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世界范围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创造——毁灭——再创造”的神话模式是惊人一致的,更令人吃惊的是这种毁灭的方式毫无例外的都是大洪水。而毁灭后的再创造,则习惯性地被称为人类的第二次诞生。比如《旧约》中的大洪水与诺亚方舟,古希腊神话中丢卡里翁和妻子皮拉洪水逃生后造人,在大洪水中消失的亚特兰蒂斯等等。
诺亚方舟
在我国的南方少数民族神话中,也流传着一场大洪水过后,只幸存了躲在葫芦里的女娲和伏羲兄妹两,为了人类的繁衍结合后再创造了人类的神话故事。
但是华夏的神话与西方各民族神话有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我们的大洪水神话,是唯一与洪水进行过不懈的抗争,并且最终成功制服了洪水的神话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上古神话史,其实就是一部完整记录远古的先人们与洪水抗争到底的治水史。而这一切的发端,就是那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遥远故事,“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
女娲虽然被华夏神话奉为造人的始祖,并且在南方的少数民族神话中大量出现,但是在先秦的汉族神话中却鲜有记录。即使是在神话故事浩如烟海的《山海经》中,也仅仅只能找到关于女娲的一条记载。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li广之野,横道而处。”
这个在栗广之野横道而处的女娲之肠,究竟指的是什么,至今依旧众说纷纭,仍是一个无法完全解释清楚的谜团。
时间来到了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主导编撰[zhuàn]的《淮南子·览冥训》中,首次完整记录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淮南子·览冥训》
在远古之初,支撑天盖的四根擎天的柱子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人们,残忍的禽鸟用利爪掠走老幼。正是在这个时候,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天盖,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
于是乎破碎的天盖被修补好了,支撑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复了平静。
屈原
屈原在《天问》中说:“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可见早在战国时期,女娲就已经是创世级别的大神,所以屈原才发出疑问:造人的女娲,她的身体又是谁制造出来的呢?
虽然世界各个古老民族中,有很多神话内容都近似或者雷同,但是华夏民族的补天神话却是独一无二的。淮南子中所记录的女娲补天神话,同样是以洪水神话为基础,但有所不同的是它解释了洪水产生的原因,那就是天盖破碎。
关于天盖是因何而破碎的,淮南子里并没有提及。反而是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把上古神话中期才发生的共工与颛顼的上古神战中,共工撞倒不周山作为天盖破碎的原因。天柱不周山倒塌,导致天盖倾斜,这个逻辑好像天衣无缝。然而在时间先后顺序上,这个说法却前后颠倒无法自圆其说。
天盖破碎导致了水不断从天上流到地面,产生了洪水。在宋代以前,民间在正月的时候要过“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正是来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经过考证发现,所谓的‘天穿’节其实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九至二十三日左右,这段时间多半有雨,所以被称为‘天穿’。
民国年间编著的陕西《安塞县志》中有记载:“二十日,家家吃煎饼,名曰补天。二十三日夜,家家院内打火,又淋搌[zhǎn]布水于火上,谓之‘炼干’。”把抹布上的水淋到火上,水立即会蒸发体现以火克水的寓意。由此可见,补天神话中的天穿,是与雨水密切相关的,继而说明了天盖的破碎就是补天神话中洪水的起因。
炼石补天
补天为啥要炼石?
02
为了彻底解决洪水的来源,女娲炼五色石以修补苍天的窟窿。那么问题就来了,补天为什么要炼石呢?这里存在一种可能性,我们的上古先人们可能真的看见大量的石头从天而降,并且导致了人间的一场大灾变。
有专业的地震研究人员认为,女娲补天神话的背景实际上极有可能是远古时代的一次陨石雨灾害。研究人员在分析白洋淀流域,也就是现在河北省保定沧州一带的历史地貌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向西北方向延伸,一直到顺平县、满城附近,存在着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
研究人员将洼地的原始自然地貌进行复原,并与国内外近代形成的陨石撞击坑进行对比后发现,白洋淀地区的碟形洼地群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
经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后发现,这次陨石撞击发生的区域非常广,从晋北一直到冀中,甚至可能延伸到渤海湾附近。发生的时间,很有可能是距今4000-5000年之间。
据推测当时的情景可能是,一颗小型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并在高空爆裂。随后,彗星的碎片落入从现在的晋北至冀中这一广大的地区(嘴瓢了),形成规模宏大的陨石雨。而正是这场罕见的陨石雨造成了白洋淀地区独特的碟形洼地群地貌。
淮南子的补天神话中,反复提到了一个地点——冀州。根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就有冀州,而且位列九州之首。古冀州的地域涵盖了现在的河北、山西大部,还包括了河南北部、辽宁和内蒙的部分地区。这也正好与陨石雨覆盖的地域,绝大部分都是吻合的。
现在很多的文化遗迹都清楚地表明,女娲神和女娲补天的神话遗迹普遍存在于山西、河北一带。比如说,山西临汾的女娲陵、山西风陵的女娲堆、山西壶关的娲皇岭、河北邯郸的女娲山、河北涉县的娲皇宫等等。
这些文化遗迹的地理位置,恰好位于陨石雨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一带。而这场陨石雨不仅带来了火灾和山洪,甚至可能在核心区域制造了一个长达数千年的无人区。
研究人员发现,陨石雨所覆盖的河北平原中部白洋淀地区,既不是高耸的山脉也不是贫瘠的荒漠,理论上说是一个十分适合远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多水地区。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却是一个古文化的空白区。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自然地理》中说到,“不论是新石器时代或是商周以至春秋时代,(河北)平原的中部都存在着一片极为广阔的空无聚落的地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谭其骧先生也曾经说过:“河北平原是一片榛莾zhēn mǎng,荒无聚落的景象”。这些难道仅仅只是一种巧合吗?
远古的先民们看到无数的陨石从天而降,继而就是铺天盖地的大火和山洪,这场旷古烁今的大灾变摧毁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并在他们的记忆中形成了深刻的烙印,随后在口口相传中形成了补天神话的最初雏形。他们可能认为天上落下的陨石就是破碎的天盖,故而认定只有炼五色石,以石补石才能修补好天盖的漏洞。
淮南子中虽然没有对五色石详细说明,但是五色一般而言指的就是黑白青赤黄五种颜色。在古代,人们以这五种颜色为正色。
五色齐聚能够代表神力。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楚帛书》里,记录了战国时楚国人的创世神话,其中在谈及帝夋降世的时候就说到:帝夋得到了黑白青赤黄,五棵神木的精华,获得了无与伦比的神力。
除此之外,远古先人们认为“天分九野”,按照不同的颜色被分成中央和八方一共九个部分。正因为天是不同颜色的,补天自然就需要使用五色的石头,五种正色可以幻化出所有其他的颜色,这个逻辑是符合远古先人们朴实的世界认知的。
至于女娲到东海里巨鳌背负的天台山取五色土,炼制成五色石这些故事,是后来女娲神话逐渐衍变成道家仙话以后,才被后人逐步丰富进去的情节,并不是补天神话最初的模样。
女娲补天成功,但是她的伟大功绩还尚未完成,因为还有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消除水患。巨鳌是我们华夏神话中独特的神兽之一,它们自遂古之初就出现在神话中,后来一度被北海的海神禺强驯养。不周山神战之后,巨鳌们还被安排到东海中背负五座漂浮在海上的神山。女娲补天这时,想必野性未服的巨鳌也趁着洪水祸害人间,被女娲斩断四足拿去作为了支撑天盖的柱子。
此外女娲还斩*了水中作乱的黑龙,最后用积攒芦苇灰的方法最终收服了洪水。芦苇是水边最常见的植物,女娲因地制宜,把大量的芦苇烧成灰堆积起来,最终制服了洪水。据说这种用芦苇灰堵水的方法,一直到后世很多年都有地方在使用。
《论衡》中说:“雨不霁[jì],祭女娲”。如果雨水连绵不止,就需要祭祀女娲神,因为补天的女娲可以止住霖雨,避免洪水的发生。
女娲补天的神话,是我们上古神话中最奇伟壮丽、动人心魄的古老神话之一。虽然神话赞颂的是大神女娲,实际上依旧是歌颂我们那些敢于和大自然的力量进行不懈搏斗的远古先人们。补天神话,是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孤品,她虽然讲述的是宏大的补天故事,但是故事的实质依旧是大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只不过相比西方洪水神话来说,她的故事更加完整气势磅礴,结局也更加地美好。
补天神话是华夏治水神话的发端,从此以后数千年的神话史,无不围绕治水的主题。从女娲到水神共工,从涿鹿之战到不周山神战,从鲧窃息壤到大禹治水,这一主题贯穿始终。而我们先人们这种英勇无畏的治水精神,堪称是我们华夏儿女们引以为傲的民族内核之一。
想要了解更多上古神话故事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我的上古神话那些事系列文章和视频。我是只说自己观点的大脸怪,谢谢您的观看,再见!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