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子繇
说起“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列子·天瑞篇》,但这故事却并不仅仅只是一则寓言,它的背后还隐藏着当时古人的一种宇宙观。
一、从杞人忧天说起
话说在杞国有一个人,整日因担忧天会突然塌下来而寝食难安。这时来了一个人告诉他说,这天啊,不过就是一团气,我们每天都在气的包围中呼吸生活,又怎需担心它塌下来呢?可杞人依旧不能放心,他又问道,那若是日月星辰坠落下来怎么办?那人说,日月星辰也不过是一团会发光的气体,即便坠落,也伤不得分毫。杞人听说后便最终放下心来。
春秋战国时,有人提出一家之言,认为天无形质,只是气体聚集之所。天高远无极,日月星辰自然悬浮悠游其间,亦只是发光的气体积聚,其动静皆赖于气。这一家之言便是“宣夜说”,宣夜说的提出说明最晚至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无限宇宙的存在,从而打破了“天圆”的传统说法,可惜的是,记载宣夜说的理论著作在东汉时已经断绝,后世只在《晋书·天文志》中留有概述。
二、天地起于混沌
在更早之前,人们就有了对于天地起源的认识。古人认为,天地还未成形之前,是一片空蒙混沌,在这虚空之中出现了“道”,老子说的“道”可以理解为一种鸿蒙的能量,这种能量化生出了时间与空间,即宇宙。宇宙又化生出气,其中清而明的部分上浮为天,重而浊的部分下沉为地。
对于生活在公元纪年之前的古人来说,他们既没有自然科学作为理论支撑,也没有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利用,仅仅凭着对于天地自然的感悟,便能提出与现代自然科学所推导出的“宇宙大爆炸”如此近似的构成观点,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在《庄子·应帝王》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南海之帝“儵”与北海之帝“忽”,有一天相遇在中央之帝“浑沌”的地盘上。由于浑沌待他们俩极好,儵与忽便商量该如何回报浑沌。最后两人想到人有七窍,可视、可听、可饮食、可呼吸,而浑沌却没有,不如就为他凿出七窍来。于是日凿一窍,七日后浑沌死。在庄子的这则寓言中,儵、忽指的是时间,南、北、中指代的是空间,浑沌是天地化生之前的状态,而七窍开浑沌死,这其中的深意,诸君尽可自行去体会。
三、天圆地方
对天地的起源有了说法后,关于天地的模式,古人又逐渐产生了许多观点。最早成系统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便是“天圆地方”之说。古人通过夜间看星星发现,无论在哪里看到星星的距离似乎都是相等的,整片天幕有如穹顶,于是便有了“天圆”之说。而大地除去山脉深堑的褶皱外几乎是平铺无际的,从“地方”之说,又延伸出了东、西、南、北、中的“五方”和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的“四隅”,这样看起来大地便像是一个“九宫格”,于是整个大地被视为“九土”,这也是后来“九州”的来源。
关于天圆地方,还有这样一个巧合,《内经》中说人“头圆象天,脚方象地”,想来甚是,不知这对于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是否也有些影响。
古代的人虽无法真正去观察宇宙空间,但他们另辟蹊径,从几何学的角度去看“天圆地方”的观念,发现其中似乎确有缺漏之处。若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么天地之间该如何相接呢?为弥合天地之间的“缝隙”,古人又想象出了“天柱”。在大地的八方之极,各有一座大山上撑天穹,于是就有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不周山,就是古人想象中位于西北方的一座天柱山。
四、原来大地不是方的
《尚书》里说太阳出于旸谷,落于昧谷,那这两处是否就是东西之极呢。可人们渐渐发现,无论爬到多么东边的山顶去看日出,太阳都在更东方,日落亦然,而我们仿佛一直处在中心。至此,古人便意识到,原来天地竟是不相连通的。天地既然不相通,那么“地方”之说就是无稽之谈了。只是“天圆”的观念还未受到质疑,于是根据“天圆”之说,古人又推导出大地为中间高四周低的形状,而非全然的方形,“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由是便产生了“盖天说”。
盖天说认为北极为地面上的至高点,整个星空是围绕着北极中心旋转的。根据盖天说的理论,古人又将太阳在一年之中的运行轨道划分为“七衡”,而其中的“外衡”、“内衡”和“中衡”就相当于南北回归线及赤道。而那时古人就已经注意到东西方因经度不同而产生时差的问题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以为天是一个半球形的天穹,这意味着我们还只认识到一半的空间,但与此同时也已经有人开始思考,恒星由西方落下到次日从东方升起之间是否也存在着一个空间。
在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中,就有一个绘有二十八星宿周天图的漆箱盖,它证明了最迟在战国,古人便已有了“天球”的概念。于是在半球形天穹的基础上古人又提出了完整天球的“浑天说”。
将浑天说理论发展成熟的是东汉的张衡。《浑仪注》里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张衡还根据浑天说的理论改进了“浑天仪”来模拟日月星辰的变化。
盖天说、浑天说与前面提到的宣夜说在古时人们宇宙探索观点中呈“三足鼎立”之势,它们所产生的时间大致相当,但又各自独立、自成体系。这说明古人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探索宇宙的真实状态,而非只凭借神话想象。
古人相信,宇宙初始便自有一股能量,这股能量先化生为气,阴阳气的交融又化生出了万物,这便是将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的宇宙“生成论”。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论有别于西方的造物主“构成论”,它所反映的是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古人认为万物自有灵性,而这种灵性就是精神。
参考资料:《庄子》《列子》《晋书》《中国古代宇宙观》《考古所见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以及相关的哲学思想》《“盈天地间只是一个大生”——重谈中国古代的宇宙观》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