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来相同,长而各异,与成长环境和后天教养有着很大关系。至于钟灵毓秀,未必然也;遗传之说,或许有些。有了认知以后,人人独具一副性情,从此各有所志,依志而行,志之所之,讫有所成。人之所成,不在年龄。故有年少有为,亦有百年无成。古往今来,多少风流人物,许多人年少时便以建立赫赫功业,名震当时,万世不朽;也有人年少时便以诗赋文章名动当世,尔辈文章声名流传千年而不灭。然而往往天妒英才,其中许多人英年早逝,然其功业文章,冠绝一代,千年之下,亦罕有人及,故宜名流千古。在此武的且不说,只谈谈英年早逝的文章天才。
01西汉文学家贾谊
高中教材中有一篇气势雄壮的古文《过秦论》,便是贾谊所作。贾谊,洛阳人,十八岁时,便以能诵读诗书,善写文章闻名当地。后经吴廷尉推荐,汉文帝召以为博士。因其才能卓越,无与伦比,深受汉文帝赏识,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初任太中大夫,便开始为汉文帝积极献策。提议进行礼制改革,设计了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当时虽然被采用,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上任等事,都是采取贾谊的主张。鉴于贾谊的突出才能和优异表现,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遭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等人嫉妒、谗毁。汉文帝便开始疏远他,将他贬谪为长沙王太傅。赴任途中,过湘水,贾谊因伤感自己的遭遇与屈原相似,便写了一篇《吊屈原赋》。赋中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对屈原深深的同情,也流露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
贾谊在长沙待了三年,被汉文帝召回长安,经过宣室问鬼,并没有对贾谊委以重任,只是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后来,梁王坠马而死,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忧郁而死,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一生有意于从政,所著文章辞赋大都为着时用,然皆有可观,后世极为推崇。所著《新书》,刘向评曰:“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鲁迅曾说:“贾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其所著《吊屈原赋》、《鵩鸟赋》等,都是汉赋名篇。
02初唐四杰之冠王勃
对于王勃,则更为人所熟知。他的名篇《滕王阁序》也被选入高中教材,他的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被选入初中教材。王勃为初唐著名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王勃聪敏好学,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秘书监颜师古《汉书注》,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进士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府文学。试问古今天下,几人能及?可谓少年得志,顺风顺水。
王勃任朝散郎期间,由于为沛王作《檄英王鸡文》,唐高宗认为是有意挑拨离间,将他逐出长安。大好前程,毁于一旦。后来他流落到虢州任参军,又由于*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差点被处死,幸蒙大赦才得获免。然而已经连累他父亲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出狱后王勃去交趾看望他父亲,路经南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归来时,过海遇风浪,不幸溺水,惊悸而死,年约二十七岁。
明代诗人胡应麟盛赞王勃为唐诗的开山之祖,他说:“王勃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抒写悲凉,洗尽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03大唐诗鬼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些千古佳句都是出自李贺之手。李贺的诗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幻缤纷,不落窠臼。诗中有许多仙境鬼域的描写,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
李贺,字长吉,唐朝中期著名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因之被后世称作“诗鬼”,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
李贺才思聪颖,七岁时便诗名在外。韩愈慕名来访,李贺援笔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看后大惊,从此李贺的名声远传京洛。而这样有才的人,仕途竟不顺。长年奔波辗转,又身体多病,二十七岁便死了。
李贺死后,李商隐为他撰写一篇《李贺小传》,文中描述李贺耽于作诗的苦状,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又说李贺其实是被上帝招到天庭作记,使李贺的人生更多了一层神话色彩。
李贺虽然只活了二十七岁,他的诗歌受到世人极高的评价。称其所作仙语,李白也不能及。杜牧赞之为“*之苗裔”,高棅称他为“天纵奇才”,王夫之云:“真与供奉为敌。”
04清初第一词手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清初词人。他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22岁考取进士,被康熙授三等侍卫,以后升二等侍卫,再升为一等侍卫。由于才华出众,甚为乾隆看重。
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似锦的。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他轻视富贵,不屑仕途,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境界,他却流连向往。康熙二十四年暮春,他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便溘然而逝,年仅31岁。
纳兰性德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对他有极高的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以上四人,皆是人杰,虽英年早逝,然其诗文,代代流传,千年之后名字也不会湮灭,诚为“不废江河万古流”。今我年已过之,一无所成,名不为人知。对之,深感惭愧,将恐日后不免“身与名俱灭”。同是在世一回,与之相比,真也可哀可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