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波罗的海造船厂成功走出逆境的思考——“触底反弹”的力量有多大
前不久,俄罗斯波罗的海造船厂宣布,他们获得了一份15亿美元的合同,将建造继“北极”号、“西伯利亚”号及“乌拉尔”号之后的第四艘和第五艘22220型核动力破冰船。
据称,该型破冰船可以破除3米厚的冰层,功率为60兆瓦,是全球“个头”和功率最大的破冰船之一。平时,它能够保障载重10万吨的船只在北冰洋顺利通行,具有相当大的经济价值;战时,它能加装导弹、火炮或反潜武器,摇身变成军舰,支援俄军在北极地区的作战行动。而负责生产它的波罗的海造船厂,是俄罗斯海军军舰诞生的摇篮,迄今共建造了约400艘战舰。
最近20多年来,该厂建成了一系列装备核动力装置的大型战舰。最著名的就是“彼得大帝”号导弹巡洋舰,它是当今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水面战舰之一,被誉为“航母*手”。
然而,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牌造船厂,屡次陷入资金短缺、人才流失、转型失利等发展危机。面对逆境,波罗的海造船厂主动变革寻求突破,改进技术工艺、开拓新型产业,在逆境崛起的同时助力俄海军舰队重振雄风,再次稳固了自身军工巨头的地位。
本期,笔者将带您走进波罗的海造船厂,探寻这家百年军工名企成功走出逆境的秘诀。
勇于探索新领域,才是领跑者该有的姿态
排水量大、航速快、性价比高……提起波罗的海造船厂,很多人都会对其建造的各种级别、类型的军用舰船及核动力船只赞不绝口。这个始建于1856年的老牌造船厂,是俄罗斯唯一能建造10万吨级排水量商船的船厂。
1864年2月,正值美国南北战争,一艘由8名船员操控的“汉利”号潜艇,成功炸沉了北方联邦的“豪萨托尼”号护卫舰,成为历史上第一艘成功炸沉敌舰的潜艇。一时间,各大造船企业都开始竞相研制以机械为动力的现代潜艇。那时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建成还不满8年,很多所需的造船设备、仪器和资料尚不齐全,大多数工人只能栖身在简易的草房和帐篷里。面对经验不足、资金短缺的窘境,船厂领导层大胆决定:“造出属于自己的潜艇!”
许多人对这一决定并不看好,但波罗的海造船厂用实际行动给出回应:大力引进新技术,从零开始学习潜艇制造技术,邀请著名发明家伊万·亚历山大罗夫斯基设计潜艇图纸。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轻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在1866年造出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一艘潜艇,船厂的潜艇建造工艺随后突飞猛进,在1903年为沙俄海军建造生产了历史上第一艘军用作战潜艇“海豚”号。
此后的数十年,波罗的海造船厂潜心于各类军用潜艇的研发和建造,把对“高能效”“高航速”的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苏联时期,船厂先后建造了苏联海军历史上第一艘常规潜艇“十二月党人”号、第一艘导弹核潜艇“列宁主义者”号等众多经典产品。上世纪50年代,苏联海军的绝大部分潜艇都烙上了波罗的海造船厂的“商标”。
因为规模庞大、行业体系建设完备,苏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造船产业大调整时,将波罗的海造船厂的技术处分离出来,改组为中央第18设计局,即现在大名鼎鼎的红宝石设计局。至此,波罗的海造船厂逐渐停止了潜艇制造工作,将生产方向转变为建造大型水面舰船。
面对全新领域,要想从“跟跑”变为“领跑”,必须具备超前的眼光和探索的勇气。波罗的海造船厂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率先提出在水面舰艇上装备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想法。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终于在上世纪60年代末,为苏联海军建造出了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到了上世纪70年代,船厂又将主要建造方向转到了核动力舰船上。凭借多年积累的强大工业实力,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舰船建造企业,先后建造出北极系列原子破冰船、基洛夫级重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乌拉尔”浮动指挥观测系统等著名大型水面舰船。
对于一家军工企业而言,打造一批经典产品、取得一时的领先并非难事,但要长期引领潮流、缔造不朽传奇,需要始终具备敢为人先的胆识和舍我其谁的勇气。瞄准新领域,勇于探索、突破创新,正是波罗的海造船厂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走出逆境不仅需要勇气,更离不开主动求变的决心
“一家企业的生命力,在于逆境中触底反弹的力量有多大。”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波罗的海造船厂各类军品订单急剧减少,由于过度依赖军用舰船制造业,船厂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煎熬期”。
转型之路,何去何从?这是波罗的海造船厂的必答题。
漫长的变革之路,从企业内部的一场“头脑风暴”开始。“新型武器装备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只有根据自身优势灵活调整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波罗的海造船厂管理层认识到,军工企业要想在世界舞台立足,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和作战需求,在变化中抢占市场先机。
唯有另辟蹊径,才能在逆境中求生存。船厂开始大量建造和销售油轮、车辆运输船、干货船、散装货船、拖捞船等民用船舶。企业转型的原因很简单:这些产品赢利多、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好。期间,船厂既从事民用舰船制造工作,也在利用成套大型设备从事机械制造加工生产,尤其是后者,一度成为船厂经营效益最好的领域。
为了提升企业发展活力,只要有能力涉足的领域,船厂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船厂积极参与向印度提供核电站的项目合同,同天然气公司、石油公司及其他领域企业合作生产一些专业器材和设备。
凭着企业坚实的军用船舶制造能力,波罗的海造船厂在民用船舶领域的项目竞争上有着独有优势,赢得了大量市场订单。他们为国外用户建造化学物质运输船,还与西班牙、葡萄牙公司签署了合同,建造在芬兰湾使用的破冰船,并参与了俄罗斯石油公司油轮采购项目的竞标工作。
当然,作为传统的军用船舶生产企业,苏联解体后,船厂虽然主要以生产民用船舶及相关产品服务为主,但在军用船舶建造方面也并非一片空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海军先后装备了多艘大型水面舰艇,其中“彼得大帝”号导弹巡洋舰、“恰巴年科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驱逐舰、“无畏”号和“鞑靼斯坦”号导弹护卫舰,无一不是出自波罗的海造船厂之手。
不断突破创新,方能屹立不倒。通过改革转型,百年波罗的海造船厂焕发新的活力。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要想闯出一番新天地,既要抛弃旧观念,还要主动创新转型,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先机,才能走出逆境、谋得发展。
危机往往是转机的肇始,自我重塑才能再现辉煌
时至今日,波罗的海造船厂依然是圣彼得堡市工业领域产值最大的企业,多年来综合产值一直位居俄罗斯国内同类企业前列。
成功之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在波罗的海造船厂,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当造船厂自行建造船只时,有近90%的设备不得不从国外采购,且这个比值仍在上升。其实,波罗的海造船厂并非没有能力生产舰船制造所需的机械产品,但其生产出的产品,离国际上通用标准有不小差距。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短板更是“难言的痛”。众所周知,在大多数欧美国家,造船公司负责舰船的设计、制造,即使设计公司参与其中,最终决策权也由造船公司牢牢把控。但在俄罗斯,设计局可以参与到舰船建造的全过程。
曾有一段时间,波罗的海造船厂因频频延长造船周期、超过预定交付时间遭到海军高层“吐槽”。船厂方面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从斯大林时代开始,设计局就从造船厂分离出去成立独立机构,设计师给出的方案经常与船厂的生产能力、实际情况不符。在沟通过程中,设计方案反复修改不仅降低了效率,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当造船厂和设计局的意见相左时,舰船建造就不得不暂停,等待高层对最终方案的拍板。
苏联解体后,俄海军舰船大规模退役,许多新的设计方案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原因在于船厂实际生产水平和技术能力与这些设计之间严重脱节,不切实际的设计方案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产品。这也正是苏联解体后一个时期,波罗的海造船厂只能以民品经营为主的原因之一。
走出逆境,源于破茧成蝶的勇气。面对新的困境,波罗的海造船厂沉着冷静思考,并结合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战略方向,组建专业设计研发部门,自主开展技术革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波罗的海造船厂便不再使用专业设计局的图纸,而是全部改由工厂设计技术处负责规划提出设计方案。
勇于打破常规,方能引领潮流。波罗的海造船厂在组建专业设计研发部门的同时,还加大了引进国外技术人员的力度,使船厂转型成为兼有独立设计开发和生产建造能力的先进造船企业。尽管目前还没有船厂独立设计的舰型投入建造生产,但船厂已多次在国际各大海军防务展中,推出了一些尚处于图纸阶段的新型舰船模型或图文介绍。船厂表示,只要有客户下订单,这些新设计的舰型便可立即投入建造。
前进的道路上,不乏危机与挑战。唯有主动变革突破,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波罗的海造船厂历经百年沧桑,不但居安时不忘思危,更在身处危境时锲而不舍,一次又一次挺过举步维艰、困难重重的“严冬”,迎来了造船业快速发展的“春天”。(王伟 马一铭 特约通讯员 张石水)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