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经常都能看这样的宣传语:“豫见中国,老家河南”、“老家河南欢迎你”、“轩辕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好想你回家”等。许多外地朋友第一次叫看到这样的欢迎语,心里都会打个“?”,为什么叫老家河南?
姓氏和寻根是一体的,所以今天我给这个专题加了一个副标语:“带您走进河南老家”!
咱们以前介绍河南概况,经常总结为5个字:“古、河、拳、根、花”。其中根指的就是“寻根问祖河南拜”。在96年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词典》一书中,收录了我国的11969个姓氏。其中有4925个姓氏没有标注来源,有2224个姓氏属于少数民族姓氏;除去这两个部分,剩下4820个姓氏属于汉族姓氏,这其中有1834个姓氏源自于河南。
姓氏人口排名的前120个大姓,占比中国总人数11.7亿,其中有97个姓氏源于河南(全部源于52个,部分源于45);范围缩小到百家姓的范畴,前100大姓,83姓都源自于河南(全部源于40,部分源于43)。今天咱们挑选几个我们常见的大姓来聊一聊。
一提《百家姓》,大家张口就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目前姓氏排名前五位的是:“王、李、张、刘、陈”。这五大姓氏总人口超过4个亿,其中王、李二姓的分别过亿。王姓1.015亿,李姓1.009亿。先从五大姓说起:
如果你是王姓,首先恭喜你,祖上厉害了。“王者之后,曰王氏”,也就是每朝王族灭亡之后,其后代子孙以王为姓氏。源自于河南的王姓有两支,其一,源于姬姓之王氏,源于洛阳偃师。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宗恭)任东周的司徒,世人称其“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氏。
其二,源于河南新乡卫辉,这支王姓我们后面的介绍。
李姓,发源于河南周口的鹿邑,李姓从“理”姓而来。商纣有个大臣叫理征,因因直言规劝商纣被*。其子利贞随母契合氏出逃豫西,靠采食树上的果子保全了姓名。随后又到豫东的鹿邑安家,为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劳,同时躲避商纣的追捕,加上“理”“李”同音,自利贞开始改“理”为“李”。李利贞的第11世孙可了不得。谁?大名鼎鼎的老子,也就是李耳,又称老聃。老子的活动轨迹,从东到西横贯整个河南。出生于豫东,然后到洛阳做了周平王管理图书馆的史官。我们说道家源于洛阳,道家创始人物老子的主要思想形成于洛阳。他有个铁粉,就是孔夫子,一生追求“克己复礼”的孔夫子,在34岁这年,千里迢迢从鲁国来到洛阳问礼于老子。孔子拜别老子对弟子说了这样的话:“鸟在天上飞,弓箭可以射下;鱼在水里游,我知道张网可以把它捕到,唯独神话传说中的龙时隐时现,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就又不见了,我今天见到的这位老子先生就像神话传说中的龙一样…老聃,真乃吾师也。”老子留给河南最后的辉煌,就是骑着他的青牛悠悠西去,出函谷关,留下了道家名篇《道德经》,以及紫气东来这个成语,今天河南三门峡函谷关景区。
接下来说到了张姓,张姓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英雄时代,始祖挥公,源自于河南濮阳。和五帝之一的颛顼同为轩辕黄帝的孙子,颛顼都帝丘。我们今天人呢打发时间,可以追剧刷抖音,最近还留行在家嚯嚯面粉。做完凉皮做蛋糕,那么古人特别是远古时代,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做什么?我们形容一个人懂得多,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我们的先民除了努力的活着之外,观日月星辰,四时变幻,河流山川,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所以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有天晚上,挥公躺着河边的草地上看星星。忽然他发现西北方向有一组星座形状非常独特,其中八颗星星呈弧形排列,正前方中间一颗星星非常闪耀,好像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它身上。挥公根据这个形状发明了弓箭,被颛顼帝封为弓正长官,张姓就是这样来的。大家说挥公看见的这个是什么星座?不是射手座哦,学名:弧矢星。东坡的词大家都很喜欢,尤其《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西北望,射天狼!射天狼的就是这个星座。
刘姓出自于鲁山,三皇五帝中的帝尧后裔有个重要人物就累,天生手掌中有“刘累”二字而得名。因精通养龙驯化龙的本领,被夏朝第十三代王孔甲封为御龙氏,专门负责替孔甲养龙,养龙之地在今偃师南,一不小心、饲养不善,把龙养死了。怕孔甲治罪,带着家眷就逃到了鲁山脚下,子孙以刘姓往下传。
陈姓出自今河南淮阳,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居妫水,其后世子孙遏父之子,妫满被周王封于太昊之墟陈,建立陈国,奉祀舜帝香火,后被楚国所灭,后世以陈为姓氏。因妫满死后谥号“胡公满”,其子孙以“胡”为姓氏,所以淮阳也是胡姓的发源地之一。
说完这五大姓氏,接下来我们说一说沿海所谓的“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这4大姓氏。除去陈姓刚说过,接下来聊林姓。说到林姓有句话:天下林姓出卫辉,卫辉林姓遍天下。我们把思绪回到3000年前的商朝,商朝的最后一个王叫帝辛,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商纣王。他宠信美女妲己,修建朝歌城,流酒为池,悬肉为林,过着“酒池肉林”、朝朝暮暮听歌看舞的奢靡生活。由于他荒淫无道,残害忠良,王叔比干连同他的哥哥微子和另外一个叔父箕子一起进谏。微子直谏纣王不采纳,微子抱着祖先的牌位远走他乡;箕子进谏,纣王剪去他的头发并把他囚禁起来;大臣帝甲连续进谏75次,纣王都不采纳,最终帝甲投奔文王而去。比干王叔恪守忠臣信条连续三天上殿劝谏周王,纣王恼羞成怒,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意思是,王叔既然是圣人,那就把你的七窍玲珑心让孤看看吧!就这样比干王叔剖心死谏。看过《封神榜》的小伙伴们还记得这样一个细节,姜子牙已经提前算出比*劫难,于是给了他一道符咒,并且叮嘱他,如遇不测,怀揣符咒,不要言语,出城门南行,到心地就可以化险为夷。比干王叔剖心死谏之后,记得姜子牙的叮嘱,掩袍不语,纵马出朝歌城南行。眼看就要到心地了,碰见千年狐狸精苏妲己变得老太在叫卖无心菜。比干王叔忍不住开口讲话了:老妇人,才没有心能过,人没心如何?妲己回答: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死。讲完后,比干王叔口吐鲜血,坠马而亡。霎那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将比干王叔的尸体就地掩埋。这也就是比干墓被称为“天葬冢”的来历。比干死后,正妃陈氏在4个宫女的帮助之下逃到了牧野荒郊的一个小山洞生下了一个小孩,周王追兵赶到问这孩子姓什么,陈氏看到山洞门口石头并排长了两棵树,就说姓林。周武王建立周朝就正式赐姓林,林坚。所以林姓来卫辉拜的是太始祖,北林,林放公,24代孙,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南林,林禄公56代孙,福建莆田。林禄公22代孙女林默娘,被后人供奉称之“妈祖”。
黄姓始于潢川,东夷族伯夷被舜帝赐“赢”姓,后代分出14支,叫做“赢姓十四氏”,其中就有“黄”姓。黄姓始祖在商末周初于潢川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被楚成王所灭,所以以国为姓氏,后代称之“黄姓”。
说到这里,我很喜欢和上海的朋友开玩笑,让他们感谢河南人。他们也会问:“为什么这么说?”我说:“上海简称`申’是不?发展靠着黄浦江对吧?”上海的朋友说:“对呀,没错,这跟河南又有什么关系呢?”
看过《芈月传》的小伙伴们,知道芈月有个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小哥哥—黄歇。电视剧里面刻画的黄歇有点弱,其实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春申君是也。“战国四君子”:窃符救赵的信陵君、邯郸围解的平原君、鸡鸣狗盗的孟尝君,剩下的这个就是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除了黄歇,其他三位皆为君王后代。黄歇是黄国贵族之后,后在楚国做了楚考烈王的国相,封“春申君”,最早封地封回了潢川,今潢川还留下有“春申镇”。后来改封今江苏苏州一带,修水利工程方便民生,深受百姓爱戴,称“黄歇浦”,也就是今黄浦江前身。所以上海简称“申”,还有春申路,河南南部信阳也简称“申”就是这个原因。
郑姓源于河南新郑和荥阳,西周实行“分封制”,叫做“封邦建国”,也就我们经常说的“封建”一词的来历。周武王建立周朝开始,西周封了大大小小71个诸侯国,而郑国是西周所封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周宣王姬静封其第姬友于郑国,在今天陕西华县东,这是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即郑桓公。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郑桓公也为国捐躯。他的儿子郑武公于公元前770随同周平王东迁洛阳,顺道给自己抢了块地盘:把位于今天河南荥阳附近的北虢和新密附近的郐国趁机给灭掉了,在溱洧二水之间建立了新的“郑国”,区别于陕西的“郑国”,称之“新郑”。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咱们省会郑州这个名字和新郑这个名字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郑州”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隋文帝开皇三年,也就是公元583年,隋文帝在这设立州,始称“郑州”的。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后世以国为姓氏。今天大家在新郑市区还能看到“郑韩故城”遗址。
刚我们提到了郑武公所灭的东虢国,对应的是西虢国。东、西两虢国都出自于周武王叔叔封地。西虢原在陕西宝鸡东,后灭河南三门峡境内的焦国,迁到河南三门峡一带,跨黄河两岸建立。东虢被郑国所灭,其后裔虢序被周平王封于山西平陆一带。西虢东迁三门峡,和东虢后裔的地盘相互为邻,被称为“南虢”和“北虢”。因北虢地盘太小,实力太弱,和南虢融为一体了。公元前658年被晋国所灭,给我们留下了“假道灭虢”、“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典故。
“虢”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虢字就是一只张牙舞爪的老虎于一柄手执的叉在搏斗。虢,徒手搏虎、崇尚武力,为周天子东征西讨、保驾护航,一个周王室的扛鼎之臂、战车横扫大河上下,所以今天当我们现在虢国墓车马坑遗址面前,还能感受到:“车辚辚、马潇潇”的恢弘气势。
蔡姓始于上蔡,武王封其第叔度于这里,建立蔡国。历史上的管蔡之乱,三监之乱指的就是他连同管国(今郑州)管叔鲜和山西霍州的霍国霍叔连同武庚发动的叛乱。最终管叔鲜和武庚被*,霍叔被废为庶人,蔡叔度被捉软禁不久抑郁而终。其子胡,因“率徳驯善”后又被封于此地,最后被楚国所灭,后以国为姓氏。
宋姓出自今河南商丘,微子启封地。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哥哥,前面我们提到过他离纣王远走他乡。周武王灭商后,他让族人带着商族宗庙的祭器,抬着棺木,捆绑自己的双手,跪着去请求武王保全商族的香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灭国不灭祀”,武王答应他的请求封商纣之子武庚于“殷”地。因为三监之乱,武庚等都被周公镇压,因微子没有参与叛乱,周公就把他封于商之旧都,也就是商族的发源地—商丘,建立了宋国。后宋国灭亡后,以国为姓氏。
许姓始祖许由,是许族部落的首领,带领着部落主要活动于今河南许昌、登封一带,所以许姓出自河南的许昌和登封。因为他有贤的美名,帝尧想禅位于他。他不听,躲到箕山脚下;帝尧又派人来请他做“九州牧”,他还是不听,直接跑到颍河边洗耳朵,这也是“洗耳恭听”的来历。因为许由淡泊名利,所以后来隐士也把他称为鼻祖。
叶姓源自于平顶山叶县,叶姓的始祖不姓叶姓“沈”,名“诸梁”。其父春秋时楚国左司马沈尹戎于吴军对战中战死,楚昭王封沈诸梁为叶邑尹,食采于叶,也就是今天河南平顶山叶县。因“楚邑大夫皆称公”,所以叶地百姓尊称其为“叶公”。说到叶公,大家都会想起“叶公好龙”,说的是表里不如一,其实历史上叶公是一位勤政爱民颇有作为的好官。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叶为姓氏。除去这些,另外夏、商、殷、邱、吕、苏等姓都出自河南。
其实,姓氏的起源和演变和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姓氏是两个单独的概念。
从“女”、“生”解释:女子所生,生而得姓。在遥远的母系氏族社会,女子因具有生育能力,地位高贵。当时实行的是族外群婚制,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上古八大姓氏都是从“女”字旁的:姬、姚、妫、姒、赢、姜、妘、姞。
随着社会发展,生产力的需求,男性逐渐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时从母系氏族社会就走向了父系氏族社会。从原始的族外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咱们郑州东北大河村遗址房基中出现了套房,专家解释:套房的出现,标志着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原始社会的族外群婚制走向了一夫一妻制,文明前进了一大步。
随着社会发展,男性逐渐主导地位。从族外群婚向一夫一妻过渡(大河村),甚至一夫多妻过渡,子女随父姓。这个时候姓已不能满足社会人口需求,因此为了细分一个氏族的不同分支,就产生了是“氏”。姓决定能否通婚,同姓者不婚;氏决定高低贵贱,平民无氏,只有贵族才有氏。
战国以后,姓氏合二为一,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用来决定能否通婚。后来又出现了郡望和地望,用来区别贵贱。
“郡望”一般指魏晋至隋唐时期,每郡显赫的家族。即:世居某郡,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为当地所仰望的。
“地望”就是某郡或某地乃至全国有声望的世族大家。我们前面提到的“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就是这种情况。
其实这一段话说直白点,无论郡望还是地望就是指“名门望族”、“高门大户”“世族大家”。和这些对应的就是“庶族”和“寒门”,隋朝之前举荐官员实行“九品中正制”,看门第,看家世,所以我们说:“寒门无贵子”、“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世庶不对等,不通婚。
后来又出现了一个名词:堂号。堂号是具体到某个姓氏的其中一支或者说一房也行。
关于郡望和堂号方便大家理解,举个例子:杨姓源于山西,后人有迁到今河南三门峡灵宝附近。灵宝以前叫弘农郡,这支杨氏人丁兴旺、名人辈出。东汉时出了个了不起的人物杨震,东汉时官至太尉,分、司徒等职位。其子孙世代出任大官僚,所以“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族大家。
杨震少好学,博览群经,知识渊博,被称之为“关西孔子”,他的子孙后代觉得非常荣耀就称自己这支为“关西堂”;杨震为官非常清廉,有个官员叫王密,为了感激他举荐提拔之恩,趁着月色给他送来了几根金条,并说:天已黑,无人看见。杨震哈哈一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只好作罢。杨震因“四知”名言被百姓传为佳话,受到人们敬仰,另一支后人就以“四知”为堂号,称“四知堂”。
我们说了这么多,姓氏的起源约14种之多。
以国为姓氏:前面我们提到的郑姓、蔡姓、陈姓、宋姓、黄姓等都属于这个范围。比如:西周分封制度下,就大大小小封了71个诸侯国,河南境内都有60多个,后来都演变为姓氏了。
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黄帝生于姬水而得姓姬;炎帝居姜水而得姓姜;舜生姚墟而得姓姚,舜居妫水而得姓妫;居住郭城东南西北而得东郭、西郭、南郭和北郭;春秋郑国大夫有居于西门者而得西门氏等等。
以封邑为姓氏:展禽食邑于柳下(今濮阳境内)而得柳姓;沈诸梁封叶邑而得叶姓;
以官职为姓氏:史官后代得姓史;管钱的后代姓钱;周代乐官“钟师”后代姓钟;以赞词告神祈福的祝官后代姓祝;另外还有司空、司马、司徒以及乐正都属于这一类型。
以技术专长为姓氏:巫师后代姓巫,占卜后代姓卜;另外百工技艺中我们提到“殷商遗民十三姓”中,扎篱笆墙的手艺人后代姓樊、制绳工后人姓索、制陶工后人姓陶、马缨工后代姓繁等等。
因避讳或避难而改姓:如避汉明帝刘庄的庄,改严姓;避孔丘的“丘”改“邱”姓等。
少数民族改姓,这里我们举例北魏孝文帝改姓。改拓跋为“元”姓、纥(he)骨氏为“胡”姓、普氏改为“周”姓等十大贵族姓氏…
大致我们就说这么多,我们讲一句话:“中华上下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大家说这句话片面了点,其实不然。我们还从120大姓说起,这120大姓总人口达到11.7亿多(2007年版)。而这120大姓基本出自三族四帝,即:炎帝族、黄帝族和东夷族;四帝:炎帝、黄帝、太昊、少昊。
相传黄帝25子,得姓者14人、12姓,又派生出510姓氏。炎黄二帝联合之后形成华夏族主体,又吸收周围的苗、蛮、东夷等部落,几乎涵盖了华夏族所有的姓氏,所以我们常说寻根问祖河南拜。
历史上河南外迁多次,一步步向南走,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58姓从固始进入福建漳州,被称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唐朝的安史之乱,大批南迁;唐末王潮、王审知率领27姓进入福建,王审知被称“闽王”;宋高宗“衣冠南渡”持续40余年,中原画上句号。
“客家人”南迁和中原人外迁除了重合的时间之外,还有满清入关和广东西部事件,就这样客家人从中原的黄河流域进入淮河、长江、赣江流域,进入广东福建沿海,最后走到海南岛、台湾岛甚至下南洋。所以人们说:客家寻根的首站在福建的泉州,末站在河南的洛阳。从泉州洛阳桥到河南洛阳的洛阳桥,如果你真的要问我:根在哪里?我会大声的回答你:万根之源皆在黄河!
黄河的泥沙造就了黄河的灾难,同时又塑造了31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在这里,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三皇五帝夏商周累计到宋的20多个朝代200多位黄帝都在这里立都建国。如果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脚下的这片黄土地,那么我们所讲的所说的所有都是浮云,都是不存在的。四大文红古国都出自于大河流域,唯独华夏上下延续5000年没有中断,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无论中国人走到哪里都称自己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炎黄子孙,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条始终贯穿我们血脉之源的黄河!
所以一位作者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你第一次回家去看黄河,那是一种习惯;当你第二次回家去看黄河还是一种习惯;但当你第十次第一百次的回家去看黄河,那就早已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梦寻、是一种坚守,是心跳与脉搏的契合!我们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血脉之源就在这里!
就像前段时间刷屏的两句话:我们从来没有赢过任何一次网络暴力,但是我们也从来没有缺席过任何一次民族大义!我骄傲我是河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