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赶秋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民间供奉诸神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人对大自然恐惧而又崇敬,依靠着神灵的庇护披荆斩棘。在人们崇拜信仰诸神的过程中,逐渐由崇拜大自然转向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因此,春节民间供奉的诸神,不少原型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农耕社会,农民一年辛苦繁忙,在空闲的春节期间是他们祭祀神灵和祖先的“节日”。
《令旗门神》(左),清代(四川绵竹印本着色)。
《令旗门神》(右),清代(四川绵竹印本着色)。
门神钟馗。
灶神(清)。
财神赵公明。
灶神:身着红衣是个美男子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此拉开序幕。这一天,旧灶神卸任交班。民国时期《卢龙县志》方言称“十二月二十三日曰‘小年’”,注云:“是日为祀灶日,祭用糖果,小儿以梁藉心制成犬马,以火化之,谓为送灶王上天。”此灶王,即指旧灶神。用糖果祭灶,具体表现为拿糖粘住灶口,以象征粘住了灶王之口,使其“勿道人间事于上帝”(康熙《内丘县志》、道光《内邱县志》)。人间什么事怕被上帝知道呢?《万毕术》《抱朴子》《酉阳杂俎》《五杂组》等一致认为是人之“罪”或“罪状”。
腊月二十四是“交年”,新灶神正式走马上任。清宣统《成都通览》“腊月祀灶”条说:“俗谓十二月二十四日为迎新灶神之期。”灶神姓甚名谁,并没交代。
《论语》著录了一条春秋时的熟语:“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灶乃灶神,在战国时名叫“髻”。《庄子》曰:“灶有髻。”西晋学者司马彪注:“髻,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灶神穿着红衣服,样子像一个美女。言外之意,髻乃男神。在敦煌文献中有一幅灶神图,亦作男子形象。
现代学者丁山却认为:“髻”通“蛣”,也就是“灶蛣蟟”,或称“灶马”。这种具象化的解释饶有趣味。小时候,笔者居于山林,家里烧的是柴灶,常有“灶髻子”(四川方言,即灶马)神出鬼没于灶台周围,不易被人捉住。其状如促织,又名“灶马蟋”、“突灶螽”等。
厨房里要有残羹剩饭,才能吸引来灶马,故尔唐代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北宋东都(汴京城)于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 ”(《东 京 梦 华录》)。为了丰衣,人们要祭蚕神。为了足食,人们尊灶马为灶神,亦未尝不可能。古埃及人不也曾奉圣甲虫为太阳神么?在他们看来,圣甲虫推着粪球滚过土地,正如太阳神把太阳滚过天空。此虫相当于西晋学者郭象《庄子注》中的“蛣蜣”,今四川谓之“推屎爬”,即除南极洲之外的任何一块大陆皆有分布的“蜣螂”。
门神:钟馗化身成神驱妖孽
古人过年,有“贴门神”、“敬财神”、“迎喜神”、“装财神”、“走喜神方”等旧俗。《成都通览》“成都之民情风俗”一章只在“正月”、“腊月”条下记录了这几个名目,诸神究竟是什么来头,具体怎么贴、敬、迎、装、走,却只字未提。欲知其详,还得借助另外的文献来考索。
东晋王嘉《拾遗记》曰:重明鸟“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此之遗像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曰:“正月一日,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符于旁,百鬼畏之。”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曰:“俗好于门上画虎头、书聻字,谓阴刀鬼名,可息疫疠也。予读《汉旧仪》,说傩逐疫鬼,又立桃人、苇索、沧耳、虎等。‘聻’为合‘沧耳’也。”
金人韩道昭《五音集韵》曰:“人死作鬼,人见惧之;鬼死作聻,鬼见怕之。若篆书此字贴于门上,一切鬼祟远离千里。”
明人冯应京《月令广义·正月令》引《神隐》曰:“元旦三更迎灶毕,钉桃符、书聻、画重明鸟、贴门神钟馗于门,以避一年之祟。”此元旦又称元日,即正月一日。
《成都通览》“腊月祀灶”条说:“又谓灶神二十四日上天,至三十日回来。”所以,正月初一三更之时,又要“迎灶”,完了才在门上插桃符或钉桃符、书“聻”字、画鸡或重明鸟、贴门神,这几样都是为了辟邪送祟,保家庭一年平安。
清代也认为钟馗是门神,顾炎武(1613年-1682年)《日知录》曾载:“今人于户上画钟馗像,云唐时人能捕鬼者。”
传说,在唐武德年间(618年-626年),终南进士钟馗因应武举不第,而一头撞死,唐高祖李渊赐绿袍加以厚葬。钟馗变成了大鬼,感恩发誓,要为唐朝帝王驱除妖孽。开元年间,他果然捉住了唐明皇李隆基梦中的小鬼。梦醒后,明皇先令画工吴道子绘出钟馗之像,再昭告天下知悉。
宋 元 丰 元 年(1078年)除夕,宋神宗在梦中得到了这幅钟馗像,便派人雕版印刷出来,赐给东西二府辅臣,人手一张,嗣后成为惯例,民间也得以普及。《东京梦华录·十二月》曰:“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书神:受历代名人名家崇敬
每到除夕,贾岛总会拿出一年中所有的诗稿放在几案上,祭以酒脯,焚香再拜,曰:“此吾终年苦心也。”而后,他便一边吃肉,一边痛饮长歌,说是写诗劳神,而酒肉可以补神。对此,《云仙杂记》《唐才子传》均有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除夕,鲁迅写了一篇《祭书神文》,序言里称“贾子祭诗之夕”,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书神,又被称为“书仙”、“司书鬼”、“司书神”、“司书之仙”,其名唤做“长恩”。吴淑(947年-1002年)《祕阁闲谈》载:“司书鬼名曰长恩。除夕呼其名而祭之,鼠不敢啮,蠹鱼不生。”蠹鱼是一种昆虫,体长而扁,有银色细鳞如鱼,畏光,好蠹食书籍、衣服、浆糊、胶质等物。
古人笃信,除夕之夜,呼“长恩”,祭书神,可保家里的图书不被老鼠、蠹鱼祸害。清人李汝珍小说《镜花缘》内有这么一段对白:“古人言,司书之仙名长恩,到了除夕,呼名祭之,蠹鱼不生,鼠亦不啮。妹子每每用之有效。但遇梅雨时也要勤晒,若听其朽烂,大约这位书仙也不管了。”可见,要长期保存书籍完好,光求书神佑护还不行,还得勤晒太阳。所以,古时又有定期晒书的风俗,清嘉庆四川《定远县志》、民国《青县志》云:“六月六日,晒衣服、书籍。”
“长恩”既为书的保护神,自然会特别受到藏书家的崇敬。苏州藏书家江标(1860年-1899年)曾取法北魏《始平公造像记》碑的形状和字体,自刻了一方藏书印。印文分四行,每行十字,可句读如下:“大清光绪十二年十二月朔三十日,书窟弟子江标敬造长恩像一区,愿鼠不敢啮、蠹鱼不生,永充供养。”很快,这种格式的印章便流行开来(例如“大清光绪十九年十二月三十日书窟弟子褚仪敬造长恩像一区愿鼠不敢啮蠹鱼不生永充供养”、“光绪十九年长白熙彦造长恩像一区永充供养”)。江标身为清末维新派,竟也跟鲁迅一样,对书神的信仰毫不亚于前人,且有过之。
财神:
民间普遍祭祀赵公明
中国民间习俗中,正月初五日是迎财神的日子。“俗敬赵玄坛为财神,说是阴历正月初五日是财神生日,商家都要循例买点鱼肉三牲、水果、鞭炮,供以香案,迎接财神”(李幹忱《破除迷信全书》)。大约清代也是如此吧。
赵玄坛,姓赵,名朗,字公明,据说是三国名将赵子龙的从兄弟。跟钟馗一样,赵公明也是生为终南山人,死为温鬼。他身边有两位使者,一个叫“招财”,一个叫“进宝”,过年时也跟着沾光,配受着同等的供养。
民间普遍祭祀赵公明,大概是从明代中叶或稍前开始的,其主要原因就是买卖求财为其专司的主要职责之一。所供赵公明财神像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而浓须,形象威猛。
都江堰市有一座“赵公山”,本因隋朝嘉州太守赵昱隐居于此而得名,现在却被附会为赵公明之山,可见财神影响力至深且巨。
喜神:
保佑“五方”有好运
喜神,又名“吉神”。在不同的时间段,他居于不同的方位:“喜神于甲巳日居艮方,是在寅时;乙庚日则居乾方,是在戌时;丙辛日居坤方,是在申时;丁壬日居离方,是在午时;戊癸日居巽方,是在辰时”(乾隆《协纪辨方书》)。如此看来,喜神才是名副其实的“五方神”(赵公明据说也是五方神)。
清光绪《增修登州府志》载:“元旦”即正月初一,“五更,盥沐毕,先迎喜神,随方向拜之。设燎,陈盘案,礼百神,祀先祖。”民国时期《乌青镇志》载:“元旦,出门,走喜神方;妇女赴神庙拈香,名十庙香。”正月初一开门出行前,须从黄历上寻出喜神方,再循此方向而行,叫作走喜神方。诸如此类,都是为了求得喜神保佑,而获取好运。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