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代天师
张时修 ,生卒年不详,字朝英。《汉天师世家》载:乃二十七代天师象中之孙,敦直之子。虚靖天师游至泗州时,以印剑经??付朝英解化而去,是经众推之嗣教。曾辞曰:〝继先吾从子也,吾何后之。众曰:〝法统所在,遂嗣教〞。《仙监》也说:〝虚白先生(即二十六代)之后也,素习儒术,累举不第,乃恬然静退,志慕修炼。以虚靖不娶无嗣,众推承袭〞。年六十一岁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赠〝正一弘化明悟真君〞。
第三十三代天师
张景渊 ,生卒年不详,字德莹。初名伯景,宋孝宗乾道中侍父入朝,帝异之,御笔更名景渊。《仙监》说他〝仪冠轩伟,丰玉枕、美须髯,人皆谓有正一之风〞。掌理三元之教后,符??受者尤盛。《汉天师世家》则说:尝醮于内廷,有大感应。元至正十三年赠〝崇真太素道真君〞。
第三十四代天师
张庆先 (?-1209),字绍祖。初庆先未长,景渊曾经幼弟嗣先摄天师,嗣教十一年,族长议以景渊有子当传,即以印剑付庆先,退休乐道以终。《仙监》载:庆先降世,天姿闲雅,赋性简默,盖如列子居郑圃。时人先无知者,久而声名方馨,神异焕发,道俗宗响。辛酉五月正袭三十四代之位。岁以三元日传??,奉养香火者云至。自则以真纯自守,俭素居家,慈仁接物。见贫乏寒栖之士,尤加恻隐而周济。元至正十三年赠〝崇虚真妙光化真君〞。
第三十五代天师
张可大 (1217-1262),字子贤。三十二代守真之曾孙。理宗绍定三年(1230),正承三十五代教事。《仙监》说他〝丰神秀异,性识不凡,四方参受法??者数万,道化盛行〞。宋端平三年(1236)累召赴阙,赐锓经赀,重刊先朝??板。嘉熙三年(1239),七月,赐号〝观妙先生〞,敕提举三山符??,兼御前诸宫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重修真懿观(在龙虎山区),赐田若干顷,并免其租税。《元史》则云:元世祖忽必烈南下至鄂州(今武昌)时,曾特遣使者往访,乃授言曰:〝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景定四年(1263)四月,以印剑付次子宗演,具表》辞谢,年四十六岁羽化。宋度宗左丞相江万里曾为撰碑铭。后元世祖又为作制,元至正十三年赠〝通玄应化观妙真君〞。
第三十六代天师
张宗演 (1244-1292),字世传,号简齐,三十五代可大之次子。性渊静,少颖敏,年十九嗣教。《元史?释老传》载:世祖于至元十三年(1276)平定江南,即遣使召见天师张宗演,至则命廷臣郊劳。待以客礼。命主领江南道教。同年六月,设醮于内廷。明年,又醮于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赐号〝演道灵应和真君〞。给二品银印。《汉天师世家》说他:〝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士。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属焉〞。元世祖十五年(1278)秋七月,建汉天师正一祠于京城、命龙虎山弟子张留孙居之。至元十年(1281)、二十五年,又屡召至阙,设醮奏章,遣使持香币诣龙虎、合、皂、三茅设醮。至元辛卯(1292)年羽化。元世祖特谕诏书并制赞,元成宗时亦制赞曰:〝
张宗演庆衍仙灵之学,探静定之功……宗风为之益振,玄教为之增光〞。并加赠为〝演道灵应和玄静真君〞。
第三十七代天师
张与棣 (?-1294),字国华,号希微子。宗演之子,渊默寡言,洞明三教,并善诗文。至元二十八年嗣教,上召见,授〝体玄弘道广教真人〞,掌领江南诸路道教事。元成宗登基,复召并命设醮于圆殿及长春宫,命天下行其醮典,改天下诸路天庆观为玄妙观。尝谓弟子说:吾世味素薄,今留京师,久非吾愿也。恳乞归山而未允,不久示化于京师崇真宫。上遣使护柩还山,并敕廷臣祀祭于都门。《元史·释老志》也说:〝与棣嗣为三十七代,袭掌江南道教,三十一年入觐,卒于京师〞。
第三十八代天师
张与材 (?-1316),字国梁,号广微子,宗演之次子。天资仁厚,善诗文并工于写竹画,大字草书(见《书史会要》卷七),画龙尤妙。相传其画龙变化不测,了无粉本,求者鳞集。晚年因道教事务之故,很少动笔。据《丹青志》云:〝人有绢素,辄呼曰:“画龙来﹗”顷之,忽一龙飞上绢素,即成画矣〞。《汉天师世家》说他〝书翰精奇〞至元三十一年(1294)嗣教,上遣使赐冠服玉佩,俾掌教事。元贞二年授〝太素凝神广道真人,封其母为〝玄真妙应仙姑〞。仁宗即位,特赐宝冠、组织文金之服,延佑三年卒。曾为道士杜道坚《玄经原旨发挥》作序。
第三十九代天师
张嗣成 (?-1344),字次望,号太玄子。与材子。延佑四年嗣教,制授〝太玄辅化体仁应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掌江南道教事,得给度牒,以行法??,。延佑七年(1320)和泰定四年(1327),先后即行省(即江浙行省)建大醮,治盐州海潮有应。英宗即位,诏见于上都(在今察哈尔多伦县),降玺书给驿护还山。泰定二年(1325)二月一日,设黄??大醮于长春宫,孙履道、吴全节助之。帝作制加授〝翊元崇德正一教主,知集贤院道教事〞。三年三月又颁制加授〝知集贤院事〞。至正四年(1344),游五岳和青城,化为宝应(今江苏境内)。撰有《道德真经章句训颂》二卷(见《道藏》),并善画龙,工于草书。曾作《卢山图》。明洪武三年,追赠〝正一教主太玄弘化明诚崇道大真人〞。
第四十代天师
张嗣德 (?-1352),号太乙,与材次子。性情宽厚,善文好诗,且工于墨竹禽鸟,至正四年嗣教。行教九年后,《汉天师世家》说:〝壬辰(至正十二)天下兵兴,命弟子舒准寅募义保障,凡邻郡间兵不敢犯,民赖以安〞。同年十月,微疾而化。至正十三年(1353)制授〝太乙明教广玄体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掌江南道教事。
第四十一代天师
张正言 (?-1359),号东华,嗣德长子。《汉天师世家》说他:〝貌古神清,沉静寡言〞。时乃元末明初兵争之际。京道不通。嗣教二年余、江浙行省尝遣间使传元顺帝之制,授其为〝明诚凝道弘文广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掌江南道教事。次年,曾集诸弟子说:〝吾家世代以福国忠君化民为本,今天下兵争日久,朝廷去远,吾诸弟子总玄教于北,可无一言致徵兆之乎〞。(见《汉天师世家》)己亥中元日(1359)书颂而化。
第四十二代天师
张正常 (?-1378),字仲纪。三十九代天师太玄公之子,幼颖特宽厚,性嗜老庄,言于仙道秘法尤笃志。元至正己亥(1359)年袭教。朱元璋为吴国公时,曾特发榜文命有司访求招聘,礼请入山,依前住持道教。保护龙虎山宫观殿宇及供器什物。乙巳年(1365),又致书回勉〝澄心定性,以凝道功〞。洪武元年,入贺登基称帝。《明史·方伎传》说:〝太祖曰:天有师乎乃改授正一嗣教大真人,赐银印秩视二品。设寮佐,曰赞教、曰掌书,定为制〞。免龙虎山各色徭役,授其为〝正一嗣教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领道教事。洪武二年(1367),葺其府第,五年,加授永掌天下道教事。九年遣使召见,赐以金纹法文、玉圭佩法器之属。敕代祠于中岳嵩山。洪武十一年羽化,太祖曾亲制祭文一通,遣使诣山致祭。
第四十三代天师
张宇初 (?-1410),别号耆山。正常之子,幼时聪颖持重,长而学识渊博。洪武十三年(1380)授〝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领道教事。二月,特召入朝,勉励修节以格神明,诰封其母包氏为清虚 素妙善玄君,命建斋设醮于(南京)紫金山和神乐观。庚午年(1390)入觐,降敕重建大上清宫。洪武二十四年(1391)旨谕禁私出符,赐龙虎山天师正一玄坛印,以俾关防符,镇护名山(见《皇明恩命世录》)。建文时,一度受贬,
明成祖朱棣即位,入贺至阙,赐以缗钱修葺大上清宫。永乐四年(1406)敕谕编修道书,命早完进来,以通类刊板。五年曾三次建斋于朝,帝有器物厚赐,并给驿券还山。六年、七年,两次奉谕往武当山(今湖北均县)寻访张三丰。永乐八年羽化。藏蜕于岘泉。著作遗世者有《岘泉集》十二卷(见《道藏》,《四库全书》录为四卷),《道门十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四卷,及诗文序论等文章,为方内方外之士所敬重。并擅 e墨竹,精于兰蕙,兼长山水。曾画《秋林平远图》,洪武三十一年(1398)所画的《夏林清隐图》轴传世,现存日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有其墨宝(有关清微雷法)。
第四十四代天师
张宇清 (?-1427),字彦玑,别号西壁。正常次子,宇初之弟,永乐八年嗣教。诰授正一嗣教清虚素光祖演道大真人,领道教事。十一年(1413)七月,遣使赐太和山(即武当山)圆光图,八月降敕命选有道行的道士为武当山住持,九月命就大上清宫建金大斋七日。十三年(1415)诏修大上清宫,敕建真懿观。十六年二月奉敕入京,赐冠服彩币,白金百镒,命祠玄帝金像于太和山。
次年,诰封其妻孙氏为〝端静贞淑妙惠玄君〞。十八年,召命率羽士千八百人修玉大斋,十月又命建普度大斋于福建灵济宫。二十二年(1424),又奉诏醮于太和山,仁宗即位,入贺命修荐扬大斋,敕奖金玉法印,织文金衣,鹤氅貂裘,圭佩绮币等。宣宗改元,加封为〝正一嗣教清虚素光祖演道崇谦守静洞玄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宣德二年羽化。善画山水,传世作品有宣德二年(1427)作《思亲慕道图》卷,收录于《神州国光集》,《牧牛图》轴,收录于《中国历代名画集》(见《明画录》)。
第四十五代天师
张懋丞 (1387-1444),字文开,别号九阳。乃宇初、宇清之弟,正常三子。宣德三年(1428)入觐,诰授为正一嗣教崇修至道葆素演法真人,领道教事。五年设醮于仁智殿,诏授上清宫高道为道录宫,追赠其妻孙氏为〝柔惠真静元君〞。六年遣中官护送还山。八年复入京,次年两建醮坛以祷安。赐给部牒五百,俾度羽士。英宗即位,曾敕建京都天师府于朝天宫内东北隅,遣礼官迎天师入府居之,命修升真大斋于朝天宫。正统二年至四年(1439)数奉诏设醮坛行斋醮,并封继室董氏为〝温静柔顺元君〞,六年(1441)又敕给部牒五百以度道士,九年辞归,坐化于龙虎山,寿五十九。英宗尝诏遣礼部郎中赵最等谕祭。
第四十六代天师
张元吉 (1435-?),字孟阳,号太和,懋丞之孙。正统十年(1445),年十一岁赴阙,诰授〝正一嗣教虚守素绍祖崇法真人,领道教事〞,母高氏为〝慈惠静淑玄君〞。十二年,英宗念其幼孤,敕谕禁治族属侵侮,勉励进修用以承教,更授赞教掌书等道官辅之,其祖母训诲尔孙,勉学修行,加意保护。(《皇明恩命世录》)颁赐《道藏》经一部安奉于龙虎山大上清宫。景泰二年(1451)二月,给部牒一千以度道士。自正统嗣教,历代宗、英宗、宪宗朝,屡奉诏设坛建醮十数次之多。历代皆加封赐,成化三年(1467)尝加封他为〝正一嗣教体玄崇默悟法通真阐道弘化辅德佑圣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更给金镂正一嗣教大真人府印并玉印,御书大真人府额。恩有过前代。《明史。释老志》有载。后因不法而贬为庶人。
第四十七代天师
张玄庆 (?-1509),字天锡,别号贞一,又号七一丈人,元吉之堂弟。博学能文,长于诗画。成化十三年(1477)诏见,命中使梁芳传旨,聘成国公朱仪之女为配。制授〝正一嗣教保和养素继祖守道大真人,领道教〞。(《皇明恩命世录》)封其母吴氏为志顺淑静元君。二十年(1484)又重申禁道流伪造私出符??敕,次年春曾特敕江西守臣重建大真人府第。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冬,携子入朝。次年陪祀长陵,准其所奏,以子张彦??袭真人职事。四月,尝命赉香达天目、葛仙、华盖、武当、鹤鸣五山,回京后,诏遣通州卫指挥领官兵护送还山,并授其致仕书以荣之。正德四年(1509)终。其成化、弘治年间,尝屡奉诏命设醮。有金币、玉带、金冠、蟒衣之属以赐。《明画录》中说:能诗文,善书画,尤工兰蕙竹石。
第四十八代天师
张彦?? (1490-1550),字士瞻,别号淇然。弘治十四年,年十二随父入朝,允玄庆之奏,锡授彦??〝正一嗣教致虚静承弘化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正德三年(1508)入贺,给度牒五百以度羽士,敕内官监太临李文会同江西镇巡重修大上清宫。嘉靖元年(1522),入贺召问,对以清心寡欲。三年,诏聘安远侯柳文之女为继室。五年加封〝怀玄抱真养素守默葆光履和〞十二个字,准授上清宫道士为赞教、掌书。敕往祷于太和山,重建大真人府第,增造敕书阁以尊道藏经和累朝宸翰,在西立万法宗坛以奉上帝列真,东盖天师家庙以祀历代真人。
并钦颁三清、四帝列曜之神像于万法宗坛安祀,赐银镂掌法仙卿之印和牙刻宗传之印,诏刻部查护上清宫田粮。十一年(1532)又敕修大上清宫,免其差徭。十八年准奏齐云山(在今安徽)如太和山例,除宫道住持管理,赐宫名曰:〝玄天太素宫〞。世宗嘉靖年间,敕天师书谕达数十次之多,天师得子都谕书以贺,斋醮和赏赐不断。其母、妻亦皆诰授为〝元君〞。嘉靖二十九年寿七十一羽化,世宗尝敕文谕祭。
第四十九代天师
张永绪 (?-1565),字允承,别号三阳。嘉靖二十八年随父彦??入朝,准嗣教袭爵,诰授正一嗣教守玄养素遵范崇道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诏聘定国公徐延德之女为配,命成国公朱希忠,遂安伯陈?? 议行婚礼。三十一年(1552)召见,赐伯爵朝祭常服冠带之属。次年又发内帑银若干锭,敕建正一、静应、祥符三观宇。三十七年(1558),钦降香山神像一座祀于万法宗坛,准加授道士金元清等为道录司和齐云山玄天太素宫、龙虎山大上清宫提点、提举。后又特谕敕有司官员人等不许违慢,禁约族属人等侵害。封其妻徐氏为〝静和元君〞。四十三年(1564)建保国安民大醮于朝天宫,次年又醮于内庭,有蟒衣玉带之赐。嘉靖四十四年羽化,遣使谕祭。
第五十代天师
张国祥 (?-1611),字文徵,号心湛,四十九代永绪之从子。时穆宗即位,由于世宗崇方术之故。隆庆中,曾一度去天师真人之号,改授上清宫提点,秩五品,给铜印,以国祥为之。至神宗万历五年(1577)始复故封,礼赉如旧,更给金印。赴京陛见,神宗亲书宗传字额赐之,并赐以玉刻守传之印。敕命重修朝天宫内的府第以居,御书龙虎山真人府额。旨聘附马都尉谢公诏之女为配,凡六礼之费,悉出于内帑。留京十三年,恩赉甚渥。还山后神宗赐修建上清宫殿宇,工程未完,于辛亥年(1611)无恙而化。诰封为〝正一嗣教凝诚志道阐玄宏教真人〞。掌天下道教事,赠太子少保。葬金溪明扬桥,立明阳观以供祭奠。
第五十一代天师
张显祖 ,生卒年不详,字九功,神宗敕改名显庸,国祥之子。熹宗天启六年(1626)袭教。继理修建大上清宫事,二年后方竣工。因志尚淡,乐事修炼,年未及艾,即卸掌教事,以印剑授子应京。别构静室,名曰〝梧绿轩〞。自号浴梧散人,每日与弟子探究先天太极及心性之学。曾著《三教同涂论》,使学者得窥教旨。杜门户之见,又著《金丹辨惑》,《浴梧诗集》凡若干卷,读之使人明修养之迷津。乐善好施,每遇灾年岁饥,尽以所积赈济邻里,享年八十一岁。明诰封为〝正一嗣教光扬祖范和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怀宗加太子少保。康熙四十二年(1703)赠〝光禄大夫〞。
第五十二代天师
张应京 (?-1651),字翊宸。明崇祯丙子(1636)袭爵,崇祯十三年(1640)入觐,时皇子得疾,奉召设坛祈禳。十七年后,时贵溪与闽接壤处盗贼峰起,祸及上清,尝募乡勇御之,以保邑里之安。清朝定鼎,入贺。清顺治颁敕曰:〝国家续天立极,光昭典礼,清静之教,亦所不废……兹特命尔职理道??,统率族属。务使异端方术,不得惑乱愚民。今朝纲整肃,百废惟贞。尔其申饬教规,遵行正道。其附山本教族属贤愚不同,悉听纠察,此外不得干预。尔尤宜法祖奉道,谨修德行,身立模范,禁约该管员役。俾之一守法纪,毋致生事〞。仍给一品印,礼赉如故(见《汉天师世家》)。还抵扬州琼花观羽化。康熙四十二年诰赠〝光禄大夫〞,夫人朱氏明益藩郡主。
第五十三代天师
张洪任 (?-1667),字汉基,应京次子。顺治八年(1651)袭教。《补天师世家》说:幼好学,通秘籍。顺治十二年入觐,于南海予召见,询及其历代宗系,以世家称之。命工部觅宅,以灵佑宫察院地居之。敕免本户及上清宫各种徭役。时因外蕃有妖为害,是遣法员高维泰、杨幼芬出塞劾治,诸部落咸感其神。闲居之时,常以酒诗陶然怡趣。康熙六年(1667)微恙而化,年四十三岁。因子尚幼,命弟洪偕摄掌教事。康熙四十二年诰赠〝光禄大夫〞。
第五十四代天师
张继宗 (1666-1715),字善述。康熙皇帝赐御书〝碧城〞额以为号。生八月父卒,叔洪偕摄理教事,年十四方袭爵。入觐,曾命分坛祷雨有应,遂命随觐法员吴士行等三人留京,三年一易,来往给驿马,复增二员以为定例。还山时曾御书〝大上清宫〞额赐之。康熙三十三年(1694)诏命进香于五岳,三十五年复命,赐乾坤玉剑。四十二年授〝光禄大夫〞。四十六年赐建府第于京师,五十二年(1713)又赐帑银葺龙虎山殿宇。五十四年入觐,至扬州(江苏江都县)琼花观羽化。
第五十五代天师
张锡麟 (?-1727),字仁祉,号龙虎山主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袭教,召见于畅春园。清世宗雍正即位,授〝光禄大夫〞,雍正五年例应入觐,法员娄近垣随行,至杭州病笃。遗疏言子遇隆幼,请以次弟庆麟署理教事,谕允。八年,命娄近垣礼斗有应,发帑修大上清宫。九年三月,三弟昭麟以州同引见,命署大真人印务,协同监修上清宫。
第五十六代天师
张遇隆,生卒年不详,字辅天,号灵谷,锡麟之子。《补汉天师世家》说:生而岐嶷,英俊轶伦。钦差刘公以神童目之。对法秘儒书,精勤不懈。乾隆七年(1742)奉旨承袭教事,入觐,召见于圆明园,有什物之赐,礼如旧制。赐御书〝教演宗传〞额、及朝服袍套笔墨等。乾隆十六年,南巡时有召赐。十七年(1752),因御史梅??成所劾,部议改为正五品,不许援例请封。遂悠游山中,悉心任化,陶然以终。三十六年(1771)又诰赠〝通议大夫〞。
第五十七代天师
张存义 (1751-1779),字方直,号宜亭。资质聪敏,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十五袭爵入觐,祈雨有验,以法官品秩较崇,复由五品晋升为正三品,换给爵印,赐〝真灵福地〞额、及内绣老子像、御书法经,复旨照例朝觐。三十四年(1769)入觐,祈雪有应,赐珊瑚、碧玉道冠,顾绣法衣,上元日赐宴看灯。三十九年以其经监经纪司克诚留京,后尝为京都协理提点,兼京畿道录司、省协理。四十一年尝赴齐云山进香,年二十八卒,无子。遗疏请以嫡堂叔起隆承袭教事。
第五十八代天师
张起隆 (?-1798),字绍武,号锦崖,一号体山。《补天师世家》说:深沉足智,能文善诗。四方知名之士乐与之游。九岁入大学,甲午(1774)考入四库全书馆誊录,以县丞分发于河南,历置开封府经厅粮储道库大使,布政使,司都事。乾隆四十四年(1779)宜亭遗疏请承祖法。四十五年调回江西,奉旨袭爵。八月尝抵京赴热河庆乾隆七旬之寿,进如意等物,赏《北斗延生真经》一部。四十七年(1782)又入觐,次年元旦于大高殿拜进庆贺表文,礼成赐老子绣像及藏香,后数入觐,并恭遇乾隆南巡于江苏无锡,赏礼有加。嘉庆三年(1798)入庆至苏州,告病回山而卒。
第五十九代天师
张钰 ,生卒年不详,字佩相,号琢亭,锦崖次子。《补天师世家》说:〝丰颐硕肤,风度端凝。善言辞,声若洪钟,真率无伪,重师儒,厚故旧〞。嘉庆五年袭封,诣阙。前后数次召见于养心殿。十年、十四年入觐,屡有什物以赐。二十三年(1818)复朝,御书福字赐之。光绪三年(1094)赠〝光禄大夫〞。
第六十代天师
张培源 (?-1859)道教。字育成,号养泉。为人颖异澹朴,笃于孝友。道光九年(1829)袭爵。平生好施。行藏似鹤,时以白鹤仙师称之。凡诸符法,皆能一气浑成。研究《大梵斗母玄科》,尤能阐演入妙。曾以铁符两治浙江海宁潮患。二十五年秋,邑侯请醮治贵溪旱蝗之灾。设醮七日,雷风肃烈,大雨如注,持符水洒坛前后,蝗尽殪于河。《县志》赞曰:〝德著金绳,功追玉局。驱蝗虫而乡城争颂,息潮涌而寰海意称,盖纪实也〞。咸丰九年(1859)十月中旬无疾而逝。
第六十一代天师
张仁?? ,生卒年不详,字炳祥,号清严。《补天师世家》说:〝秉性祥和,研精秘典,事亲以孝闻〞。同治元年(18 62)袭教,当值乱后,法书秘卷多简断篇残,且不易徵集,乃日与弟子参考编订,续录成帙,寒冬不懈。四年游粤东,遇异人赠黑玉印一方。九年(1879),省祖墓于四川青城山,今山中有其遗墨。后潜心洞明三十代祖静修之功,年六十三而化。光绪三十年诰赠〝光禄大夫〞。
第六十二代天师
张元旭 (?-1924),字晓初,光绪三十年嗣教。本乃清光绪时廪生,精于道法,并善文章。续补五十代至六十一代天师传,曰《补天师世家》,民国伊始,废其所封,袁世凯又一度复授〝正一嗣教大真人〞之号。民国初期,,天师应邀到沪,召集上海、江苏、浙江部分正一庙观的代表,。民国十三(1924)微恙卒于沪。葬于龙虎山中。
第六十三代天师
张恩溥 (1904-1969),字鹤琴,号瑞龄,谱名道生,元旭之长子。民国十三年嗣教。曾在上海、苏州一带开展道教教务,,退隐于山。一九四六年冬,莅沪发起成立〝上海市道教会〞。一九五 年,在台湾省首创台湾省道教会,并出任理事长。设立嗣汉天师府驻台办公处,开展教务,传授职。一九五七年,又附设〝道教居士会〞和〝道教大法师会〞于府内,聘用功高德重者为大居士,委派道行资深的法师为大法师。一九六四年夏,尝组团访问马来西亚(吉隆坡、芙蓉、马六甲),新加坡等地。一九六九年春赴菲律宾访问。同年十二月于台北市私邸羽化,年六十五岁,葬于新店安坑。至终眷恋龙虎山祖师玄坛,盼望早日回山与亲人团聚。后由其堂侄源先摄理六十四代教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