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大门前,拦起了长长的检查通道。“这里是医院啊?”等待测温登记的司机探了探头,眼前只有一片郁郁葱葱。
在中国,总有些地名,与绵长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默契。《汉书·蒯通传》有云,“边城之地,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北有“小汤山”,而17年前,一场非典大疫中,距离上海市区约60公里外的海边,也筑起了一座称得上固若金汤的“战疫堡垒”。
今年1月,堡垒内外,战斗的号角声再起。在堡垒的两天两夜里,一场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生死战,悄然上演。
“巴掌大”的地方
常上演“神仙打架”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颖川站在A3病区远眺回忆着。2013年,也是站在这里,他参与了H7N9禽流感的治疗。“那会儿没现在紧张,这次我来两周多了,活动范围就在这么一块巴掌大的地方。”
“巴掌大”的地方,是上海此次直面新冠病毒肺炎治疗的主战场。3层米黄色小楼外5米拉起同色隔离线,两名保安时刻驻守,劝退所有可能“误入”的人员。
住进公卫中心的第一夜下了场雨。在这里,除了雨声,几乎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可若走进了听,是机器绵长的滴滴声,和专家们时高时低,甚至擦出些“火药味儿”的讨论争辩声——
“怎么说到我的病例的时候就要快点了?”
“那是说明病情稳定,你该高兴。”
“我们评估希望可以考虑逐步对患者脱机。”
“我们的建议是,再等等。脱机可能不会那么顺利,看看24至48小时的肺动脉血流量(PF)指数。”
隔空对话,在公卫中心每天、每小时甚至每分钟都进行着。“关”在A3病区的重症专家们通过一块小小屏幕,与外界随时保持联系;而另一端,是也日夜无休、灯火通明的防控东楼304会议室,高级专家指挥组成员们在这里为治疗出谋划策,全力调配。
304会议室忙而不乱。前方有3块屏幕,连接着A3病区患者的生命体征、A3病区医生办公室与走廊,以及可用于查看各项化验、检查病史报告的大屏。靠墙的小黑板上,记录着A3病危、病重和专家床位分配的详细内容。
冰冷的数据记录着漫长而艰辛的过程:2月4日气管切开、2月6日上体外膜肺氧合(ECMO)、82岁……
如今,A3还有最后几名危重症患者,几乎代表着上海最高重症医学水平的瑞金、仁济、市一、市六医院重症医疗组团队为他们守护着每个日夜。
“大家现在仿佛在练武——患者稍有风吹草动,就是一宿一宿地站桩。”前一日,原本病情稳定的301床患者突然高热,医疗组组长、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在床旁,一守就是2个小时。
“患者血压高,我们血压也高;患者血压低,我们血压可能更高。”接近知天命之年的专家们,自身也有着或多或少的慢性病。
3月1日上午,高级专家组成员、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朱蕾强撑着听完了几例病例会诊,依依不舍地站起身,向屏幕内外的同道们作揖——他的血压接连几日波动很大,喉咙嘶哑,“再留在这里反而添乱。”高级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努力把气氛调节得轻松,“他水平比较高、话也比较多,对于他的暂时离开,我还是依依不舍的。”
对于外界用“神仙打架”来形容的评价,专家们一笑了之。或许也曾有过针对治疗方案的剑拔弩张,但朱蕾脱下白大褂走向电梯时,笑眯眯的眼角依然有些湿润,“挺舍不得他们的,当然。”
检测仪发出滴滴声
像走进枪林弹雨
手机的弹窗新闻显示,又一批轻症患者从公卫中心出院了。晓晨点开双指放大图片看了看——是她陌生却又熟悉的,住过2周的A1病区。“现在妈妈也出院了,就剩爸爸在A3病区。但我们一家人都相信医生,会没事的,一定没事的。”
年前,晓晨去外地出差,回到上海后,开始有轻微不适。“爸爸那时候还带我去刮痧。”如今说起来,她还有些懊悔,“完全没往新冠肺炎想,以为就是感冒着凉。”第二天,晓晨发热了,“在医院煎熬两晚,躺着看天花板,就像等待审判结果那样。”
两次核酸检测阳性的判决下来了,新打击接踵而至:父母双双感染,“我哪里都不去的呀!我除了买买菜,都不怎么出门的呀。”晓晨妈妈60多岁了,这周初才回到久违的家中,第一顿饭就是饺子,“要团圆的,等老头子出来,早日团圆。”
这对老夫妻都是皋源分管的患者。“这次新冠肺炎最特殊的一点是,危重症患者病情发展的速度太让人措手不及了。我看到他的时候,情况已经很差了。”患者的情况皋源几乎倒背如流:
2月2日晚,晓晨爸爸入住公卫中心;5日病情加重,呼吸窘迫、CT表现肺部病灶愈发严重,转入A3病区;8日从重症转为危重症,予以插管通气;11日气管切开;13日凌晨6时,紧急启用ECMO。
他是皋源进入公卫中心救治的第一名危重症患者。“整个人都发紫了。”他这样形容,“严重低氧到什么程度呢?给他吸纯氧,血氧饱和度仍然只有80。正常人群至少在95以上,检测仪设定低于92时会报警,机器就持续在发出滴滴声,那一瞬间真的像走进枪林弹雨。”
“新冠肺炎累及多脏器、多系统”,这句冰冷的话,让专家们流了无数汗。最明显而棘手的就是肠道功能障碍,“ECMO是用来代替患者心肺功能的,让患者自身器官休息,血液从体内到机器里循环一圈再重回体内,如果腹腔压力太大,没有足够的血流量,ECMO的作用就难以保证。”药物、灌肠、留置肛管、人工抠便……整整一周,团队为了让患者的腹压降下来,经常在床旁一折腾就是一两个小时。最紧急的时刻,晓晨爸爸的血压飙升至200,“尽快控制!不然有脑血管意外风险!”
“新冠肺炎阻击战打到后期,便不再是对抗新冠病毒本身了。”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瞿洪平说,这些危重症患者中,已有多名核酸检测转阴,最大的困难还是肺部改善这一关。
“为什么叫大白肺?你看CT报告就很直观,白花花的一大片。病毒带来的后遗症就是病灶吸收特别慢。轻症患者大约需3至4周时间恢复,这些重症患者,时间难以预估。”
可拖得久了,新难题又接踵而至。
“重症医学科医生其实最怕的就是这几个字:继发感染。”皋源说,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本身免疫力就极度低下,ECMO、插管等有创治疗又破坏了皮肤这第二道屏障,空气中若有细菌,可能导致血流感染;短期使用少量激素以减少肺部渗出,但一些药物也可能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用了抗生素,则可能导致耐药性……耐药菌大多为条件致病菌,健康人群不会得病,但这些危重症患者容不得一丝失误,“我们只能对可能出现的隐球菌、曲霉菌等追着打。”
每天,重症患者的痰培养、血培养样本从公卫中心送至中山医院微生物实验室,24小时后,报告传至高级专家组成员、中山医院感染科主任胡必杰的手机上。“正常需要两三天,有了培养结果,我们能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进行进一步规范。”
每一步如履薄冰的操作,都为了一个目标:让危重症患者病情避免加重,通过综合治疗尽快好转。李颖川在病房门口拍了张照:躺着的患者床旁围着ECMO、CRRT、呼吸机、十几台推注泵……五颜六色的电线凌乱又规则地交缠,无声守候着每一个数据。
重症医学科、中医科在疫情相遇
还结合得很好
“是药三分毒,这两天先停用中药吧,观察一下再定后续方案。”
说出这句话的,是高级专家组成员、龙华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惠勇。304会议室安静了一下,紧接着爆发出一阵掌声和善意的笑声,“新鲜事啊,中医大家主动要求停药!”
“年年都有中西医不和的传闻,其实双方只是缺少互通交流的渠道。”皋源由衷赞叹,“重症医学科、中医科,听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专业在疫情相遇了,还结合得很好。”
本次救治期间,上海采取“一人一策”治疗手段,有时候,甚至同一个患者采取“一天一方案”。“这就是中医理念的一种表现吧,多一味、少一味药都对患者有影响。”在公卫中心,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覆盖率已达80%以上,重症医学专家们从只知道“大承气汤”,到也能说出几句“健脾化湿、祛浊理气”,看在眼里的中西医结合方案真正为患者解决了大难题。
324床患者是李颖川主管的。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轻度精神障碍……除了复杂的基础疾病史外,患者最大的问题也是腹胀。他主动找到了曙光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徐贵华,“能不能用中医方法来试试?”
大承气汤是是中药名方剂,具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在A3病区,消化道障碍患者大多使用过该方,但324床患者的收效始终甚微。“中医讲望闻问切,舌苔是重要的观察环节,好在患者清醒能对答,我就打算近距离触诊。”徐贵华记得,她的舌苔呈现非常典型的白厚腻状,舌质大且两侧有齿痕。“我当时觉得可以鼻饲,但西医专家们担心是否会增加患者的胃肠负担。”
高级专家组成员、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毛恩强解释,“危重症患者的体内液体平衡很重要。若给药多了,只进不出,内环境紊乱,容易引发水肿危及生命。”
第一次触诊患者腹部时,徐贵华说,“像一面鼓,轻拍发出砰砰声。”此后,每隔3天,徐贵华都去她床旁报道:
23日,舌苔变为薄腻;
26日,增加和胃理气的几味药;
29日,大便终于成型了,腻苔褪去,舌头呈淡红色,
“这就说明气血回来了,她慢慢能自主吸收,肠胃功能才会恢复。”
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西医诊疗与中药古方、用药与不用药……“救治是个系统工程,你得把握主要矛盾,牵一发则动全身。”皋源说,不仅中西医之间讲求平衡,西医治疗的每个环节之间更需平衡,用“对”药不仅指品种、还有剂量。“危重症患者的体内代谢异常,就拿抗凝和凝血来说,用多少能保证ECMO正常运作,但器官不出血?人体不是蓄水池,能简单的放水抽水,组织间隙都可能充盈药物,绝不能武断叠加。”
拟定出院患者名单
需要三个“灵魂拷问”
304会议室隔壁,有一张简陋搭建的床。黑色旧沙发上铺着白床单,实在太累的时候,熬夜值守的医务人员会在这里小憩一会儿。从窗外出去,是茂密的杉树林,和一望无际的茫茫天色。
“公卫中心占地500亩,外面一圈树林,占地也有500亩。”后勤负责人张晔说,树林紧紧把公卫中心包裹着,宛如一座真正的堡垒。公卫中心主任朱同玉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做好上海市民的健康堡垒、生物安全的绝对底线。
接近晚7时,从下午场的会诊中喘了口气的专家们来到食堂,厨师长金东辉从值班室走出来,“老师们,除了饭菜还有鸡汤面和牛肉面。”最晚凌晨1时,他也接到过304会议室的订餐电话,“馄饨、水饺、蛋炒饭点得最多,也快,每天我们准备500份的量,争取让大家吃饱吃好。”他是金山本地人,浓浓的乡音透着淳朴,“在这里工作?怕是不怕的嘞,专家们都在一起呀,为老百姓付出呀,我做点力所能及的,吃饱肚子才好干活。”
草草吃完饭,胡必杰和公卫中心感染科副主任凌云又回到了防控东楼。这或许是他们一天中最快乐,神经却也最紧绷的时刻——拟定明日出院患者名单。咽拭子3次、肛拭子1次阴性是基本配置,CT报告也得反复对比查验,“我给自己3个灵魂拷问。”
胡必杰笑笑,“第一,出院后患者会不会转阳性?第二,病灶吸收了,还会不会转移?第三,T淋巴细胞亚群血指标是否正常,免疫力是否真的恢复?走出了公卫中心这扇门,可绝不能二进宫啊。”
“晚上还有和武汉专家的连线,讨论病理解剖的新进展,大家休息一下快回来。”公卫中心党委*卢洪洲探头在304会议室外喊了一声。重新披上白大褂的医生们快步穿过走廊,两旁堆成山高的捐赠物资上,大多贴着加油纸条——“抗击新冠肺炎,我们与你同在。”
作者:黄杨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