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毛泽东在用《三国演义》来指导革命?

为什么有人说,毛泽东在用《三国演义》来指导革命?

首页角色扮演三国革命更新时间:2024-05-09

在*喜读的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三国演义》占有重要地位。*的父亲毛顺生坚决反对少年*读“闲书”、“杂书”,但他却允许*读《三国演义》,大约毛顺生本人对这部书印象极佳,认为这部书儿子可以读吧。父亲把*送到韶山井湾里,在毛宇居开设的私塾读书,也允许*带上这部书。*课余十分着迷于这部书,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甚至在课堂上偷看这部书,是十足的少年“三国迷”。

人们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基本同意这个看法,他是结合阅读和研究《三国志》、《汉书》、《后汉书》和其他史籍来 读这部书的,实际上带有某种考证阅读性质。他对这部书的研究已经达到相当深的程度。不仅如此,《三国演义》还是*最切近实际并加以运用的书。这部书中所载政治、军事斗争及谋略故事,启迪着*的智慧,丰富了他的斗争经验。他谈论三国故事纵横捭阖、如数家珍;他应用三国典故也是娴熟自如、恰到好处。

*这一生读过无数的书籍,其中《三国演义》是他的最爱之一。*这一生研读《三国演义》不少于70遍,他赋予《三国演义》以新的时代含义,并传播他深刻的思想。

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一边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名著,一边苦苦地探索中国的前途。*决然地参加了革命,他要用革命的火种,去点燃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思想,*民去推翻压迫人的旧制度。*一生都在读书,他是在研究历史,他是在探索真理。《三国演义》是他读了70 多年的书,他对《三国演义》拥有浓厚的情结。井冈山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低谷时期,*生活异常艰苦,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书籍。读书是他艰苦生活中的最大乐趣。每当革命遭遇挫折,他就把自己关起来读书,或者躲在一个无人打扰的地方读书。他在思索中读书,在读书中思索,每一次都会豁然开朗。

在长征途中,因为*爱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还曾闹出过笑话。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在敌人的“围剿”和反“围剿”中艰难行进的,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有时候为了摆脱困境,连吃饭的铁锅都要丢掉,更不要说带书了。为了每天有书看,*只能东借西借。有一天,红军队伍经过一个村庄,*命令队伍在村外扎好营地,然后派警卫员去村里借书。

*对身边的警卫员说:“小王,你去村里看看有没有读书人,想办法帮我弄‘水浒’和‘三国’来。”警卫员找了几个读书人,其中有一个私塾先生,他知道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好兵,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听说红军首长需要“水壶”和“三锅”用。私塾先生二话不说,拿出家里的水壶就给了警卫员,可是,他家里实在没有“三锅”,只有“一锅”,但他也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一口烧饭铁锅交给了警卫员。

警卫员谢过私塾先生,喜洋洋地把水壶和铁锅带回了驻地。警卫员说:“主席,水壶拿来了,村里人没有一家有‘三锅’,我就借来了‘一锅’。”*抬头一看,禁不住笑了。他把警卫员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小王呀,你有空要抓紧学习文化知识才行啊。我要你去借的是中国四大名著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而不是烧水的水壶和做饭的铁锅。”警卫员听了满脸愧色,他连忙把水壶和铁锅还给了私塾先生,并说明了原委。私塾先生重新拿出了自己珍藏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并叫警卫员带路,亲自把书送给了给*。

没想到,这位私塾先生也是一个三国迷,当他和*聊起三国的历史,听见*对中国未来的预测以及世界形势的发展,分析得头头是道,禁不住无限感慨。他紧紧握住*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延安时期,*仍然对《三国演义》保持浓厚的兴趣。他曾经对搞干部工作的同志说:做干部工作的同志要看《三国演义》,我看后得益匪浅。*不但抽空反复阅读这部书,还爱看三国戏。1944年6月,延安平剧(即现在的京剧)研究院排演了一些古代题材的戏,其中,*最爱看的是三国戏《古城会》《草船借箭》《捉放曹》《定军山》。每当看这些戏他都聚精会神,从头看到尾,边看边评论,看到会心处不断地发笑。他对《古城会》剧中的张飞,对《草船借箭》剧中的鲁肃,不是微笑,而是尽情地捧腹大笑。当台上张飞自夸“我老张是何等聪明之人”那一副得意的神情时,他的笑声尤其响亮。

“干工作要看《三国演义》。”这是*经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的话。*在看《三国演义》中收获很多,因此,他也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平时多读书,有时间看几篇《三国演义》中的文章,以此提高工作能力。*是个三国迷,他的许多独特见解来自于《三国演义》,他的许多军事智慧也多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受*的影响,在当时中共的高层领导圈内,许多领导也都爱上了《三国演义》。*向全党发出号召:“做干部工作的同志,要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那时,延安和晋、冀、豫解放区都先后出版了《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战争小说,每一场战争都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战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军事战术指南。《三国演义》同时是一部残酷的战争史,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博大精深的力量贯穿其中,把《三国演义》带在身上,*仿佛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寄托,每时每刻都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所以,每一场重大的战争,*都学习孔明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深深懂得,干革命不能光靠热情,还要靠勇敢和智慧,而智慧离不开知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总是利用战后的空闲时间,教导部队官兵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对于那些文化水平低,或者对读书不感兴趣的战士,*就引导他们先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小说,引起读书兴趣,文化水平提高后再慢慢读理论书。

*提出读《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还要看组织,举的例子是刘备集团取西川、入成都后,同当地文官武将一起建立蜀国的事。他与薄一波谈话说:“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他用这个故事说明外来干部一定要同当地干部搞好团结,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在书信、讲话和文章中,还时常引用《三国演义》中的历史故事借古喻今,说明一定的道理。

*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读《三国演义》不是看热闹,“不要去注意那些演义式的描写,而要研究故事里的辩证法。”他说,读《三国演义》,能使人聪明,能“对社会多了解一些,也会对事物增加分析能力”。*向高级将领和普通战士都提出读《三国演义》,并指导他们,还说:“要学会当评论员。”“《三国演义》很有意思,你看看人家是怎么打仗,怎么布置兵力的。”“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对《三国演义》的评论,言简意赅,也渗透了他的情感教育。他常用人们熟悉的三国人和事作比喻提高干部的认识水平。有一次,他对王震说了两句评论关羽、张飞的话:“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惜小人”,即以此勉励,“取两人之长,去两人之短”

。建立新中国后,*仍然对《三国演义》爱不释手。直到晚年,由于眼睛不好,看书明显减少了,但他的枕头下还压着一套《三国演义》。1976年,*在最后的一段日子里,还时刻牵挂着台湾,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三国演义》里的话把海峡两岸的统一大业寄托于后人,他的临终遗言一定能实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