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结束五代十国!
本想将辽金夏简单一说就好,但是仔细翻阅,也觉得有很多东西值得整理,所以打算将其定系统整理一下!
PS:想简单系统了解中国历史看合集哟!
一、李存勖建立后唐:923-937年
后唐(923年-937年)是中国五代时期的政权之一,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传二世四帝,历时一十四年。
923年,唐朝的赐姓宗室
消灭后梁,声称重建唐朝,同年底李存勖灭后梁,定都洛阳,史称后唐。
925年灭前蜀王衍。
928年南平高从诲内附。
930年南楚马希声内附。
936年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借辽兵攻入洛阳,称帝建立后晋,后唐灭亡。
后唐的建立至其亡国历时十四年。
史学家为了区别由李渊所建立的唐朝,因而称之为后唐。
1.1、李克用:856-908年
李克用(856年10月24日-908年2月24日),字翼圣,后唐庄宗李存勗[xù]之父,本姓朱邪(又作朱耶),其父受唐朝天子赐李姓。
绰号鸦儿、三郎、独眼龙、飞虎子,沙陀族人,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在今山西雁门北部)。李克用骁勇善骑射,15岁即从军。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李克用率沙陀军南下镇压黄巢。
中和二年(882年)李克用二次受敕勤王。
中和三年(883年),黄巢退出长安,由于李克用在长安收复战中功劳最大,因此被命为河东节度使。
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再自河东南下大败齐军,最终使得黄巢自*。
光启元年(885年),朝廷讨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李克用指责盘踞关中的静难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结交朱温欲灭己,因此进军关中击败二人,僖宗逃往凤翔。
乾宁二年(895年),李茂贞、王行瑜及韩建三帅进京挟持唐昭宗,李克用再度率军勤王,败三帅,救出昭宗,因功被封为晋王。
其后数年,李克用持续与朱温争战,相互间成为争夺天下的最大对手。
此后李克用长期割据河东,与占据汴州的朱温对峙。
天佑四年(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争雄。
次年(908年),李克用病死,葬今山西省代县。
李存勖建立后唐后,追谥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1.2、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年
后唐庄宗李存勖(xù,一作“勗”)(885年12月2日-926年5月15日),小字亚子,又名“李天下”,代北沙陀人,生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末五代军事家,后唐开国皇帝,晋王李克用之子。
李存勖在唐末官至检校司空,遥领晋州刺史,后袭父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
他骁勇善战,长于谋略,在王位十五年,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逐渐强盛,中兴唐朝霸业。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勗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
李存勖在位期间,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震动南方割据诸国,“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但他沉湎于声色,治国乏术,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戮功臣,横征暴敛,又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李存勖死于兴教门之变,时年四十二岁。在位三年,庙号庄宗,谥号光圣神闵孝皇帝,葬于雍陵。
1.3、邺都之乱:926年
邺都之乱,又称邺都之变,是五代十国后唐庄宗时,由魏博军的一个士兵皇甫晖发动的兵变,又引爆了一连串兵变事件,庄宗养兄李嗣源奉命前去平乱,却被士兵挟持而一起叛变。
最后,庄宗在兴教门之变中被*,李嗣源称帝,是为唐明宗。
1.4、兴教门之变:926年
兴教门之变,是发生在五代十国后唐庄宗时期邺都之变的后续兵变事件,邺都之变时后唐庄宗李存勗正欲亲征应对,指挥使郭从谦乘机在洛阳兴教门发动政变,李存勗于此政变中被*身亡。
1.5、刘玉娘:926年
刘玉娘,魏州成安县人,父亲为刘叟(自号刘山人),为后唐庄宗李存勗皇后,李继岌生母。
二、澄心堂纸:约932年
澄心堂纸,是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所制作的宣纸,因其卓越的品质被誉为中国古代名纸。
三、花间派:934年
花间派,是指作品为五代词集《花间集》所收录的词家。
代表人物有温庭筠、韦庄、张泌等。
一般认为花间派起源于唐代温庭筠,而繁荣于五代时后蜀。
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成为一派。
一般认为花间派是词这种文学形式由民间歌曲过渡到文人创作的中间形态。
3.1、温庭筠:812-870年
温庭筠(812年-870年),男,又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称温助教、温方城。
晚唐著名诗人、花间派词人。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
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3.2、韦庄:836-910年
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词人,儒客大家,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
早年屡试不第,后因黄巢起义作《秦妇吟》。
乾宁元年(894年),再试时进士及第,出任校书郎。
乾宁四年(897年),以判官职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归朝后升任左补阙。
天复元年(901年),入蜀为王建掌*,自此终身仕蜀。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灭唐建梁,韦庄劝王建称帝,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次年升任宰相。
武成三年(910年)八月逝世,享年七十五岁,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谥“文靖”。
韦庄工诗,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
其词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
所著长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
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浣花词》。
另有《菩萨蛮》五首为宋词奠基之作。《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四、石敬瑭建后晋:836-947年
后晋,是五代第三个政权。从936年后晋高祖石敬瑭灭后唐开国始,到947年契丹灭后晋止,共经历两个皇帝,享国12年。
为与司马氏的晋朝相区别,别称石晋。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不久攻入洛阳,灭后唐,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这也为后来北宋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石敬瑭死时,立侄石重贵为继承人,登基后,石重贵决定渐渐脱离对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
天福九年(944年,契丹会同七年),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互有胜负。
开运二年(945年,契丹会同八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再次打败契丹。
开运四年(947年,契丹会同十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
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覆灭。
后晋亡后,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
后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册立的傀儡政权,控制了河南、山东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甘肃、湖北、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
4.1、后晋高祖石敬瑭:892-942年
后晋高祖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太原人,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
他朴实稳重,寡于言笑,喜读兵书,重视李牧、周亚夫行事,隶属于后唐明宗李嗣源帐下,迎娶李嗣源之女。
后参与后梁朱温与晋国李克用、李存勖“梁晋争霸”,冲锋陷阵,战功卓著。
后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拜为河东节度使,封为赵国公,赐号“扶天启运中正功臣”,然而君臣相互猜忌。
清泰三年(936年),起兵造反,坐困于太原,遂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甘做“儿皇帝”。
随后,在契丹援助下,灭亡后唐,正式即位,定都汴梁,建立后晋。
天福七年(942年),忧郁成疾,病逝,时年五十一,庙号高祖,谥号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葬于显陵(今河南宜阳县)。
4.2、晋出帝石重贵:914-974年
晋出帝(913年-974年),又称少帝,942年-946年在位。
天福七年(942年),后晋高祖石敬瑭死,重贵继位,沿用高祖天福年号,天福九年(944年)七月改元开运。
石重贵不肯向契丹称臣,契丹攻后晋,开运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占开封,石重贵投降,后晋亡。
石重贵是一位能力一般,但很有骨气的皇帝,他敢于同契丹开战,可惜他身边却无可用之人。
他在位只有4年,国破后被俘送往契丹,保宁六年(974年)六月,石重贵病死,终年61岁,追封晋王。
五、白藤江之战:938年
白藤江之战,指的是938年中国南汉政权与静海地区(今越南北部)军阀吴权之间的战争,因发生在白藤江而得名。
南汉大有十一年(938年)、后晋天福三年,原安南节度使杨廷艺部将吴权自爱州(今越南清化)举兵,攻前年*杨廷艺据交州(今越南河内)而立的皎公羡。
皎公羡向南汉求援,南汉高祖刘龚想乘机取交州,不听崇文使萧益进谏,以大将梁克贞领兵赴交州援助皎公羡,又以刘弘操为静海节度使,领战舰由白藤江赴交州,自己领兵屯于海门以为声援。
刘弘操尚未至交州,吴权已*皎公羡,据交州,引兵迎战南汉军,预先于海口竖装有铁尖的大木桩,然后派轻舟乘涨水诱南汉水军深入。
南汉战舰中计追击,待落潮,战舰均被木桩所阻不能退,南汉军大败,士卒大半溺死,刘弘操战死,刘龚收残兵而返。
六、南顿北渐:五代十国时期
南顿北渐,又称南能北秀,为中国禅宗五祖弘忍门下的神秀与惠能二大弟子见处各异,因而发展成的不同系统禅学。
其中神秀以长安为中心教化北方,称北宗禅。
惠能教化南方的称“南宗禅”,后世禅宗大多出自此系统。因为禅性观的区别,两派差异则以“南顿北渐”分别。
其中以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子弟,令其开悟,称为“渐悟”。
而不分阶段、顿速觉悟,则为“顿悟”。
七、契丹灭后晋之战:944-946年
契丹灭后晋之战,是一场发生于五代时期的战事,该战争致使后晋灭亡。
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拒绝再向契丹称臣,两国关系恶化。
契丹于943年十二月开始入侵后晋。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契丹会同九年七月,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以晋廷负恩为由,举兵南下。
后晋大军闻讯,准备取道冀(今河北冀县)、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向南。
契丹则派萧翰从后面切断了晋军的粮道与退路。
十二月初,后晋大军与朝中联系被切断,后晋奉国都指挥使王清请战,率二千步兵夺桥开路,多次请大军为后援,杜重威按兵不救,王清与部下全部战死,后晋各路军队士气由此丧尽。
十二月初八,契丹从道外将晋军包围,杜重威派人暗中往契丹耶律德光营中请降。
耶律德光率大军南下,杜重威率降兵以从。
十二月十七日,契丹先锋、后晋降将张彦泽入大梁(今河南开封),晋出帝点火,欲与后宫自焚,被亲军将领薛超所阻。
张彦泽奉耶律德光与述律太后书抚慰出帝,出帝开宫城门,命人起降表,自称孙男、臣。
张彦泽囚晋帝,迁于开封府,次年正月初一,耶律德光入大梁(今河南开封),降晋帝为负义侯,后晋亡国。
八、《旧唐书》:945年
《旧唐书》为后晋刘昫[xù]等撰。
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张昭远、贾纬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
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
原名《唐书》,《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欧阳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价值。
《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简洁有力,颇受后世重视。
从南宋绍兴以后,《旧唐书》一直没有重刻。
明嘉靖年间,闻人诠自王延喆[zhé]、张汴处收集残稿,重刻《旧唐书》。
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潜等人校勘两《唐书》,《新、旧唐书》同时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
道光年间,岑建功参照《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的内容,重新整理《旧唐书》。
九、后汉建立:947年
后汉(947——950),五代十国时期由刘知远建立的王朝,都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
后唐覆灭后,石敬瑭建立后晋,任命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
公元947年,契丹灭后晋后占据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烧*抢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
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后攻克并定都于汴州,亦有称东汉为后汉者,称西汉为前汉。
第二年刘知远病死,刘知远的次子刘承佑嗣位,即后汉隐帝。
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后汉隐帝命郭威征讨,但后汉隐帝猜忌郭威,欲*之,郭威不得已反叛,后汉隐帝为溃军所*,后汉就此灭亡。
9.1、刘知远:
刘知远(895年-948年),后汉高祖,五代后汉开国皇帝,即帝位后改名刘暠,947年—948年在位。刘知远在太原出生,祖先是沙陀人,父名琠。
开运四年(947年),刘知远称帝。
其统治期间,各地割据成势而朝廷难控,并且手下多贪婪之辈,因此形成弊政,一时敛赋成灾。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刘知远因病崩于万岁殿,庙号高祖,谥号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葬于睿陵,位于今禹州市西北三十公里的柏嘴山之阳。
十、后周崛起:951-960你那
后周,又称郭周,是五代最后一个中原王朝,从951年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开国,到960年北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被取代,共历三个皇帝,享国10年,定都开封。
后周统治地区包括今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以及安徽、江苏的长江以北地区。
郭威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因此以“周”为国号,史称“后周”,以别于其他以周为国号的政权,又以郭威之姓,别称“郭周”。
10.1、周太祖郭威:904-954年
后周太祖郭威(904年9月10日—954年2月22日),字文仲,邢州尧山县(今河北隆尧县)人。,五代时期后周开国君主(951—954年在位),顺州刺史郭简之子。
郭威出身寒微,身材魁梧,勇力过人,加入后唐庄宗李存勖[xù]亲军。
后协助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凭借佐命之功,累迁检校司徒、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平定河中,镇守邺[yè]城,受到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发动兵变,攻破开封,推翻后汉隐帝,不久率军抵御契丹,在澶
[chán]州受部将推戴,黄袍加身,于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即皇帝位,建立后周。
在位期间,崇尚节俭、虚心纳谏、改革弊政,促进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好转。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因病驾崩,时年五十一,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嵩陵, 他死后由侄子柴荣继承皇位。
10.2、周世宗柴荣:921-959年
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邢州尧[yáo]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为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皇帝,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
柴荣为后周太祖郭威皇后柴氏的侄子,后被郭威收为养子。
于显德元年(954年)至显德六年(959年)在位,在位期间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有建树,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10.3、后周代汉:950年
后周代汉,即郭威灭汉,是五代史上最后一次王朝更迭。
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是后汉的主要开国功臣,因此受后汉高祖刘知远重任和宠爱,并且被授予高职。
后来,刘知远病重,临死前委托郭威成为顾命大臣。
后汉隐帝刘承祐清理顾命大臣,族灭枢密使郭威一家,郭威愤怒之下率军自驻地邺都南下,在刘子陂与刘承祐的部队决战并获胜,刘承祐死于乱军之中。
郭威一度改立刘赟[yūn]为帝,但最后还是在士兵的黄旗加身拥戴之下取代后汉,建立后周。
10.4、高平之战:954年
高平之战,是后周击退北汉入侵的一场战役,也是周世宗柴荣生平的第一次大捷,此役的胜利巩固了柴荣的地位,为其之后施政扫清了障碍。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柴荣继位后不久,北汉皇帝刘崇联合辽国乘机南下,打算乘后周内部还不稳定的情况下打击后周的力量。
二月,辽国派杨衮[gǔn]率骑兵万余及步兵五万余人,到达晋阳城(在今太原市境),两军会师晋阳,一路攻上潞州(今长治)。
北汉主刘旻[mín]亲领中军,张元徽领左军,杨衮为右军,阵容严整。
后周昭宁节度使李筠派部将穆令均率领两千人马迎击。
穆令均中伏被*,损失千余人,李筠退回潞州,柴荣决定亲自领兵抵抗北汉的进攻。
杨衮观察了后周军的阵势和军容,认为后周军强,不可贸然进攻。
刘崇却不以为然,命张元徽率领东军先进攻。后周的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怯敌,一战即溃,有上千步兵投降。
在高平之战中柴荣冒着矢石亲临战场,一开始战事不利,后周军右翼溃退的情况下扭转战势,击溃了北汉军队。
张元徽的战马被射倒,被后周军斩*。
战后后周军队乘胜追击,一直攻到太原。三月二十三日,周世宗率军暂屯潞[lù]州(今山西长治)。
战后,周世宗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名将校斩首,以正军法。
此役赵匡胤表现出色,升殿前都虞侯,得以迅速崛起,成为柴荣日后倚重的大将。
10.5、后周攻后蜀之战:954年
后周攻后蜀之战,是后周世宗柴荣于955年5月发动的一场针对后蜀的战役,该战役的目的是攻取后蜀所占据的陕西领土。
战役持续数月,在开始阶段后周方面几乎没有进展,直到956年1月才最终攻陷凤州,后周获得胜利。
战后,后蜀失去陕西南部山区屏障,无力继续维持割据政权。
10.6、后周攻南唐之战:955年
后周攻南唐之战,是五代末期发生的国与国之间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战事从955年12月17日,后周世宗派大军南伐开始,战斗中双方互有攻取,很多城池经历过多次争夺。
战斗持续了两年零五个月,于958年4月8日结束,最终南唐失去了其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领土。
十一、冯道:954年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yíng]州景城(今河北泊头市交河镇)人,是五代时期的政治家。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冯道著有文集6卷、《河间集》5卷、《诗集》10卷。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历仕五朝(后唐、后晋、辽朝、后汉、后周)、八姓(八个家族)、十一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辽太宗、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等,“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前后为官四十多年。
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后周世宗追封瀛王,谥号文懿[yì]。
冯道事亲、济民、主政、提携贤良上的表现,符合传统中君子、圣贤的行为标准,曾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
但自北宋起,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非常不齿。
932年,冯道奏请明宗,以唐代开成石经为底本,雕印儒家《九经》,得到明宗批准,于当年开始印行。
953年,《九经》全部刻印完成,前后共历时22年。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度大规模官方印行儒家经典,冯道成为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十二、显德毁佛:955年
显德毁佛,即后周世宗灭佛。
自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起,后周世宗开始排斥佛教的一系列政策。
后人将它与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并称为“三武一宗”。
是五代唯一对佛法排斥的一次。
十三、陈桥兵变,五代朝结束:960年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中国历史上一宗发生在显德七年(960年)的军事政变。
后周禁军效仿后汉乾和八年(950年)军士拥立郭威登基称帝的澶[chán]州兵变,于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拥戴赵匡胤为帝。
此次兵变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帝国的建立,亦标志着五代十国时代的结束。
十四、南唐后主李煜:961-975年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彭城县(今江苏徐州)人,南唐末代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
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chī]吻以示尊奉宋廷。
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14.1、李璟:916-961年
南唐元宗李璟(916年-961年8月12日),初名景通,曾更名瑶,字伯玉,徐州彭城县(今江苏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长子,南唐第二位皇帝,他于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
李璟的书法颇佳,词亦有名,与其子李煜并称“南唐二主”,其词“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作品被收入《南唐二主词》中。
李璟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mǐn]二国。
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
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被后周夺取淮南江北之地,遂从金陵迁都洪州,称南昌府。
961年逝世于南昌,时年四十六岁,葬顺陵,死后获宗主国宋朝特许而被追上庙号元宗,谥号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sì]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
14.2、大周后周娥皇:936-965年
周娥皇(936年-964年),南唐司徒周宗长女,十九岁时,入宫为妃,得到后主李煜恩宠。
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册封周娥皇为国后。
乾德二年(964年),周娥皇因病逝于瑶光殿,时年二十九岁,谥昭惠,葬于懿陵,史称大周后。
周娥皇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尤工琵琶,曾创作乐曲《邀醉舞破》、《恨来迟破》,并搜寻五代时已失传的《霓裳羽衣曲》,改订为新曲。
周娥皇与后主感情甚笃,李煜曾为其创作《书琵琶背》、《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等诗词,及其去世,又作《昭惠周后诔》、《挽辞》以纪念,为后世留下了鲜明的文学形象。
14.3、小周后:950-9778年
小周后(950年-978年),名不详,南唐司徒周宗次女,周娥皇(大周后)之妹。
开宝元年(968年)十一月,立为国后,南唐亡国后,随后主被俘入北宋京师(今开封)。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死于汴京,小周后不久亦与世长辞。
小周后容貌美丽,神彩端静,有才情,曾创作《击蒙小叶子格》一卷,是叶子戏规则的早期记录。
14.4、金错刀:
金错刀,别名金错书,南唐后主李煜所创的笔法,指在绘制过程中用笔颤抖拖拽形成的一种笔法,写字、绘画的一种笔体。
宣和画谱中描述:“然李氏能文善书画,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画亦清爽不凡,别为一格。”。
陶谷《清异录》曾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十五、王溥[pǔ]与唐会要:961年
《唐会要》,宋代王溥撰,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会要。
《唐会要》乃续苏冕[miǎn]《唐九朝会要》与崔铉[xuàn]、杨绍复等撰《续会要》而作,专门记录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政制沿革,自“帝号”始,以“四夷”终,共分514事目。
细琐史事不能定目者,则录于杂录,附于各条之后。
此书与《通典》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于唐代制度记载更为详备。
文中又载苏冕驳议,义例该备,足资考证,“于唐代沿革损益之制,极其详核”。
《旧唐书》有大量的史料,如〈音乐志〉、〈天文志〉,皆来自《唐九朝会要》与《续会要》。
有时《唐会要》记载有误,《旧唐书》也跟着照搬照抄,而且《唐会要》保存了《新唐书》、《旧唐书》未载的史实,由于《大唐起居注》、《大唐实录》、《唐九朝会要》与《续会要》均亡佚,部分内容多靠此书保存。
《唐会要》原本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今本根据清代乾隆时期整理本重印,全书100卷、514目,在不少条目下有“杂录”,由于不分门,查阅不便,另有张忱石《唐会要人名索引》可供查考。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