郊祭地。这一区域应有上古冀中第一王城,作者称之为中华“元氏古邑”。待更多文献与考古工作的推进认证。
上古元氏封龙山区域是蚩尤的祖源地。根据八都神坛神位设置推测,战神兵主蚩尤的领地在东夷,元氏封龙山区域是人主之一蚩尤的根据地。
中华民族文明源于三皇五帝。三皇,即天、地、人三官。《风俗通义.皇霸·东汉·应劭》第一,引《春秋纬运斗枢·汉》载:三皇,“伏羲、女娲、神农。”《尚书大传·汉·伏胜》载:“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本文作者推测,原始三皇应是指青帝伏羲氏配天皇、后土女娲氏配地祇,兵主蚩尤氏为人皇。五帝,即炎、黄、尧、舜、禹。《淮南子.太公兵法·西汉·刘安》载:“蚩尤的儿子禹祖宗华胥,其子孙及后裔便称为华胥氏”。指说蚩尤与夏禹是一脉宗亲。
《春秋世谱·清·陈厚耀》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国语.晋语.四·春秋鲁国·左丘明》、《世本·西晋·皇甫谧》载:“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祖母华胥氏。”《三皇庙碑·元》载:“伏羲子少典为神龙首;东迁少典,君于颛臾之地以守伏羲之祀。即炎、黄、蚩尤与伏羲都是华胥氏后裔。《太白阳经·唐·李筌》载:“伏羲以木为兵,神农以石为兵,蚩尤以金为兵。”《史记.三皇本纪.补录·唐·司马贞》载:“ 太皥, 庖牺氏(伏羲) ……母曰 华胥,履大人迹於雷泽,而生庖牺於成纪 。”《枕中书·唐·沈既济》载:“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北岳)。”古北岳考证在河北元氏封龙山区域,推测“伏羲之祀”也在这一代。
巧合的是封龙山西邻井陉南王庄村有伏羲人祖庙,此地流行有伏羲氏在此生活的古迹及传说;封龙山东邻河北新乐市何家村东部的伏羲台,赵县双庙村有伏羲庙(人族庙)。在元氏封龙山周围井陉微水长岗村称龙母故里,修有五龙神母庙,祭祀香火千年不断。“五龙神母”则推测可能是华胥氏的神位。由此推测,元氏封龙山区域地源是“颛臾(颛顼)之地”。“颛顼治北岳”,指山则可能是井陉五峰山;指地,则可能是元氏封龙山区域为政治中心。“雷泽”(可能是指宁晋古大陆泽),伏羲出生地之“原始成纪”(可能是井陉南王庄村一带),元氏封龙山区域有许多上古人类生活的可考地。
依照“华夏文明源冀方”说和对《八都神坛君实录碑》碑文部分语句解读,作者对上古炎、黄、蚩尤大帝的生活地起源做一推论。
以中国中原为中心,上古蚩尤大帝占据中原东南部、炎帝占据东北部、黄帝占据西北部,西南不适合人类居住。蚩尤部所在地水源丰富,适合种植稻米及捕鱼,这里飞鸟聚集,鳄鱼是动物界首领,是临海太阳初升之地,故蚩尤称白帝(稻米颜色),以鳄鱼(龙)及凤鸟为图腾。炎帝居东北之地适合种植高粱,牛是动物界首领,故称为炎帝(高粱米颜色),以牛为图腾。黄帝占据的西北黄土坡地,适合种植黍谷,熊猫是动物界首领,故称为黄帝(黍谷米颜色),以熊为图腾(作者推测可能是野猪)。起初以蚩尤领地界为最富庶,蚩尤占冀方,属中央祖庭,蚩尤承继伏羲基业,为天下共主,以“元氏古邑”为都城,靠山居水,在“九河”流域种植水稻、下海打鱼为生,在鹿泉铜冶地区冶炼铜,打造兵器。
上古时代,气候多变,推测可能起初是天气干旱,气候下降,农作物产量降低,黄帝被迫离开祖地,率众向东发展,逼近炎帝地盘。轩辕黄帝权衡利弊,首先向炎帝发起进攻,通过“阪泉之战”,神农氏炎帝战败,不得于与黄帝结盟。之后,天气突变,中原河洛之间的九河区域突发洪水,海水倒流,冲毁家园,给上古先民带来更大的灾难。蚩尤氏族人以为“天谴”,蚩尤带领族人被迫向神农炎帝领地进发,炎帝主动与黄帝联手,通过“逐鹿之战”打败蚩尤。也许是蚩尤主动臣服,理由是认为自己“德不配天”。黄帝降服蚩尤后,将蚩尤*害,并且将他身首异处埋葬,不仅如此,还利用他的画像余威恐吓其他部落,这就直接引发了“刑天舞干戚”事件。
《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就是战神蚩尤。此典故则可能反映的是蚩尤死后,他的族群不甘耻辱,奋起反抗的真实写照。同样地情形下,曾是蚩尤部族首领的水神共工,因不满上天发动水灾,剥夺首领蚩尤天下共主的地位,“怒而触不周之山”,向天示威。刑地,则可能是后来的邢地,也即《穆天子传》中的钘山之地。刑地与氐国即后来的軧国相邻,两者都在元氏封龙山周围一带。
涿鹿之战古战场在哪里?众说纷纭。《钜野县志》载:“蚩尤墓,在城东北八里”,即,蚩尤墓在邢台巨鹿泽(大野泽)。推测,涿鹿之战的古战场就在浊漳水与巨鹿泽范围内。“板泉之战与逐鹿之战”,是否就是“鹿泉”一词的由来。古战场就分布在山西省寿阳城西北的鹿泉山至河北鹿泉封龙山这片区域?
推测逐鹿之战后,黄帝占领蚩尤祖庭元氏古邑。黄帝统一华夏后,于元史古邑创建“黄帝明堂”,开启华夏第一城,并封蚩尤为“兵主”,恩威并施降服蚩尤众部落,成为新一代天下共主。黄帝“乘龙升仙”后,后人在封龙山修建“黄帝宫”,黄帝享受历代后裔郊祭配祀香火之礼,称“丰隆之葬”。
2024-4-29于石家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