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 苦寻父亲烈士墓

古稀老人 苦寻父亲烈士墓

首页角色扮演天天烈血更新时间:2024-04-26

编者按: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那段苦难的岁月里镌刻着一颗颗赤子心,他们无畏艰难、无惧牺牲、无悔奉献,他们把民族的苦难默默承受。一年清明又到时,古稀老人寻父墓,一纸夙愿话衷肠,再忆身边英烈谱。

缅怀,致敬!

“我的父亲自1947年6月最后一次离开我们,一晃70多年了,从离开我们至今未见过父亲,但是我每时每刻都在怀念他。他一直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是我崇拜敬爱的偶像。”如今已是74岁年龄的张连富老人,在父亲牺牲70年后创作了一幅“金门烈血”中国画,祭奠自己的父亲,用血红的颜色,鲜血淋漓的色调渲染着他脑海中父亲曾经的壮烈。

张连富,烈士之子,原籍沾化县利国乡东张王庄村人,现居住在东营市东城街道安泰北区。已到古稀之年的他,年富力强已不再,可至今未知父亲牺牲后安葬何处,有生之年能寻找到父亲墓地,是他一生的夙愿。

文/本报记者 郭小雨 余俊 片/实习记者 王振兴

烈士之爱 国也如家

父亲参战离家的那年,张连富刚出生9个多月,还是在母亲襁褓中咿呀学语的婴儿。张连富对于父亲所有的印象都来自于母亲、哥姐、邻居和父亲战友的转述。岁月无情亦有情,七十余年的光阴没有像一块橡皮擦般模糊了记忆,父亲的形象却在他的脑海中越发清晰。

张廷珍1945年参加革命,原为渤海军区四分区警备团一营二连(原沾化县大队二连)惠民地区地方武装,参与抗日战争。后整编十纵特务团一营二连,过江前整编为十兵团28军82师246团1营2连7班。1947年6月随部队一路南下。父亲离家那天的情景,张连富听母亲经常诉说,也问过姐姐多次,一直铭记他的心中。

“那是一个下午,当时部队在打拉锯战,父亲在部队短暂的休整间隙回到家中,看了看,第二天就随部队离开了家。当时我们家院子前有一条土路,父亲顺着那条土路朝西而去。”张连富理解父亲,战争不允许儿女情长,在张连富心中,自己的母亲、哥哥、姐姐也都理解父亲,“当时除了泣不成声,一句挽留的话都未说出口。”

烽火岁月,地方不少民众参与支前。“村里有个叫大增的庄乡爷们,管我母亲叫奶奶,他说在前线见到了父亲,那是在战壕里,他劝父亲回家看看,父亲对他摇了摇头,‘现在战争激烈已经离不开了’。”因为当时张廷珍是连队里唯一的机枪射手,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战斗任务。

“一天傍晚时,敌人偷袭连队,父亲在站岗,十分警觉,将藏匿的敌人打退了,立了功。”张连富说起听说而来的这段父亲立功事迹时,满脸骄傲与敬畏,“部队给父亲发了条白毛巾,父亲把这条白毛巾给了大增,让他捎回来给母亲作纪念。”除了那条白毛巾外,张廷珍留给家人的便是一张迟迟到来的烈士证明书。

在张连富记忆里,1952年的一天下午,当时自己也7岁了,上级部门的两个人来到张连富家中,送来了一张纸——父亲的烈士证。张连富母亲当时就昏倒在地上,醒来后便带着孩子们跪在了院子里,烧起纸朝着南方父亲牺牲的方向叩拜哀悼。“我从未亲眼见过父亲,我怀念他,敬重他,他是一位英雄,是一个坚强的男子汉。”张连富说。

为母则刚 守家如守国

张连富的母亲韩校梅与父亲张廷珍从小订了娃娃亲,俩人青梅竹马,感情十分好。张廷珍上过私塾,留下了一方砚台,一箱子旧书,韩校梅一直放在身边。

自张廷珍牺牲后,韩校梅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在最穷最难的时候依然坚持坚守。“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们那个村子穷,吃不上饭,就有妇女改嫁到条件稍微好点的地方去。”张连富说,“可是母亲坚决不改嫁,因为有我们三个孩子,改嫁后对不起自己的丈夫。”

父亲虽然已离去,但是带给家庭的影响却无处不在。作为烈士家庭,政府的帮助让他们渡过了那段艰难岁月。然而,伤痛也是余生相伴。

“小时候我不懂,为什么每到过年母亲就抱着我们哭。后来我才明白,那是母亲对父亲至深的悲痛和思念。”

张连富对于父母的回忆弥漫着泪水与思念,“即便后来日子好点了,过年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庆祝,我母亲包着包着饺子便会泪流满面,嚎啕大哭,实在包不下去了,邻居就会来帮忙,一家人才度过了除夕夜。”

而当张连富儿孙满堂膝下环抱时,他也经常给儿孙唠叨太爷爷的事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真的难以理解战争给烈士家人所带来的伤痛。”张连富经常在自己家中画室里面对母亲的遗像独自泪流满面,把一腔思念化作笔墨,向父亲母亲倾诉,“画‘金门烈血’用大红、朱砂调成鲜红的血色,挥洒在画面上,想着那就是我的父亲流的鲜血!”

都说,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在丈夫张廷珍为千万家为国捐躯后,韩校梅要替丈夫守好自家的“国”。这样的一份只能独自承受的爱,在韩校梅心中便变得更为现实。

1964年,张连富19岁想去当兵被母亲极力阻止。“我就是要饭,也不让你当兵”,张连富的母亲再也不能忍受亲人离别之苦。可即便这样,张连富还是想像父亲一样当兵,便偷偷去报了名,成功选拔为甲级兵。可当地武装部得知母亲强烈反对后,又考虑烈士家庭,还是让他留在了母亲的身边。

守了一辈子的家,韩校梅临终也未知丈夫身葬何处。孩子们寻父亲墓地未果后,从厦门带了一捧土回来,将土和一些与父亲有关的老物件,与母亲安葬在一起,也算是父亲的衣冠冢了。

寻父之路 惟此生夙愿

张连富自懂事后就想寻找父亲,虽然屡屡碰壁失望,寻找仍未停止。经千寻百问,四处打听,得知父亲生前个别战友的下落后,张连富开始寻找父亲最后的足迹。

“张廷珍,男,1926年生,沾化县利国乡东张王村人,1945年10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1949年牺牲于厦门,遗体安葬在厦门,生前系解放军二十八军八十三师班长。”

在山东省出版总社惠民分社1989年出版的《英烈谱》上,这一段简短的话记载了张廷珍烈士的全部,也成为了目前张连富收集父亲事迹的唯一官方版本。按照书籍记载,张连富专门去联系过当地的民政局和地名办公室,可均未找到更有价值的信息。

这也并没有阻碍张连富寻父之路,经过他多方走访父亲身前战友,核实史料信息,他也用自己的方式还原着父亲的相关信息,“父亲是1920年出生,并非1926年。另外,他生前并非在解放军八十三师,而是八十二师二四六团一营二连七班班长。”

根据父亲战友的讲述,张连富按时间推测出父亲牺牲在金门之战,与官方的记录是吻合的。张连富时常会想象父亲的每一场战役如何艰苦战斗,他只知道父亲是在厦门牺牲的,而如何牺牲、具体在哪里牺牲、被埋葬在哪里则一概不知。有战友告知,父亲可能是在秘密押送军粮时遭遇埋伏而牺牲,还有说他是在金门战斗中牺牲的。

“如果能找到父亲牺牲的地方和墓地,知道父亲最后的事迹和更多的信息,那我这一辈子的夙愿也算实现了。这也算是对父亲英灵的一种告慰、一种尊重。”张连富心中总是留有一丝期待,一线希望,哪怕那么多年过去的了无音讯。

东营红五星志愿团队的会长赵秀丽,曾组织志愿者在2015年秋天给老英雄的衣冠冢上坟,“我见过张老师许多次,每次听张老师说父亲的故事都很难受,知道张老父亲的事迹后,我们组织志愿者给老英雄上坟。这是红色的种子,也是红色教育,我们会全力帮助张老寻找更多的信息。”她说。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他意志坚强、义无反顾地冒着枪林弹雨走向了一条充满残酷生死而光明之路,七十多年来,我也曾遇到许多困难和失意,每当我失落时就会想想父亲,他的精神支撑了我,像我的父亲一样做真正的男子汉,再苦再难不能倒下去,我经常这样想。”张连富说,走过了大半辈子,寻找父亲安葬地,是有生之年的心结。

如果您有更多关于张廷珍的消息,可随时联系黄三角早报记者小郭15306471916,在这个清明节前一起助力古稀老人,寻找父亲烈士墓。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