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逐渐消散的传统文化——傩戏

正在逐渐消散的传统文化——傩戏

首页角色扮演入阵曲上古神灵更新时间:2024-05-09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悄然离去。

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这是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一书中的一段话。

我想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它也有与之类似的三次“死亡”:第一次它在现实世界中消失不见,第二次它被世人宣告消失,它最后一次“死亡”后,世界上没有人知道它曾经存在过,于是它真正地“死去”。许多传统文化都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消失了,只留下一些古籍文献的记载以供后人想象。对于正在消散的传统,我们与其在失去后怀念,不如从现在开始好好珍惜。

像许多的传统文化一样,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也正在渐渐消散。

接下来是关于傩戏的一些知识。

首先,是原始社会的人们用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由巫觋(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祭师来主持。

从先秦至明清,傩由单纯的宗教性质祭祀活动过渡为宗教祭祀与娱乐民众相结合的活动。

傩在民间的传播过程中受到了民间歌舞和戏剧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表演形式,形成傩戏

其次,傩戏融合了大量的儒、道、佛等文化,这可以从傩戏的表演题材看出。傩戏不仅借用了许多民间耳熟能详的神话和民间传说,还有不少历史故事和战争题材。经典的傩戏剧目有《兰陵王》、《目连救母》、《捉黄鬼》、《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张文显》、《陈州放粮》、《薛仁贵征东》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歌舞戏《兰陵王入阵曲》早已失传,东传日本从而保留下来,被日本视为正统雅乐

佛陀弟子目连拯救堕入饿鬼道的亡母出地狱

目连救母的故事衍生了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和现今流行于福州地区的拗九节,道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而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傩戏表演者在表演时多戴面具(俗称"脸子")。因而可以根据面具,将角色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傩戏的面具来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的纹面,纹面是那时部落之间的人们互相区分的标志。由于傩是远古先民沟通鬼神的祭祀活动,因而在观看傩戏的人们的意识中,傩戏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

目前,多地傩戏都列入不同层次的非遗文化名录中,但傩戏衰落的趋势日益明显。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了解傩戏这一传统文化,从而将傩戏保护和传承下去。

谢谢观看!如果喜欢本文,可以转发或为本文点个赞哦。

#传统文化#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