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保定古城有八景,没有认真凝望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保定的古八景, 指的是保定府城内外八处好风景。据清代同治年《清苑县志》记载上谷八景图:市阁凌霄、奎楼应宿、横翠朝晖、莲漪夏艳、东皋春雨、西刹秋涛、鸡水环清、郎峰耸秀。用心观察,必有所得。现在勉强还有两个全景,两个残景:市阁凌霄,鸡水环清(臭臭的护城河)、莲漪夏艳、郎峰耸秀(站在万博也看不到了,雾霾),不论如何,曾经的古城也远不止这八景,每一个景都是沉淀着古城人民对古城沉沉的爱意。
最早出现的“八景”是绘画。以绘画的形式对自然景观加以浓缩,将最能应文人情趣、审美观念的部分凝练、提取出来,吸引人的关注,吸引游众观览,这恐怕是八景画最初始的创作意图之一。保定八景每个词语前边以场地名号,后边以季节变化等等。试想当年古保定的城市风貌——横翠楼所在之处,大慈阁高耸而立,奎星楼列于其中,总督署威严肃穆,莲花池春光旖旎,城外古寺钟声长鸣,行人举步之间莺歌燕舞、草青水碧,东城之外更是花红柳绿、一望无际。且不说登高远眺朗峰竞秀,也不说西城古刹松涛起伏。
单就横翠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来说,生活在如此美丽的城市之中,就是一种幸福。是百姓对古城深深的厚爱。当文天祥做囚车到达保州(今清苑县)时——府河之泮,太行山下。诗人看到府河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感慨物是人非,江山易主,不胜悲切!写了首《过保定》。
《过保定诗》
沃野茫茫眼界宽,朔风吹雪晚生寒。一泓鸡水城边过,万仞郎山马上看。
拱极门连云渺渺,香花亭废草漫漫。通衢谁建凌虚阁。留与后人做伟观。
一首诗里四处保定美景,府河的水,高耸入云的狼牙山,巍峨的北城门,冠冕全城的大慈阁。让我们来品味一下保定古八景。
1市阁凌霄
位于保定古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会处的大慈阁顶高23米,三层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面积726平方米。由二十八步石阶与平地相接。数百年来,大慈阁一直是冠冕全城的中心景,在保定市叫大悲阁(保定话念gao),是古城的制高点。保定古城的规划和建设者张柔当年建设了佛宇15个,唯独大慈阁符合张柔的心思,形容其金碧烂然,高出空际。清初文人陈正诗咏大慈阁“高阁凌空敞梵筵,丹题碧瓦忆当年。云开夕影含只树,气接星辰动远天。”
▲熙熙攘攘的商贩和时尚的红男绿女穿梭其中,感慨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曾经的长长的烟袋,换成了女士的纤细的香烟,厚重的长袍马褂被长丝袜、牛仔裤取代,弥漫在大悲阁高耸入云的升腾当中。
(诗词的大意是:大慈阁是一个四望之地,在保定城,看的话呢,就是特别有这种凌云之势。现在虽然高楼很多,是一个制高点。作为一个佛教的道场,丹题碧瓦情系古代,诗人思古幽情和情思结合在一起,正如孟子所云上有古人。黄昏、夕阳、古树、云散之后,疏疏落落的树影。大慈阁特有的气象和星辰相接,可以联系到手可摘星辰,危楼高百尺。和天地、自然沟通交流的状态,大慈阁高古的精神跃然纸上。)
平时登阁远眺,可饱览全城风景;战时用,还可作观敌嚓哨之用。
▲保定周围地势平坦,唯此阁地势高峻,十几里处便可见。
▲大慈阁前曾经的小杂院,飘荡着烟火气。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角度,拼合而成,时光的流淌。
▲金碧辉煌。
2横翠朝晖
横翠朝晖,顾名思义的说法应该是古楼横翠与朝霞交相辉映,巍然成景, 据考证,横翠楼是一座鼓楼,建于元代初年,所处位置应该是在总督府以东,钟楼以西。横跨南大街,坐北朝南,筑有高约8米、东西长18米、南北宽12.5米的砖砌矩形楼基,下有一条宽约5米的通道,楼高12米,重檐歇山顶。
▲俊美的鼓楼,传说康熙御笔的中国第一福字挂在鼓楼上,认真看,是古城永远的遗憾,建国后拆除了。
楼前左右各有一牌坊,左为金台俊彦,右为昭代耆英。朝阳东起,重楼浸染,祥云笼罩,气度巍峨。古代城门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楼:世之筑城,必建谯楼。此乃汉之遗风。谯楼者,谓门上为高楼以望也。谯楼内每悬巨钟,昏晓撞击,使臣民闻之而生儆惕之心。天下晨昏钟声,数皆一百零八,而声之缓急、节奏,随方各殊。
▲觞于此,诵于斯,会宾客于斯,文人墨客,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闻着莲池淡淡的荷香。
▲从南大街尽端的城墙北望,看到了鼓楼,以及东北侧的大慈阁,这是当年古城的地标。
郭棻写到:“胜迹孤悬古泰州 , 楼名横翠意非浮。晴连海日楼添翠 , 雨逼朝烟翠拥楼。 郡国铜壶犹滴滴 , 将军丝管己悠悠。香风直起来何处 , 知自莲花池上头”。元代刘因横翠楼赋:“觞于此,诵于斯,会宾客于斯。”当年文人墨客,雅聚于此。
3 莲漪夏艳
古莲池,一池静水、满园香荷,山水相衬,楼台错落,荷红柳绿, 其时,“帘户疏越,澄澜荡漾,鱼泳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临漪亭记略》)。园内假山叠,古木森森,奇花争艳,山、水、楼、台、亭、榭参差错落,形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几疑城市若蓬莱”的盛誉。池中“蓄鳞艺莲,环池植柳如槛”,并修建了亭台和围墙,辟为“水鉴公署”,意即以水为鉴,鉴身、鉴心,成为达官贵人饮宴享乐的场所。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盛夏的莲池荷叶,君子长生馆,谁能想到这是百年前影像,似乎每一个叶的脉络都清晰可见。
▲1980年代,学雷锋的小伙伴们,来到了莲池公园,劳动清扫之间,成了一幅好风景。
▲1986年,碧波荡漾中,划起了小船,迎着凉爽的风。
▲那年冬季,有你有我,冰上跳起华尔兹。
▲一招一式,立于莲池前,武动古城。
▲青春美丽,以园为景。
4西刹秋涛
保定是座北方的水城,当夏秋之交,荷菱如绣,水禽容与,飞鸣下上,若与游人共乐而不能去。舟行其中,投网可以得鱼。风雨鞍马闲,令人渺焉有吴儿洲渚之想。西刹秋涛,描绘的是保定古城西,灵雨寺和寺前涛涛河水的秋日胜景,自西北源源而来的鸡距河,在保定城西的吴家湾分流,一支向东南急转直下,一支向东北曲流而去。沿河北岸,高大的牌楼后面一座巍然而立的古刹,便是灵雨寺,又称灵隐寺、月潭院,因各方僧人往来在此下榻,又称十方院。
▲西刹秋涛的美景,见证过鸬鹚的性灵和忠诚,在城市的春花雪月当中,独孤的体味渔人和鸬鹚的寂寞,在和鱼儿追逐的过程当中,享受过丰收的喜悦,这种悠闲的水上人家,惊来了多少猎奇的围观者。
图中横跨鸡距河的三孔石桥,古称吴家湾,俗称灵雨寺桥、西下关桥。古时灵雨寺一带,潆洄百亩,殿阁门墙,倒影澄波,秋雨后,涛声澎湃闻数里外,所以有西刹秋涛之称,随着历史的发展,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沿河北岸的寺院,清末改作畿辅大学堂,民国初年改为河北大学,并利用积水闸的跌水,开设了水磨面粉厂,后古建筑群遭受到了破坏,解放后,利用北岸寺院旧址,改建为第八中学。
▲三孔石桥,船能穿过,水面开阔,听松观涛,一番惬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雁阵惊寒,云销雨霁。千百年来,该桥始终为交通要衢,三孔石桥,净孔高8米,全长31米,宽 7米,两岸高出地平近3米,遥视之,若拔地而起,弓卧水上,是一佳境,1978年西下关南段调直,紧邻其东侧另建新桥,因用其石料拆除,毁于一旦,实为憾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北农大骆小菊老师在西刹秋涛的留影,珍贵至极。
▲冬季在石桥边,河水结冰,把冰面破开,取冰,储存,可以准备炎热夏季的凉风。
5郎峰耸秀
地处太行余脉的的保定古城,自古有群山西峙之说,站在保定古城放眼西眺,有绵延不断的山群。有陵山,抱阳山郎山等。在那群山中,高耸入云,山色秀丽的就是郎山,其峰尖锐如削,皎然玉立,山状如狼牙,又称狼牙山。文山诗云“一泓鸡水城边过,万仞郎山马上看”
▲站在西城墙上,希望狼牙山,碧空洗练,如在眼前,五十里遥望,古城一景。
▲需要从这马道爬上城墙,才有和郎山凝望的机会。
▲西望郎山。
6奎楼应宿
据相关记载:"古代保定有两座奎楼,一是建于明代万历年,位于南门以东古城墙顶部,为双重檐八角楼;另一座建于清代初年,位于大慈阁以南俗称穿心楼,后称穿行楼。但是古八景按图所示,应为城墙奎楼。位于保定古城南门以东城墙顶部的应奎楼景象。此楼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楼顶高耸如云(肯定夸张了),似乎与二十八宿种的奎星相呼应,故称应奎楼。城头杰构是何穹,奎宿光连百雉雄,缥缈总觉云在下,岧峣不许燕横空,水从南渡是鸡距。山自西来是葛公。形容这应奎楼高,连飞燕也难横空而过,登上层楼便有云在脚下之感,南望可看到滚滚东流的府河。
西眺可以看到葛公山绵延而来的余脉。由于应奎楼高,且距大慈阁不远,所以郭棻咏道:“为避市嚣极目,奎楼相峙两凝然”。如果站在位于闹市中西的大慈阁凝目远眺,首先看到的便是相对的应奎楼。此楼毁于何时,不详。解放初期,早已经不见它的踪影了。
另外一座建于清代初年,位于大慈阁以南,筑室六丈,结楼于颠,下做四洞,人可往来,俗称穿心楼,后称穿行楼,此楼高18米,是一座双重檐、攒尖顶式的亭楼,正当十字口,楼基是可供穿行的四个形似城门的门洞。一九五四年,开辟裕华路时,此楼被拆除。今仍有穿行楼街地名,这座建筑在中国也是古建筑的顶峰制作,奇思妙想。
▲穿心楼,我更喜欢这个名字,四通八达,连个小脚老奶奶蹒跚的身影,形成了一幅诗意的画卷,站在大慈阁上空,远眺可以看到两座文昌阁,那是一种爱意。
7鸡水环清
鸡水泉水环绕当时的保定府城也是清苑郡城的美景,即看到用芦苇和麻搭起的渔家“别墅”,在月中载网波上行的清贫和勤劳的场景,又可听到渔歌互答的幽兴。尤其天空中在云里飞来飞去的鹭鸟的影子,当听不到护城河行船的橹声的时候,让人们看到的是鹭影和船影恰似行进在明镜里。这是多么美妙的写照。清澈河水与雄伟的保定古城构成鸡水环清胜景。
▲清末府河水里的商船。
8东皋春雨
“东郊有土若陵,呼为东皋陵,果蔬咸宜,春雨一犁,绿云遍野。”据史料记载,古城东郊不仅盛产蔬菜、水果。还因地面水多,桑麻种植也很普遍,每逢春雨后,就是一片动人景象。古时保定城有四门四关,北关是京师孔道;西关是江南通途;南关是漕运码头, 唯独东关 ,地势低洼,村落稀疏,一望田野无际,小桥流水人家。陶渊明《归去来辞》中有脍炙人口的名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上古八景之一的“东皋春雨”便由此而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