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纵横
一个时代,一个王朝,一个人,一个故事,都有它一段经常的历史,我们常说:以史为鉴。把历史当做自己过去的一面镜子。其实,历史还能通晓未来。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能更加认清自我。纵观整个世界历史,大家就会发现万事万物的历史都有他的规律,当每个朝代以史为鉴,借鉴前朝人的经验去采取相应的措施时,却总会亡于整个制度下存在的弊端。后朝又会以史为鉴,走向前前朝的道路。反反复复周而复始,直到新的革命制度开始。伴随着血的牺牲。新的体制开始。又开始新的历史道路轮回。亦如: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故而我们看待任何的历史,都要明白这么一个规律,这是从整个宏观的角度去看历史,看问题。也是我们读史应有的第一个认知。具体一点。就是用纵向的角度去看待历史,而不是用今人的观点和立场去看当时人的抉择。这是不对的。每个人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认知,是那个时代背景的产物。同时我们去了解一段历史,如三国,需要纵向去看它前面的秦汉朝和后面的晋南北朝乃至隋唐的一个历史。才能更好的从上下朝看到最真实的三国。
有人说,每一个男生内心都有一个三国梦,的确,三国的历史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我们惊叹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的金戈铁马。惊叹于每一个历史人物之间的斗智斗勇等。的确,三国演义让大家就如看一部电影一样。精彩绝伦。然而真实的历史,或者说我们想更好的去了解三国,显然不是几场战争和几个人物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就能明白的。故而,我们还需要横向去看待一段历史,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地理,宗教,科技,制度等各方面去看待,才能全面横向的了解这段历史。
我们不应该仅限于一些野史,演义或者别人的观点就认为是真正的历史。同时也无需去翻阅大量的史料文献,去看各种学者的著作。甚至看一般人很难看懂的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虽然这一切都是我们想要深入了解,或者作为一个专业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最终素养。但是我们去评判一个顶尖的历史人才不是因为他看了多少史料文献。而是是否在这么一个过程中。具备有对待任何一段历史,能从不同纷扰复杂的史料中,纵向横向的提炼出自己的,且是公正客观,又能不拘一格的观点,往更高一点说,去跳出自己和常人的认知,从全局制高点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给这段历史带来新的思考和不同角度的立意,这就是真正具备了历史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推动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也许历史的精彩之处在于我们都不是经历者,无法真正的做到亲临其境,最多只是感同身受,尤其是对于历史之谜,名人传。每个人都有他不同的观点和猜测,从而会形成不同的争吵和派别。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去容纳每个不同的声音,从中通过我上述说道的全局观纵向横向角度筛选整合出最客观的观点。如孙子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们无法说自己的就一定是对的。但是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去接近真实和本质。专心致志,把自己该做好的事,做到最好就够了。
最后,每一个史学者或者爱好历史的人,都应该明白"利益至上"的原则,同时怀揣一颗敬畏之心,内心的那种信仰和公平公正的去看待一段历史。历史长河中大部分人的任何动机都是和他的利益挂钩的。同时也有那么少部分人坚定一颗爱国之心,信仰大于一切。又或者同时有利益和信仰的矛盾体、故而我们需要公正,双面的去看待。
以上给大家梳理了那么多。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以三国这段历史为题材怎么运用我上述说的那些角度去看这段历史吧。这样大家以后了解其他不同的历史,翻阅成百上千的历史文献就能够系统性的把他归类并总结出来。
三国之裂变
三国(公元220-280年)狭义上是以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国为始端,到晋灭吴结束。当然广义上来说,由于东汉末年的故事和三国的创立是分不开的,所以是以公元184年张角黄巾起义为开端。描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这将近100年的历史。所以我们要看三国,基本是以东汉乃至东汉末年的一个整体发展眼光来看。
从纵向来看,三国是从400年历史的大汉继承过来的。中国经历了从春秋战国的各诸侯之间的纷争到秦统一六国。开始称皇帝,建长城,开灵渠,统一文字度量衡,设立郡县制等一系列加强中央权利并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措施。然而秦国改革步子跨的太大。没有及时调整治国方针,从而汉继秦制。大汉在开端的郡县封国并存制说明了早期分封制的一个守旧影响势力依旧存在,到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和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中央的势力,瓦解了地方封国的实力。一直到东汉尚书令的设置。都是不断加强中央力量的一个举措。
往后看,晋三国一统,认为曹魏的灭亡是因为本族势力太弱,从而大肆分封诸侯王,至此统一二十多年后并发生了八王之乱,加上少数民族的入侵,开始了长达三百年的十六国南北朝分裂格局时期。直至隋唐大统一开创中国新的制度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纵观整个古代中国历史,从秦汉到明清,都是在一步步的加强中央权利,同时也要平衡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一个不断博弈和平衡,最终在清朝达到一方的顶峰。同时当朝的统治者大部分吸收前朝灭亡的经验去调整。却最终因此而亡,亦使后世又鉴此而已。
从横向看
政治制度上:东汉时期,中央上,继续沿用秦汉的一套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增加尚书令。在地方,行政权力还是非常大的,一郡最高长官拥有任免地方官的权利。东汉为了监督地方,派出了刺史这样的监察官去监督地方,增加了州这一最高行政区,同时增加了相当多郡的数量。却没想到到了东汉末年,刺史一跃成为地方拥有兵权的最高长官-州牧。因而地方政权实力得到很大的增强,开启了诸侯之间的争霸,涌现了刘表,孙坚,曹操,袁绍等之间的群雄争霸。
文化上:秦朝法家治国,又因此而亡,汉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开启道家治国思想,到了董仲舒时代,法家思想被"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所吸收,并开始以儒法并用"儒表法里"的理论去治理国家,独立的法家学派开始逐渐的被排斥掉。流传到现在的儒家思想,实际上已充分融入了法家思想的一些精髓的,在强调道德约束的同时,以法律对人的行为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约束。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以法律和道德双重标准的约束体系。成为了中国后世2000年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的精髓大致是:仁"、"义"、"礼"、"智"、"信",反对"过"与"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谐,因而我们要理解为何古代那一套文人雅士的那种信仰和对于文化的自我认同感超越了人乃至生命的本身。就能理解为何关羽成为了后人口中"忠,义"的代表,诸葛亮成为了"智"的化身,刘备的"以德服人"被后人不断盛赞,而曹操,吕布,周瑜则变成了"黑脸"这都是后世统治者为了统治需要罢了。实际上真正的曹操和周瑜绝对是能让你佩服的英雄。
考试制度(选拨人才)上:早期的汉朝是没有什么选人标准的。到了汉武帝,孝廉成为了选拔人才的标准,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选出一个孝廉,刚开始还是比较公正,到了后来,孝廉不断的被一些当地有名有权的垄断,他们的子孙后代入京为官后,又不断的选举后辈为孝廉,自此涌现了以"四世三公"为代表的地方大家族势力出现,门阀制度开始不断的强化。士族之间权利与利益的分配。甚至出现了东汉末年卖官的局面。进一步让士族垄断了为官的道路。然而张角的一声巨响,向士族势力发起了挑战。涌现了以曹操,刘备,孙权等为首的寒族代表(当然也不是完全的寒族出身),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勇敢的尝试,但士族势力才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不久,其寒族本身实力还不足以影响和改变当时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在三国整个历史中,都是寒族和士族之间的不断抗争。刘曹孙都在这条道路中不断灭亡袁术袁绍刘表刘璋等各个士族代表集团。不断启用寒族代表人士,如郭嘉,许褚,关张等人才。曹操实行屯田制,寓兵于农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最终奠定了三国的局面。然而他们要想统治长久,却只能向当时士族集团所低头,和他们结成同盟。在那个门阀制度根深蒂固观念的时代。即使才如郭嘉。依然只是个军事祭酒的官职。最终在曹操死后,曹丕放弃继续坚持寒族的道路,实行九品中正制。正式和士族结合。孙权的吴中四大家族:顾,陆,朱,张。刘备的西川,荆州势力等都是寒族统治者为了自身统治的需要,被迫接受士族势力。这也说明在当时只是寒族向士族发起的一个挑战信号。我们就能理解为何刘备要任用许靖,李严等,河内温县士族集团-人称"司马八达"的司马懿为何最终能走到最后。 而真正士族的灭亡还要到唐朝武则天时代才退出历史舞台。
民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华夏民族为正统时代开始,就不断与周边民族之间发生冲突与融合,这也是历史的一个必然的趋势。落后的民族不断向进步的华夏民族吸收先进的制度和经验。同时和中原王朝之前的商贸往来,促进了民族彼此之间的联系,经济的发展。又因为利益的分配不均,导致的战争。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不断的同化,同时和当地土著形成了新的民族。
东汉三国时期,主要的少数民族势力大致有:羌族(主要生活在西部和南部,马腾父子经常与其联手,诸葛亮怀柔政策);匈奴(汉初匈奴非常强大,到东汉分南北匈奴,北匈奴主力退出漠北,其故地有十余万户,都被自北南下的鲜卑人领属。从而促成鲜卑日后的强盛。南匈奴臣服汉朝,休养生息,到魏国时候已经完全服从中央王朝,晋国时期的匈奴是其后代,后代刘渊开启五胡入侵的前奏);山越;南蛮(关系着蜀汉的生死存亡,因而诸葛亮才去怀柔攻心为上的政策);氐族(与羌族有些某种程度的相似,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内迁的羌氐加速了同化的一个过程。有一部分羌、氐进入了青藏高原,与当地土著相融合,形成了主体民族-藏族);乌桓(古东胡之一 最终曹操于207年三征乌桓,斩首领蹋顿,自此,乌桓逐渐衰落,一部分融合于华夏,一部分融合于鲜卑。);鲜卑(曹操对鲜卑采取安抚怀柔政策,设鲜卑校尉来管理,后来轲比能统一了漠南。然轲比能死后,鲜卑不断的南迁,逐渐融入中华民族)。之所以和大家介绍这么多少数民族,是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后面十六国时期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的这些少数民族的来源以及在三国时期的历史。
地理知识:东汉末年正处于第三世纪寒冰时代。因而那段时期的平均温度是异常寒冷的。
如在《续汉书》记载:"灵帝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琊井中冰厚尺余,是时起,天下始乱"。在180-183年期间出现极低气候。与此同时从179-285年期间不断出现大规模的疫情及人口死亡,气温持续的降低。以及自196-205十年之间降雨是自西周以来降雨量最多的一段时期,寒冷加高湿很容易让人的抵抗力下降,这种天气更容易让细菌传播,同时这10年是诸侯争霸的顶峰。战争带来的人口死亡,使得疫情传播速度更快。这疫情贯穿着整个三国的历史,在217年爆发的大瘟疫。建安七子四人,司马朗等染疫而亡,又在235年,276年等多次爆发疫情,直到4世纪初才开始气候转暖。据史料记载,157年东汉的人口大约5600万,到280年,只有767万人。第三点,在北半球,年平均气温每增减1摄氏度,会使农作物的生长增减3-4%。这个变化在寒冷时期,使得单季稻种植区域退至淮河流域,双季稻则退至华南地区。同时年产量相应变化大约为10%左右,当平均降水变化100mm时粮食亩产量相应变化也是10%。这一现象在高纬度地区就更为明显。因而在三国这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且政治中心在北方的时代,我们农产量哪怕是降低了10%,就会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故而我们可以真正理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的心情,整个三国时代的人口随着气候,瘟疫和战争在不断的减少。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三国精彩的那段故事,更应该想象到三国那段战争的历史给当时的人民带来的惨痛。
科技:三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也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地理方面如《禹贡地域图》,数学方面的《海岛算经》,历法上《乾象历》,景初历,医学上《伤寒杂病论》和华佗的《五禽戏》,还有马均的指南车,翻车和百转水戏图等,让古代的工艺技术达到令人精湛的地步。难怪魏国傅玄不仅感慨:公之手艺,可堪比鲁班,墨翟。这是这一时代非常伟大的科学发明。也正是这些发明让中国技术一直领先世界几千年。
经济上:东汉采用记簿,实行"三十而一"的轻徭薄赋政策。老百姓需要服兵役,力役,人口税,同时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政策"增加了国库收入,为北击匈奴奠定了基础。由于允许土地兼并自由,到了一个朝代末年,百姓没有了土地。流民就会增多,就会有动乱,遇上天灾人祸,就会苦不堪言,从而就会揭竿而起,因此张角就开始借助神鬼附体,自称天公将军,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开启三国的故事。
军事:三国继承东汉制度,最高军事长官为大将军,位列三公。骠骑、车骑、卫将军为二品。遇战事时,有各种征(东西南北)将军。还有前后左右将军。安东(西南北),平东等。故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电视上各种将军的名号,几乎每个武将都是将军。但是大家也应该分清这中间的等级。(如曹魏的夏侯惇即为大将军,武将最高首领).地方军事机构,实行州郡领兵制。州刺史(州牧)或冠将军号,或以持节都督兼任,为辖境最高军政长官。郡太守加将军号者领郡兵,并置都尉专管。国总的兵力,最盛时约达80万~90万:魏国40万~50万,蜀10多万,吴20多万,因此电视上的动不动七十万大军讨伐只是影视效果。三国军制突出的特点是:中央军建立中外军体制、普遍实行世兵制和大兴军屯。这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产物,与军事斗争是相适应的。到了后来外军势力的膨胀,至东晋朝,中央已无法控制和指挥。世兵制有较强人身依附性,对后世士兵地位低贱化和门阀制度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宗教与思想:神学思想在古代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由于古人对很多东西的未知,加上统治者为了捍卫统治地位的合法性。从而出现了三大宗教。在三国时期,上层流行的是混合儒学、道学、阴阳的谶纬玄学,甚至出现了服五石散的风气。下层主要以道教为首的各派宗教势力,如于吉张角的太平道,张鲁的五斗米教等。故而我们要理解上层谶纬玄学在贯穿整个三国思想历史中的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上层士族的行为。
三国之天下
通过上述各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显些枯燥的。和大家印象中的东汉末年分三国的精彩故事差距很大。没有了火烧赤壁,借东风,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等精彩绝伦的故事。是的,因为我们看到的这些都是表面的三国,甚至很多都不存在的演义故事,之所以它精彩,是因为过程和表面的现象更容易引人入胜,让人好奇。但是真实和内在本质的东西往往让人不适,甚至是冰冷的数字和文字,以及背后利益的纠纷。亦如同我们吃瓜群众八卦一件娱乐明星事件,我们只看到表面吸人眼球的娱乐周边新闻,却不管它真假与否,享受这个过程。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想真正了解一个事情的本质和真相,就应该看到这背后是否有利益之手在推波助澜,亦或是炒作?操盘手,流量的较量?我们就应该全面去了解了。
同时以上的每一点都只是非常简单的概述了一下。想在这短短几千字下是不可能完美的讲述整个大框的历史的。而作为一个初学爱好历史者而言。刚开始只需要懂得简单的最根本的东西即可。让我们有尽可能正确的历史观去看待一段历史。即使他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亦如我所说的上述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但至少是比较全面公正的一个观点。
要想拨开三国这纷纷扰扰的表面迷像,就如同我上文所说,应该明白"利益至上"的原则,同时怀揣一颗敬畏之心,内心的那种信仰和公平公正的去看待一段历史。历史,从来都不是割裂开来的,亦或者简单的看到它的一两个方面就可以下结论。它是一个发生在你现在的过去时。现在的每一个因素都决定了你的行为和你要做的事,说的话。仅此而已。
不因别人演义而鄙视,不因学者专业而盲从。遵从内心那个真实的声音,你自己在基于所有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前因后果纵向横向公平公正分析出来的结论--就是你要的答案。
参考文献:
1)《3-6世纪北方气候异常对疫情的影响》:王飞(吉林 长春130012)
2) 《三国志》 陈寿
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