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在书店里也能听量子力学?

普通人在书店里也能听量子力学?

首页角色扮演书店大师手游更新时间:2024-04-27

成都不缺有意思的人,尤其在书店老板里。季燕*是一个。他是荒原书店的老板。这家今年1月18日开业的书店,目前试运营了一个多月。时间虽短,却已经做了好几场活动。如果要给这家书店打一个tag,就是#物理、历史、哲学。这是一家有点“硬核”的书店。

元宵节前的一个晚上,季燕江在荒原书店做了一场“从电动小火车到量子隐形传态”的讲座。现场坐满了人。他的演讲风格有点像脱口秀,不时插科打诨,讲点八卦秘闻,不时稀里糊涂,试图“蒙混过关”,大家听得很入味。

季燕江用一个“苹果、香蕉”的比喻来解释斯特恩-盖拉赫实验,他觉得这个比喻这就是量子力学的“全部秘密”。台下的听众,有的面无表情,有的恍然大悟。季燕江感到欣慰,“大部分人get到了。”互动环节,听众提了很多问题。看得出来,大家对量子力学兴致很高。

·季燕江与听众分享量子力学

季燕江觉得,成都的读者很有水平。在成都这段时间,他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有做物理的,有做生物的,也有做哲学、历史的,人和人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所以觉得氛围、密度、水平都很高。”

这天的讲座,是一次试水,接下来,他要推出“给普通人的量子力学·第一季”用八节课为普通人导读量子力学。“不设数学门槛,也不需要额外做习题,仅凭对话、阅读和思考,帮你搞懂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而理解量子科技领域日新月异的进展。”

不会说脱口秀的

物理学家不是好演员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尼尔斯·玻尔曾苦恼于无法给妻子解释清楚什么是量子力学,大物理学家费曼也说“没人懂得量子力学”。季燕江凭什么敢啃这个硬骨头?

在成为书店老板之前,他是北京科技大学物理系教师,长期在高校讲授量子力学、自然科学史等课程,也曾翻译过《弦理论》《量子理论》等书。所以,向公众科普量子力学,对他来说,应该是顺手拈来的分内之事。

但他很讨厌“精心设计”的课程,尤其是那种复杂精美的PPT。“以前是没有 PPT 的,现在没有PPT好像没法开课了。这个歪风其实是IT界那波人搞出来的。这个东西可以用,但做过了就没意思了。”

接下来的8节课,他觉得甚至都不需要备课。“我学了一辈子物理,对外行讲是不需要做公式推导的,主要是讲明白这个道理,以及找到一个合适的路径,在什么地方讲什么故事。”他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听懂,包括纯文科背景的听众。“如果听不懂,就是我的错。

·“给普通人的量子力学·第一季”课程海报

作为一个“蠢文科生”,我很喜欢那些物理学家的八卦。季燕江表示,那天试讲,“水”可能稍微多了点。“第二天让我再讲,我会把水挤掉一些,把适量的东西放进去。”

“适量的东西”,除了理论干货,还包括一些比喻。在他看来,“比喻”对于物理至关重要。许多复杂的理论,往往是通过一个巧妙的比喻让人豁然开朗。

“这些比喻是哪来的,你自己想的吗?”

“实话实说,课本里都有(反正美国研究生院标准教材都有),但课本里不会像我这么讲大白话。不过你去看科普书,里面未必有。”

以前在大学上课时,学生对季燕江的课评价呈两极分化。但有一些瞬间,让他感到骄傲。有一次上完课,一个学生跑来跟他说,上了这么久的课,今天才第一次感觉上的是大学。

·季燕江在书店与朋友交流量子力学

季燕江认为,人类的认知就是讲故事。所以通过各种比喻讲物理即是理所当然。实际上,“讲故事”的传统是有传承的。他还记得,当年导师用一个弹簧床的比喻,给他们讲“超导”的故事——两个铅球放在弹簧床上,互相吸引——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比喻,“超导”诞生了。

当时,一个师兄嘟囔了一句:他就是被老师的一个比喻骗来的。后来这个师兄书看多了发现,这个比喻在国外的书里早就有了。“哈哈哈,但我的老师很有个人魅力,他讲课是有表演性质的,非常感人,能打动你。

·季燕江,原北京科技大学物理系教师,成都荒原书店创始人

在季燕江看来,厉害的物理学家不会上来就推公式。“一个伟大的想法不是凭空来的,是通过想象力来的,而这些是可以跟大众交流的,这又是一件提高公众思维素质的事,所以它适合我在书店做。

好的物理学家似乎都有一个特点:善于表演。正好,最近有朋友送了季燕江一些书,《喜剧这回事》《笑之大学》《故事创作大师班》等等。他期待“转型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

信息和思想的

common room

才是书店的本质

季燕江在美国读的博士专业是凝聚态物理,它的另一个名字叫材料物理。就是网传的“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专业之一。

他觉得他的人生就是不断往“坑”里跳的过程。从高考开始,学物理,没人支持,“学医不好吗?”但他就是喜欢,想学一些智力上有挑战的东西。博士毕业回国工作、后来入职高校,他都觉得是在继续“下跌”,直到现在,依然在跌,尚未见底。

其实这些“跌落”都是自己的选择。“我的性格就是比较有创意,但这些创意又不会是发现了什么物理定律,就是类似一个商业idea,你可以用这个idea做一个小产品。”所以他一直在不断尝试。

·季燕江翻译的《量子理论》

这一次,他尝试做跟普通人特别近的生意——开书店。这不是偶然。从小,他就喜欢逛书店,无论走到哪个城市都会去逛书店。一般的书店,他会把每个角落都挨着看一遍。他相信,潜意识里他是有一个书店梦的。

但选择成都,却是偶然。来之前看过一些报道,觉得成都的公共文化很繁荣。来成都考察后,发现好多人都从北京跑到成都来了,“文化游民”多元且壮大。

很多人说书店不挣钱。他倒认为,今年做到盈亏平衡问题不大。“除非我不认真做,或者说觉得没意思。当然,也不是说这件事特别容易,但主要还是想做点有意思事。我觉得这是人生的常态,遵从你的内心,一直到做不动为止。

季燕江承认,这种想法有点理想主义。“可能是时代变了。我不能说我们那个时代大家都这么想,但是我一直是这么想的。”

曾经,他觉得就是因为自己太过“理想”,走上工作岗位后,一直被人PUA。比如去应聘,人力总监问怎么看待金钱?“我刚参加工作,就跟他说,只要让我干我喜欢事,不要钱都可以。哈哈哈。”

这句话后来经常被人调侃。现在他依然很“理想”,只是看待金钱更成熟了。“人应该挣钱。挣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钱在社会上流动,就像你在找石油,是一个冒险,另外它也是一个平等的竞争性活动。我喜欢竞争,喜欢挑战。”

·荒原书店社区图书馆(公益)项目

目前,在成都的独立书店市场,因为初来乍到,他还没有感受到竞争和挑战。荒原书店位于东二环边上的东湖公园附近,有一点“形单影只”。他打算把“地皮踩熟”后,有机会就进军玉林。毕竟,玉林才是成都的“文化高地”。

成都有2000多万人,季燕江认为,相较于庞大的人口,独立书店的数量远没有饱和。书是迄今为止最佳的知识载体,但受短视频的冲击较大,年轻人看纸书的频率大大降低。但人终究是要见面的,在今天,信息和思想的common room才是书店的本质。

季燕江很喜欢国外酒吧的氛围,不同领域的陌生人坐在一起交流,“互相换着聊天”。而国内通常是小圈子一起聊。他希望有一天,这样的氛围能在荒原书店出现。

一只“鱼骨小鸟”

季燕江很喜欢在书店写文章。在北京时,他常去五道口的万圣书园,点一杯咖啡,坐一天,写一篇充满哲学意味的文章。他曾经在《天涯》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技术的追问》,就是在书店写的。

1954年,海德格尔也写了一篇《技术的追问》,对现代技术提出了拷问,“现代技术强调效率,它促逼人融入日益扩大的现代技术生产体系,在这个日益扩大的生产体系中,人成了劳动力资源,病人成了病人资源。

季燕江的文章,循着海德格尔的路子,一路追问下去,通过土豆脱皮器和苹果电脑的例子,探讨技术的“现代性救渡”问题。

他的文章,有着本雅明的腔调,马尔库塞式的反思,个人化的体验,同时非常简洁流畅。很难想象,这出自于一个学物理的人之手。他很谦虚,说写得不好,很枯燥,没有文采。

在北京时,季燕江喜欢去听哲学家陈嘉映的讲座。有一点,陈嘉映对他影响比较大:看淡,就是随遇而安。也许,在曾经的某个时候,季燕江也想成为一个物理学家。现在,他成了一个书店老板,但他并不觉得遗憾。

“我知道这个很难,我学物理,仅仅是有个求知欲,真正想搞明白一些事才去学的。”

·荒原书店的物理类书籍

“荒原书店”的名字与艾略特著名的诗没有直接关系,但其实它可能早存在于老板潜意识里。“‘荒原感’是现代人共有的一种默契——生活在一个钢筋混泥土的现代社会,可能精神上都有点问题。

季燕江在《技术的追问》里写道,他的爷爷是位农民,没受过任何教育。但他却用吃剩的鱼骨拼出了一只小鸟。这是个有意思的艺术装置,为他们打开了一片空间,变成所有人的一种公共经验。

“因为作品的公共性,因为观瞧和交流,艺术品为我们打开了一片新的空间,新的生活得以可能,救渡也得以可能。”

荒原书店,就是季燕江试图拼制的一只“鱼骨小鸟”。

● ● ●

编辑丨Rain

图源丨荒原书店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众号丨YOU成都视频号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程序丨YOU成都抖音

今日头条丨一直播

合作添加微信号

YOUCHENGDUDU

· 欢迎把小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