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延明、殷其雷:宋代帝后、内外命妇、宫人女官官衔研究|202404-13(总第2680期)

龚延明、殷其雷:宋代帝后、内外命妇、宫人女官官衔研究|202404-13(总第2680期)

首页角色扮演神武天圣更新时间:2024-05-09

感谢《中原文化研究》编辑部赐稿

原文载《中原文化研究》2024年第2期

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宋代帝后、内外命妇、宫人女官官衔研究

文 / 龚延明 殷其雷

作者简介:龚延明,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研究所暨宋学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官制史、宋史等研究。殷其雷,男,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宋学研究》编辑部编辑。

摘 要:宋代官衔,是目前宋代制度史研究中新开拓的领域。从宋代帝后、内外命妇、宫人女官的官衔制度这一视角,可以看出宋代官制的复杂性、多样性。皇帝,通常不视为官,实际某种意义上,皇帝也是官,且居于官僚机构的顶端,所以皇帝也有官衔,只是名号比较特殊,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本身就是一个官号,其生前有尊号或圣号,死后有谥号、庙号。唐宋史称皇帝多用庙号,这就是法定官衔。皇后有官号,尊号有无,视其是否曾垂帘听政而定,死后谥号有二字、四字之别。内命妇,为皇帝姬妾名号之总称,其官衔有等级之分、秩品之差。外命妇官衔可分为公主官衔、卿大夫妻母官衔两类。内外命妇官衔亦特旨移用于宫人女官官衔。皇后、内外命妇、宫人女官的官衔,与文武百官相类,其名号等级分明,官衔成为其特殊身份的标志。

关键词:宋代官衔;帝后;内外命妇;宫人女官

官衔是官员的身份。官员一生仕途中,在每一次除授、升迁或贬降的节点,直至仕途的终点,都有特定官衔,以表示其在官僚队伍中的身份地位、权力和待遇。官衔的不同类别、名号组合与名号前后排列次序,反映了宋代官制的复杂性、多元性、多变性,以及皇帝专制制度之下权力运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政策背景。官衔制度,是宋代职官制度的重要内容。学术界对宋代官衔研究关注度较薄弱,到目前为止,除笔者之外,仅见周佳、范学辉等学者涉及宋代官衔制度研究的一些开创性成果。但这些研究对象多是个案,是初步的、零散的研究。宋代官衔制度研究,从宏观上看,是广泛涉及宋代职官、科举制度诸层面的一项系统工程,有待学界同仁共同关注,逐步加强研究力度,使这一大课题能够全面积极地开展起来。本文选取了帝后、内外命妇、宫人女官官衔的独特视角,拟作尝试性的探索。

一、官衔之由来

皇帝制度建立以来,官衔始见于何时?尚难以确定。汉代石刻碑记中,常见有官员题名,如东汉光武中元二年(57年)“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安帝永初六年(112年)“青衣尉赵君《羊窦道碑》”、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司隶校尉杨君《石门颂》”“广汉县长王君《治石路碑》”等,皆署当职官名,然无二官以上前后衔接之官衔。汉代亦见有二官名相连之署名,如延熹元年(158年)《汉故中常侍、骑都尉樊安碑》,然此“骑都尉”乃“追拜”,即后世之赠官,非生前在职时官衔,与后世之铨选考核资历之官衔比,较为随意,未成定制。

秦汉皇帝官号更简单。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1]223始皇帝是唯一官名号,无所谓官衔。《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崩长乐宫,“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1]392。“高祖皇帝刘邦”,“高”为尊号;“祖”乃庙号,太祖之省称,“始取天下者为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为宗,文帝称太宗”[1]436。《史记·孝文本纪》:“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1]413此官名号,在“皇帝”之外,已增加了“孝文”尊号,此乃孝文帝死后之名号。《史记·孝文本纪》:“群臣皆顿首上尊号曰‘孝文皇帝’。太子即位于高庙。丁未,袭号曰皇帝。”[1]435-436皇帝,于秦汉是唯一一种官号。

如上所述,皇帝尊号之称,始见于西汉。宋白在《上太宗论省去尊号只称“帝”字》中说:“近降御札,省去尊号,今欲只称‘帝’字……然肇于前汉,爰至近朝,唯此尊名不能去者,何哉?盖天下行之已久,人臣呼之已熟。”[2]243然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却认为尊号始于唐武则天时:“秦汉以来,天子但称皇帝,别无徽号。则天垂拱四年,得瑞石于洛水,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于是群臣上尊号,请称‘圣母神皇’。后稍加‘慈氏、越古、天册、金轮、圣神’等号。中宗践祚,号‘应天神龙’。元宗即位,号‘开元神武’,后稍加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则天以女主临朝,苟顺臣子一时之请受尊崇之号,自后因为故事。”[3]35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汉高祖之“高”、汉孝文帝之“孝文”等尊号(相当于后世之谥号),乃皇帝死后臣下所上;而武则天之尊号“圣母神皇”、唐玄宗之“开元神武”,皆为皇帝在位时臣下所请加。

秦汉官衔较简明,自南北朝以后,官衔一大变,由短变长。阎步克指出:“较之秦汉,南北朝唐宋官僚结衔时的成串成堆名号,也是秦汉官僚所梦想不及的。”[4]的确如此,南北朝墓志之官衔,就是一大串,如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裴良墓志:

故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华陕三州诸军事、卫大将军、雍州刺史、吏部尚书裴君(良)。[5]

南北朝起,墓志、佛经题记、著作署名,对官僚结衔十分在意。如爱书写佛经的南齐高帝萧道成,今存吐鲁番所出佛经题记中就有他的题记,皆署其一长串官称。例举其一件佛经题名,仿臣僚之结衔,自题为:

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徐兖北徐□□□□(按:南兖青冀)六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南徐州刺史、竟陵□(按:郡)开国公萧道成。[6]

但这并非他作为皇帝的官名号,而是一种佛教信徒的自封结衔。萧道成的正式官称,只能是“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字绍伯,姓萧氏”[7]1。又如南齐萧赜,为“世祖武皇帝讳赜,字宣远,太祖长子也”[7]43。相较于汉,南北朝皇帝,亦有庙号“太祖”“世祖”之类。尊号如“高皇帝”之“高”、“武皇帝”之“武”字等。然以上还只能视为皇帝之名号,与唐宋后之官衔,并不相侔。那么,何谓官衔?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官衔》:

官衔之名,盖兴近代。当是选曹补授(原作“受”,误),须存资历,闻奏之时,先具旧官名、品于前,次书拟官于后,使新旧相衔不断,故曰“官衔”,亦曰“头衔”。所以名为“衔”者,如人口衔物,取其连续之意。又如马之有衔,以制其首,前马已进,后马续来,相次不绝者。古人谓之“衔尾相属”,即其义也。[3]53-54

这是迄今能见到的前人关于“官衔”的最早解读。“官衔”之名,始于“近代”,何谓“近代”?以唐人言之,“国朝”之前代,为近代,非本朝。如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十一月太常博士钱珝等奏:“检国朝故事及近代礼令,并无内官朝服助祭之文。”[8]所谓“近代”,就唐人来说,离唐不会太远,即在唐之前,或隋朝已有“官衔”。

据此,作为吏部铨选需要,若某个官员注拟新官必须署衔,则“官衔”在唐朝已具有制度层面的意义。不过,此官衔定义,似局限于文武臣僚,所谓“选曹补授(原作“受”,误),须存资历”。其实,唐宋以后,王朝最高统治者皇帝也不例外,生前官衔尊号、圣号是宰臣率百官所上,具有制度意义。死后谥号、庙号,则为有司所定。

然一提及官衔,学界自然先关注的是文、武官官衔,而皇帝、皇后、内外命妇、宫人女官官衔,似乎不是那么引人注意,甚至会产生疑问:皇帝、皇后、妃子、宫女有官衔吗?探究宋代官衔,讨论外庭百官臣僚之外的皇帝、皇后与内外命妇、宫人女官官衔,是进入一个特殊的职官制度领域的尝试。

二、皇帝官衔的特殊性

皇帝官衔是特殊的,有庙号、尊号、圣号、皇帝官号等,徽号是尊号或谥号的别称,为文武百官所无。如:太祖(庙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谥号)、皇帝(官号),讳匡胤,姓赵氏[9]1。上引太祖官衔,是《国史》中,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闰十月再加谥号后所定。其实,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最终官衔,经历了三代才最终形成,生前于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四日“受周禅于崇元殿”,称皇帝,是为一国最高官。是年,赵匡胤34岁,国号宋。

(一)尊号

尊号之典,“唐始载于礼官”[9]2639。宋沿唐制,皇帝有上尊号之典,但宋有自家礼仪制度:“宋每大祀,群臣诣东上閤门,拜表请上尊号,或三上、或五上,多谦抑弗许。如允所请,即奏命大臣撰册文及书册、宝。其受册,多用祀礼毕日,御正殿行礼,礼毕,有司以册宝诣閤门奉进入内。”[9]2639可见,上尊号仪式隆重,由宰相率群臣奉玉册、玉宝入正殿奉呈。如乾德元年(963年)十一月十六日,摄太尉、守司徒兼侍中萧国公臣范质,守司空、平章事臣王溥,尚书右仆射、平章事臣魏仁浦及内外文武臣僚,马步诸军将校,藩郡守臣,四夷君长,缁黄耆艾等七千五百人,谨奉玉册、玉宝上尊号曰:“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10]20开宝元年(968年)十一月,又加尊号:“应天广运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10]21由宰相赵普撰,比原来多加了五个字:神、明道、仁孝。赵匡胤生前最高官衔应是“应天广运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十六个字。皇帝尊号,按常制,宰相率群臣上册。然,上太宗尊号例外,乃由皇弟、齐王廷美率文武百官、诸军将校等,奉玉册、玉宝,上皇帝(赵光义)尊号,册文曰:“应运(应天命)统天圣明文武皇帝。”[10]21

神宗是宋代唯一拒绝在位上尊号的皇帝。熙宁元年(1068年),宰臣曾公亮等上表请加尊号,诏不允。翰林学士司马光是支持皇帝不加尊号之臣,在神宗坚辞不受尊号后,司马光上言:“尊号起唐武后、中宗之世,遂为故事。先帝治平二年,辞尊号不受。天下莫不称颂圣德。其后佞臣建言,国家与契丹常有往来书,彼有尊号而中国独无,足为深耻。于是群臣复以非时上尊号,论者甚为朝廷惜之。”[9]2641司马光上言也说明,受中原王朝影响,在外交往还的国书中,契丹皇帝官衔有尊号。英宗本拒绝加尊号,但被巧舌如簧的“佞臣”辞令所打动,最终还是接受了。但神宗肯定司马光之见,诏答:“使中外知朕至诚惭惧,非欺众邀名。”[9]2642其后,宰臣率臣数上表请,终不允。《梦溪笔谈》载:“熙宁中,因上‘皇帝’尊号,宰相率同列面请三四,上终不允,曰:‘徽号正如卿等功臣(号),何补名实?’”[11]“徽号”是“尊号”的别称。神宗朝之前,“尊号”亦称“徽号”,如刘敞《上仁宗乞固辞徽号》曰:“臣伏见宰臣率文武百官诣东上閣门拜表,乞加上尊号。”[2]244

(二)谥号

皇帝崩后,必上谥号,作为对皇帝功业的定评。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赵匡胤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日,葬于永昌陵,谥曰“英武圣文神德”[9]48。死后,太祖官衔是皇帝加谥号、庙号:“谥曰英武圣文神德,庙号太祖。”[9]48谥号仅六个字,太宗对自己的皇兄,吝于赞美。尊号则删去,既没有肯定其兄当皇帝是“应天”,也不肯定其兄“孝”道,即没有传位给他。也就是说,赵匡胤死后,盖棺论定的官衔是:太祖英武圣文神德皇帝[9]48。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一月,为太祖加谥“启运立极英武圣文神德玄功大孝”[9]2606,十四个字。大概宋真宗赵恒,亦感到其父皇对赵匡胤的盖棺论定有失公允,并留下疑点,故特为太祖加谥,其中引人注目地加了“大孝”二字。其后,于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再加今谥,定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12]2,十六个字。即把“圣文”改成“睿文”,把“玄功(神秘之功得到皇位)”改成“圣功(天赐帝位)”,“大孝”之前加了“至明”二字。真宗大加翻新,一方面肯定太祖“黄袍加身”是“启运立极”“圣功”;另一方面又为父皇太宗粉饰,说太祖“大孝”,其伏笔是把皇位传给了皇弟赵光义,这样,既肯定父皇继位名正言顺,又能为“斧声烛影”释疑。

皇帝谥号,在仁宗庆历之前,字数无定制,六字至十四字。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仁宗加真宗谥号十六字“膺符稽古成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9]2606。此后皇帝官衔谥号十六字,成为定制。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五月,改上“谥号”为奉上“徽号”。故此后,加皇帝谥号皆称奉某皇帝徽号,如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更定神宗徽号曰“体元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又奉哲宗徽号曰“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9]2607。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八月,诏上高宗徽号曰“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9]2608。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上孝宗徽号曰“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9]2608

宋代皇帝的官衔,与文武官员官衔不同。文武官衔以生前仕历为准,死后增谥号、赠官而已。然皇帝官衔,生前有尊号、圣号,死后有庙号、谥号。以太宗为例,雍熙二年(985年),李昉所撰《王仁裕神道碑》中称当朝皇帝赵光义为“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

皇宋之启昌运二十有五年,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嗣位之九载(雍熙元年),三行郊祀之次月,故赠太子少师、太原王公之孙、秘书郎永锡,赍列祖行状,哀诉于赵郡李昉。[13]1656

“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乃雍熙元年(984年)九月壬戌群臣所上尊号。皇帝赵光义在位时,雍熙二年曾为西域僧天息灾等译经《大宋新译三藏圣教》撰《序》,其自署官衔为“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制”[14]。然赵光义死后,其官衔就通用庙号与谥号,而不用尊号了。此可以《宋史·太宗本纪》为证:“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讳炅,初名匡乂,改赐光义,即位之二年,改今讳。”[9]53又“至道三年三月癸巳,是日崩,年五十九,在位二十二年,殡于殿之西阶。群臣上尊谥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9]101。太宗皇帝死后,未见再加尊谥。然其余皇帝尚有后世继帝追加谥。故《宋史》本纪所载皇帝官衔,大多皆非盖棺论定之衔,而以后世继帝所加谥号为准。

(三)圣号

真宗迷信道教,故而他的官衔除庙号、尊号、谥号之外,还多了个“圣号”,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真宗赵恒诣玉清昭应宫,率天下臣庶奏告,“上玉皇圣号”。天禧元年(1017年)正月辛丑朔,帝诣太初殿,恭上玉皇大天帝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9]157。同时,又三上尊号,天禧三年(1019年)十一月,由宰相寇准率群臣所上“玉皇大天帝圣号”,曰“体元御极感天尊道应真宝运文德武功上圣钦明仁孝”[10]24,共二十二个字。赵恒崩,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十一月,上庙号“真宗”,定谥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9]172。仁宗把其生前尊号二十二个字,削为八个字,特别去掉了“体元御极感天尊道应真宝运”充满道教色彩的尊号。徽宗也是个迷恋道教企求成仙的皇帝,政和六年(1116年),上圣号“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9]396,政和七年(1117年),通过道箓院上章册赵佶为“道君皇帝”[9]398

(四)庙号

庙号肇始于上古,所谓“王者祖有功,宗有德,始自有虞祖”。据《史记·殷本纪》载,商代确有庙号,太甲称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始列宗庙之号。汉代因袭,但并未成为常制。直至唐朝诸帝,“乃例称之”。宋代亦然,皇帝皆有庙号,如赵匡胤庙号“太祖”、赵光义庙号“太宗”、赵构庙号“高宗”,这是历代正史常用之皇帝名号。通常,史称唐宋皇帝,皆以庙号。传至明清,皇帝虽有庙号,但多以年号习称之。若明代,始或庙号或年号并称,如明太祖洪武、明成祖永乐、明孝宗弘治,但其后渐以年号习称“永乐帝”“弘治帝”等。至于嘉靖、万历之后诸帝,及至清康煕、乾隆、光绪帝等,反而记不得他们的庙号了。

三、皇后官衔的特点

宋代皇后官衔,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冠以夫君皇帝之称

凡皇后,皆冠以夫君皇帝之称。如太祖孝章皇后宋氏,左卫上将军邢国公偓之女。乾德六年(968年),立为皇后。至道元年(995年)四月二十八日崩,年四十四。谥曰“孝章”。又如太宗淑德尹皇后、仁宗郭皇后、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钦宗朱皇后、度宗全皇后,皆冠以夫君皇帝之称。但以上官衔,皆属历史追述。因皇帝在位时,无论太祖、太宗,都非当时称号。凡皇帝庙号,均为死后之称。所以太祖章皇后、仁宗郭皇后,实属皇帝死后名号。皇后在位时,官称“皇后”,省称“后”。如真宗刘皇后,原为美人,“自章穆崩,真宗欲立为皇后,大臣多以为不可,帝卒立之。……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9]8613

(二)有系年号皇后

皇后官衔,在位时仅“皇后”官名。然,有非常情况,或出于宫廷内斗致皇后废而复立,有未册封但出于特殊政治原因而遥授皇后者,此类皇后特系年号,以与已在位之皇后显示区别。如哲宗原配孟皇后,绍圣三年(1096年),因遭宰臣章惇与内侍郝随等设计,被陷害,废为华阳教主。元符二年(1099年),扶立刘婕妤为皇后。哲宗元符末,诏孟后还内,“即命以官,号元祐皇后”,而刘皇后即号“元符皇后”[12]251。又,高宗皇帝生母韦氏,原为徽宗婕妤,被金军同徽宗一道掳掠北去。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高宗遥尊生母韦氏为“宣和皇后”,一是以别于已故徽宗原配、钦宗之生母王皇后,及同随徽宗在五国城相守之郑皇后。二是所谓“正视听”,缘传婕妤韦氏,被掳后,已被迫改嫁,然因宋金和议达成,高宗生母韦氏,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回归临安,安居慈宁宫,从此闭口不谈金国事,至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九月二十日崩

(三)有上尊号与谥号四字者

唐代皇后,有上尊号者,始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上尊号曰应天皇帝,皇后曰顺天皇后”[15]。宋代皇后,一般无尊号,谥号仅二字,如太祖孝章宋皇后、太宗淑德尹皇后、真宗章穆郭皇后、孝宗安穆郭皇后、光宗慈懿李皇后、宁宗恭淑韩皇后。但若与幼主同听政,或预立帝位有功之皇太后,或有尊号,且死后谥号四字,比一般皇后多二字。如真宗刘皇后,垂帘听政十一年,升太后有尊号,死后谥号四字,不同于一般皇后:“章献明肃刘皇后,其先家太原,后徙益州,为华阳人。……真宗崩,遗诏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天圣二年)群臣上尊号曰‘应元崇德仁寿慈圣太后’御文德殿受册。”[9]8612-8613明道二年(1033年)籍田,朝庙礼毕,又加上尊号曰“应元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9]8614十二字。三月二十九日崩,年六十四,谥曰“章献明肃”四字。

高宗皇后吴氏,因参决宗子伯琮封普安郡王,立为皇子、封建王。高宗内禅,手诏吴皇后为太上皇后。建王赵昚即位,是为孝宗。孝宗遂上尊号“寿圣太上皇后”。乾道七年(1171年),加尊号“寿圣明慈”四字。淳熙十二年(1185年),加尊号“寿圣齐明广慈备德”八字。年八十三卒,谥“宪圣慈烈”四字11。宋代皇后谥号四字者,尚有仁宗慈圣光献曹皇后、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皆曾以太后官位参与军国事处分12。宁宗恭圣仁烈杨皇后(生前有尊号)则以预立理宗之功而谥四字13

(四)末代皇后无谥

钦宗朱皇后无谥,“后既北迁,不知崩闻”[9]8645。理宗寿和圣福谢皇后无谥,“寿和圣福”四字为生前度宗继位,所上太后尊号。度宗全皇后无谥,史载:“德祐元年二月,大军驻钱塘,宋亡。瀛国公与全后入朝,太后以疾留杭。”[9]8660

宋代皇后官衔,主要是“皇后”“皇太后”官号、尊号及谥号。但也有因国亡而没有谥号的皇后,如北宋钦宗朱皇后与南宋理宗谢皇后、度宗全皇后。也有有尊号而无谥号的皇后,如理宗谢皇后。皇后多数为二字谥号,唯垂帘听政之皇后,为四字谥号。

四、内外命妇官衔

(一)内命妇官衔

内命妇,皇帝姬妾名号之总称,有等级之分、秩品之差。宋初,沿唐制,内命妇置四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佑皇后,论妇礼于内者也。秩视三公、恩同宰相,累朝多阙”。神宗朝元丰时,才置二妃。徽宗政和后,曾册妃六七人。妃之下,有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秩视六卿。其次有婉容、婕妤,恩比侍从官。再次为宫女:贵人、才人、美人、郡君,皆有閤分,待遇各有等级。

以上内职,随时听命送往帝居幸御,即所谓“以时御于帝所”。若生男,可升迁二等;生女,则迁一等。自然,不可能所有妃嫔、宫女都能有生皇子、皇女的机会,所以升迁极艰。除非遇覃恩,普迁一官14

至仁宗朝天圣间,修《内命妇职品令》,对内命妇等级有了一套整齐划一的规定:

夫人,正一品,包括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嫔,正二品,包括太仪、贵仪、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容、充媛;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此外有贵人、御侍等,无视品。15

内命妇官衔组成如仁宗生母——真宗庄懿(谥号)宸妃(内命妇封号)李氏。其官衔履历为:初入宫,充章献太后侍儿,真宗选为司寝,生赵祯(仁宗),封崇阳县君,进才人,进婉仪。不知李氏为其生母的赵祯即帝位,进封顺容。明道元年,疾革,进位宸妃。卒谥庄懿,尊为皇太后16。现将内命妇李氏官衔升迁路径表示如下:侍儿—司寝—崇阳县君—才人—婉仪—顺容—宸妃—追赠皇太后、谥庄懿。又如神宗贵妃武氏,官衔为“神宗惠穆(谥号)贤妃(内命妇封号)武氏”。武氏在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死后,历哲宗、徽宗二朝,哲宗、徽宗未停止授武氏内命妇封号,由美人升至贤妃。这说明,新继位皇帝,对父皇妃嫔优待,内命妇封号不因父皇崩而止步。武氏内命妇官衔升迁路线图如下:

御侍—(元丰五年八月)才人—(元丰八年三月神宗崩,四月哲宗继位)美人—(绍圣三年)婕妤—(元符三年)昭仪—(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贤妃—(大观元年六月薨)赠贵妃、谥惠穆。17

再如徽宗懿淑(谥号)贵妃(内命妇封号)王氏。王氏在徽宗朝内,从无品之郡君迁至正一品贵妃,宦途十分顺畅:

(崇宁三年九月)平昌郡君—(崇宁四年闰二月)才人(正五品)—(同年三月)美人(正四品)—(同年同月)婕妤(正三品)—(崇宁五年八月)修容(正二品)—(大观二年)婉容(正二品)—(同年七月)贤妃(正一品)—(政和元年七月)德妃(正一品)—(政和三年二月)淑妃(正一品)—(政和四年三月)贵妃(内命妇最高等位,正一品)。18

(二)外命妇官衔

1.公主官衔

宋沿汉唐故事,皇帝祖姑、皇帝姑妈为大长公主;皇帝姐妹为长公主;皇帝女儿为公主。皆授以国名、郡名、县名或美名的封号。初封多择美名,如福康、宣慈、贤穆、明懿、柔福等,然后进封国名,有至封两国者19

宋外命妇公主名号为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郡主、县主。如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六月二十三日,福康公主进封兖国公主,授“兖国公主之印”。其官衔旧为“福康(美名)公主”,新为“兖国(封国名)公主”20。有升两国国号的大长公主,如崇宁初燕国大长公主进封秦、魏国大长公主。其官衔旧为“燕国大长公主”,新为“秦、魏国大长公主”21

若公主没有出嫁,而出家入道者,即另加师号。如真宗公主,仁宗明道二年十一月,昇国大长公主入道,“进封卫国长公主,号清虚灵照大师,名志冲”[12]183。其官衔旧为“昇国大长公主”,新为“卫国长公主、清虚灵照大师志冲”22

公主卒后,或有谥号,如仁宗有十三女,其中一女,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封为楚国大长公主,三年薨,谥曰“庄孝”,追封秦国,其官衔为“秦国、庄孝大长公主”[12]183

政和三年(1113年)闰四月六日,徽宗手诏曰:“可改公主为帝姬,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其称大长者,可并依旧为大长帝姬,仍以美名二字易其国号,内二国者,以四字。”[12]177公主改帝姬之制,随北宋亡而亡,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六月,即罢,复改为旧公主称号,帝姬名号实际行用了二十四年。如徽宗朝有所谓“柔福帝姬”者,被掳至金国,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五月,卒于金国五国城。据《宋史·公主》载:“徽宗三十四女。政和三年,改公主号为帝姬,国号易以美名,二字。嘉德帝姬,建中靖国元年六月,封德庆公主,改封嘉福,寻改号帝姬,再封嘉德。下嫁左卫将军曾夤。……柔福帝姬,初封柔福公主,后改帝姬。……右三十四帝姬,早亡者十四人,余皆北迁。”[9]8783-8787在改帝姬名号期间,公主之官衔随之变改,以哲宗女陈国公主为例,她的官衔先后经历了公主改帝姬,又复称公主之变革:

(哲宗绍圣三年五月)德康公主—(哲宗元符三年二月)荣国公主—(徽宗政和三年闰四月)淑和帝姬—(徽宗政和七年七月薨)追封靖懿帝姬—(高宗建炎元年八月)靖懿帝姬改封陈国长公主。23

2.卿大夫妻母官衔

“外命妇,卿大夫之妻”[16],“士妻亦谓命女”。宋代公主下嫁士大夫,归属外命妇;宋宗室、文武官妻,获帝王所赐、所赠名号夫人(国夫人、郡夫人、县夫人)、安人、孺人之类,通称外命妇。如高宗赵构在藩邸康王府时,其妻邢氏封嘉国夫人24。外命妇官衔名号,仁宗朝定为:国夫人、郡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25。现将臣僚妻、母外命妇(国夫人、郡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官衔例举如下:

(绍兴末郊恩)恩封左文林郎、秘书省正字周必大妻孺人王氏。

(绍兴三十二年,孝宗即位覃恩)恩封左宣教郎、监察御史周必大妻安人王氏。

(隆兴六年)进封奉郎、秘书少监周必大妻恭人王氏。

(淳熙五年)进封中奉大夫、试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周必大妻硕人王氏。

(淳熙六年)大中大夫、试吏尚书、兼翰林学士、管城县开国伯周必大妻淑人王氏。

(淳熙七年)通议大夫、参知政事、荥阳郡开国侯周必大妻安康郡夫人王氏。

(淳熙九年)通奉大夫、参知政事、荥阳郡开国公周必大妻文安郡夫人王氏。

(淳熙十一年)通奉大夫、知枢密院事、荥阳郡开国公周必大妻咸宁郡夫人王氏。

(淳熙十六年)左丞相、益国公周必大妻益国夫人王氏。[13]5765

宋制,朝官以上,其妻或封外命妇,夫贵妻荣。上引周必大妻王氏之外命妇封号,随其夫周必大步步高升而逐级或越级递升,总共七等外命妇封号。王氏从低到高,历孺人、安人、恭人、硕人、淑人、郡夫人、国夫人七等。越级而过的为宜人、令人。其所封郡夫人、国夫人,必与其夫之爵等相应。

其余宜人与令人封号,如汀州田使君妻宜人尚氏[13]5767、知泉州王十朋妻令人贾氏[13]5482。恩封臣僚母外命妇封号,如太孺人杜氏,以朝官通直郎、签书资州军州事判官厅公事陈焕,封母杜氏孺人[13]5463。此外,有帝后寿庆特恩赐外命妇号,如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慈宁太后八十寿庆,“有诏子为贡士,得封其父母”[13]5719,迪功郎、监隆兴府丰城县户部赡军酒库曾谔,因此得封其母刘氏为孺人,尊称太孺人。进士出身,朝请郎、通判袁州曾光祖,其母李氏遇庆典先后得封孺人、安人、宜人,为曾太宜人李氏[13]5764

朝廷所赐臣僚母封号无“太”字,然子女称其母封号以“太孺人”“太宜人”“太夫人”尊称之,所谓“曾太宜人李氏”,就是曾母李氏封宜人之号,其下辈称呼冠以“太”字。又如“武功大夫、忠州团练使、新知邵州杨珪母太宜人郭氏。特赠感义郡夫人”[17]。特赠之命中,不称“感义郡太夫人”,而称“感义郡夫人”,然在其他场合,子女或下辈即必称“太夫人”。

五、宫人女官官衔

宫人女官,有六尚书(正五品)、二十四司、宫正、彤史(以上正七品)、二十四掌(正八品)、女史、红霞帔、紫霞帔等流外勋品。宫人内职,从入宫为白身人,初授名号,按常制,“殿直”转“听宣”,“听宣”转“紫霞帔”,“紫霞帔”转“红霞帔”,“红霞帔”转“掌字”,“掌字”转“典字”,“典字”转“司字”,“司字”转“尚字”,“尚字”转“宫字”。

建炎四年(1130年)十二月十六日,白身宫人转殿直:魏氏、赵氏、张氏、王氏、解氏、李氏、董氏并与殿直26。可以看出,白身人魏氏、赵氏、张氏、王氏、解氏、李氏、董氏入宫后,均为白身无出身宫人,初次所授名号为殿直。而殿直可转听宣。如建炎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殿直王氏、文氏、邢氏、吴氏、李氏、王氏并转听宣。听宣可转紫霞帔,同年十二月十六日,听宣王氏、吴氏、未出请受官身王氏、张氏,内藏库识字(非文盲能识字)王氏,并与转紫霞帔27。紫霞帔可转红霞帔,绍兴二年(1132年)四月二十一日,紫霞帔张氏、王氏并转红霞帔。红霞帔可转掌字,绍兴五年(1135年)闰二月五日,红霞帔张氏转掌字。掌字可转典字,绍兴二十年(1150年)二月十五日,掌言李氏与转典言(“典字”级)。典字可转司字,同年二月十五日,典籍郭氏与转司籍。司字可转尚字,绍兴五年闰二月五日,司设何氏与转尚字。尚字转宫字,尚阙例。但有“司记朱氏特与转宫记”[12]331之载。此属特旨,非常制从尚字转宫字。但在实际除授中,“内庭妇职迁叙,皆出中旨”。即是说,内职有高下尊卑之等级,然出于中旨除授,其特旨漫无定制。中旨几乎少遵常制,随意性极强,其例不胜枚举:

(绍兴五年闰二月五日)红霞帔李代特授典籍。

(绍兴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红霞帔陈氏特与封永嘉郡夫人。

(庆元四年二月二十七日)寿康宫小殿直孙氏特转齐安郡夫人。

(庆元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寿慈皇太后殿内人“宫字”俞氏特封郡夫人。[12]338

徽宗朝,以内宰主管尚书内省公事。南宋初,对徽宗朝之制,进行了改革。建炎四年,主管尚书内省公事的,已不复为内宰,而是“知尚书内省公事”。如宫中妇职官衔:主管大内公事(女官职事)、知尚书内省事(女官职事)、兼提举十閤分事(兼女官职事)、庆国夫人(外命妇封号)李从信[12]334。绍兴十八年(1148年)三月二十四日,直笔、宫正何氏,赐名从信,除知尚书内省事,与转郡夫人[12]332。即其新官衔为“直笔(女官职事)、郡夫人(外命妇封号)、知尚书内省事何从信(女官职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特旨除皇后阁中一老宫正为“永嘉郡张夫人”,这属越级封授,非嫔御,亦非臣僚之妻授与封“夫人”称呼。又如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诏:“红霞帔陈氏特与封永嘉郡夫人。”[12]331庆元四年(1198年)二月二十七日,诏:“寿康宫小殿直孙氏特转齐安郡夫人。”[12]338同年十二月十三日,诏:“寿慈皇太后殿内人‘宫字’俞氏特封新安郡夫人。”[12]338郡夫人,原是外命妇之封号,与尚书内省女官是两个不同封号系列,特旨亦移用于封尚书内省女官了。所谓“听宣夫人”“典宝夫人”“掌簿夫人”等是简称,严格意义上说,应是“听宣、某郡夫人”“典宝、某郡夫人”“掌簿、某郡夫人”。

更有甚者,将皇帝妃嫔之封号,亦移用于封授在后宫服侍的女职。如婉仪、贤妃之号,原为皇帝妃嫔之高等名号,却授予太后宫内七十余岁的老宫女,如绍兴十四年(1144年)十一月九日制:“婉仪慕容氏颇有贤德,年余七十,见娱侍太后,可进位贤妃。”[12]331老宫女任主管大内公事,所特封国夫人,或加二字,最高加四字(夫人之前加美文字),如绍兴五年闰二月五日诏:“主管大内公事、知尚书内省、兼提举十閤分事崇国夫人王从恭与转‘四字’,依《禄式》支破请给。”又如庆元三年三月二十八日诏:“主管大内公事、知尚书内省事、兼提举十閤分事润国和顺端肃(四字)夫人朱从谦,主管大内公事、知尚书内省事、兼提举十閤分事和国夫人朱从礼特转顺懿(二字)夫人。”[12]338夫人朱从谦,封国是润国,在润国封号之后,又加“和顺端肃”四字。和国夫人朱从礼,加顺懿(二字)。朱从礼加二字,属特转,说明在未加之前,仅是和国夫人,无加美之字。确实,封国先无字,进而加字。再如崇宁二年(1103年)正月十四日,“诏魏国夫人步氏特授吴国荣寿夫人”[12]327。步氏,封国国名由魏进吴,又从无字加“荣寿”二字,其新官衔即进为“吴国、荣寿夫人步氏”。此步氏,尚未获赐名。

更可注意的是,太宗朝始置的直笔,成了专门代御笔批复文书、传达命令的尚书内省女官职事,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尚书内省直笔官衔,有等级之分,有“尚字直笔”“司字直笔”“典字直笔”“宫正直笔”等官阶之别。凡授直笔差遣者,皆可迁“知尚书内省公事”,授外命妇封号,如郡夫人之类,并获赐名恩遇。故凡内尚书省女官任直笔,有“直笔夫人”“内省夫人”之美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

本朝御笔、御制,皆非必人主亲御翰墨也。祖宗时,禁中处分事付外者,谓之内批。崇、观后,谓之御笔。其后或以内夫人代之。近世所谓御宝批者,或上批,或内省夫人代批,皆用御宝。又有所谓亲笔者,则上亲书押字,不必用宝。[18]

如绍兴十八年闰八月七日,直笔尚仪杨氏特授信安郡夫人、知尚书内省事,赐名从义[12]352。其官衔为“直笔尚仪(尚字阶直笔内职)、信安郡夫人(外命妇封号)、知尚书内省事(内职)、赐名杨从义”。又如乾道元年(1165年)九月九日,司字直笔王氏加宜春郡夫人、知尚书内省事,赐名从义[12]333。其官衔为“司字直笔(司字阶内职直笔)、宜春郡夫人(外命妇封号)、知尚书内省事(内职),赐名王从义”。再如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十七日,典字直笔冯巧巧除知尚书内省事,转齐安郡夫人,赐名从顺[12]336。其官衔为“典字直笔(典字阶直笔内职)、齐安郡夫人(外命妇封号)、知尚书内省事(内职)、赐名冯从顺”。此夫人,乃直笔的封号,并非皇帝妃嫔,亦非臣僚妻、母封号。

从官衔视角可以看出宋代官制的复杂性、多样性。皇帝,通常不视为官,实际某种意义上,皇帝也是官,只是居于官僚机构的顶端,国家庞大官僚队伍呈金字塔形结构,皇帝是“金字塔”顶尖的“至尊”,自称“朕”的最高官员而已,所以皇帝也有官衔,只是名号比较特殊,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后、内外命妇、宫人女官的官衔,与文武百官相类,其名号等级分明,官衔成为其特殊身份的标志。

注释及参考文献

注释:①龚延明:《岳飞官衔系年与考释》,载岳飞研究会选编:《岳飞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217页;龚延明:《北宋名相范仲淹仕履系年考释》,《文史》2011年第3辑;龚贤明:《北宋名相富弼仕履官衔系年考释》,《文史》2012年第3辑;龚延明:《南宋清廉官崔与之仕履编年考释》,载朱泽君主编:《崔与之与岭南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4—43页;龚延明:《南宋社会文化学家王应麟仕履系年考释》,《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第3期;周佳:《南宋基层文官履历文书考释——以浙江武义县南宋徐谓礼墓出土文书为例》,《文史》2013年第4辑;范学辉:《宋代县令兼衔考》,《中国史研究》2018年第3期。

②③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8页,第78页。

④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9、100、104页。

⑤高承:《事物纪原》,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5页。

⑥⑧⑨⑩121315171819202122232627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47页,第252页,第247—254页,第249页,第250页,第255页,第323页,第307页,第307页,第177页,第177—178页,第177页,第183页,第194页,第330页,第339页。

⑦何忠礼:《环绕宋高宗生母韦氏年龄的若干问题》,载《科举与宋代社会》,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53—275页。

11162425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647—8648页,第8617页,第8645页,第3837页。

14章如愚:《群书考索》,四库类书丛刊第9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64页。

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封演.封氏闻见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221.

[5]罗新,叶炜.新出土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5:198.

[6]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M]//唐长孺文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192.

[7]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8]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739.

[9]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司义祖.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1]沈括.梦溪笔谈[M].金良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5:15.

[12]徐松.宋会要辑稿[M].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3]曾枣庄.宋代传状碑志集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14]王昶.金石萃编[M].北京:中国书店,1985:11.

[1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8.

[16]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2009:1475.

[17]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1559.

[18]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徐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671.

一宋史研究资讯一

邮箱:txq1627@126.com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