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珠铳”发明于清朝初期,技术世界领先,为何清朝火器却没落了

“连珠铳”发明于清朝初期,技术世界领先,为何清朝火器却没落了

首页角色扮演180太宗火龙更新时间:2024-06-20

火药的发明,催生出了火器。

而火器的发展,则改变了全世界的战争格局。

按常理来讲,火药的发明源于中国,至今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那么理应是我们中国在火器技术上全面领先才对。

毕竟直到十三世纪,伴随着成吉思汗所率领的蒙古大军一路向西远征,踏入了欧洲的地界以后,火药在战场上的应用这才随着战争而传入了欧洲,也就相当于我国有着大把的时间用来发展火器。

可事实却是自清朝中期以后,我国的火器发展几乎停滞不前,从而也就导致到了清朝末年,我国的火器技术已经严重落后,根本无力抵挡西方列强的侵略,只能被迫挨打。

而明明在清朝初期,都还曾出现过“连珠铳”这样一种足以称之为“世界上第一种机关枪”的先进火器,射速已经勉强能跟上“手动式枪械”,有效射程更是能达到250米。

反观十七世纪的欧洲,军队普遍使用的都还是“前装滑膛燧发枪”,先不说其一分钟能发射一发都已经很不错了,有效射程更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

如果不考虑精准度的话,其能达到两百米左右,但如果加上精准度,其有效射程可能也就只剩下50米~100米左右了,再加上那极慢的装填速度,貌似也就只能是规模化应用了。

这也就意味着最起码在清朝初期,清朝的火器发展进程都还足以称得上世界领先水平的,那为何清朝火器的发展历程自中期以后就急转直下,甚至一度停滞不前导致没落呢?

可能会有人觉得是不是因为清朝的“闭关锁国”呀?导致清朝没能赶上火器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

诚然,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确实让清朝错过了火器发展的浪潮,可这也只是一方面,因为清朝之前的那些政权给清朝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其实并不少。

清朝之前的火器发展程度

毕竟每一项发明的改进和革新,都是需要一个基础用来作为启发的,火器的发展历程自然也不例外。

而在清朝之前,火药自唐朝末年之时其实就已经被应用在了战场上,虽然当时还不叫火枪或者火炮什么的。

但其“发机飞火”的名字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火药应用于军事的记载,无疑就足以证明从唐朝末年开始,“火器”就已经拉开了战争体系变革的序幕。

之后到了宋朝,又出现了一款名为“突火枪”的武器,这又是一次革新,拉开了世界第一次使用“管型射击火器”的新篇章。

除此以外,元朝时期的“铜火铳”更是开启了“火枪”和“火炮”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

然而要说真正对我国火器发展进程影响最大的,还要属明朝。

因为在明朝时期,不但研发出了各种各样诸如“神枪”、“一窝蜂”、“神火飞鸦”、“火龙出水”、“万人敌”、“三眼铳”、“五雷神机”、“十眼铳”等五花八门的火器分类。

更是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火器应用理论以及多种火器协同作战体系,就好比明朝军队编制中著名的“神机营”,其在当时的中国乃至全世界都足以称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而十四世纪的欧洲以及西方其他国家,实则对火器的了解和应用程度都还十分有限,英格兰军队里面担任远程输出角色的,依旧还是“长弓手”而不是“火枪手”。

直到16世纪初期,法国军队的主帅“穆尔公爵”成为“火绳枪”之下的亡魂以后,火器才正式凭借其规模化应用的威力,向欧洲贵族宣布它的威力足以击穿骑士的盔甲和坚固的城堡。

清朝火器发展程度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再说清朝,自清太宗皇太极执政时期开始,清政府实则就已经对火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于天聪五年成功的以“红夷大炮”为原型,仿制出了清朝第一门“天佑助威大将军”火炮。

而且在康熙年间,清朝著名兵器制造家“戴梓”还成功发明了前文曾提到过的“连珠铳”单兵武器以及“威远将军炮”。

值得一提的是,在研发“威远将军炮”之前,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曾信誓旦旦的说这种“子母炮”只有比利时能造出来,结果用了一年的时间也没造出来。

而“戴梓”只用了“八天”,也就是一个星期多一点点就成功研发“威远将军炮”并造了出来,而且还试射成功了。

这也就足以从侧面证明,最起码在清朝初期,我国古代火器的发展程度都还是大大领先于世界的。

即便清朝闭关锁国对火器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但单凭清朝之前那些封建政权所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长期不敢说,西方列强若是想要在短期之内实现反超的话,显然也是很难办到的。

还拿“连珠铳”来举例吧,其不但是“后装”,而且是“连发”,欧洲的“后装燧发枪”出现时间都要推到19世纪了,机关枪更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

但是自清朝中期开始,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间以后,清朝的火器发展进度干脆就直接停滞不前了,甚至在清朝末期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 。

就好比清朝末年,为了抵抗列强侵略,甚至还有一部分官兵拿出了明朝时期遗留的老式火炮来使用,一方面是因为火炮数量不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觉得清朝打造的火炮质量不好,没有明朝火炮好用。明显就不符合常理。

很显然,闭关锁国固然是清朝火器发展没落的一个原因,但是如果清朝想要发展的话,是肯定不会发生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尴尬情况的。

那么也就只有一种可能,问题是出在清朝的内部政策上,毕竟以当时的战争背景来看,火器取代冷兵器已然成了大势所趋,是停不下来的,否则即便没有人才研发火器,那也绝对不会出现倒退的情况的。

清朝火器发展没落的实质

而这个政策,便是清朝对于火器技术的垄断。

众所周知,清朝皇族都是“旗人”,虽然为了巩固统治,清朝历代统治者都在不停的重申着“满汉一家”的一体化概念。

但是从清朝初期的“剃发易服”政策以及后来八旗子弟在清朝的诸多特权来看,明显还是以首崇满洲为第一考量,其次才是满汉一家,也就是用少数人来统治多数人。

而在清军入关以后,人数众多的“绿营兵”很快就取代了原本“八旗兵”在战争上的主力地位。且绿营兵的将领还多是“汉人”。

那么也就给清朝统治者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绿营兵”造反怎么办,以清朝初期绿营兵的战斗力,定将直接动摇清朝的根基,毕竟八旗兵虽然精锐,可终归还是摆脱不了人丁稀少这么一个决定性因素。

其次,火器不同于弓箭,虽说都是远程武器,甚至当时火器的最远射程还不一定能比过弓箭,可是火器制造简单,适合大规模批量制造,而且培训也简单。

最为关键的是,火器对士兵的体能要求也没那么强,“有效射程”还远,明显就在各方面都强于弓箭。

那么也就等同于在火器普及以后,八旗兵那“马背上”的优势也将不再是什么明显的优势。

故而从康熙年间开始,就在京师设立了“火器营”,要求最精锐的火器技术要由八旗兵来掌管,而且对于各地绿营兵的火炮数量也有了明确的限制。在康熙年间是严禁绿营兵装配的。

继而到了雍正年间,才将这项政策改成了绿营兵每一千人最多只能装配6门“子母炮”,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威远将军炮”,属于轻型火炮。

反观八旗兵,各种当时相对先进的火枪火炮应有尽有,清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在武器上的优势来稳固政权。

可是后来呢,八旗军队腐败了,“盛京八门内,有大炮八尊装车存于房内,因无人查看,房屋栅栏倒塌,炮车大都被压土里……因年久并未放炮团练,亦徒有虚名。

各种原本先进的火炮只能就那么静静的呆在仓库里蒙尘,接受时间的摧残。

或许很多人还会觉得这只是不让绿营兵使用,没说不让研发啊?而且民间那么多人,总不可能就没有几个鬼才能研发出新武器吧?

诚然,人才在哪里都不会少,清朝时期的民间能人也自然不少,可问题正如上文所说,每一项发明的改进和革新,都是需要一个“基础”用来作为启发和借鉴的。

而这个“基础”,便是前人所遗留的宝贵经验,火器的发展历程在清朝之前确实厉害,明朝崇祯年间还曾专门编修刊印过《军器图说》等诸多记载各类火器制造、使用方式以及威力等方面的书籍。其中甚至还记载着一种名为“自生火铳”的“燧发枪”。

可是呢,这诸多书籍在流传到乾隆年间之时,一是因为乾隆帝要编纂《四库全书》,二是因为“文字狱”,从而也就导致毁的毁,烧得烧,焚毁殆尽。

那么也就等同于是没了“宝贵经验”用于借鉴,这些想要研发新型火器的“人才”又拿什么来作为研发依据呢?即便想要通过当时的西方来借鉴也不行,因为已经“闭关锁国”了,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也出不去。

结束语

反观当时的西方列强,对于火器的研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先是火绳枪的大规模装配,继而到了十六世纪,又更新迭代,大规模的装配了燧发枪,而且在燧发枪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滑膛枪”和“线膛枪”的划分。

不过受线膛枪膛线所导致的火枪枪口密封不严以及很容易“炸膛”的因素影响,线膛枪一直都没能取代“滑膛枪”的主站武器地位。

直到十九世纪,法军奥尔良猎兵队上尉克劳德·爱迪尔内·米涅改进了原本使用的“球形弹”,发明了一种名为“米涅弹”的锥形弹头,并同时发明了装配米涅弹的“米涅步枪”,这才让线膛枪有了施展能力的机会。

世界上第一款金属壳定装弹步枪,也就是“毛瑟M1871”也正是出自于这个时期。

就这样,清朝对内等同于是“自废武功”,自己给火器的发展增加了不少障碍。对外也因为闭关锁国而错过了与世界先进火器技术交流借鉴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的火器发展进程又怎么可能不没落甚至倒退呢?


【end】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