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100—约前660)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产生。其中《生民》《思文》《公刘》《绵》《皇矣》《王文》《大明》《灵台》《下武》《雍》《卷阿》《甘棠》《文王有声》等30多首记述了西周王朝早期的活动。《周南》《召南》《秦风》《豳风》等,是当时陕西各地传唱的乐舞形式。其中一首爱情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产生于陕西合阳县洽(合)川。
商帝辛二十八年(前1095)
周武王命周公旦为其建宅于周原,并命作大武乐章。
周成王三年(前1090)
周践奄国,*半白、敷古。周公归报成王,献俘作象舞。
周成王六年(前1087)
周公在宗周(镐京)制礼作乐,为周王朝各种典章制度奠定基础。
周成王七年(前1086)
周公返政于成王,作《无逸》。
周康王二十五年(前1031)
梁伯抑制鬼方,作《梁伯戈》。
周穆王十四年(前997)
西极之国(中亚地区)化人(魔术师)来周,能入水火,贯金石,变化多端,穆王为其所惑,遂西游。途中得能工巧匠偃师,制木偶人,能和乐拍歌舞,穆王携其同归。
周宣王二十八年(前800)
宋大夫正考父赴周,校正商朝名颂十二篇,归以祀其先王。
秦襄公八年(前770)
歌唱秦王游猎行动的石鼓文刻成,置于宝鸡渭河南石嘴头山一带。石鼓十面,每面刻四言诗一首(共计465字)。
秦文公十三年(前753)
秦始设史官记事,民多受其教化。
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
秦宫廷中演奏《宫词曲》。其曲分“正宫调”和“小宫调”。其中“正宫调”由乐工、词工演唱,“小宫调”由歌童舞女演唱。
穆公死,葬于雍,殉葬者177人。贤臣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鍼虎在其中,世称“三良”。秦人哀之,赋诗《黄鸟》。
秦哀公三十一年(前506)
吴伐楚,楚国大夫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哀公作赋《无衣》,表示出征之意,发兵车五百乘救楚。
周景王元年(前544)
吴使秀札聘于鲁,请观周乐。为歌周南、召南、歌豳、歌秦、歌小雅、歌大雅 又舞王之象箭、南筲舞、周公之大武舞。
秦王政八年(前239)
吕不韦公布《吕氏春秋》于咸阳城门,署“能有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
秦王政下逐客令,李斯作《谏逐客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更周舞为五行舞。
秦统一文字、币制和度量衡。
秦始皇二十六至三十六年(前221—前211)
秦在六国角抵竞技基础上创角抵戏,并推而广之。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
秦始皇下令除《秦记》以外的史书,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一律焚烧,只留医药、卜、筮、植树之书。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
秦在骊山谷中坑*咸阳儒生、方士460余人。又在骊山谷中诱*儒生700余人。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
十月,秦二世胡亥在甘泉宫(陕西淳化县甘泉山,又名林光宫)观俳优角抵戏。
秦二世元至三年(前209—前207)
秦末,三辅人根据东海黄公伏白虎事,编角抵戏《东海黄公》。
汉高祖元年(前206)
刘邦入咸阳,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
刘邦过沛,击筑作《大风歌》。
汉惠帝二年(前193)
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
汉惠帝四年(前191)
三月,废除故秦关于私藏《诗》《书》者灭族的禁令。
汉景帝元年(前156)
冬十月发诏“高庙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皇帝庙为昭德之舞”。
汉景帝六年(前151)
更奉常为太常,属官有太乐、太史、太卜、太祝等六令丞。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
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建元六年(前135)武帝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
张骞(?—前114,陕西城固人),第一次出使西域。前119年再次出使西域,前115年返回长安。从此,汉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
春,置五经博士。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
南越献驯象、能言鸟。
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
在长安设立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掌管制谱、训练乐工、采集民歌等事务。“多举司马相如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
左冯翊夏阳司马谈死。谈,西汉史学家,武帝时任太史令,据《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书,发愤撰史。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
春,在未央宫广场“作角抵戏”。幻术、鱼龙曼衍、飞剑等及安息国魔术家之吞刀、吐火等都参加演出,京城周三百里民众皆来观。
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
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安息(今伊朗一带)使者,带来黎轩(今埃及亚历山大城)善眩人(魔术师)等表演。
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
左冯翊夏阳(今韩城)司马迁死。天汉三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下狱,被处腐刑(即宫刑)。太始元年出狱任中书令,继续撰写《史记》,至征和二年基本完成。司马迁死后葬今陕西省韩城市南司马坡。
汉宣帝本始二年(前72)
六月,在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乐。
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
饥荒,乐府减乐人,使归就农业。
汉成帝竟宁元年(前33)
画家毛延寿卒。毛,西安人,擅长人物画,因画王昭君显名。
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
八月,光禄大夫刘向在未央宫天禄阁校勘儒经、诸子、诗赋,兵部校尉任宏校勘兵书,太史令尹咸校勘术数,侍医李柱国校勘方技等书籍。
汉成帝绥和二年(前7)
五月,刘歆接替父刘向典领《五经》,整理内廷藏书,编写提要,撰成《七略》。
六月,帝诏曰:“郑声淫而乱乐,圣王所放,其罢乐府。”罢郑声鼓乐员工数百人。
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54)
扶风安陵(今咸阳市东北)班彪卒。彪,东汉史学家,著《王命论》,作《史记后传》数十篇。
汉章帝建初三年(78)
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杜笃死。笃,东汉文士,任郡文学掾。后击西羌战死。所著赋、谏、吊、赞、《七言》《女戒》及杂文凡18篇,又著《明世论》15篇(已佚),今存《论都赋》《吊比干文》等十余篇。
汉和帝永元二年(90)
傅毅(?—90)卒。毅,扶风茂陵(今兴平市)人,东汉文学家。曾作《七激》《迪志》讽世明志。建初中为兰台令史。
汉和帝永元四年(92)
扶风安陵班固卒。固,东汉史学家,继父班彪撰《史记后传》。又于建初中修成《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体例。章帝时,撰《白虎通义》《燕然山铭》。所作《两都赋》《两通赋》均负盛名。
汉安帝永宁七年(120)
扶风安陵班昭卒。昭,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继兄撰成《汉书》。另著有赋、铭、谏、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16篇。今存《东征赋》《女戒》。
汉桓帝延熹五年(162)
粟邑县(今白水县)刻成“苍颉庙碑”,同庙内之“苍颉鸟迹书碑”“孔子弟子题名碑”,均为极有价值之书法文字。
汉桓帝延熹九年(166)
扶风茂陵(今兴平市)人马融卒。融,东汉经学家、文学家,安帝召为郎中,入东观著述,遍注《孝经》《论语》《诗》《易》《礼》《尚书》《列女传》《淮南子》《离*》等,生徒千余。善鼓琴、吹笛。另著赋、颂、碑、谏、书、奏、表、七言、琴歌、对策、遗令凡21篇。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
女诗人蔡琰(177—?)由匈奴来长安为其父蔡邕扫墓。琰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传世。建安十二年(207)回汉后作《继后汉书》。死后葬今蓝田县三里镇。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
弘农华阴(今华阴县)杨修(175—219)卒。修,东汉文学家,后为曹操主簿,被曹诛*。今存《答仓临淄侯笺》《节游赋》《出征赋》《女神赋》《孔雀赋》等篇。
魏明帝青龙三年(235)
扶风人马钧作“水转百戏”。
魏元帝景元一年(260)
僧人朱士行由长安出发赴于阗(新疆和田)寻求梵文佛经。
晋武帝咸宁四年(278)
北地泥阳(今耀县东南)人傅玄(217—278)卒。玄,西晋大臣、文学家,官至太仆,司隶校尉,曾撰写魏书。著《傅子》,又善诗,现存百篇左右,多为乐府体。
晋武帝泰康五年(284)
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杜预卒。预,西晋大臣、著作家,司马懿之婿。平生博学多才,被称为“杜武库”,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30卷,为现存最早之《左传》注本,收入《十三经注疏》,原集已佚,明人辑为《杜征南集》。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
挚虞(?—311)卒。挚,长安(今西安市)人,官至太常卿,撰有《三辅决录注》《文章流别志论》等。明人辑有《晋挚太常集》。
前赵光初三年(320)
在长乐宫东设立太学,选招学生1500名,由名儒教授儒经。在未央宫西设立小学,讲习文字学。
前赵文帝元宝炬大统五年(539)
长安建成太庙,四时祭祀,有俳优角抵演出。
前赵文帝大统十一年(545)
宇文泰命苏绰作《大诰》,诫以政事,并作为文体典范,以扭转两晋以来竞尚浮华的文风。
梁敬帝绍泰元年(555)
庾信出使西魏来到长安,萧梁王朝灭亡后,改任西魏、北周和隋朝。著有《哀江南赋》《咏怀二十七首》等许多怀念故国的诗文。
陈废帝光大二年(568)
武帝娶突厥公主阿史那氏为皇后,带来一批中亚乐舞艺人和乐器,并在长安举行歌舞大会演。
陈宣帝太建元年(569)
武帝召集名僧、名儒、道士及文武百官2000人,在宫内大德殿辩论三教,终以儒家胜佛道二教。572年武帝亲自到玄都观主持辩论,后于574年宣布废毁佛道二教。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诏任民出家,听大造经像,于是民间佛书多于六经数十百倍。
文学家庾信卒。
四月戊戌,太常散乐并放为百姓。禁杂乐百戏。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
禁上元节(正月十五)燃灯游戏。
三月丁丑,诏购求遗书于天下。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
十二月甲子,诏曰:“朕祗承天命,清荡万方。百王衰敝之后,兆庶浇浮之日,圣人遗训,扫地俱尽,制礼作乐,今也其时。朕情存古乐,深思雅道。郑、卫淫声,鱼龙杂戏,乐府之内,尽以除之。今欲更调律吕,改张琴瑟。且妙术精微,非因习教,工人代掌,止传糟粕,不足达神明之德,论天地之和。区域之间,奇才异艺,天知神授,何代无哉!盖晦迹于非时,俟昌言于所好,宜可搜访,速以奏闻,庶睹一艺之能,共就九成之业。”仍诏太常牛弘、通直散骑常侍许善心、秘书丞姚察、通直郎虞世基等议定作乐。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
二月,作仁寿宫于岐州普润县,民工死者甚众。
五月,诏禁私家撰修国史。
禁私藏纬候图谶。
七月,修定雅乐,销毁前代金石乐器以息异议。
十二月,在长安城及关中各地,重新雕撰被毁弃的佛教像、经。
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
四月乙丑,诏曰:在昔圣人,作乐崇德,移风易俗,于斯为大。自晋氏播迁,兵戈不息,雅乐流散,年代已多,四方未一,无由辨正。赖上天鉴临,明神降福,拯兹涂炭,安息苍生,天下大同,归于治理,遗文旧物,皆为国有。比命所司,总令研究,正乐雅声,详考已讫,宜即施用,见行者停。人间音乐,流僻日久,弃其旧体,竞造繁声,浮宕不归,遂以成俗。宜加禁约,务存其本。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
名乐师万宝常奉诏制作乐器,并撰《乐谱》64卷。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
十月庚午诏:因情随事设乐,“自今已后,享庙日不须备鼓吹,殿庭勿设乐悬”。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
创立科举制度。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
十二月,禁毁佛道神像。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
裴炬著《西域图记》3卷,记述西域44国山川、姓氏、风土、服饰、物产等。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二月丙戌,诏尚书令杨素、吏部尚书牛弘、大将军于文恺、内史侍郎虞世基、礼部侍郎许善心制定舆服。
杨素卒。素,弘农华阴(今华县)人,善属文,工草、隶书。封楚国公,官至司徒。《全隋诗》录其诗19首。
括州郡乐工、杂技为乐户。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三月,遗使入海访异俗,至流求国。
隋炀帝大业四年(608)
遣文林郎裴世清率使团(13人),由日本使者小野陪同回访日本国。
九月,日本国大使小野妹子、小使吉士成雄、通事鞍作福利陪送随使裴世清返回,并有留学生、学问生四人随行。
隋炀帝大业六年(610)
于东都盛陈百戏以夸示诸蕃酋长。
以所征乐工配太常,置博士弟子以传授、乐工达3万余人。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
正月乙卯,大会蛮夷,设鱼龙曼延之乐。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李渊于长安太常寺设鼓吹署,掌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有乐工万余人。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十月,秦王李世民在京城设文学馆,以房玄龄、杜如晦等18人为文学馆学士,号称“十八学士”。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二月,唐高祖到国子学祭奠孔子。令儒士讲《孝经》,僧讲《般若经》,道士讲《老子》。召诸王公子弟就学。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
唐高祖下诏叙三教先后,道家为首,次儒家,第三佛教。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
九月,禁妄立妖祠及杂占之术。置弘文馆,选人称学士。弘文殿聚四部书(经、史、子、集)20余万卷。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
六月,祖孝孙奏上唐雅乐。
在长安城务本坊设立书学,有学生10人,学习书法。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
十二月,远方各国来朝贡的使节甚多,颜师古见其服装各异,遂作《王会图》。
是岁,名僧玄奘赴印度求经。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
由魏徵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立。
唐太宗贞观七年(633)
三月,李淳风更造浑天黄道仪成。
十一月,颁布《五经》。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
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汗一带)遣使来长安赠送狮子,太宗命虞世南作《狮子赋》。阎立本画《职贡狮子图》,以志其事。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
正月,宰相房玄龄、魏徵上齐、梁、陈、周、隋五代史,藏于秘阁。
姚思廉撰成《陈书》共36卷,又继其父补成《梁书》56卷。李百药撰《北齐书》50卷,令狐德芬等撰《周书》50卷,魏徵、颜师古、孔颖达等撰《隋书》纪传85卷,在长安成书。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
史学家姚思廉(557—637)卒。姚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秦王府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撰《梁书》《陈书》多卷。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
正月,宰相高士廉等撰上《氏族志》以崔氏第一;诏更定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氏为第三,凡293姓,颁行之。五月,初唐著名书法家虞世南、著名汉佛学者傅奕在长安卒。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
以国子监生徒多至8000人,高句丽等国且遣子弟来学。令孔颖达等撰定《五经正义》,以资讲习。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
正月,文成公主归于吐蕃,赞普喜,稍革旧俗,遣吐蕃子弟来长安入国子监学习。
四月,吕才等上所刊定阴阳杂书。
著名书法家、学者欧阳询卒于长安。
净土宗僧善导到京城说法,著《弥陀经》10万余卷,画《净土变相》300余壁。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
万年人韦弘机出使西域后回长安,撰成《西征记》一书。
萧德言等撰《括地志》550卷,在长安成书。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
二月,太宗命阎立本在太极宫凌烟阁画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徵、尉迟敬德等24功臣像。太宗撰赞词,褚遂良题额。
李延寿撰《北史》100卷在长安成书。
高丽遣使来长安求道教,唐赠以《道德经》,并遣道士前往布教。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
训诂学家颜师古(581—645)卒。颜,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官至中书侍郎,工书、善文,长期从事经典文献的整理工作。曾协助孔颖达撰《五经正义》,著有《急就章》《匡谬正俗》,所撰《汉书注》成为通行注本。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
由玄奘述,辩机录的《大唐西域记》成书,全书12卷。僧玄奘赴玉华宫,为其所译《瑜伽师地论》请序,太宗亲撰《大唐三藏圣教序》。
房玄龄等撰《晋书》130卷在长安成书。
唐高宗贞观二十二年(648)
孔颖达、房玄龄、李百药卒。孔著有《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等书的正义;房领衔撰《隋书》;李撰《北齐书》。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
三月,在慈恩寺修建大雁塔,以存放玄奘从西域带回的经卷、佛像及舍利。塔内嵌有初唐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记碑》。
孙思邈撰《千金方》成书。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
五月,宰相长孙无忌进史官于志宁、李淳风等所撰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志》30卷在长安成书。
建筑、工艺学家阎立德(?—656)卒。阎,雍州万年(今西安)人,善绘画,精工艺。曾主持修建献陵、昭陵、翠微宫、玉华宫、京城外郭城等工程。有《文成公主降蕃图》《玉华宫图》《斗鸡图》等传世。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
李延寿删并南朝宋、齐、梁、陈四书,撰《南史》80卷。
五月,颁行太史令李淳风所定《麟德历》。
六月,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升后族为第一,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一时豫士流者甚多。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
史学家令狐德棻(583—666)卒。令狐,宜州华原(今耀县)人,主编《周书》,参与编写了《艺文类聚》《五代史志》《晋书》。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
裴行俭等定铨注法,后为永制。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
科学家李淳风(602—670)卒。李,岐州雍县(今凤翔县)人,精通天文、历冥,曾创制天黄通仪,制定《麟德历》。参与修撰《晋书》《隋书》中的天文志、律历志和五行志。著有《悬镜》《典章文物志》《秋阁录》等书。
唐高宗咸亨四年(673)
杰出画家阎立本(?—673)卒。阎,雍州万年(今西安市)人,任右相,中书令。工人物、车马、台阁,尤善写真。所画“太宗像”及《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外国图》等,为当时所称誉。世存《历代帝王图》《萧翼赚兰序》《步辇图》《职贡》等图。
正月,令宰相撰时政记,按月送归史馆,时政记从此开始存在。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
三月,武后引文学之士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共千余卷,且密令参决疏奏,以分宰相之权,时号北门学士。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
杨烱为崇文馆学士。烱,华阴人,后任盈川令,擅长五言诗,有《杨盈川集》10卷。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
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卒。孙,京兆华原(耀县)人,著有《千金方》《千金翼方》。在医学上有重大贡献,被称为“药王”。今耀县有药王山和药王庙。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
二月,新罗遣使来长安求礼典、词章,唐赠给《礼记》等书。
唐永昌元年载初元年(689)
宗秦客改造天地等12字以献,颁行之,武后自名曌,改诏日制。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陈子昂(661—702)卒,陈,武则天垂拱元年进士,麟台正字、右拾遗。有诗120余首,代表作为《登幽州台歌》。
吐蕃遣使论弥萨等来长安朝唐,圣神皇帝武则天在大明宫麟德殿宴见,并奏百戏于殿庭。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
四月,置修文馆学士,选公卿以下善为文者任之。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
十二月,禁止京城中盛行的泼寒胡戏。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
罢太常掌俗乐,置左右教坊以司之,又选乐工教法曲于梨园,选伎女置宜春院。
在宫城西东两侧的延政坊和光宅坊分设左、右教坊,有乐工1900多人,教习宫廷燕乐;在禁苑南、光化门北的梨园集中男女艺人300名,传习《法曲》,玄宗李隆基亲自指导,号称“皇帝梨园弟子”。
唐玄宗开元五年(717)
访求逸书,编校于乾元殿。
唐玄宗开元八年(720)
中天竺僧善无畏、南天竺僧金刚智、北天竺僧不空,从开元四年以来,先后在长安大兴善寺翻译佛经,传播密宗,号称开元三大士。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
五月,置丽正书院,聚文学之士,或修书,或侍讲。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
十一月,玄宗在华阴制西岳庙文,刻于石,立在祠南大道旁。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
四月,更集仙殿为集贤殿,置学士、直学士等员。
十月,做水运浑天仪及地平令仪成。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
文学家苏颋(670—727)卒。颋,京兆武功人,以文章扬名于世,与张说被誉为“燕许大手笔”。后人辑《苏廷颋集》。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
初夏,诗人李白入京,居终南山。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
正月,吐蕃求《毛诗》《礼记》《春秋》,与之。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正月,在长安设立玄学博士,招收生徒,讲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每年参加科举。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
四月,禁阴阳术数之书无干婚丧、卜择者。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
闰四月,京兆人张萱任史馆画直。画技名冠于时,存世作品有《武后行从图》《捣拣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秋,诗人李白受诏从终南山赴京,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令其待诏翰林。
十月,改骊山为会昌山。在坑儒之地立祠守,以祀遭难诸儒。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
李白为感于在京城长安的所见所闻,作《古风》诗以讽刺权贵及玄宗斗鸡之事。
著名文学家贺知章辞官还乡为道士。
唐玄宗天宝四载(745)
画家蓝田人韩干为太府寺丞。他擅画马,存世作有《牧马图》《照夜白图》等。
唐玄宗天宝五载(746)
杜甫的父亲杜闲任奉天县(今乾县)令,杜甫入京城,进取无门,困顿十年之久。
唐玄宗天宝九载(750)
七月,置广文馆于国子监,以教习进士者。
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
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和吉备真备入京。吉备真备将汉字偏旁制成日文片假名51个,并带来日本大量的兵书、兵器。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
安史乱起,诗人杜甫逃到鄜州(今富县),但又被抓回京城。至德二年来到凤翔,任左拾遗。写下了有名的《北征》《述怀》等诗篇。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诗人王昌龄(698—757)卒。昌龄,京兆(今西安市)人,擅长七言绝句,其边塞诗名重一时。明人辑有《王昌龄集》《王昌龄诗集》。
唐肃宗乾元一年(758)
画家长安人卢楞伽在成都大圣慈寺画《行道高僧》,颜真卿为之题字,时称“二绝”。后又给长安庄严寺画三门,为画家吴道子赞赏。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杜甫在华州(今华县)司功参军任上,写成“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
王维(701—761)卒于蓝田“辋川别墅”。著有《辋川集》《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
诗人李白(701—762)卒。李,字太白,一生在政治上很不得意,写了大量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诗篇,被誉为“诗仙”。有《李太白全集》行世。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崔令钦撰《教坊记》成。记述唐宫廷教坊的管理制度、歌舞百戏、歌曲名目及艺人轶事,并录曲名300多个。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正月,令复补国子学生,修国子监。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
诗人杜甫(712—770)卒。杜一生写了大量现实主义诗篇,流传至今的有1300多首,保存在《杜工部集》及《全唐诗》中。1962年,其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
史学家于休烈(692—772)卒。烈,京兆高陵人,曾兼修国史,倡议广征史籍,为史书的保存作出了贡献。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
五月,罢梨园乐工300余人,留者隶太常。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
在长安义宁坊大秦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波斯人景净撰碑文。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
画家周昉在章敬寺绘神像壁画。昉,京兆人,工画人物,号称“周家样”,有《簪花仕女图》传世。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
八月,颜真卿(709—784)卒。颜,京兆万年(今西安)人,在书法上有很高成就,创立“颜体”。传世之作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
二月,画家韩滉(723—787)卒。滉,长安人,他善画人物、牛、羊和农村风俗景物。传世之作有《文苑图》《五牛图》等。
唐德宗宗贞元六年(790)
诗人韦应物(737—790)卒。韦,京兆长安(今西安)人,他的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时人比之陶渊明。有《韦苏州集》存世。
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
澄城县城隍庙神楼建成,系奏乐演戏酬神之所。神楼现存有唐代经幢一通,北侧有金明昌三年(1192)所铸铁钟一口,钟身所铸文字,均为梵、汉合体。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宰相杜佑撰《通典》200卷在长安成书。这是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专著。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
正月,骠国(今缅甸境内)国王雍羌遣王子舒难陀等率乐工35人,乐器20多种,由南诏引见来长安演奏乐曲。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
画家边鸾任右卫长史。边,京兆(今西安)人。擅花鸟,是后世花鸟画家的先驱。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
九月,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遭贬。始令史官撰日历。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
白居易在周至县尉任上写成著名长诗《长恨歌》。
日本学问僧空海返回日本。顺宗曾令空海在殿壁挥毫大书,五行备五体。顺宗称其为“五笔和尚”。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是年,宰相李吉甫撰元和郡国计簿上之。计方镇48,州、府295,县1453,户2440254,租税总入35151228贯石,除凤翔等十五道不申户口外,赋税倚办止于浙江等八道、49州、144万户,比天宝户减3/4;兵83万余人,比天宝增1/3。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
二月,宰相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40卷在长安成书,该书是现存较完整的全国地理总志。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
正月,迎法门寺佛骨至京城,王公士民纷纷瞻仰、施舍。韩愈上表阻谏,被贬潮州(今广东潮安),南行途经蓝关(即蓝田县峣蓝),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
韩愈(768—824)卒。愈,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著名文学家,积极倡导古文运动,写出许多优秀散文和诗歌,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入《韩昌黎集》。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文学家白行简(775—826)卒。白,京兆下邽(今渭南市)人,白居易弟。精于辞赋,以《滤水罗赋》著名,他的传奇《李娃传》《三梦记》是唐传奇中的珍品。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
十二月,宰相韦处厚卒。韦,京兆人。他博览史籍,修成《德宗实录》50卷,时人称为信史。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
女诗人薛涛(768—831)卒。涛,长安人,工文词,时称“女校书”。后人辑她与女道士李冶的诗成《薛涛李冶诗集》二卷。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
李德裕拜相,令进士试论议,停诗赋。
唐文宗大和八年(834)
李宗闵为相,令进士仍试诗赋。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
诗人令狐楚(765—836)卒。令狐,宜州华原(耀县)人,他与著名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等常相唱酬,《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
国子监石经成。初由宰相郑覃、起居郎周墀等勘定文字,刻成《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12种儒经共159卷、227石,置于务本坊太学内。后世称其为《开成石经》。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
命道士建道场于三殿,帝亲受法录。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
七月,敕毁山野招提、兰若,西都两街各留2寺,寺僧30人;东都留2寺,各僧10人;节度观察治所及同、华、商、汝4州各留1寺,僧10人、7人有差;余僧尼及大秦、穆护、袄僧皆勒归俗,寺非应留者毁撤,田产没官,铜像、钟磬以铸钱。凡毁寺4600余,僧尼归俗260500,大秦、穆护、袄僧2000余,毁招提、兰若4万余,收田数千万顷,奴婢15万人。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
著名诗人白居易(772—846)卒。白居易,下邽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他的《与元九书》是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传世之作多集中在《白氏长庆集》中,还著有《白氏六帖》一书。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
闰四月,令会昌五年所废寺由僧尼复修。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
南卓撰成《羯鼓录》《前录》。大中四年(850)又撰成《后录》,并附有诸宫曲名。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
十月,令大县远于州者置一寺,乡村不得更置佛舍。
唐宣宗大中七年(853)
文学家杜牧(803—853)卒。杜,京兆万年人。以近体诗见长,人称“小杜”,有《樊川文集》传世。
唐懿宗咸通六年(865)
书法家柳公权(778—865)卒。柳,京兆华原(今耀县)人。工楷书,自成一家,称为“柳体”,与颜真卿齐名,有“柳骨颜筋”之说。世传佳作有《玄秘塔碑》《李晟碑》《金刚经》《神策丰碑》等。
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
女诗人鱼玄机(约844—871)卒。鱼,长安人,咸宜观女道士,她以诗闻名于世。因*侍,被处死。有《鱼玄机诗》一卷。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
诗人秦韬玉中进士。玉,京兆人,擅写七律诗,其中描摹妇女心理尤见思巧,以《贫女》最为著名。有《秦韬玉集》。
唐昭宗乾宁元年(894)
段安节在长安撰成《乐府杂录》一卷。全书38条,记叙了唐代各种音乐歌舞、杂戏及乐器的源流与内容。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
画家刁光避乱入蜀。刁,长安人,工画花鸟,曾为众多寺院作画。他的画对五代、北宋时期的“黄氏体制”花鸟画起着先导作用。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
画家赵德玄入蜀避乱。赵,京兆人,工画山水、佛像、亭台等,画车马人物尤精。藏隋唐名画百余卷。
唐哀帝天祐元年(904)
长安节度使韩迢,将原置于务本坊太学的《石台孝经》移置于“新城”内尚书省西南隅(今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一带)。
后梁太祖开平四年(910)
诗人韦庄(836—910)卒。韦,长安杜陵人,五代时蜀国宰相。是“花间派”词的代表作家之一,与诗人温庭筠合称“温韦”。《秦妇吟》最为有名,有《浣花集》《浣花词集》《又玄集》存世。
后梁末帝乾化四年(914)
诗人韩偓(844—约914)卒。韩,京兆万年人。其诗有“香奁体”之称,后人辑《韩内翰别集》《香奁集》。
后梁末帝贞明五年(919)
画家关仝名重于世。关,长安人,工画山水,人称“关家山水”。有《秋山寒秋图》《赵阳山居图》传世。
后唐废帝德泰元年(934)
僧智晖以画扬名于世。他俗姓高,咸阳人,工诗文,以山水画著名,有《五溪烟景图》传世。
后周世祖显德元年(954)
书法家杨凝式(873—954)卒。杨,华阴人。善文词,工书法,尤工行草。有《韭花帖》《夏热帖》存世。
宋太祖乾德五年(967)
画家李成(919—967)卒。李,先世居长安。善画山水,属荆浩一派。现存与王晓合作的《续碑窠石图》,为宋人摹本。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
陈博(?—989)卒。陈,北宋隐士,隐居华山,相传与宋太祖对弈。著有《无板图》《先天图》《柏玄篇》《高阳集》《钩潭集》等,多亡散。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
太宗命王著将宫内所藏历代帝王、名臣及名书法家的作品,摹刻在枣木板上,共10卷,称“秘阁帖”“淳化阁帖”。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
京兆人宋湜卒。宋,官至枢密副使,美文词,晓音律,笔法道媚,书帖一出,人多传效。有文集20卷。
是年,僧梦英撰《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在长安刻成。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
宋颁司天监京兆史序等编的新历,赐名《仪天历》,代替原来的《乾元历》。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
韩城建法庙,清明会社,倡优歌舞错落有致。
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
李建中卒。李,京兆人。善书札,行笔尤工。著有文集30卷。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
北宋大臣、华州下邽(今渭南市东北)人寇准(961—1023)卒。寇准,太平兴国进士,景德元年出任宰相。著有《寇准愍公诗集》。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
北宋名臣范仲淹(989—1052)卒。范,祖籍邠州(今彬县),后徙苏州吴县。仁宗时率兵镇守延安,在“庆历新政”改革中失败遭贬。著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岳阳楼记》属其名篇。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
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参观孔庙中所置石鼓,并写下《石鼓歌》。
宋治平三年(1066)
四月,司马光奉诏编历代君臣事迹,后赐名《资治通鉴》。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宋敏求纂《长安志》20卷成书。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7)
北宋哲学家、凤翔(今眉县)横渠镇人张载(1020—1078)卒。张为宋嘉祐进士,曾任云岩(今宜川北)令、崇文院校书等职。他讲学关中,其学派称“关学”,世称横渠先生。著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沈括在陕西绘制《禹迹图》。该图是最早的一张中国地图,同《华夷图》一起被刻成石碑。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
西安碑林建成。原为保存唐《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之后,陆续收藏汉、魏、隋、唐、宋、元、明、清诸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欧阳询、怀素、赵孟頫、董其昌、米芾等人书写碑碣3000余件,是研究书法艺术之宝库。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
哲学家、金石学家、蓝田人吕大临卒。吕,初学于张载,受业于二程(程颢、程颐)。通《六经》,尤精《礼》。著有《考古图》10卷,是中国古代一部古器物图录。
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
文学家、华州人李廌(1059—1109)卒。李,求学于苏轼,元祐时,曾献《兵鉴》2万言论边事,著《济南集》已佚,清人有辑本。
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
徽宗赐朝邑(今大荔县)东岳行祠为“崇佑观”。该祠建于唐贞观元年(627),祠内的贷祠楼高20米,分上下两层,通称东岳戏楼或乐楼。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
王哲(1112—1169)卒。哲,户县人,中年出家为道,号重阳子,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著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
宋孝宗乾道元年至九年(1165—1173)
诗人陆游,投身抗金前线,来往于南郑至大散岭之间的陈仓古道上,写下了许多爱国主义诗篇。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杨荃卒。杨,华阴人,官至翰林学士、迁秘书监兼左谏议大夫,修《起居注》,能属文、善画山水人物。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
金范怿为《重阳全真集》作序。该集13卷,系歌词体诗文集,收文章诗词1000余首,是研究道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
金朝文学家党怀英(1134—1211)卒。党,先世为冯翊(今大荔)人。他官至翰林学士,曾任《辽史》刊修官。能书文,兼工书法,著有《竹溪集》10卷。
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
高似孙在编纂《剡录》(即嵊县志)中,首先设立了大事记。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
金萧贡卒。贡,京兆咸阳人,官至金户部尚书。曾参与刊修《辽史》,注《史记》100卷。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
长安及秦中社火,扮院本,唱西调,演杂剧盛行。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
岐山县周公庙修筑戏楼一座。
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
骆天骧以宋敏求《长安志》为底本,补充金、元资料,分30类目纂成《类编长安志》10卷。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
陕西行台治书御史李好文为宋敏求《长安志》补绘地图,合成《长安志图》,一函出版。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
凤翔民间泥塑在纸坊六营村逐渐形成。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
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赐其词曲1700本。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
明太祖御制《子弟知过录》,列举秦王朱棱抢夺民女入宫、无故杖*吏民等罪状。
明成宗永乐十一年(1413)
四月,三宝太监郑和专程来西安,邀请大学习巷清真寺掌教哈三,为其担任第四次出使西洋通译,并协办宗教、礼义等事务。
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
仲宇在陇县创建千山书院。内设“崇经阁”,藏书万卷,该书院存世22年之久。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
由陕西巡抚伍福纂修的《成化陕西通志》成,共35卷,有刊本,今佚。
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
四月,诏令修整周公庙,并令以二人守视诸葛亮、范仲淹、吕大临、吕大钧等殿并一岁一祭。
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
凤翔南肖李村先后有世兴画局、世忠画局、树德画局、兴盛画局等8家从事木刻年画的作坊经营。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
西路秦腔最有影响的班社—华庆班创办。创办人系周至人张附翱,亦称“张家班”。
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
凤翔府“雍山老人”藏版《回荆州》木雕戏画两幅。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
凤翔知府王江主持修《凤翔府志》成。武功康海作志序。
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
韩邦靖(1488—1523)卒。韩,朝邑人,进士。编撰《朝邑县志》,该志以简括(6000字)称著于时,为明代陕西方志的代表。
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
杜公祠在长安牛头寺建成。后世1960年在此成立杜甫纪念馆。
明世宗嘉靖十二年(1533)
王献刊刻明王九思《渼陂集》共16卷,收诗近700首,文100多篇。
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
陕西巡抚赵廷瑞修成《陕西通志》,全书共40卷。
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
文学家康海(1475—1540)卒。康,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明“前七子”之一。文学家、戏曲作家,擅长弹唱和秦声声乐,家有戏班,经常演出。所撰《中山狼》《王兰卿忠烈传》轰动文坛。有《对山集》10卷存世。
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1542)
赵廷瑞修、马理等纂成《嘉靖陕西通志》,共40卷,是陕西现存最早的一部通志。
吕柟(1479—1542年)卒。吕,高陵人,关学家,著有《诗说序》《春秋说志》《泾野诗文集》等。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
王九思(1486—1551)卒。九思,户县人,正德初年为吏部郎中,因刘瑾案被罢职回乡,后作曲、编剧,颇有建树。著有杂剧《沽酒游春》《中山狼》、散曲集《碧山乐府》,诗文集《渼陂集》等。
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
韩邦奇(1479—1556)卒。韩,朝邑人,历任按察司俭事、巡抚等职。因作《富贵谣》讥讽当朝,被罢官,世宗时复起用。代表作有《苑洛集》《大同纪事》《易字疏原》《易占经佛》《理性三解》等。
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
李应祥撰《雍胜略》刊刻,共24卷。
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
汪道享修,周宇、冯从吾撰《陕西通志》35卷刊印。
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
蒲城县文庙的六龙壁建成。六龙壁上的龙狮舞蹈,相传系为北京九龙壁献技回来的艺人所造。
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
德国神甫金尼阁和王征编撰的《西儒耳目资》在西安刻印,全书三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用罗马字拼音的汉语词典。
明思宗崇祯五年(1632)
贾鸿洙辑16卷本《周雅续》刊刻,收录明代关中81人的诗歌2300余首,成为明代陕西诗歌总集。
明思宗崇祯八年(1635)
秦腔班社——秦来班建立,并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与双赛班共同修建西安梨园会馆,塑唐玄宗李隆基泥像一尊,培训梨园弟子多期。
明思宗崇祯年间(1628—1644)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大荔和蒲城之间的孝同练兵时,以同州梆子为军戏。后传播到湖广、江浙和中原各地。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
王征(1571—1644)卒。征,泾阳人。“西学东渐”的先行者,著有《西儒耳目资》《西儒书》等基督教文化著作。与西人汤若望、利玛窦关系密切。他翻译的《远西厅笔图说》,为中国引进了西方经典力学。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
凤翔世兴画局出版了戏曲木版年画《白骨精》《狮子洞》《无底洞》《孙悟空三盗芭蕉扇》《董府献杯》《水淹金山寺》等。
清世祖顺治十六年(1659)
西路秦腔皮影班社—王庆班创办。创办人岐山县人王庆,初以栓板腔,继之西府灯盏碗碗腔,后以西路秦腔演唱。历经六代,直至1982年。
清圣祖康熙四年(1665)
同州梆子邹邑班成立,并有名伶白牡丹、黄菊花、小仓儿等进京献演。
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
贾汉复修、李楷纂的《陕西通志》32卷首3卷刊刻。
清圣祖康熙七年(1668)
文学家屈复诞生。复,蒲城人,晚号金粟道人。有《楚辞新注》《玉溪生诗意》《弱水集》传世。
清圣祖康熙十五年(1676)
戏曲作家李灌(1600—1676)卒。李,合阳人,崇祯时举人。明亡后,誓志反清复明,终生不仕,置身民间艺人中,编写剧目30余种。他对合阳线腔木偶的唱腔、造型等进行过革新。有《向若先生遗著》《向若遗事述》问世,今仅存《向若遗诗》一卷。
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
顾炎武(1613—1682)卒。顾,江苏昆山人,晚年定居华阴县。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致力于经学、史学、天文、地理、音韵、金石等研究。曾在关中书院讲学,著有《亭林文集》。
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1684)
冯昌修、刘遇奇纂《(续)华州志》4卷刊刻。
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1688)
汪顺修、钟研斋纂《(续)耀州志》11卷刊刻。
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1692)
李因笃(1613—1692)卒。李,富平人,清初关中著名思想家,与李文顒、李柏并称关中“三李”。主朝阳书院,著述有《诗说》《春秋说》《古今均考》《汉诗音注》《爱祺堂文集》等。
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1694)
李柏卒。李,眉县人,清初著名关学思想家,著有《槲叶集》10卷。
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1705)
李顒(1627—1705)卒。李,周至县人,号二曲,清初陕西著名思想家,关中“三李”之首。主持关中书院,著有《四书反身录》7卷,《二曲集》22卷。
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
孔尚任往山西,赋《平阳竹子调·乱弹词》,描写他在平阳观赏的秦腔:“秦声秦态更迷离,屈九风*供奉知。”
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1709)
泾阳人王承烈中进士。王系关中儒学大家,著有《日省》《俊庵诗说》6卷。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
朝廷除“山西、陕西教坊乐籍,改业为良民”。
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
《雍正上谕内阁》载:戍守西藏拉萨的陕西籍官兵,于军中演唱秦腔,“攒凑成班……不时扮装演唱,以供笑乐”。
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
刘于义修、沈青崖纂《陕西通志》100卷,首1卷刊刻。
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
王心敬举孝廉方正。王心敬(1716—1781),户县人,清代关学著名思想家,著有《丰川集》《关学编》《丰川易说》。
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
汉调二簧班—乾胜班在紫阳县蒿坪河东门寺乐楼演出,并在乐楼墙壁刻有“乾隆二年八月乾胜班在此破台”题记。
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
孙景烈中进士。孙,先后主持关中书院、蔺山书院等。著有《易经管窥》《诗经讲议》《理性讲义》等。
清高宗乾隆十一年(1746)
宝鸡建立石鼓书院。
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749)
十月,陕西巡抚陈宏谟颁发禁戏律文,令各地查禁夜戏,并将大荔县堰城村等演夜戏之乡保、会首、集头、班头拘禁。
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1761)
陕西韩城人王杰以朝考第一中状元。曾历任吏、兵、户等部侍郎、尚书、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等,著有《葆文阁文存》。
清高宗乾隆二十七年(1762)。
昆乱合率秦腔班—“太和班”在广州演唱。
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
陕西巡抚毕沅重修西安碑林,并由抚衙直接管理。
清乾隆四十年(1775)
太原苏显之前辈自太原来西安,从秦腔旦角申祥麟学艺。
魏长生在北京演出《铁莲花》。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
毕沅编纂《关中胜迹图志》30卷印行。
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
严长明著《秦云撷英小谱》成书。全书分序、题词和色目(即秦腔艺人小传)三部分。据该*载,仅西安一地就有秦腔班社36个,成名艺人有祥麟、银花、小惠、宝儿等14名。
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舒其绅修、严长明纂《西安府志》80卷,首1卷刊刻。
秦腔艺人魏长生(1744—1802)二次入京参加“双庆部”,演出《滚楼》一剧,观众日至千余,轰动北京。后到南方演出,影响极大。嘉庆六年复入北京,演出《背娃入府》,死于后台。
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1780)
魏长生继续在北京演出秦腔。
三寿官至京演出秦腔。
十月,西安梨园会馆落成。
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1783)
刘绍攽纂修《三原县志》18卷,首1卷刊刻。刘,三原人,雍正十一年(1733)朝考第一,著有《卫道篇》《春秋削笔微旨》《春秋通论》《九畹文集》等。
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
千阳县齐家背后出现了灯盏头碗碗腔,采用皮影形式演唱。流传于千阳、陇县、麟游等地。
清高宗乾隆六十年(1795)
关中道情抄本《五果争先》《石佛衣》等成,由宝鸡阳平镇姜马道情班演唱。
清仁宗嘉庆元年(1796)
王鼎中进士。王鼎(1768—1844)蒲城人,历任吏、礼、户、刑、工各部侍郎、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等职。鸦片战争期间,王鼎竭力推崇林则徐的爱国行动,得不到朝廷支持,逐于1844年5月28日夜以死谏之。
清仁宗嘉庆三年(1798)
汉调桄桄科班—庆字科班在宁强县大委镇成立。出科艺人有“大杆旗”等。
清仁宗嘉庆七年(1802)
蒲城翰林崔问余撰《碧玉钿》传奇(两卷)。
清仁宗嘉庆十年(1805)
同州梆子戏《画中人》流行演出。
清仁宗嘉庆十三年(1808)
汉调二簧科班——泰字科班由杨履泰、杨金年在紫阳开办。先后办班近20期,培养学生千人多,直延续到民国25年(1936),科班合并,结束成批授徒。
清仁宗嘉庆十四年(1809)
路德中进士。路德(1783—1851),周至人,历任翰林庶吉士、户部主事、军机章京。著有《柽华馆诗文集》《时艺间》《柽华馆全集》。
清仁宗嘉庆十五年(1810)
戏剧作家李鹏(1748—1810)卒。李,字林一,号秋岩、鹫峰。原籍华州(今华县),后迁渭南县蔺店乡钟家村,他排行十三,家族兴旺,村以人名,后人也称他李十三。乾隆、嘉庆生员、举人。他创作了八部本戏和两部折戏,习称“十大本”,盛演不衰。嘉庆十五年仁宗下令“罢演诸连台”,李被追扑致吐血身亡。
清仁宗嘉庆二十年(1815)
汉调二簧科班—来泰班在西乡县开办,后开办永泰班、清泰班、长泰班、福泰班,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又开办安泰班,先后培训艺徒500余人。民国25 (1936)年科班合并,结束授徒。
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1819)
女戏曲作家王筠(1749—1819)卒。王,长安人,创作剧本《繁华梦》《全福记》《会仙记》,有题剧、题剧诗30多首,时誉“长安才女”。
清仁宗嘉庆年间(1796—1820)
杨运子在华阴、华县组建眉户社团—杨运子班,后流行渭南、商洛,并到西安演出。
清宣宗道光元年(1821)
李榕纂八卷《华岳志》成书,是华山志中最为详尽的一部专志。
清宣宗道光十年(1830)
汉调二簧科班—鸿来班在西乡由名艺人杨金年开办。之后,又陆续开办了“永、清、长、福、吉、寿、元”七字科班和跟班,在汉中、安康、商洛、鄂西北、巴蜀影响颇大。
清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
富平杨浚重刻明吕柟(高陵人)撰之《吕泾野先生文集》36卷。内容包括序、记、书、语、说、铭、赞、传、跋、墓志等400余篇。
清文宗咸丰七年(1857)
汉中汉调二簧艺人查来松率班入川,在成都等地巡回演出,饮誉天府之国,人称查师爷班。
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
汉调二簧科班—瑞仁科班由范仁宝在安康开办,并当年在安康县城演出。后又开办多期训练班,培训了“活天官”周瑞福等数十名艺人。
清穆宗同治四年(1865)
文学家云南人方玉润任陇州州同(副知州),写成《诗经原始》,另著有《鸿蒙诗文二抄》《风雨怀人集》等。
清穆宗同治五年(1866)
陕西回民起义军首领白彦更军中之秦腔班,经常演出《五典坡》《黑叮本》等剧目。
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
周至举人李炳南创建西府秦腔鸿盛班,在关中、四川、甘肃等地演出,颇有影响。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
西安树德堂秦腔剧本《孙夫人祭江》《审周仓》刊刻。
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
秦腔团体—华清班由胡奎在临潼成立,并办班收徒,成名者有陈雨农、刘立杰等人。
清德宗光绪四年(1878)
西府秦腔张家班、高家班等8大班和顺义班等24小班联合集资,于凤翔儒林巷修建庄王庙,创建庄王会,统管西府秦腔各戏班的演出活动。
清德宗光绪七年(1881)
安康道情艺人刘文耀创作《牛伏山》,并抄道情戏《莲花院》《盘陀山》《胡迪骂阎》等百余本在各地传演。
清德宗光绪十年(1884)
同州梆子科班—德盛班由蒲城陈福儿开办。成名学生有田德年等,后由教练李云亭带领赴西安演出。宣统元年(1909)改为双翠班。
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
富平眉户艺人杨老四带班在大荔、耀县、富平等地演出,主要剧目有《张连卖布》《打草鞋》《秃子闹房》等,名噪一时。
清德宗光绪十六年(1890)
宝鸡西府秦腔艺人吴占鳌在乌鲁木齐组织新疆第一个秦腔戏班—新盛班,并于红山庙会作首场演出。
清德宗光绪十七年(1891)
由花腿子(船帮)在丹凤县龙驹寨建成花庙,庙内建“花戏楼”,楼前广场可容纳万人看戏。
清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
汉调二簧科班—庆善班,由姚正在丹凤开办,是年招收学员40名,先后开办2期。民国24年(1935)解散。
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1897)
崇实书院正式于泾阳县落成。设有致道斋、学古斋、术志斋和兴艺斋。光绪二十七年合并于三原宏道书院。
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
镇安汉阴二簧艺人赵清平入京献艺,被清廷招为内庭供奉。所演剧目有《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
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1900)
华阴眉户艺人张登季带班赴湖北老河口演出,剧目有《石榴娃烧火》《张连卖布》《打面缸》等。
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1902)
陕西巡抚升允在抚院新址(南院)修建一座二层楼房和二厢廊坊,成立劝工陈列馆,展示慈禧回京时所留各地贡奉的丝绸、漆器、家具、工艺品等,俗称亮宝楼。现为陕西省图书馆一部分。
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
四月四日,于右任著《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议时政。陕西巡抚升允指其为革命党,要“查拿究办”,时于已赴开封应试,闻讯后逃往上海。
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
中国同盟会会员郭希仁、张羽云、师子敬、李桐轩等,在西安分别设立了丽泽馆、声铎社、公益书局、健本大学堂等。
蒲城同州梆子艺人白长命,又名“盖陕西”入京,搭六王爷府班演出,剧目有《*庙》《回荆州》等,美国利威唱片公司为其灌制《断桥》等唱片。
是年,同州梆子艺人王谋儿、李桂亭亦赴京搭班演出,剧目有《斩韩信》《十道本》等。
清宣统元年(1909)
陕西图书馆在梁府街学务公所(今西安市青年路团市委所在地)创立。这是陕西第一个国家图书馆。民国4年(1915)迁至南院门与劝工陈列馆合并称中山图书馆。1949年西安解放后,改名为陕甘宁边区西安图书馆,1953年定名为陕西省图书馆。1959年迁至西大街现址。首任馆长贺伯箴,任职至1911年底。二任馆长毛昌杰,任职至1912年底。
清宣统二年(1910)
汉调二簧兼京调科班枌榆社创建于西安大湘子庙街浙江会馆,并邀平津艺人联合演出。剧目有《状元媒》《水淹泗州》《空城计》等。
清宣统三年(1911)
蒲城张少云购买西安市钟楼东北隅一片空地(即现在易俗社所在地)修建剧场,名宜春园,演京剧。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