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和《河图》是两个不同的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下面分别介绍:
1. 刻舟求剑:
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楚国人坐船渡江,不小心将宝剑掉入江中。他便在船舷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稳后,他便沿着记号跳入江中寻找宝剑。然而,他找不到宝剑,因为船已经移动了,而剑却沉入了水底。这个故事比喻了办事刻板,不知变通。
2. 河图:
河图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神秘图案,相传起源于黄河。关于河图的背景故事,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伏羲的传说。据说,伏羲在黄河边观察到黄河中出现了一个神奇的图案,这个图案就是河图。伏羲根据河图的启示,发明了八卦,从而开创了中国的易学文化。
河图是一个由黑白圆点组成的图案,共有1个白点和5个黑点组成,排列成北斗七星的形状。这个图案象征着宇宙万物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在中国古代,河图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力量,代表着天意和宇宙的规律。
总之,《刻舟求剑》和《河图》是两个不同的故事,分别寓意着办事刻板和宇宙规律。这两个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不韦,生年不详,战国末期卫国人。作品《吕氏春秋察今》
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吕不韦为相期间,门下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他命门客“人人著所闻”,著书立说,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这些著作最终汇编成了《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吕氏春秋·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