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于辛亥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迅速瓦解,但科举制度早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就明令废除。光绪三十年是中国最后一届科举考试。按照每三年一次,从此往前推,再加恩科,直至光绪二年(1876年)共举行十二次科举考试,选出十二位状元。他们分别是:曹鸿勋、黄思永、陈冕、赵以炯、张建勋、吴鲁、刘福姚、张謇、骆成骧、夏同龢、王寿彭和刘春霖。他们从清代科举六级考试: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足以说明他们有着超越凡人的勤奋精神和深厚的国学功底,堪称一个时代的文化名人。
光绪皇帝像
一、曹鸿勋
曹鸿勋(1846年2月3日-1910年9月9日),字仲铭,又字竹铭,号兰生,另号铭帛,室名益坚斋。山东莱州府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西南关新巷子人。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经常饿着肚子到私塾读书,得到启蒙教师丁象庭的接济。他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朝考一等一名,派往刑部任七品京官。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状元,成为大清王朝的第一百零二名状元。后历任翰林院修撰、湖南学政提督、云南永昌知府,调云南府,授迤东道,官至陕西巡抚。后回京协助开办资政院。宣统二年九月初九病逝,时年六十四岁。
位于陕西北部延安市东部延河下游的延长地区地下藏有石油,早为世人所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有过描述,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月,曹鸿勋升任陕西巡抚后,他决心开采延长石油。在给朝廷的奏折上,曹鸿勋写道:"非即时开办无以振陕人因循之习,并无以绝外人觊觎之见"。光绪三十二年七月,他派人赴日本,聘请日本石油技师负责采油技术指导,并从日本订购机器设备。光绪三十年八月初二(9月9日)油井深凿到81米处完工,日产原油1000~1500公斤。这就是被称为"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的"延一井"。
曹鸿勋为官清廉,政绩卓越。他还以书法闻名于世,字学欧体,老益浑朴,并工汉隶。著名书法家王垿乃其入室弟子。其书法用笔运锋速捷,潇洒爽畅,结体流美,错落有致,行草如天骥行空一日千里,超蕰度险,用笔更是飞动,又时出连笔,具雄奇狂纵之韵,反应出其书法的典型风格。他亦喜画竹、兰、石,其画竹多寓苍劲豪迈,虚心向上,倔强不训之气。其书与画同臻佳境,精妙绝伦。北京故宫、颐和园、东华门、西华门、大栅栏等处都有他的墨迹,在家乡潍坊留有《重修玉清宫碑》《十笏园记》等石刻传世。
二、黄思永
黄思永(1842—1914年),字慎之,号亦瓢。本籍安徽徽州,寄籍江苏江宁(今南京)。生于清道光22年,是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状元。先后任翰林院修纂、军机处章京、右春坊右中允等职,是中国收集整理甲骨文的第一人。黄思永是继李鸿章、曾国藩第一波洋务运动之后,第二波洋务运动的发起人,是近代中国的工商业发展的推动者。在开通商口岸、修建铁路、开采矿藏、发行股票债券等方面做出较大贡献,是中国兴办债券股票的第一人。
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设立农工商部,特聘黄思永和光绪二十年状元张謇为顾问。二人共同起草并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会简明章程》与有关铁路、矿务、商标等诸多章程法规,大力扶持民族工商业,吸引众多投资者兴办工厂商行,时人称为"商部两状元"。两位状元更是身体力行,黄思永经营于北,张謇经营于南。黄思永在京城创办工艺局,其产品中尤以景泰蓝铜器最为精巧,曾两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八国联军曾以高薪聘请黄思永任职,遭其严辞拒绝;德国占领军胁迫北京市民悬挂德国国旗,他串联市民坚决抵制。他还创立慈善工厂,安排贫民就业,得到社会广泛好评。
三、陈冕
陈冕(1859-1893年),字冠生。祖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清水闸,籍贯山东济南。早年师从山东举人、翰林院编修王芷庭。17岁时参加乡试中举,留在咸安宫任教习,并任国子监学正学录。光绪九年(1883年)参加殿试,一举夺魁,成为状元。后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同年,其父陈恩寿因赈灾操劳过度病倒。陈冕闻讯回济南侍奉,父亡后,在家守制。光绪十年,黄河又发大水,陈冕秉承父训,捐家财赈灾。带领亲友,坐着小船,给灾民送饭送水,选择高处建简易民房多处,供灾民栖身。
三年后,陈冕回京任职。光绪十五年,出任湖南乡试主考官。光绪十八年,其母病逝,离职回济南服丧。次年,将祖坟迁移到济南历城丁家庄,并在此修建"陈冕大院" (今丁家庄小学)。光绪十九年,山西大旱,陈冕将家中余财凑成黄金千两全部捐献,并在济南街头当场写字募捐,共募得万余两黄金送往山西。同年八月十七日,34岁的陈冕因赈灾劳累过度,病逝于济南鞭指巷"状元府"内,英年早逝,朝野惋惜,葬于城东丁家庄。199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天下第一策--历代状元殿试对策观止》一书,曾推举出中国历史上最有建树的8位状元。陈冕位居其中,其文才、德行堪与文天祥、张謇齐名。
四、赵以炯
赵以炯(1857——1906年),字仲莹,又字鹤林,贵阳青岩人,清咸丰七年二月生。清光绪五年中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中状元,成为云贵两省自科举以来"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赵家素以教子有方为荣,除赵以炯中状元外,其余兄弟也名扬故里。从光绪五年到十五年的十年间,赵家一门四喜,长兄赵以焕光绪八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中进士,官至江苏丹阳知县;三弟赵以炳于光绪五年与赵以炯同榜中举人,后中得经魁。四弟赵以煃于光绪十一年中举人,光绪十二年与赵以炯同榜中丙戌科进士。
赵家一门出了一个状元、三个进士、一个经魁,这在科举时代实是难得殊荣。赵以炯中状元后,授职为翰林院修撰。光绪十四年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光绪十七年任提督广西学政,光绪二十一年回京任礼部会试顺天同考官。光绪二十六年,赵以炯在其母赵三太陈氏病故后,丁忧回籍守孝三年,并在学古书院主讲。期满后于光绪二十九年入京复职,后厌倦仕途艰难而辞官返乡在青岩讲学。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于青岩家中病故,终年49岁。
五、张建勋
张建勋(1848——1918年),字季端,号愉谷、愉庐,祖籍湖南常德府沅江县,徙广西临桂。清道光二十八(1848)年出身于书香之家。光绪五年(1879)参加乡试中举人。光绪十五年,参加殿试以策论《民以食为天》夺魁,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十七年,任国史馆协修官。光绪二十年,任云南乡试正考官,重视教化育人。光绪二十一年,为教习庶吉士。光绪二十二年,任功臣馆纂修官。光绪二十三年,出任云南学政,倡文重教,身体力行,深得云南人民信赖,离任时,特送“大启滇文”题榜。
光绪二十九年回京后,历任武英殿协修官、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文渊阁校理,日讲起居注官、编书处详校官,国史馆纂修官、编书处总校官。光绪三十二年,与黄仲发等人赴日考察学务,与日本友人互研书法,互赠书画。同年四月,补授黑龙江省提学司提学使。职掌全省学务,兼管劝业。在齐齐哈尔创办满蒙师范学堂,为黑龙江最早的民族师范学校。宣统二年(1910)十月,兼署黑龙江民政使。民国元年(1912),清帝退位,张建勋卸任,寓居天津,年老多病,教子怀友,以诗文自娱。民国七年5月,在天津辞世,享年70岁。
六、吴鲁
吴鲁(1845-1912年),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福建晋江池店钱头村人。清道光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出生。同治十二年(1873年)登拔萃科,入国子监。第二年授刑部七品京官。任满升刑部主事,充秋审处总办。光绪十二年考入军机章京;光绪十四年顺天乡试中举;光绪十六年(1890年)殿试状元及第,为福建科举时代最后一个状元。授翰林编修,历任陕西典试(主考),安徽、云南督学,云南主考,吉林提学使。吴鲁以振兴文教为已任,把兴学育才当作施政的第一要义。督学安徽太平府时,他捐俸5千金倡导修复翠螺书院,并为书院作记。任吉林第一任提学使时,又捐俸5千金措办提督学政公署,继又捐资1.6千金改建文庙。
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吴鲁大声疾呼,激发民众的爱国锐气,加强水陆联防。庚子之乱时,吴鲁困居孤城,满怀悲愁忧愤,作《百哀诗》。《百哀诗》分上下两卷,集中反映八国联军攻掠津京,慈禧太后出奔,人民备受凌虐的悲惨情况;同时无情鞭挞那些丧师失地、媚外辱国的奸佞之徒。吴鲁对于腐败的清廷深感悲愤,于宣统三年(1911年)闰六月,辞职返乡。民国元年(1912年)10月8日病逝。
七、刘福姚
刘福姚(1864年——?)原名福尧,字伯棠,一字伯崇,号忍庵,一号守勤。广西桂林人,生于同治三年甲子二月二十一日。卒年待考。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光绪十五年任内阁中书, 光绪十八年殿试一甲第一名,成为广西最后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侍讲、贵州乡试正考官、广东乡试副考官、浙江乡试副考官、河南乡试副主考官、翰林院秘书郎兼学部图书局总务总校。
宣统二年(1910)四月,赴湖北、江西、安徽、江苏考察筹办宪政事宜。其性刚烈,为人正直,不阿权贵,故仕途不畅。受翁同龢影响,具有维新倾向,翁同龢被革职后,在政治上受到冷遇和歧视。庚子之难时,留居京城,与浙江词人朱祖谋、同乡王鹏运潜心词学研究,合作《庚子秋词》,成为晚清临桂词派重要成员之一。晚年定居上海,以卖文为生,穷愁潦倒,抑郁以终。著有《忍庵词》。
八、张謇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书法家。光绪二十年(1894年),因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张謇中了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拥戴光绪帝。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以主战著称,曾单独上书参劾李鸿章。而正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激烈之际,张謇因父丧循例回籍守制。光绪二十一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宣统元年(1909年)被公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宣统二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
宣统三年(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长,江苏两淮盐总理。民国元年(1912年)起草清帝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民国4年,因袁世凯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张謇愤然辞职。民国7年10月23日,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和平期成会”。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民国11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大生纱厂走向衰落。民国15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
九、骆成骧
骆成骧(1865-1926年),字公骕,1865年5月20日出生于云南会泽县金钟镇义通河锁水阁(今会泽县城西门外)南岸。原姓李,后过继给骆姓夫妇为子,改名骆成骧随养父母到四川资州。清光绪十九年(1893)于四川中乡试第三名举人。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会试中进士,参加殿试。光绪帝临轩策问,其策论中:"言词异切,文句恳诚,辨理精微",光绪帝同正考官尚书徐桐,副考官侍郎李若农等议阅后,看到卷中"殷忧启圣","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等语深为所动,光绪帝特将其"钦定第一",成为头名状元。官至山西提学使。
辛亥革命后,骆成骧出任过临时议会议长、都督府顾问、四川筹赈局督办等职,后执教于四川法政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16年6月26日,以参谋次长身份会办四川军务的陈宧离开四川时,将以建立学生军的名义存款的4千元赠送给骆成骧。骆成骧时任四川高等学校(今四川大学前身)校长,他分文不留,全部转给四川高等学校。骆成骧一生清廉自守,因而家境贫困,厨灶屡空,有"穷状元"之称。他为人坦荡光明,不求高官厚禄,经常以其名言"天下无如吃饭难,世上唯有读书高"勉励着一代代后生。
十、夏同龢
夏同龢(1874——1919年)贵州麻江县高枧人。1874年出生于书香官宦之家。光绪十九年(1893),夏同龢在贵阳参加贵州乡试中举,主考官是广西状元刘福姚。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夏同龢来到北京参加会试,会试主考官是户部尚书孙家鼐。孙家鼐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夏同龢参加殿试,光绪皇帝就"求才、经武、绥远、理财"等四个问题发问,夏同龢进行了逻辑缜密的回答。6月1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点"夏同龢为戊戌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 ,成为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文状元之一。
光绪三十年,夏同龢东渡日本入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学习法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取得状元和留学生双重身份者。1905年11月,学成回国后,出任广东法政学堂(今中山大学前身)监督(即校长)。1913年,夏同龢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同年7月他被推选为宪法起草委员会规则委员,后被选为起草委员会六名理事之一。1917年9月8日,任江西省实业厅厅长。1919年6月28日,夏同龢辞职回到北京,晚年的他潜心研究佛学。民国十四年(1925)辞世。
十一、王寿彭
王寿彭(1875-1929年),字次篯,潍县(今潍城区)西南关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乡试中举人。光绪二十九年连捷进士第一名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进士馆"学习法政。光绪三十一年,他随载泽、端方五大臣被派赴日本考察政治、实业、教育等,回国后写了《考察录》一书。宣统二年(1910年),出任湖北省提学使,曾创办"两湖优级师范学堂",为两湖培养了一批教育人才。他在兼署藩篆期间,创立预算制度,并制定学款独立章程,使办学经费专款专用,为全国之首创。
辛亥革命后,他回到北京。民国初年,任山东都督府和巡按使署秘书。1916年后任北京总统府秘书多年。1925年任山东省教育厅长。次年改组山东省立农、工、矿、医、法、商六个专门学校为省立山东大学,又增设文科,他兼任校长,是山东大学创始人之一。王寿彭虽然接受过一些维新思想,但始终不忘他是封建状元的本分,主张尊孔读经,所聘经史学教师,多是科甲出身的翰林、举人,因而遭到校内师生的强烈责难,他不得不于1927年6月"拂袖而去",寄居京津。病逝于天津。
十二、刘春霖
刘春霖(1872-1944年),字润琴,号石云。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8岁入私塾读书,后入保定莲池书院,连续攻读十余年,学业长进很快,颇得院长吴汝纶赏识。光绪三十年(1904)7月,清廷照例又举行了一次殿试,主考大臣经过认真挑选,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当时禧太后正准备做七十大寿,想从科举之中得到一点吉兆。她首先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字迹流利清秀,文词畅顺华丽,内心颇喜。但目光一投向落款时,夺魁的举子却是广东人朱汝珍。
慈禧想起太平天国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大清王朝的"首逆"都出自广东,于是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将第二名刘春霖大笔圈定为榜首,朱汝珍只得屈居刘春霖之后了。刘春霖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奉派到日本法政大学留学。归国后,历任资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高等学堂提调和保定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辛亥革命后,刘春霖一度隐居家中。民国3年至13年历任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等总统府内史(相当秘书长),并兼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和直隶高等学堂学监等职。民国9年和10年,他曾两次代表大总统徐世昌到山东曲阜,担任孔子大成节典礼主祭,名噪一时。后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等职。目睹了当时军阀混战、政治腐败的局面,他于民国17年退隐北平,杜门谢客,居家以诗书自慰,成为京城著名的书法大家。
民国22年夏,黄河泛滥,冀、鲁、豫三省受灾严重,人民流离失所。刘春霖等人发起组织了"河北移民协会",并在内蒙建立"河北新村",先后移民330户、1100多人,费用均由发起人捐献和募集。"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洲国"以溥仪的名义邀请刘春霖,许以伪满教育部部长之职;"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长,均遭其严词拒绝。日伪恼羞成怒,抄了他的家,用刺刀把全家人赶出家门。后经重金疏通后,方才了结。经受日伪打击后,刘春霖病情逐渐加重,于1944年1月18日逝世于北京。
总体来看,中国最后的12位状元,虽然大多数仕途不显赫,却具有读书人的铮铮傲骨。虽然半数以上并不为当代人所知,却都是实至名归的文化名士,具备较高的人生格局和书法造诣。他们的秉性刚正不阿,具有中华民族的傲然正气。他们的书法风格各异,却多是上乘之作,没有丑书、怪书、乱书。对比百年前的历史人物笔迹,再看看现在的书法圈,真的不能说“现在的书法比之前好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