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顶级谋士贾诩,为什么一直被称为“毒士”?

三国: 顶级谋士贾诩,为什么一直被称为“毒士”?

首页角色扮演人间乱武更新时间:2024-07-23

假如要为三国的谋士们排个序,前三席位里面一定有贾诩。

但这个人千百年来争议很大,因为他有一个洗不掉的黑历史。

他虽然字“文和”,但做的都是“乱武”的事情。

1

话说董卓被王允和吕布干掉以后,大汉朝的这次内乱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当病重的大汉朝以为自己可以再续一口气的时候,贾诩为他拔了管。

董卓死了,手下的凉州军群龙无首,要散伙分行李的时候,贾诩给陷入绝境的凉州军出了一个“毒计”:让李傕、郭汜反攻长安。(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横竖都会死,不如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结果是,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成功,好不容易归于平静的长安,再次陷于战火。

贾诩也自知败人品,万万不肯接受李傕和郭汜的封赏,只能尽力援助重陷囹圄的汉献帝。

贾诩的这一计,彻底改变了历史。

那么,贾诩真的是一个为虎作伥的恶人吗?他真的是一个毒士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看看贾诩的发家史。

贾诩这人,打小就聪明。

贾诩年轻的时候,被氐人绑过票,结果要活埋他的时候,他大喊:“我外公是段颎!”。

这个谎就撒的很高明,因为对当时的氐人来说,段颎是让他们既恨又怕的*神,氐人不敢冒这个风险,于是赶快为贾诩松绑,并好酒好肉的伺候。

而同被绑的其他人无一幸免。

之后,贾诩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老辣。

2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征张绣。

张绣和刘表在贾诩的撮合下形成了联盟,曹操久攻不下,后方又受到袁绍*扰,不得已撤兵了。

张绣看到曹操撤退,来了精神,想去追击。贾诩说,别追了,追了必败。

张绣哪里肯听,结果扑上去以后,被*的大败。

这时候贾诩又跳出来说了,现在可以追了,追了必胜。

张绣都听呆了,这是怎么回事?刚才乘胜追击失败了,现在军队气势都没了,就这点残兵败将能赢?

贾诩没多做解释:别废话,快去追,听哥的就对了。

张绣将信将疑的追过去,结果大获全胜。

张绣彻底懵了,像极了学渣看学霸解题,看不懂,但深受震撼。

面对张绣崇拜的眼神,贾诩这才解释说,曹操这个人很谨慎,既然决定撤退,就一定会亲自断后,你打不过曹操啊,所以必败。

“那为什么后来又胜了呢?”

“曹操这急急忙忙的退兵,一定是后方着火了。曹操既然以为打退了你的追兵,一定会放心的回许都,那剩下断后的人,肯定不是你的对手。“(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一番话,把张绣说的是五体投地,从此以后,张绣对贾诩的听从达到了“迷信”的地步。

对学渣来说,有学霸的贴心辅导,抄作业就完事了。

3

不久以后,在建安四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势,袁绍想拉拢张绣,就派使者去找张绣。

张绣心动了,想投靠袁绍。

贾诩见了,出言嘲讽袁绍的使者:告诉袁绍,他们兄弟都不能相容,能容下天下人?(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

一句话,断了张绣的后路,张绣吓坏了(绣惊惧曰:“何至于此!”)。

张绣的反应可以理解,这里面有个背景,张绣对曹操有*子之仇。

早在建安二年的时候,张绣对曹操已经投降过一次,结果曹操没有忍住对人妻的偏爱,强行纳了张绣的婶婶为妾,还私下里拉拢张绣的部下,挖他的墙角。

婶婶被纳妾还可以忍一忍,但挖角下属实在是忍不了。

兄弟如手足,手足断了,搞不好命都没了。

于是张绣反了,曹操猝不及防。在混乱中,曹操最得意的接班人曹昂挂了,保镖队长典韦挂了,曹操也身负重伤。

曹操的得意忘形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而这次反叛行动,也是贾诩策划的。

双方也因此结下了梁子。

这种情况下,张绣用脚指头想想,也不敢投奔曹操啊!

可贾诩就是不按常理出牌,让张绣二次投降曹操。

神奇的是,曹操对张绣的二次投降非常欢迎。不仅封他为扬武将军,封列侯,还结了亲家,全然忘记了*子之仇。

贾诩又猜中了。

贾诩太懂曹操了,一个儿子*了就*了,曹操心里装的是九州万方,现在官渡之战正焦灼的时候,曹操太需要梳理一个标杆了。

当然,日后曹操还是算账了的。

在贾诩归附曹操以后,迅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曹操官渡之战缺粮的时候,给了曹操一针强心剂。(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

其实,贾诩之所以算无遗策,只因为他从不谋事,而是谋心

他太会揣测别人的心理了。

那么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善于洞察人性的贾诩,是否一直在利用人性的恶,为祸人间呢?

不见得。

4

贾诩的计谋,其实大部分都是出于无奈的自保之策。

就拿反攻长安来说,当时的形势是王允对凉州集团大开*戒,作为凉州集团的一员,贾诩的计策无可厚非。

更何况,他也没有预料到李傕和郭汜会疯狂报复。

当他意识到铸成大错的时候,拒不接受赏赐,说道:“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

之后尽力护得献帝周全,以求补过。

多年之后,归附曹操的贾诩更懂得明哲保身。

一次,曹操问他接班人的人选,这是一道送命题。继承人的选择,向来是最敏感的政治问题。

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崔琰和杨修死得不明不白。

面对这个问题,贾诩不说话。

曹操又追问:“跟你说话,你怎么不回答?”

贾诩说:“刚才在想一个事情,所以没有回答。”

“在想什么?”

“在想刘表和袁绍啊!”

听到这,曹操哈哈大笑。

贾诩的潜台词就是:刘表和袁绍,就是因为没有立嫡长子,搞得祸起萧墙。

你自己看着办吧!

前车之鉴,让曹操下定了决心要立嫡长子曹丕(托贾诩的福,曹昂已经过世)。

贾诩真的是不粘锅,给出了建议,又没留下话柄。

受此大恩的曹丕,日后对贾诩厚待有加。

5

然而,同是顶级的聪明人,贾诩的格调好像比不上荀彧和诸葛亮。

荀彧有“奉天子以令不臣”,诸葛亮有《隆中对》,相比而言,贾诩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

甚至有人认为贾诩都是算计人的小聪明。

荀彧可以为了国家大义,作为曹魏集团合伙人,与曹操公开唱反调,并幽愤而死(也有说是被曹*死的)。

诸葛亮可以为了刘备临终前的托付,鞠躬尽瘁一生。

对贾诩来说,没那么多“主义”,他只看到利益。

那贾诩是“小人”吗?

依我看,贾诩不是小人,而是小人物!

别看他绝顶聪明,但是在汉末的时代,他只是个无依无靠的寒门子弟。

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英雄人物们或多或少有些背景。

荀彧来自颍川荀氏,世家大族,他的祖宗甚至可以追溯到战国的荀子。

诸葛亮虽然自称“臣本布衣”,但其实来自琅琊诸葛氏,是当地的望族,刘表还是他的远方亲戚。

但贾诩出身凉州,与董卓的势力不清不楚,在三国时代,是有原罪的。

他势必不可能进入任何一个主流势力的核心圈子。

他必须小心翼翼。

即使是唯才是举的曹操,对他也不是百分百信任,在赤壁之战前,贾诩不是没有劝他,但曹操没有听从,反而在失败之后慨叹: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你是贾诩的话,听了这话是什么感受!

深知自己不够格的贾诩,整日闭门谢客,避免卷入朝堂的漩涡。

自保而已,他哪里还敢有什么匡扶天下的宏伟理想啊!

6

在《三国志》中,荀彧、荀攸、贾诩在同一本传记,裴松之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从品格与贡献的角度,贾诩没资格与两人并列。

这种评价或许是正确的,但我相信,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一定有自己的考虑。

这位非主流的谋士,他的风采,一定打动了陈寿。

贾诩代表了一个没有背景的人,纯靠智商,在一个乱世中所能达到的高度。

他当然达不到张良那种谋圣的高度,但不是他能力不行,而是他不像张良一样,是贵族出身,也没遇到他的刘邦。

但他全凭头脑,在风云际会的三国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推动了一个个历史关键节点,又怎么不让人佩服呢!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后面的系列,我将对三国中的名场面与关键人物进行精讲,并从中提取出职场中的智慧,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原创不易,您的随手点赞,就是对飞哥最大的支持。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