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机可以泄露一一一《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密码破译之是谓妙要

天机可以泄露一一一《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密码破译之是谓妙要

首页角色扮演天机道秘更新时间:2024-07-31

第二十七章,原文: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

译文:

善于行动的人不着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说错话。善于计算的人不用工具。善于关闭的人不用栓销也打不开。善于捆绑的人不用绳结也解不脱。所以得大智慧的圣人,善于救度天下人而不遗弃任何人,也不遗弃任何物。这是承袭自古以来的最大智慧。因此,有智慧的人善于为人之师,缺少智慧的人是有智慧人的救度对象或资粮。不以为人之师,拯救众生而珍贵,也不以被救度人为亲爱。虽然具有大智慧却象个愚痴之人。这就是修道的精要玄妙心法。

解说:

老子《道德经》精妙之处,在其寓意深远。言简意丰。犹如宋代理学大家朱熹评价子思所著《中庸》那样,“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一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老子于本章详细描述了得道圣人的行为表现,他们得到超人智慧的途经方法,以及目的和感悟。理解本章意含,关键在于一个“善”字。本章字数不满一百,老子却用了十个善字。那么老子本章善字的含义是什么呢?综观历史上解读文章,都认为既有“善于”含义,也有善恶之“善”的含义。具体说就是前六个善字是“善于”的意思,后四个善字是善恶之“善”的意思。而笔者却认为本章的十个善字都是“善于”的意思。只不过其中第七,第九,第十个善字应引伸为智慧的意思。从“善于”这个词本身所表达的意思来说,就含有做事恰到好处,具有聪明智慧的意思。从本章前后文所表达意含的逻辑联系看,引伸理解为智慧之意,则更为顺畅紧密。

善行者无辙迹。行而无迹,可以确定老子这里是用比喻法。有相的善行无迹,必然是反自然的。那么如果老子指的是没有外在形象表现的心迹,则是可以理解的。老子所说的善行者,不是指一般的聪明人或者有特殊技艺的人,而是指修证大道有成,而得到超人智慧的圣人。这种人做任何事之前,不需要经过反复思考,比较,权衡,然后再确定选择什么办法,而后再付诸行动。他们只是无意识,或是下意识的应对任何事物。一般人有时也会有这种行为。比如突然遇到鼠蛇等其他危险时,所表现的下意识应急反映。还有就是经过无数次反复练习所形成的潜意识记忆反应。比如疱丁解牛所描述的技艺,武功进入化境的人剑合一。得道圣人的这种不以自我显意识指挥行动,没有起心动念活动而回应万事万物的行为,就是老子所比喻的善行者无辙迹。圣人的所有言行皆是其淳朴自性的自然外现。这是老子描绘的得道圣人特有的行为表现。佛家《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对外境事物,事来则应,事去则不留,心无所住,行而无迹。这就是修行人要达到的心性境界。

善言者无瑕谪。是老子描述的得道圣人在语言上的表现。即在时间,空间上,善言者所说的话都没有任何错误或可以被指责的问题。无论谁听到这些话,都不会当下引起烦恼,也不会在未来带来麻烦。正如佛经所说“佛以一音演说,众生各随其类而得其解”。就是佛用一种语言宣讲佛法,各类众生都能听懂理解。由此联想到佛学中的正言思想。要求学佛人修好身,口、意三业中的口业。即戒妄言,不能说大话,说假话;戒恶口,不说粗话,诅咒人;戒两舌,不说事非.挑拨离间;戒绮语,不违心恭维人,说无意义的话。佛经称佛说法为降法雨,犹如甘露普降滋润众生。圣人宣讲大道之理也如法雨普降,自然言无瑕谪。

善数者不以筹策。筹策为古人计算推演八卦所用竹码。善数者不以筹策,可以简单理解为精于计算的人不用计数工具。但在本章真实的含义却不是计算数字,而是圣人在心中演译某事某物的吉凶祸福,预知其时运气数。佛和老子都是具有超人智慧的人。按佛家说法是,佛看事情,想问题不须推算,思虑。而是心到即知。心里想到什么问题,瞬间就明白其前因后果。儒家也有同样说法。《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说的就是圣人因为惟精惟一之诚,诚至极点,不用任何勉强行为,不需要经过任何思考,从从容容就可用自己心意,直中所想问题核心本质,得到正确应对的最优办法。这就是老子善数者不以筹策所描述圣人的超人智慧。

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这是老子对得道圣人无比坚定道心定力的描述和赞美。证道成功之人,俗世一切享乐诱惑都不能对他有丝毫影响。佛家讲禅定为修。修佛修道就是修禅定。重修于心,令成功德。无过于定,故独名修。真正的得道人,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说话办事,一如常人。虽然眼耳鼻舌身意六扇根门大开,可是行住坐卧却皆在禅定之中。应对一切红尘俗事,好比以镜照物,物来则映,物去不留。佛家有一禅宗公案讲的就是这种善闭者的定力。一老一少两个和尚过河,有一青年女子请老和尚帮助。老和尚背着东西就把女子抱过了河。过了很久小和尚忍不住问老和尚,师傅不是说和尚不能近女色吗,你怎么能抱着她过河。老和尚说,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还放不下?儒家《大学》讲止,定,静,安,虑,得。修定也是关键环节。《庄子.达生》篇说,“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庄子列举的这类现象,不是说得道之人有了超自然的神通。而是比喻得道之人心神安定,不为外境所动。是因为他们能做到“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若夫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缺,物奚入焉。”这就是善闭的表现。

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讲的是坚固的无形的约束。无形的约束是心灵的自我约束。得道圣人的心灵自我约束,是无约之约,无束之束。是与其自性一体的戒体。这又与心斋,佛家讲的道共戒意思相近。心斋也是摒除了身体感官的作用,启用了心灵和精神上的斋戒。道共戒是与无漏定共生共灭的戒体。这种戒力是修行成就巨大的体现。不需人刻意而为,自然而然的戒力表现。儒家孔子所说他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这种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的最完美的解释。孔圣人到七十岁,能跟随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任何事,都是唯一正确的,不会逾越天道的任何规矩界限。

上述善行,善言所论,是得道圣人超出常人的行为表现。这样的行为表现是从哪里来的呢?老子回答是因为圣人善数,就是圣人证道后所具有的超人智慧。这样的超人智慧,又来源于他长久以来所修的禅定。这种禅定又得力于已经熔入其自性的戒体。这样按照佛家学说所讲,佛的般若智慧来自于戒、定、慧的长期修行。跟老子所描述圣人得道的路径完全吻合。无怪乎有人说《道德经》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展开,《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道德经》的浓缩。那么圣人证道获得终极智慧,用来做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个人解疑释惑,获得自己身心解脱吗?绝不是。这就引出了下面老子所给出的答案和感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是谓袭明。”圣人证道所得终极智慧,是为了更好地救度天下所有人,让天下万物各随其性,各尽其能。这是沿袭和传承自古以来的圣人智慧。这与儒释两家圣人的终极使命何其相似。儒家《大学》开宗明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真是道家有圣人,儒家有圣人,佛家有圣人。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却此心同,此理同。

最后老子总结他的感悟。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这里应理解为有智慧的人善于为人之师,缺少智慧的人是有智慧人的救助对象或资粮。历史上众多版本却解读为,善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是善人的反面教员。尽管佛家也有类似说好人从恶人那里得到借鉴,恶人是学佛为善之人的资粮这一说法,但是联系上下文,逻辑关联却很不贴切。圣人以其智慧救度他人,自然应称为老师。而以超级智慧根据不同对象,采用最有效救度方法,自然是善于为人之师。也唯有如此所以才没有被遗弃的人。在老子眼中,人是不分善恶的。老子在第二十章说:“唯之与呵,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分善恶,就有了分别心,好恶心。这是儒释道各家圣人都不认同的。天下众生皆有平等佛性,只有后天染污而致习性,根器,认知能力差异。如果从圣人的使命就是为了救度众生的角度,说众生是圣人的资粮也未尝不可。众生都得到救度,资粮没有了,圣人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再说,圣人的智慧是通过证道得来的,而不是因为恶人这个反面教员的教育而获得的。因此这里理解为善人,恶人,显然是有悖老子原意的。下面老子进一步揭示他的体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妙要。”与上文意思紧密相应。圣人善为人师,救度他人,但不认为自已多么高贵,珍贵。也不是因为亲爱众生而救度他们。这正是圣人万法平等,大爱无爱的天道自然精神的体现。《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为师者,为徒者,救人者,被救者,平等无差别,齐贵贱,等好恶。这也是本章开篇所讲“善行者无辙迹”的最妙注解。给人智慧,救人于水火,不生有恩之心,不现有爱之意。无行迹可循。虽然具有超人智慧,但看上去却象个愚蠢笨拙之人。这就是修行大道智慧的精要玄妙之法。这就是老子教给我们的修道无上心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