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先生曾说:“窗子就是一个画框,只是中间加些棂子,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窗,代表着想象的空间及意境,每个人在设定的窗子里,演绎着曾经的故事,月光里有大家各自的模样。
唐朝诗人李商隐39岁到43岁期间,曾经在东川,也就是现在的四川三台县,在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职务,而他的妻子和孩子远在长安。分居两地的日子李商隐孤单不已,无限的思念使得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下了这首千古佳作。这首诗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的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连用两个“期”字,一是妻子对诗人归期殷切地盼望,二是人生漂泊,归期难定。两个“期”字,表露出诗人对于客居他乡的无奈。妻子殷切盼归,而诗人归期难定。在这个雨夜,读着妻子的来信,诗人不知该如何回信,只好将目光望向屋外。
整个巴山都是风雨声,池塘里的水渐渐涨满。这里的“涨”,也暗喻在这个凄风苦雨的夜里,诗人的愁绪也在不断满溢。由于归期难定,诗人只能将与妻子的团聚寄托于想象。
最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想象着相聚那天,在西窗之下,夫妻二人秉烛夜谈,应该会谈起巴山之下这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千里之外的温馨的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子正殷殷盼望,而诗人却连归期都不知道。在这样的时空与心境下,愧疚、遗憾、无奈之情交织在一起涌上诗人心头。
遗憾的是李商隐写这首诗时,他的妻子王氏已经去世。因为李商隐去四川和妻子去世,都发生在当年的夏秋之际,古代车马慢,或许李商隐写这首诗时,还不知道妻子已经不在人世。“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美好愿望也终成一生的遗憾。这首诗仅短短二十八个字,没有出现“念”“思”之词,却字字透着思念,跌宕有致,语短情长。
李商隐写过很多的无题诗,他将爱情诗写得深情而不失美感。如《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无题》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描绘出了世间美好的爱情故事。这首《夜雨寄北》却是截然相反,运用含蓄委婉的问答方式和细腻的描绘手法,朴实无华地将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巴山夜雨的凄美画面定格在时空中,巴山夜雨凄美的画面也定格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最大程度的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因为它的唯美动人是永恒的,是在时光的荡涤下历久弥新的一种美,是千百年来依然感动着读者的一种美。
统筹:李歆
撰稿:李冰
美编:司玥、姚志卉
来源: 央视综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