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大荒南经:苍悟山,世界稻谷和陶器的农耕文明发源地

《山海经》大荒南经:苍悟山,世界稻谷和陶器的农耕文明发源地

首页角色扮演山海经大荒传手游更新时间:2024-04-11

本集专讲《山海经》中所描述的“苍悟山”以及“苍悟之野”,那么,其对应如今的地图上,处在哪个位置呢?

后面还要讲到考古论证“苍悟山”竟然是“现代人类”的起源地, 以及是“稻谷种植、陶器制作”等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同时,还揭秘鲜为人知的诗人李白曾三游“苍悟山”的故事。

据《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解读为:南方有一座群山叫苍梧山,还有一片水叫苍梧深渊,其中还有座九嶷山,帝舜葬在这里,九嶷山还位于现在的长沙零陵的境内。

此句文已确定了九疑山的位置。就位于现在湖南永州市宁远县九疑山舜帝陵的位置。

同时也得到了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地形图”的佐证,在这张2千多年前,西汉初长沙国的南疆驻军地形图上,那九根石柱代表九疑山,旁边还标注了“帝舜”两字,这已明确标明了舜帝陵的位置。就在今天的湖南永州(或叫零陵)的宁远县九疑山的位置。如图所示:

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标注帝舜陵位置

至于后来,在国内其他地方,也出现所谓“帝舜陵”的庙宇,都是当地的历代官员为发展“旅游事业”经济,纯属胡编乱造的。

接着《山海经•大荒南经》中又记载:

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贝、离俞、嶋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

解读为:在赤水的东边,有个地方叫苍梧之野,帝舜与帝俊之孙叔均都葬在这里。这里有花纹贝、离朱鸟、鹞鹰、老鹰、乌鸦、两头蛇、熊、罴、大象、老虎、豹子、狼、视肉(太岁)等。

在这个“苍梧之野”竟然有这么多野兽存在,已得到了考古验证。

在湖南永州道县乐福堂乡塘碑村的“福岩洞遗址”,就出土了许多的野兽残骸遗存化石,

其中,哺乳动物残骸种类多达28种,鸟禽类动物的遗骸种类有27种,且数量巨大。这洞穴简直就是高等级动物园啊。在这些野兽残骸遗存当中,还出现许多已灭绝的动物化石,如巴氏大熊猫、斑鬣狗、剑齿象、巨貘、南方猪等等。因不同种类动物的骨头残骸都集中在洞穴中,表明这些都是人类吃掉的动物。

已灭绝的几种动物残骸遗存

与此同时,还找到了47颗人类牙齿,并且具有“现代人类”(学术界称智人)的特征,

铀系法初步年代测定,表明堆积物形成的年代距今14万年左右(测定141,700±12100BP)。

说明在14万年以前,此地已出现“智人”狩猎的活动景象。而非洲过来的“智人”,在5万年前才到达东南亚,此遗址说明,东南亚的人类起源不是完全来自非洲,而是东南亚本土早已就有“智人”的祖先存在。

在《山海经•海内南经》亦记载:

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泛林方三百里,在东。

解读为:苍梧山,帝舜葬在这座山的南面,帝丹朱葬在这座山的北面。其森林方圆有三百里,在猩猩生活之地的东面。

此段经文,说明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就是说“苍悟山”应在帝舜陵九疑山的北面,苍悟山与九疑山并不是指同一座山。

目前在卫星地图上,只有这座现叫“阳明山”的山脉,位于九疑山的北面,并且这座山脉的东西长度刚好是二百五十里,相当于古代的方圆三百里。由此可见,现今“阳明山”就是山海经中所说的“苍悟山”。如图所示:

苍悟山与舜葬九疑山的位置示意图

后又在《山海经•海内东经》中记载:

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

解读为:湘水(湘水支流现称萧水)从舜帝所葬的九疑山东南角发源,然后沿九凝山向西环绕流去,最终流入洞庭湖。

此句描述相比前面几个经本描述更准确,目前,在卫星地图上就是找到这条“湘水”(现称潇江)的水系流向,与《山海经》所描述的一模一样,如上图所示。由此更进一步说明,山海经中所说的九疑山、苍悟山都是真实存在。

苍悟山,除了《山海经》记载外,在先秦古籍屈原的《楚辞·离*》中也有记载:(其中有两句)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解读为:当时被贬的屈原经过沅江、或湘江向南方前行,去祭拜舜帝庙,向重华(即舜帝)诉说自己的心情。

屈原归来时,早晨从苍悟山(或苍梧郡、苍梧古国)乘船出发,顺湘江而下,傍晚时分可以到达洞庭湖(或汨罗县)。汨罗县是屈原被流放的地方。

而事实上,从现在阳明山脚下的永州市零陵区,如果早晨乘船出发,顺湘江而下,只要每小时行30公里左右,经10-12小时后,晚上就能到达洞庭湖。由此可见,当时苍悟郡(或苍悟山)是真实存在的。

从众多古籍中,或出土的秦简中也证实了,楚国的最南疆设有苍悟郡和苍悟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其国分三十六郡,就包括苍悟郡、洞庭郡。

西汉初年,刘邦与项羽进行楚汉争霸之时,其中有衡山王吴芮,不选边站队,即并不参与楚汉争霸之战,而是在不停地向南扩大自己“衡山国”的地盘,趁机消灭了洞庭郡、苍悟郡,后来刘邦建立汉朝,不得不改封他为“长沙国”的国王。

秦三十六郡示意图包括苍悟郡、洞庭郡

从那以后,苍悟郡、苍悟县、苍悟山、苍悟之野等名词,已被官方从版图上抹去,取而代之的是“长沙国”,以及后来出现的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等等。

但在民间,一直流传着有关“苍悟山”的故事传说,直到唐朝,人们还记得那座山就是“苍悟山”,其周边旷野就是“苍悟之野”。

如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就曾经三游苍悟山,并留下了脍炙人口,优美的诗篇。

1.李白首次游苍悟山是在: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仲夏五月,李白当时25岁。

李白与司马承祯会面之后,就自江陵南下,游览了洞庭湖,然后,李白乘船沿湘江逆流而上,到达了苍梧之野的九疑山,瞻仰舜帝葬身之所,观赏苍悟山奇异风采。最后,又从零陵郡苍梧山乘船返回至洞庭湖上。

并在开元十八年,李白在《李太白全集》卷二六中的(上安州裴长史书)记载:

“乃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此诗文记载李白远游南方最远到达苍悟山,东方最远到达长江口的东海。

李白三游苍悟山

2.李白再次游览苍悟山,是在二十七年后,公元751年,即天宝十年八月,此时李白已有52岁,他先在洞庭湖旁边的湘阴县,会见被贬的旧友崔成甫,然后,他乘船从洞庭湖进入沅水江道,逆流而上,在武陵郡的桃花源游览一段时间,并写下著名《秋日南游书怀》诗篇:

感此潇湘客,凄其流浪情。

远心飞苍梧,遐想游赤城。

始探蓬壶事,旋觉天地轻。

澹然吟高秋,闲卧瞻太清。

萝月掩空幕,松霜皓前楹。

灭见息群动,猎微穷至精。

桃花有源水,可以保吾生。

过后,李白乘船又继续沿沅水逆流而上,到达了零陵郡的苍悟山游游览,并写下著名的《远别离》诗篇: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

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言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李白《远别离》诗篇

其最后一句: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意思是说:除非苍梧山崩裂,湘江水断流,竹上的泪痕才会消灭。其句中“竹上之泪”是指“斑竹”、“泪竹”又称“湘妃竹”,其典故来源于,舜帝的两妃子得知“尧幽囚,舜野死”的事件后,悲伤痛哭,泪水不断洒落在湘竹上,形成了泪斑纹。

3.李白第三次游览苍悟山,是在乾元二年九月,公元759年,此时李白已有60余岁,当时李白被流放在夜郎县,其第二年遇赦后,他决定在回归长安途中,转道零陵郡再游苍悟山,于是,与被贬为永州司户的好友卢象会了面,并作诗《赠卢司户》相赠: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白云遥相识,待我苍梧间。

借问卢耽鹤,西飞几岁还。

这就是李白三游永州苍悟山,并留下脍炙人口诗篇的故事。

李白过后,又一位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于公元805年(永贞元年)9月,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他还没有走到邵州,于11月,柳宗元又接到快马传旨,他被加贬到更远的地方,而且还下降了一个级别,到永州去任司马。于是,柳宗元继续向西南走,来到了零陵永州郡

在永州上任期间,柳宗元作诗《零陵春望》:

平野春草绿,晓莺啼远林。

日晴潇湘渚,云断岣嵝岑。

仙驾不可望,世途非所任。

凝情空景慕,万里苍梧阴。

柳宗元一生的作品有:《捕蛇者说》、《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其中《捕蛇者说》还选入中学的课文,读书人都知道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书中所说的产异蛇的“永州之野”,就是《山海经》所描述的“苍悟之野”,苍悟之野的中心山脉就是苍悟山。

这座远古的苍悟山,也是传说中“苍悟族”及“苍悟古国”的所在地。苍悟山不单在14万年前就有现代智人居住,而且还在1.4-1.8万年前,就训化了野生水稻,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早的水稻人工种植发源地,同时还出土了1.4-2.1万年前的陶器。

这些水稻与陶器就出土于湖南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附近的“玉蟾岩遗址”,它与“福岩洞遗址”只有五六公里。

“玉蟾岩遗址”于在1988年发现,经过1993年、1995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先后两次对这个遗址进行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棒器、动物骨头残骸、种子,栽培水稻的谷壳标本和陶器。

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对出土的陶片进行质谱加速器碳-14进行年代测定,确定了几个数据。其中:

用陶片上的腐殖酸测定年代距今12320±120年;

用陶片基质测定年代距今14810±230年;

用同位层的木炭测定年代距今14490±230年;

与同层级土壤中的谷壳也应为同一年代。

目前,这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烧制的陶器和人工种植栽培稻。这两项重大发现,将会改写整个人类农耕文明的历史,这一下子引起世界学术界的极大轰动。

但是,国外专家却大声呼道:“不可能,绝对不能!”。

即对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的数据不认可。因为世界上公认水稻发源于印度。即以前认可的印度马哈加拉遗址于6570±210年BC出土的水稻(即8500年前出土的)。

然而,时间到了2004年,中方与国外及美国专家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湖南永州“玉蟾岩遗址”进行重新挖掘及验证,其结果又挖到了更早的五枚炭化的稻谷,还发现了更多更原始的陶片。

经美国及国外专家机构测定,“玉蟾岩遗址”古栽培稻的年代距今约1.4-1.8万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而陶器碎片的年代确定为距今1.4-2.1万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烧制的陶器。

世界上最早的稻谷与陶器

2009年6月5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刊载了这一发现成果。目前,这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发现的稻谷和陶片都要早好几千年,也标志着永州玉蟾岩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发明了陶器和种植稻谷。

还令人吃惊的是,在这里发掘出大量的(田螺)螺壳化石,而且还是去掉了尾端的,这说明早在1万多年前的永州人(或苍悟山人)就懂得怎样吃螺蛳了。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农业遗迹和陶器,还原了当地先民们璀璨的生活面貌,在农耕的支撑下,玉蟾岩先民们在生活需要和生产力的支持下开始制造陶器。因稻米只能用水煮熟后才能吃的,没有陶器承载,无法煮熟。所以说,陶器是伴随着稻谷种植而产生的。

原始制陶工艺的改进和提升,反映出主食谷物化的发展趋势,烹饪后的食物提升了先民们的生活质量。而陶器的艺术化创造,也为后世灿烂的陶器、瓷器成就夯实了基础。

“玉蟾岩遗址”的历史遗存,是当地先民生活留下的历史印记,无论是稻谷遗迹还是陶片遗存,都来源于古代劳动者的开拓力和创造力。

创造这些历史遗留的先民们,是后世文明的引导者,为稻谷种植、制陶工艺的发展与提升奠定了基础。

故事讲到这里,大家对《山海经》中所描述的“苍悟山、苍悟之野”应有了全面的了解,原来,苍悟山及苍悟之野不单是人类“陶器制作、水稻种植”的农耕文明发源地,还是14万年前就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现代智人。

难怪,在《山海经》第一篇(海内经)中,有“苍悟山”的记载,却没有“昆仑山”的记载。

有关“苍悟山”与“苍悟族人”、“苍悟古国”的传奇故事,史*载甚少,鲜为人知,后面会在“楚灭苍悟”、“秦灭苍悟”、“汉灭苍悟”的三大古代战争中,讲到“苍悟古国”的来龙去脉。敬请关注收看!点赞支持!谢谢大家!!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