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好朋友,一个在平原生活,一个在山区生活,几年之后他们再见面,你会发现,在平原生活地人,变老的更慢。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山区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还是因为山里的生活条件更艰苦?
其实都不是,这是因为时间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更快。
是不是感觉有点不对劲儿了,在我们原有的认知看来,时间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怎么还有快慢之分呢?
这可并不是什么科幻小说的内容,是科学家经过精密仪器测量得出来的结果,即使海拔只相差几厘米,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就连放在桌子上的时钟都要比放在地板上的时钟走得快一些。
是不是感到很惊讶?是啊,世界就是这样运行的,科学的发展,让我们每天都有新发现,就像几百年前哥白尼发现日心说一样,时间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对时间的理解也许只是基于我们认知局限的一种误解。
卡洛·罗韦利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也是畅销书《七堂极简物理课》的作者,擅长用浅显、诗意的文字解释复杂的物理现象。
他的最新力作《时间的秩序》将带我们走进关于时间的世界,带领我们一起思考这一亘古难题——时间的本质。
一、时间或许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你觉得时间是什么?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是墙上挂着的不停转动的钟表,是太阳的升起落下,是我们向往的远方和更好的生活,还是我们逐渐逝去的岁月和年华。
在我们的认知里,时间是线性的,从过去到现在,再流向未来,是只能前进不能倒退的,是有规律的,
但如果不是呢?下面几点可能会颠覆你原有的认知:
牛顿曾经认为时间是绝对独立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是对变化的度量,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时间是因果关系的传递。
只有爱因斯坦给出了最终的答案,时间不是独立存在的,时空就是引力场,是可以动态变化的。
1、物体会使他周围的时间变慢
越是靠近质量大的物体,时间就流逝得越慢,因此在海平面高度居住的人要比在山里居住的人衰老的更慢。
2、时间是没有方向的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所以会遗憾会懊悔,我们对未来不确定,所以会觉得可以塑造它,我们纠结于因果,觉得有因才有果。这些都让我们觉得时间是由过去到未来流动的,认为世界是一个逐渐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
我们之所以认为世界开始的时候是有序的,仅仅因为我们所处的位置只能让我们看到宇宙的一小部分,是我们对世界的模糊观察,认为自己看到的是特殊的,有序的,才得出的结论,如果我们把宇宙的所有细节都考虑进去,那么就没有了特殊,也没有了有序,时间也就没有了流动和方向。
3、现在的概念不存在
我在北京和在广州的朋友打电话,朋友告诉我他现在在做什么,但朋友说的他“现在”的这个状态通过电磁波传到我这里后,已经不是我朋友当下的状态,而是他几毫秒之前的状态,所以我们并没有共享一个当下。
《星际穿越》中,男主在外太空只过了几个小时,回到地球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女儿变得比自己还大,男主和女儿的时间因为距离的遥远而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这便是当下终结的极端体现。
时间不是统一的,不是独立的,是没有方向的,甚至是混乱的,当下根本不存在。
现在你是不是有点混乱了,时间的概念在你的固有理解里是不是被推翻了?
好了现在让我们忘记时间,进入到本书的第二部分,没有时间的世界,没有了时间,那世界是什么样子呢?
二、世界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世界是什么?是山川、大海、是动植物还是我们人类,这些都是我们每天看到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可物质世界却又是不断变化的,一年四季,潮起潮落,花朵会凋零,人会有生死,几百万年前,山川和大海都不存在,转眼间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几十亿年后我们的地球甚至太阳系都会消失。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物质也不存在,因为世界不是由物质构成的,而是由事件构成的。
我们眼中的客观存在都是一个一个的事件交织成的网络。例如一块石头,并不是一个不变的物质,而是由微小粒子的相互作用这个事件形成了这个物体,你觉得它没有变化,只是因为这是一个变化很慢的事件而已。
所以时间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在于变化,在于这段时间内发生了多少事件,如果我们每天只是做一些固定的事,日复一日过着吃饭睡觉,没有计划没有收获一成不变的生活,你大概率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因为这段时间于你发生的事件是没有变化的,所以很多人会发出“这一年什么都没干就已经快结束了”的感叹。
因为不变构成了你这一段的事件,你停滞了,就会误以为时间也停滞了,只有在看到日历和钟表指针的时候,才会猛然发现,原来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
所以为了让自己的时间变得有意义,我们要拥抱变化,让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有收获,不断地有新鲜事物注入自己的生活,这样才不会觉得浪费光阴。
读到这里你的世界观是不是开始坍塌了,这和我们之前所知道的似乎完全不一样,时间并不存在,物质也不存在,我们所处的世界不过是一个一个事件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存在,我们又是什么?
三、我们是什么样的存在在基础物理学中,唯一一个能够表明过去与未来有所区别的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热量的这种单向不可逆过程的数量也叫做熵。
作者认为推动世界运转的不是能量而是熵,也就是我们世界的运转是一个熵增的过程,而熵减则会逆转时间。
就像电影《信条》中描述的那样,熵减的世界会时间倒流,会出现逆武器,人会倒着走,汽车会倒着开,汽车爆炸了,主角却差点被冻死。
当然这些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目前我们还是处于一个只能熵增的世界,我们认为宇宙最初处于低熵状态,在宇宙由低熵到高熵转变的过程中,能量被释放,在宏观视角上则表现为事物的变化,一年四季,山川大海的诞生,草长莺飞,花鸟鱼虫,人类的产生,都是源于熵的增加。
我们人为的将这种变化定义为时间,但在微观领域,发生的只是一个一个的事件,所有的变化都是随机产生的,没有先后顺序,我们由结果去推倒原因,产生的因果关系,以为宇宙是特殊的,宇宙的变化都是源于此,可殊不知我们才是浩瀚宇宙中一个特殊的部分,我们的形成才是宇宙其中一个子集的一种特殊的状态。
我们是过程、是事件、是复合物,并且受限于时空。三种不同的要素结合起来,造就了我们:
第一种就是视角: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视角,我们是信息接收和加工的集合。
第二种是复合:我们并不能单独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就像战车一样,单独的零件是没有意义的,整合到一起才能称之为战车,我们单独的个体也是没有意义的,有了事件的联系,才赋予个人的意义。
第三种是记忆:世界是熵增的,而熵增会留下痕迹,于是我们拥有了记忆,人们对这些记忆赋予不同的意义,又产生了感情,产生了对未来的期许,从而感觉到了时间的流动。
换句话说时间存在于我们的脑中,是我们对记忆留下的痕迹和对未来预期的感知,是我们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是我们身份的来源,也是痛苦的来源。我们因为时间而产生喜怒哀乐,因时间的流逝和不能永恒而迷茫痛苦。
我不禁想到《金刚经》中的佛语:
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就如梦幻泡影一般,所听、所闻、所见、所感看似真实,却又虚无缥缈,就好像你明明看见了露珠,眨眼间,太阳一出来,露珠就迅速不见了。
其实露珠也好,闪电也罢,从微观角度看,它们不过都是微小粒子相互作用而存在的。
尽管当时印度佛陀可能并不知道微观和宏观的概念,但他在几千年前就参透了其中的道理,世事无常,生灭无常,痛苦无常,烦恼无常,我们周围的事物,人类的情感,一切都是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随机事件,所以不要执着于去紧握不放,去追求永恒,一切只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幻觉。
结语:
世界是客观而伟大的存在,了解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渺小,我们是漫长的化学、生物和文化结构在选择过程中的产物。时间只处于当下,以记忆与预期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
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他们都是这样自然的产生,也终将顺其自然的消亡,我们误以为的永恒也只是世界一次短暂涨落带给我们的错觉。
这是我们痛苦的来源,同样也是我们活着的希望,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珍惜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瞬间,每一次与世界的交流。去品味、热爱这种偶然带给我们的体验这个世界的唯一一次机会。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