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最详讲解:想去云冈的看过来(附详细攻略)

云冈石窟最详讲解:想去云冈的看过来(附详细攻略)

首页角色扮演天之下更新时间:2024-05-09

2024-3月26日

云冈石窟简介:

♥中国四大石窟包括:

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460年,历时60年,由北魏高僧昙曜主持,是中国第一座开凿于首都(北魏首都大同)附近的皇家佛教寺院。

♥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是我国最大的古代皇家石窟。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各有特色:

★早期:(以16—20窟的“昙曜五窟”为代表)大窟大像,大佛主像都在15m以上,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中期:(主要以1—13窟为代表)当时孝文帝和冯太后二圣并列,所以中期多双窟。

石窟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这一时期经过孝文帝改革,汉化明显。这一特征在建造石窟时也有所体现,大佛的表情少了些许庄严肃穆,大佛变得亲和起来,人们能体会到大佛的微笑。

★晚期:(主要分布在20窟以西:以中小窟为主,遍布云冈各处)由于都城已迁至洛阳,此时的石窟建造以民间力量为主,所以窟室规模变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衣服下部的衣纹越来越重叠,龛楣、帐饰也越来越复杂。

♥云冈石窟攻略

一、云冈石窟游览路线:

昙曜广场——礼佛大道——院史馆——帝后礼佛浮雕——灵岩寺(山堂水殿)——石窟群——云冈博物馆——云冈美术馆——食货街

二、门票: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100元,旺季(4月1日-10月31日)120元

三、景区观光车:往返15元,不建议购买,全程步行也就十几分钟。

四、开放时间:景区9:00-17:00,

云冈博物馆9:30-16:30(16:30停止售票)

五、讲解服务:金牌讲解380元,银牌讲解300元,铜牌讲解240元,普通讲解180元,英文讲解收费380元,云冈博物馆讲解收费50元。

六、公交到达:大同市区3路公交可以直达景区。

自驾的朋友可导航到云冈石窟停车场,停车费10元,不限时。

云冈石窟每窟详解:

♞1到13窟为云冈石窟中期作品,这一时期是北魏孝文帝年间,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当时的皇室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塑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由于这些石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开凿的,所以习惯把这些石窟称为孝文石窟。

★第1窟(石鼓洞)

第一与第二窟是一组塔庙式双窟,一个叫石鼓洞,一个叫寒泉洞,连起来就是石鼓寒泉,明清时期,石鼓寒泉曾被称为云中八景之一,石鼓洞因敲击地面有鼓声传出而得名,东侧题刻有清代陕西举人,顺治二年大同巡按朱廷翰的游云冈石佛寺诗。走进第一窟,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平顶,中央方塔上下两层,塔底层雕刻释迦佛,多宝佛,往上是三世佛,窟内北墙主相为交脚弥勒菩萨。

★第2窟(寒泉洞):该窟地下有泉水涌出,故名寒泉洞。后来为了保护石窟,避免泉水对石窟造成侵蚀,才把泉水引到外面去。与第一窟一样,第二窟窟外壁明窗上方及西侧也有题刻,分别是“山水有清音”、“云深处”两处。雕刻也基本上与第一窟相似。

★第3窟(灵岩寺洞):为云冈最大的洞窟,北魏时是灵岩寺,可以容纳3000人。

第三窟是云冈石窟规模最大的洞窟,他开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原本计划设计成一座大型塔庙窟,但因工程浩大,北魏时期凿出后部的窟形及前部的弥勒龛和东西双塔,其他部分因迁都洛阳,终北魏一代都未能完工,第三窟东西两侧各开有一门,我们从西门进入窟内,这里雕刻的是西方三圣,正中主像是10m高的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它是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的象征,东侧是观音菩萨,西侧是大势至菩萨。除了西方三圣,窟内的中部和东部的还有石窟没有开凿,这说明第三窟是一个还没有完工的洞窟。根据专家考证,这里应当是雕刻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当时凿出了洞窟的轮廓,还有前部上层的弥勒和东西双塔,其他部分因为北魏的都城由大同迁到了洛阳而废弃,后来到了唐朝初年才补刻完成西方三圣,所以我们看西方三圣圆润丰满,慈祥,端庄,有隋唐造像的特点。窟内除了西方三圣,还留下了很多分割截取岩石的遗迹,这些遗迹是我们了解古代石窟开凿方法的珍贵实物资料。

★第4窟:风化严重,第四窟开凿于公元494~525年,也就是北魏孝文帝晚期至宣武帝孝明帝在位其间,后来由于北魏迁都洛阳工程未按计划完工,这一平面成矩形洞窟,规模较小,第四窟也成为了北魏王朝在云冈石窟的收官之作。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窟中,却有一幅光彩夺目的浮雕,浮雕分上下两层,上层正中雕有模拟宝珠,左右刻有怒目相向的狮子,狮子左右雕刻有水草,鱼苗等,为云冈石窟中唯一的浮雕画,可以想象当时的工匠们已经知道朝廷无意在石窟上用力了,但是工程还得进行,于是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之中,自由地搞起了艺术创作,为我们留下了这幅精美的花鸟鱼草浮雕图。

★第5窟(大佛洞):为云冈石窟最精华窟龛。

第五窟又叫大佛洞,和第六窟是一组双窟,也是云冈最精彩,壮观,最具代表的是窟之一,窟内主像释迦牟尼佛坐像映入眼帘,他高17m,是云冈最大的佛像,占据了整个洞窟后室近2/3的空间,佛像经后世包泥,彩绘。贴金,已看不到北魏原貌,不过依旧威严庄重,眼帘微垂,仿佛正在关注着人间众生的沧桑,深邃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种永恒的魅力。

★第6窟(释迦佛洞):第六窟是云冈石窟中以精巧著称的一窟。四壁和塔柱的佛像立体感很强,四方塔柱上层的立佛,是具有极高水平的镂空雕刻法,这种立佛被称为接引佛,我们从四周环视发现这个洞窟富丽堂皇,几乎找不到一块没有雕刻的空间,佛像,菩萨,罗汉,飞天,供养人和瑞鸟,神兽,花卉等,真是一座热闹拥挤,琳琅满目的佛国世界。第六窟更具有佛教和艺术感染力的是释迦佛陀本生故事图,集中表现了佛主从诞生、成长、婚姻,到出家、弘法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纪念意义的场面。第六窟在总体布局,造像风格,雕刻手法等方面代表了北魏传统石窟艺术的最高境界,尤其佛像改变了过去的服装,雕成了褒衣博带式的服装,采用了当时南朝大夫地主阶层的服饰,被称为太和造像,专家推测孝文帝完成第六开凿之后不久便迁都洛阳。

★第7窟:第七、第八窟是云冈石窟中最早的双窟,开凿于北魏鼎盛时期,北墙分两层,上层是三世佛,下层是释迦摩尼佛、多宝佛对坐说法像。这些佛像风化严重,仅依稀可辨佛像轮廓。云冈石窟中为什么会出现众多双佛对坐的照相呢?据专家考证,这可能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一定的关系,北魏孝文帝登基的时候年仅五岁,大权一直掌握在冯太后的手中,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冯太后去世,当时北魏上下把冯太后和孝文帝并称为二圣或者二皇,而冯太后也信奉佛教,所以开凿石窟也得一式两份。第七窟内造像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东西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最绚烂的撞击与交融。

★第8窟(佛籁洞):第八窟主要造相,及其纹饰风格和第七窟都基本差不多,这里最值得一看的是门拱两侧的护法天神,东侧的摩西首罗天三头六臂,骑白牛,西侧的鸠摩罗天,五头六臂,骑孔雀,他们手持法器,守护着佛国的安宁。

窟内有唯一的露齿微笑供养菩萨像。

★第9窟(阿閦佛洞):第九窟到第13窟在清代晚期被绘上了彩绘,看起来五彩斑斓,所以就被人们称为五华洞,由于营造与北魏民族变革文化更新的时态,五华洞汉风转浓,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五华洞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第九,第十窟,剩下三窟是另一组。

第九窟与第十窟是一座双窟,是云冈石窟中殿堂风味最浓的两个窟,而且这两窟的前殿还有立柱开间,这是云冈石窟的一大特点,我们看两窟的前殿各有两根通顶的石柱,下面刻着须弥座,在须弥座的下面就是大象形状的底座,从侧面看有西方古罗马大殿的风范,十分的壮观,这样的列柱方式在云冈石窟属于首次出现,可惜的是大象的头部,尾部已风化殆尽,显示不了当年的富丽景象,我们在前面景区入口处的礼佛大道边看到了立柱的原型就是这种石柱。

★第10窟(毗卢佛洞):前室北壁明窗与拱门之间,须弥山层峦叠嶂,山腰二龙交缠,山间有茂密的林木和竞奔的动物。外侧,阿修罗天单腿盘坐,多头多臂,手托日月。东西两壁各雕三间式屋形龛,龛内佛像面相慈和,菩萨神情恬静。窟门东西两侧金刚力士,头戴鸟羽冠,手持金刚杵,表情和善。后室主像为弥勒菩萨,东西两壁各一胁侍菩萨。南壁为表现释迦因施善教、降服外道的因缘故事龛。

★第十一窟(接引佛洞):第11 12 13窟是一组,第11窟是最值得一看的,就是东壁上层的太和七年造相志,全文一共337个字,是云冈石窟现存时间最早,文字最多的题记,也是平城魏碑书法的精品,根据这个造相志的记载,北魏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组织叫做佛社,它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一般是寺院中的法师,把是把社会上的善男信女召集起来,向他们讲经说法,团结起来,共同组织建造佛像。从文字当中还能看出他们的愿望:

一是为皇帝祈求国家长盛不衰,四方归顺,

二是希望父母亲人脱离苦难,无病无灾,

三是希望同社的信徒们早日修成正果。

北魏的统治者为了更好的治理国家,

他们宣扬拜天子就是拜佛,

现在的皇帝就是现在的如来。

云冈石窟的主要大佛造像,可以说是为北魏皇帝祈愿和为祖先祈福相结合的实例,同时这也说明了这一时期的佛教已经逐渐接受儒家的忠孝思想,以达到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第12窟(离垢地菩萨洞):俗称“音乐窟”。

前后室窟,前室外壁上方凿窟檐,窟口列楹柱。前室北壁最上层天宫伎乐十四身,分别演奏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琴、五弦、筚篥、箜篌、腰鼓、法螺等乐器。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

窟顶逆发形伎乐天,体格壮硕,具有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特点。该窟内乐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的组合形式,集中体现了北魏宫廷乐队风貌和社会音乐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

★第13窟(文殊菩萨洞):

第13窟是一个单窟,像是一尊高达13m的交脚弥勒菩萨,头戴宝官,颈佩项圈,胸前璎珞,这尊像的风化比较严重,是经过后世的敷泥包裹的,见不到真容,弥勒的右手肘和右膝之间雕了一个身高1米8左右的托臂力士,用四只臂膀托举着主像的右臂,从美学的角度看,这个托臂力士与大佛的对比十分明显,它的小衬托出佛的大,他的动衬托出佛的静,整体透露出了一点活跃的味道,另外这个托臂力士支撑的地方也正好是大佛右臂的悬空处,对大佛的右臂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这是我们古人智慧的一个体现。东壁龛像,殿堂飞阁,流苏帷帐,神龙跃动,尽显汉风。南壁明窗与窟门之间屋形大龛内,七立佛造像气韵高雅。

第14和15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建造,两窟几乎同期。

★第14窟:第14窟开凿于公元494年~525年,比前面的石窟稍晚一些,所以在石窟的设计上有了微妙的变化,开窗呈长方形,给人的感觉更加的高大。洞窟内风化剥落严重,部分的屋顶已经坍塌,只能看到剥落后的遗迹,让人惋惜,尽管毁损严重,但让我们欣慰的是在进入的东壁上完整的保留下了精美的石刻,造像刻画的人物姿态,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惟妙惟肖。

★第15窟(万佛洞):第15窟也叫万佛洞,石窟的四壁上密密麻麻的全是排列有序,构图严谨,象征释迦分身的十方画佛,雕刻的精美程度,设计的巧妙,真是无法用语言来描绘,经大致统计,这里有佛像达近千个,因此也叫千佛洞,当然了,这个千或者万都是虚数,这个是数量很多的意思,千佛的开凿流行于北魏,源于佛教术语三劫三世千佛,佛教将过去劫,现在劫,未来劫称为三劫,每一劫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统称就是三劫三世。每一劫世间各有一千人成佛教化众生,这就是三劫三世千佛。我们看万佛洞内的佛的造像排列整齐,形状也是大同小异,它所代表的就是佛教这些理念象征着都是释迦牟尼的分身。

♥第16窟至第20窟又叫昙曜五窟,是由高僧昙曜亲自主持开凿的,这五窟场面开阔,雄伟壮观,五个窟的主佛都形体高大,气势非凡,因为当时佛教和皇帝都在做拜天子就是拜如来的政治宣传,相传这五个窟的主佛都是按照北魏五位皇帝的相貌开凿的,表示君权神授不可动摇,具体哪个对应哪个皇帝呢?学术界争议很大。

★第16窟:又叫立佛洞,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线是释迦像,高13.5m,立在莲花座上,据说这尊佛像就是为支持昙曜造窟的文成帝雕凿的,巧妙地利用潇洒的汉服,突出了文成帝坚持汉化改革的思想,主佛的身上有很多的小孔洞,看起来千疮百孔,这些洞是干嘛用的呢?其实啊,它是由于历朝历代的包泥彩塑而留下来的。

★第17窟(弥勒三尊洞):又叫做弥勒三尊洞,中央主佛高15.6m,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交脚弥勒菩萨,刚踏进洞窟,我们只能看到他交叉的双腿,想要看到佛的全貌,只能使劲仰起头,这就让所有的参观者都有了一种仰望的姿态,这也许就是设计者的初衷。17窟洞窟里的地面是比洞外的地面要低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认为,这尊大佛是为还没有继承皇位就已经死去的景穆帝拓跋晃雕刻的,所以下限一米是因为拓跋晃还未继承皇位,未来是天官弥勒,下陷是刻意为之,意在尚未成佛,果位低佛一等。

♥(第十八、十九、二十窟为一组,第十九窟是中心窟,开凿时间最早。)

★第18窟(立三佛洞):第18窟的雕刻内容比较丰富,布局也相对完整,主佛像高15.5m,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第18窟正好处在昙曜五窟的正中位置,所以有人认为18窟的这尊佛像象征着太武帝拓跋焘,在他的领导之下,北魏统一了整个北方,所以把它放在正中间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我们前面讲到拓跋焘是北魏灭佛运动的发起人,导致无数寺庙被毁,无数僧人被*,佛教徒肯定是不同意把他雕刻成佛像的,但是拓跋焘又是文成帝的祖父,文成帝恢复了佛教,他给自己的祖父雕刻一尊佛像,也是没法回避的。所以当时开凿这一尊大佛的时候,为了平衡两者的矛盾,也为了缅怀那些死去的佛家弟子,非常智慧的设计了一件堪称千古绝唱的作品,就是空中大佛身上所披的这件千佛袈裟,我们看袈裟上的小佛像代表的就是那些死于太武帝拓跋焘刀下的和尚,他们永远披在太武帝的身上作为惩罚,大佛也将自己的左手放在胸前做出了一个忏悔的动作,这样的手印不仅空前,也是绝后,专为灭佛的太武帝所设计。

★第19窟(宝生佛洞):第19窟里的空间单独留给了主佛,立佛的胁侍佛被安置在了洞窟外面的两壁上,东西并立,它的位置就像是人的两个耳朵,所以称为耳洞,这种形式在云冈石窟中仅此一例。19窟洞内的主佛像高16.8m,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的佛像,大像国字脸,面容慈祥,庄严肃穆。除了大佛以外,第九窟最值得一看的地方,是大佛西壁上十分暖心的一组故事雕刻,罗睺罗因缘,佛佗一手抚摸着较矮小的罗睺罗,这表现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和他的儿子罗睺罗的故事,也是佛教艺术中罕见的表现佛陀与家人关系的雕塑。

★第20窟(白佛爷洞)第二十窟佛像是云冈石窟的代言人和颜值担当,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20窟主像释迦坐像,高13.7m,造型手法简练概括,宽阔的身躯给人以厚重稳健之感,大佛面部丰满端庄,嘴唇薄,高鼻梁,大耳垂肩,是当时中亚一带的人物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观望大佛,能体会到慈悲庄严,入定,微笑,亲切的佛门品格。据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禅思入定的时候就保持这种姿势,表示内心安定。据说第20窟大佛是为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祈福而建造的。

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崩塌,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形成露天造像。

♥西部诸窟:第二十窟以西,统称为西部窟群,编号从21~53,他们都是云冈石窟的晚期作品,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的民间自发性工程,所以从规模,难度和精美程度上来说,不如东部的洞窟,不过也正因为是老百姓自发的行为,所以他们有东部窟群不具备的那种民俗文化气息,这些洞窟没有了帝王崇拜,佛像也不再是高大雄伟,而是更加接近常理,更加贴近民间,贴近生活,这里的雕像样式小巧精致,变化多端,造像风格多以清瘦为特征,具有浓厚的汉文化气息。

★第39窟:第39窟在西部窟群中是较大的一窟。39窟开凿者别出心裁的设计出了一尊很大的五层中心塔柱,在它也叫浮屠,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原本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起初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佛出生,涅槃的地方都要建塔,随着佛教在各地的发展,他也成为高僧圆寂之后埋葬设立的建筑。该塔建筑构件雕刻准确,保存完整,是研究中国早期佛塔的重要资料,另外方塔每层都只有五个佛龛,五个龛里以最中央的造型为主角,两侧是两两对称,形成了一种和谐美,他与窟内四壁上的众多小佛共同营造出了一个美妙的佛国世界,堪称云冈石窟最后的经典。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