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帝王:雍正》(连载16)

《铁血帝王:雍正》(连载16)

首页角色扮演铁血帝王更新时间:2024-04-30
第16章 满汉一家亲

文武百官这一次真正领教了雍正的厉害,以前都说他是“铁面王”,“冷面王爷”,那都离自己太远了。如今雍正的铁腕手段比从前更严厉,官吏人人胆寒,只好收敛了贪腐之心。

惩治了许多贪官污吏,就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液补充上去。为了招揽人才,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雍正钦命试题,准备大开恩科,广泛选拔人才,尤其是满汉中的青年俊杰。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就是要通过恩科取士的方法,选拔出忠心于自己的能臣干将。

大清地方开始层层筛选俊杰,到处都是应考的热血青年,他们一改康熙朝不想读书的意愿,发奋苦读,都想在这次公开、公正、公平的恩科中脱颖而出,力拔头筹。

雍正对这次满汉俊杰广泛参加的应考非常满意,对组织和指导地方考务的负责人五阿哥允祺大加赞赏。

允祺至始至终没有参与太子之争,他性格温和,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不与世争,进退有礼。他比胤禛小一岁,比胤禩大两岁。随着阿哥们长大,皇位争斗加剧,后来形成大阿哥一党;太子一党,旗下有四阿哥和十三阿哥;三阿哥算半党;八阿哥一党,旗下有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而五阿哥,无党无派。

康熙的儿子多,但有一项特殊的待遇却是允祺独有的,老四、老八根本没捞到。允祺在他出生之后,就被一位老人抱走抚养,她就是康熙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大玉儿。众所周知,康熙和祖母孝庄的感情极深,孝庄在众皇曾孙中挑中了允祺抚养,不知道惹来了多少人对的羡慕嫉妒恨。康熙宠爱允祺,和孝庄的抚养也有关系。在允祺十九岁的时候,他就与老四、老六、老八一起受封为贝勒。而到了康熙四十八年,允祺就和老三允祉、老四胤禛一直起封为亲王,为和硕恒亲王。而人称“八贤王”的胤禩,则可以说是康熙最讨厌的儿子,到了康熙驾崩,胤禩也没有封为亲王。

很多人认为八阿哥允禩是雍正的最大对手。如果五阿哥允祺愿意角逐,他也许会是胤禛最大的对手。允祺因为不争位,所以他有足够的底气和所有的阿哥们相处,即不求人,也不受制于人。做为政治上的死敌,胤禛和允禩水火不容,可他们同时都与老五友善。老五可以和四哥谈笑风生下棋,然后转身和八弟讨论琴棋书画,好不风雅。他这是在两边下注吗?可能有一点因素,但也不全是。他一般不参与政治,自然也就谈不上脚踩两只船了。

胤祺虽然抱定不参与的宗旨,但不代表他在政治上没有作为,如果一味中庸圆滑,康熙也不可能封他为亲王。

在政治上,允祺有一种观点则被其他阿哥所不能接受,就是他认为汉人应该和满人同等的观点,满清要在关内立足,搞好与汉人的关系是必须的,他大力倡导满汉一家,而这个观点又是雍正所认同的。所以在政治上,允祺和雍正有很多共同语言,但其他阿哥都是保守主义者,自然不认同五哥的观点,没少因这事向允祺发火,但允祺坚持自己的观点。

为了稳固统治,雍正决定更大程度地推行满汉一体的政策,他求教于允祺。

允祺说:“皇上,满蒙地位超然,汉人臣子上升的空间少,虽然皇阿玛当年提拔了一些汉臣,但是大清重要的官职几乎都是八旗出身,而且有许多官职指定必须是八旗出身才能胜任,这样有失偏颇,臣以为应该增加汉臣的比例。”

雍正道:“老五,朕有过这个想法,满汉一家亲说的容易,可是做起来难啊,做的不好反而不如不做,这次恩科就进展的很好,大清学子们都很踊跃啊!”

允祺道:“皇上,除了恩科,还有农事,要让百姓手里有粮,要减轻百姓的劳役和杂税,这样才是根本大计。”

雍正喜道:“正是,你说的很对,千百年来,老百姓关心的就是一个字——吃。看来你有悟的很透啊!此事就由你负责如何,你先草拟出一个合适的条例,交给内大臣们讨论一下。待时机成熟,朕便颁布天下。”

允祺道:“皇上英明,只有让汉人真正受益,得到实惠,才会满汉情深,基业万万年,臣弟会殚精竭虑,做好这件事。臣认为,民以食为天,从农事上入手更合适我大清。农事丰盛,也利于社稷。臣有个请求,请皇上将恩科之事交于别人负责,臣专心统筹农业。”

雍正非常满意,当即同意了允祺的请求。允祺在八旗和汉人中很有威望,他来牵头主持农事政务,事半功倍。允祺效率很高,两日后,他便进献国策,雍正看后十分满意。

雍正随即发布圣旨,在大清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从此以后不再以人头为对象征收丁税。

清政权建立之初,战火仍在到处燃烧,百姓死伤流亡甚多。清顺治八年,大清在册人口只剩下三千余万人,耕地只剩下五十多万顷。山河残破,经济凋蔽,且阶级矛盾十分严重, 国内大小起义暴动数十起。清庭为了招抚流亡,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毅然抛弃了关外的赋役制度,试用了前朝曾经小范围推行过的“摊丁入亩”制度。清政府便以仅存的《万历条鞭册》为依据,进行赋役的征发。

在其征发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逐渐体会到了《万历条鞭册》中某些“摊丁入亩”措施的合理性。土地确实是完整的、稳定的,而人口却是变动的,因此,按田定役或摊丁入亩的制度就比按人丁定役的里甲制度要稳妥和适用。清朝也是顺应晚明的这种趋势,即本着明朝役法改革的精神,选了两个省推行“摊丁入亩”,以用田编役之法逐渐代替了里甲编审制度。清康熙年间,“丁随粮派”或以田摊役的地区,颁行了摊丁入亩之制,饬令各省奉行。这样,将丁役银负担从人口方面全面转向土地方面,以减轻贫民疾苦,稳定社会秩序。

到了雍正执政时期,他全面彻底地推行“摊丁入亩”,制度更宽松,与民受益更多。这一制度结束了地、户、丁等赋役混乱的现象,完成了人头税并入财产税的过程,彻底废除了自西汉以来的人头税;由于征税的对象是土地,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增加了大量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对活跃商品经济起了推动作用;无地少地的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上,他们可以根据谋生的需要异地迁移,进一步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雍正向各省督、抚、司、道及府州县各官分别发布谕令,要他们把钱粮征收放在所负之责的首位,不得任意苛索。且对直接征收钱粮的州县官谕令尤严,指出:“州牧县令,乃亲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至于钱粮,关系尤重,丝毫颗粒皆百姓之脂膏。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累,减一分则民沾一分之泽。……必从重治罪,决不宽贷。”

“摊丁入亩”政策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缓和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加强了封建统治,促进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的轻微改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过由于局限性,“摊丁入亩”政策没有处理好均匀分摊赋税的问题,从而影响了上自豪强富户,下至黎民百姓各阶层的利益。从根本上讲,它维护的仍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保证其长久统治,牢固统治的利益。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看,摊丁入亩政策没有消除反而加强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它使雍正的封建统治更加牢固。老百姓看不透这一点,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一点好处,因此皆大欢喜,“摊丁入亩”的推行让雍正的名声顿时好了起来。

此外,雍正还取消了士绅优免特权,实行士民一体当差,加强对士绅的控制和治理。

雍正通过查亏空、开恩科和摊丁入亩,不仅惩治了贪官,还俘虏了全国文人的心,也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好皇帝”的说法流传更广了,民间处处都是歌颂雍正皇帝的童谣。

雍正元年三月,哲卜尊丹巴到京师拜谒康熙的灵堂,不久却染病而死。为了表示对蒙古部落的敬意,雍正帝命十阿哥允礻我亲自前往蒙古送其灵盒、印册赐奠等。

这本来是一个表现忠心的机会,可是允礻我偏偏要搞点叛逆,他先是不肯离京,说因为还亏欠,家里已经没钱了,无力准备马匹行李。

“既然你要作死,朕就看着你怎么作?”雍正赐给他足够的盘缠,令他出发。可是,允礻我走到张家口外又不肯再走,一停就是两天。雍正知道允禩和允礻我关系很好,命对其督促。允禩却说自己劝不了他,没办法。

“嗯!可以了,该做的都做到位了,可以收尾了。”雍正派人训斥允礻我,随即断然将允礻我革去世爵,调回京师,永远监禁,查抄家产,昭示天下。这一次,雍正*鸡给猴看,让那些人看看不听皇帝命令如此下场。九阿哥被监禁,各级官吏更加惶恐。

不久,雍正又对闹得最欢的允禟加以了整治。允禟生母宜妃的太监张其用违禁做买卖,被发往土儿鲁耕种,允禟的多个太监也被发往云南边疆当苦役以及给人为奴。为允禟料理家务的礼科给事秦道然,雍正也以其仗势作恶、巨额家产来历不明为由而加以逮捕监禁。

雍正对允禟本人也没有放过,以前线需用人为名,命允禟前往西宁前线。允禟故意拖延,雍正即强迫命令他加快速度,并增派大内侍卫督促其疾行。允禟到青海后,年羹尧将他安置在一个小镇上,又将小镇上的居民全部迁出,并加派官兵监视,实际上是将他监禁起来。允禟派人到河州买草料,买书籍,买美食等,年羹尧都参奏他违抗军法。允禟只好给年羹尧送上五万两的银票,这才有了部分自由。

雍正用软硬兼施的手段对付允禩一伙,把他们分散到各地,继而采取分化瓦解、有拉有打、各个击破的策略,在继位之后不久就取得成功。允禩一党的力量日见没落。

就在雍正雷厉风行,打击八阿哥党之时,京城突然爆发了考题泄密大案。

雍正元年四月,数千经过层层选拔的考生云集京城,参加了会试,其中取得了贡士资格的考生急切地等待最后一次大考——殿试。那些没有取得贡士资格的考生也都没离开京城,都等着看殿试的结果。他们相互打听哪一位能是状元、榜眼、探花的热门人选,然后去拜访,结交一下,为日后的仕途做铺垫。

可是就在殿试开始之前,大街上竟然可以买到考试的题目,开始价格昂贵,几千两银子,临考前只要百两银子就卖。有些买试题的考生就认为被骗了,花了冤枉钱,没买的幸灾乐祸,大肆嘲笑那些“花冤大头钱”的考生。

殿试一开始,有的考生就炸锅了,原来试题果然就是大街上到处兜售的题目。那些已经买了试题的考生欣喜若狂,将早已准备好的文章复写下来,洋洋洒洒,无比轻松。没买试题的考生怒了,他们撕毁卷纸,大闹考场。考官命令士兵抓捕带头闹事的人,结果逃出考场的考生和外面的文人汇集到一起,声势浩大,数千人汇集在考场外,要求朝堂给个说法。这让雍正的首场恩科顿时陷入声名狼藉之中,一时间云集京城的考生无不义愤填膺,愤怒声讨,雍正暴怒。

此事还在热沸中,山西又传出巨额亏空案,数百万两白银不翼而飞,不知道进了谁的腰包。雍正大怒,立刻命令允祥紧急进宫。允祥向雍正建议派李卫赴山西查案,派图里琛查科场舞弊案,而且严令两人查不明白案子就以死谢罪!李卫和图里琛都是从底层一点点奋斗起来的,深知官场的黑暗,他们也精于其中的套路。接到了旨意,两个人凑在一起研究了半天,决定微服私访,暗中调查,这样才会查出幕后真凶。

国事艰难,家事也不顺心,因为大闹灵堂,允禵一直在府中反省,而且爵位还降了许多。德太妃一直很生气,好几次让雍正恢复十四阿哥的爵位,重新带兵,雍正都拒绝了。雍正对德太妃保持着些许距离,虽然这是亲娘,可是他从来没有在她那里感受到任何温暖,反而处处遭受德太妃的无理指责和蛮横的要求。

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一些这样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丝毫情感,只知道利用,一旦孩子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在她们的眼里就变得一文不值。德太妃自小看着允禵长大,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母爱,而四阿哥对她来说,那是恶妇佟佳氏的儿子,早已和自己不是一条心了。她本以为允禵可以做皇上,心里早就有了做太后的美好蓝图,可是现在一切都落空了,允禵不仅没做成皇上,连爵位都降为贝子,更有可能失去“大将军王”的身份。她每天都要闹上几个时辰,她扬言:“四阿哥不是孝顺吗?我就让大家看看她是怎么孝顺他的亲额娘的!我命苦啊,生个儿子不听话,我不是他额娘,他没有我这个额娘。”

德太妃每天都拿出她的撒手锏,哭死觅活的,说自己不愿接受“天子以四海奉养圣母一人”的威福,要以死相殉,随大行皇帝康熙而去,这实在是太不给雍正面子了。

异常憋闷的雍正对允祥说:“皇父驾崩之时,母后哀痛欲绝,决心随皇父殉葬,不饮不食。朕叩头痛哭,上奏母后说:‘皇考以大事托付给我,今母亲执意以死相殉,那儿臣更有何依赖?将何以对天下臣民?那我也只好以身相从了。’经再三哀求,母后才放弃寻死的念头,勉强进食。自此后,朕每晚都要亲自到永和宫的昭仁殿去详细询问值班太监,得知母后一夜安睡后,才放心的回到守灵的地方。”

德太妃当时的做法不仅绝情,简直就是添乱。雍正也是被她逼得没有办法,如果她真的自*或者受伤了,这个皇帝也无法做的安稳了。最后只能也以死相逼,又说了许多道理,允祥和允祺都多次相劝,德太妃闹了半天,见还是这个结果,也只好妥协,放弃了自*的念头。这对母子的关系也未免滑稽。确实,有些父母孩子多,他们会特别溺爱某一个孩子,而对其他的孩子苛刻挑剔,甚至打骂虐待,十四阿哥就属于德太妃溺爱的孩子,而四阿哥就是她不得意的孩子,看到他都烦的慌。

胤禛正式登基那天,德太妃也曾弄出不和谐音。按照惯例,皇帝登基前,应先到皇太后处行礼,礼部官员按照胤禛的旨意,提前一天将登基程序启奏德太妃,她却说:“皇帝诞膺大位,理应受贺。与我行礼,有何紧要,概免行礼!”她的意思,似乎是肚子里有气,说自己与新皇帝胤禛登基没有关系,不肯接受行礼,这弄得胤禛精心准备的登基大典差点泡汤,实在是大煞风景。

按照惯例,雍正得给德太妃上皇太后的尊号。当时,内阁翰林院也已将“仁寿”的尊号拟好,皇太后的表文金册等证明文件和仪仗程序的各项准备事宜也都弄好了。钦天监也挑了个黄道吉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偏偏这个乌雅氏以“梓宫大事正在举行,何暇他及”为借口,既不接受皇太后的尊号,也不肯从居住多年的永和宫搬出(太后级别的都要住宁寿宫)。

雍正知道德太妃的脾气的确不好对付。于是,他便派礼部、内务府总管等官员一起去劝说德太妃受礼。但德太妃也真是执拗得可以,这么多人劝她都不听,“览过仍不受”。雍正被弄得焦头烂额,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自己亲自出马,再三恳求,德太妃这才不情不愿的说“诸大臣等既援引先帝所行大礼恳切求情,我亦无可如何。”好一个“无可奈何”!听她的意思,好像是看在先帝的先例份上才答应群臣的请求。这词用的,绝了。

雍正被德太妃弄得头皮发麻,本来他当上这个皇帝就被八阿哥等人到处造谣,得位不正的说辞在民间流传的很广,所以他必须在这种仪式上要做得循规蹈矩,尽量完美,免得天下人说他的闲话,谁料得生母德太妃却和他处处不配合,这真是让雍正这个做儿子的心里憋气,他才是无可奈何。没办法,雍正只好硬着头皮,亲自去“诚敬谆切叩请再三”。但这次,她却死活不听,她再次来了个“诸王大臣援引旧典,恳切陈辞,皇帝屡次叩请,予亦无可如何。知道了。”

德太妃的“知道了”,不过是缓兵之计,用这词给勉强搪塞过去,实际上就是不愿意受封号,也不想搬到皇太后该住的宁寿宫去。牛不喝水强按头,德太妃就这倔脾气,她是皇帝的生母,雍正能拿她怎么办?

没多久,又到了雍正改年号后德太妃的第一个生日。按理,这皇太后的生日得有个仪式叫“圣寿节”,以表示皇帝孝敬母亲,以“仁孝治天下”。礼部官员也拟安排雍正带领各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集体去给皇太后庆寿,不料她还是不给面子,“奉懿旨,免行礼。”雍正本想利用再这个机会改善和生母的关系,让母亲接受封号,并移居宁寿宫,但她似乎早有所料,未及雍正开口便将之拒于门外。

德太妃这些举动,似乎是太不近人情了。他本该是幸福的,两个儿子都有出息,其中必有一个做皇上,但问题偏就出在她认为该做皇上的却没做上,而她又偏爱这个落败的孩子。允禵是她最小的儿子,父母疼爱小儿子,甚至对小儿子偏心,似乎也是人之常情。天下的父母,总认为自己对待子女是公正的,所做的一切也不偏不倚,但问题就在于,世界上就没有不偏心的父母,感情这东西,根本就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允禵从西北回来后,雍正便将他的王爵革去,只保留了最初的贝子身份。做母亲的看着两个孩子,一个天下一个地下,做哥哥的如此露骨的“欺负”弟弟,心里怎能不伤心难过?偏偏这三人还都一个脾气,就是死不认输,谁也不肯妥协,结果矛盾越陷越深。雍正越打击允禵,德太妃便越不配合雍正的皇帝之威,两人几乎陷于冷战状态。

也有人猜疑说,德太妃本就偏爱小儿子,而且康熙晚年时,小儿子的呼声很高,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皇位被大儿子夺去,她的失望可想而知。是啊,本来可以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做皇太后,如今却成了“篡位贼子”封的“伪太后”,这怎能不让她气恼?!

德太妃每天都这样折腾无数次,雍正被折磨的筋疲力尽,越是这样,他就越不能放允禵回西北,尽管西北战局已经危如累卵。

(未完待续)

《铁血帝王:雍正》于2016年11月在中国铁道出版社正式出版(ISBN:9787113222277)。本次连载全面修订、增补,全新亮相。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