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风烈基因,出自一代雄主的大风唱腔,萦绕于这座千古秋风楼前

中华风烈基因,出自一代雄主的大风唱腔,萦绕于这座千古秋风楼前

首页角色扮演问鼎苍穹之巅更新时间:2024-06-26

(文明密码——秋风辞,雄浑的大汉节拍下,一段风烈的汉武唱腔)

【前言】

汾阴后土祠,位于汾河以南,黄河以东,距离万荣县城约四十公里。

中华古代文明,向来有皇天后土一说,皇天代表的是上天,后土代表的是大地。传说中后土圣母是女娲,所以汾阴这座后土祠祭祀的就是女娲娘娘,中国大地上后土祠众多,这里是最早的一座,算得上是第一祖祠。

后土祠,两千多年前的中华风烈基因

后土祠供奉的女娲娘娘像

在远古中国,统治者素来有封禅的传统,封泰山,祭苍天,禅梁父,祀大地,泰山和梁父这两座山头,都在今日山东泰安境内,所以封禅行动都是一起进行的。这种传统延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因为一桩意想不到的宝鼎出土事件,得到了彻底改变。

《汉书·武帝纪》:“元鼎元年夏五月,赦天下,大酺五日。得鼎汾水上。”这是公元前116年之事,在河东郡的汾河南岸,当地人挖出了一只宝鼎,消息传到京城,汉武帝大喜过望。在中国古代,鼎是国器的象征,大禹铸九鼎,寓意天下九州,所以历史上向来有问鼎中原一说,意为争夺天下,鼎代表的就是天下。如今汾水挖出宝鼎,汉武帝认为是大吉大祥之瑞,所以当年就改元为元鼎,什么意思?东汉末年的学者应劭在《汉书》中这样标注:“得宝鼎故,因是改元。”就因为得到了这只宝鼎,所以改年号为元鼎。

好吧,历史上统治者大都好大喜功,何况是汉武大帝刘彻,这位千年一遇的超级雄主改个年号,讨下吉兆,那也是个性驱使,情绪使然,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大帝从此就像吃了兴奋剂似的,跟汾河之阴这片洼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行自夏阳,东幸汾阴。十一月甲子,立后土祠于汾阴睢上。”公元前113年,汉武大帝刘彻前往宝鸡凤翔祭祀完五畤,意犹未尽,就一路直奔东部而来,经韩城东渡黄河,来到汾阴这块发现古鼎的洼地,下令在洼地旁一条长长的阜丘上建造后土祠,这就是汾阴这座后土祠的由来。不仅如此,大帝兴之所至,竟然登上楼船,泛舟汾河,与群臣同乐;烈烈扬扬之际,还即兴作下汉赋一首,这就是千古闻名的《秋风辞》。看来人要是被惹情了,跟喝高了没什么区别,常人如此,皇帝亦然。

元鼎五年,“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秋,马生屋洼水中。作宝鼎、天马之歌。”第二年的六月,竟然又有人在后土祠旁挖掘出了宝鼎,真是神了怪了,别的地方盛产粮食,汾阴这地方难不成盛产宝鼎?当然也有官员提出了异议,认为是有人在糊弄朝廷,朝廷稍作调查后拍板说,没有的事,就是挖出了宝鼎。看来,有与没有,只在皇帝一念间。

元封四年,“春三月,祠后土。”公元前107年,距离大帝泛舟作赋已经过去了六年,众人以为当今圣上早已忘了此事,谁知大帝今年特地起了个早,阳春三月便赶来后土祠,烧上一把香火后才离开。

元封六年,“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公元前105年,又是三月,又是大帝,又是大队人马,又是这汾河之阴,香火也一如从前。

太初元年,“十二月……祠后土。”公元前104年,也就隔了一年半的样子,大帝就熬不住了,风风火火又赶来烧上一把火。

太初二年,“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夏四月,诏曰:‘朕用事介山,祭后土,皆有光应。其赦汾阴、安邑殊死以下。’”这一次,相隔仅三个月,大帝又来了,不仅如此,还下诏说,本皇帝祭祀这河东的介山和后土祠,都有神光显现,可见确有神灵呼应,这样吧,把汾阴和安邑这两地死罪之外的囚徒,全给我赦免了。

话说,大帝这是吃了什么药,祭祀这后土祠都上瘾了,前前后后,一共来上六次,尤其是元鼎四年这一次,《资治通鉴》也如此记载:“十一月,甲子,立后土祠于汾阴睢上,上亲望拜,如上帝礼。”“如上帝礼”究竟是什么礼法?应该与凤翔祭祀五畤的礼法是一样的,能够想象的是,人帝参天帝,大帝礼上帝,下面肯定是金鼓震天,众人万岁山呼。

因为这首《秋风辞》,大帝被后来的文人墨客们揶揄为秋风客,引申一下,大凡被这秋风吹得诗情画意上头的迁客*人,也都可称为秋风客。这就实在奇了怪了神了,大帝到底中了什么蛊毒,秋风上头后,一再来此跟这大好河山大打秋风呢?

笔者认真翻阅了《资治通鉴》,对照大帝的生平,一路追寻线索,结果还真找到了些端倪,原来大帝中的乃是历代帝王最难抗拒的好大喜功之毒。不妨一起来感受一下,大帝是如何神神道道风风光光走过一生的。

后土祠内的石柱

后土祠内的古柏

大帝生于前156年,登基于前141年,崩驾于前87年,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后、后元。前文已经引用了应劭的注解,诠释了元鼎这个年号的含义,那么,大帝林林总总这么多年号,难道全都含有深意吗?一点不错,这就是大帝,做事如黄钟一般雄浑,取号也似大吕一般高亢,在这雄浑高亢的大汉节拍下,《秋风辞》只是大帝即兴发挥的一段风烈唱腔。

来见识一下大帝的年号内涵。

建元元是本来开初之意,大帝刚刚登上皇帝之位,就有了建立千秋伟业的初心本意。只是此时大帝皇权未稳,祖母窦太主影响力太大,况且大帝青春正浓,这边金屋藏娇,那边情移卫子夫,情致正当热络,政局尚未开筵,按照《易经》所言,此刻的大帝尚属“潜龙勿用”。建元年号,前140年至前135年,延续了六年。

元光意为初心已经绽开,吐露出了光华。此时窦太主已经去世,大帝为了实掌大权,开始清理权臣,削弱地方势力,强化军事建设,一番经营后,神武不羁的大帝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用《易经》之言来表述,那就是“龙跃于渊”。元光年号,前134年至前129年,也是沿用了六年。

元朔,这是大帝发轫心气的时刻。自高祖刘邦被困白登山以来,汉朝一直对北方的游牧部落匈奴忍气吞声,采取和亲妥协的方式维持和平,经过“文景之治”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汉帝国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英气勃发的大帝此时也已准备到位,战略反击的序幕从此拉开,汉帝国对匈奴展开了数十年的持续进攻,这第一步就是建立朔方郡。元朔的朔,便是专指朔方郡,大帝要在长安的正北方向拓展疆土,扩大长安的防御纵深,于是多路用兵,击败了附属于匈奴的白羊和楼烦两个部落,控制了河套地区,并建立起了坚固的朔方城,帝国的北部边界重又回到了当年秦朝蒙恬时候的长城一线。这样,汉朝核心区域关中盆地一下就安全了,用《易经》之言来概括,那就是“见龙在田”,此刻的大帝雄心万丈,将要跟北部这个泰山一样压着的强大对手一较高下了。元朔年号,前128年至前123年,同样持续了六年。

元狩,这是大帝统治下的大汉帝国扬眉吐气的时刻,全面反制匈奴的时机到来了。元狩的狩,就是围猎之意,这是要从地理上围猎匈奴,割断对手气脉,进攻方向便是河西走廊,切断匈奴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联手大月氏左右夹击匈奴,这是大汉最为理想的战略布局。结果张骞经过十三年探索,最终凿空西域,带回了当时西域诸国的局势信息,这极大地拓展了大帝的想象力,于是就有了元狩这个年号,这是一个战略反击的信号。在一代名将霍去病率领下,一万多汉军骑兵深入河西走廊,以狂飙突进秋风扫落叶之势,暴风骤雨般打击了匈奴的浑邪和休屠两部,逼迫对手最终投降,汉军一下控制了河西走廊,建立起武威、张掖、敦煌等西部连城,这样,右臂被斩的匈奴实力大减,而大汉则彻底找回了自信。此后匈奴连战连败,为了逃避汉军锋芒,甚至退回到了大漠以北。但是大帝犹不罢手,元狩四年再派大军越过大漠,万里追击,一举消灭了匈奴主力,“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一百多年的军事重压终于卸下了,骠骑将军霍去病也得“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大汉,在雄才伟略的大帝领导下,终于击败了百年对手匈奴,从此傲然挺立于东方。元狩,公元前122年至公元前117年,依然沿用了六年。

元鼎,就是这座后土祠建立的年代。军事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让大帝心气高涨,气魄飙风追云,亟需获得世人认同,这时候,汾阴挖出了大鼎,无疑坐实了大帝的情怀,所以尽管众人皆知那是一桩稀里糊涂事,但大帝依然一本正经拍板认定,盖起了这座后土祠。其实,早在48年前的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资治通鉴》就曾记录过同样的荒唐事:“平言曰:‘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决,通于泗,臣望东北汾阴直有金宝气,意周鼎其出乎!兆见,不迎则不至。’于是上使使治庙汾阴南,临河,欲祠出周鼎。”一个叫做新垣平的方士忽悠汉文帝说,当年周鼎遗失在泗水中,现在黄河和泗水通了,我看东北方向的汾阴有灵气冒现,应该是周鼎重现人世,不去迎接只怕永远见不到了。于是汉文帝就派人在汾阴建造了祀庙,希望能够引出周鼎,这座祀庙应该就是后土祠的前身。

“后元年,冬,十月,人有上书告新垣平‘所言皆诈也’;下吏治,诛夷平。是后,上亦怠于改正、服、鬼神之事,而渭阳、长门五帝,使祠官领,以时致礼,不往焉。”同样是神说鬼话,汉文帝还能明辨是非,知错而能及时改正,以往那些祭拜活动,从此不再继续。而汉武帝是明知有诈,那也甘之如饴,只能说,情怀落地真的很重要,否则必生牵挂。元鼎年号,前116年至前111年,同样延续了六年。

元封顾名思义,那就是封禅泰山,问道东莱,寻仙沧海,至于东至朝鲜,西届大宛,无有不服,“上既攘却胡、越,开地斥境,乃置交趾、朔方之州,及冀、幽、并、兖、徐、青、扬、荆、豫、益、凉等州,凡十三部,皆置此时焉。”元封年号,前110年至前105年,还是延续了六年。看来在大帝心目中,六绝对是个吉祥数字,前六个年号全都沿用了六年,如此巧合绝非偶然,而是内心深处的情怀。元狩,元鼎,元封,这三个时期若用《易经》来概括,那就是“飞龙在天”,展翅翱翔,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太初,前104年至前101年,这个年号一反常态,仅仅用了四年,此后天汉用了四年,太始用了四年,征和用了四年,后元的第二年,大帝终于轰然倒下。这后来的十八年里,大帝穷奢极欲,西讨大宛索取宝马,贰师北伐一败再败,重用奸佞牵连无数,巫蛊之祸逼反太子,挥霍民力百姓穷乏,晚年的大帝终于幡然悔悟,深觉有愧于百姓,最终写下《轮台罪己诏》以谢天下。登峰造极后,终究物极必反,要用《易经》来概括,那真是“亢龙有悔”了。

这就是汉武帝刘彻,壮志凌云来,气吞山河去,纵观大帝一生,节律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壮阔:张骞凿空西域,楼船伏波平南越,霍去病横扫河西,卫青渡漠北伐,苏武北海牧羊,李陵死战浚稽山,贰师西迎宝马,东征朝鲜,南讨交趾,西伐西域……可以说,大帝大纛之下,整个时代都洋溢着一种激扬气息,气汹汹,霸凌凌,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眼前这座后土祠,正是大帝这种气范盖在大地上的一玺正印。

后土祠内建筑

后土祠内建筑

后土祠内建筑

后土祠面积之大,在所有山西寺观中,再无第二座可以媲美,据说如今规模还只是当年的二十五分之一。由于建在睢丘上,体量又实在来得大,所以台阶下仰望,但觉天穹高远,楼阁绵延至天尽头。

视野高远的后土祠

后土祠大门

祠内平地空旷,建筑不多,而且也不高,大都只有一层,毕竟是国家祭坛,要考虑大量人员排列,不能形成遮挡。这些建筑历经日晒风吹雨淋,看上去异常古老,好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修再修,一补再补,所以至今体系完整,形制齐全。

造型别致的秋风楼

所有建筑中,最让人瞩目的当然还是那座秋风楼。该楼位于后土祠最北端,形制颇为独特,一层基屋之上,架起了三层四面结构的楼阁,单面中间都有屋檐前挑,视觉上显得立面参差,跟万荣市中心的飞云楼非常相像。用今人眼光看,秋风楼不算太高,但高与不高是相对的,相对于祠内的一层建筑,以及周边黄河流经的旷野,这秋风楼就显得异常高耸突兀了,唯有这样,驾临其上的大帝才能接受万众朝拜。

秋风楼远眺,平野广畴,左侧一条长长的土丘,便是史书中的睢丘

秋风楼远眺,远处便是滔滔黄河

站在秋风楼头远眺,四野全无遮拦,但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惟见西侧一条长河迢迢而来,邈邈而去,东部一道长丘横贯于前,那就是“立后土祠于汾阴睢上”的睢丘,其实就是黄河泥沙垒成的一道长垄。如此长空寥落,旷野无垠,仿佛就是大地之腹,秋风楼就是其上一孔脐眼。

秋风楼顶部内景

秋风楼里的元代碑刻

秋风楼中“秋风辞”碑刻

秋风楼顶部辐辏柱,这种结构可以有效抵御地震

此刻晨曦透窗而入,照顾于那方《秋风辞》碑刻前,整个木楼一派静寂,却似有杳杳远远的歌声传来,断断续续萦绕于耳旁,当真撩人心怀,只觉得天地悠悠,山河漫漫,值此间人问山河,只一瞬梦回汉唐。

大帝之后,宣帝、元帝、成帝、哀帝以及东汉的光武帝,也都先后来此拜祭,甚至唐玄宗李隆基也先后来过三次,此后还有宋真宗,这些帝王累计祭祀达到24次,直到明清以后,后土祭祀才转至北京天坛。可以说,这里浓缩了古代中华的祭祀史,代代传承,朝朝不休,全都归因于当年大帝雄武,于这汤汤大河之畔,开导出一条人文的浩浩心河。

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赐予后土祠的手书碑刻

《汉乐府·杂歌谣辞》中收录了大帝的这段风烈唱腔:

《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大帝这段唱腔,源自80多年前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就是大汉朝的风范、风度、风骨、风气、风潮、风情,这就是我们民族最初的大风唱腔,这种唱法,后来被称作汉风;你我这些歌者,从此被唤作汉人,风起云涌两千年后,依然笑傲风云于东方!

千古秋风楼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