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仍不觉得《射雕英雄传》乃至其的三部曲是金庸的最好的小说,好的文学家往往以自己为敌人,乃至最后“与世皆敌”,所以不突破则必死,因此以《射雕英雄传》包括之后二部与《鹿鼎记》以及《笑傲江湖》相比,前者或许是一部更好的故事,而未必是更好的小说,究其原因,却非一言可尽。
我在给学生讲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谈到小说的境界无外乎于三者:第一层只是在描述一类人,或者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第二层境界则可触及时间,描写以及见证一个时代的好与不好;第三个境界就是人性了,煌煌一部《二十四史》翻开,帝王将相、兴亡情仇滚滚而来,无外乎人性而已,这三者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个中滋味 ,却需要读者去琢磨了。
我认为《射雕英雄传》,更像是一部构架于时代下的人性小说,但有些偏重于人性的“个例”,而忽略了“共性”。
这本小说所在的背景发生在南宋末年,这是一个特殊而可以跨越历史的时代,金朝也好元朝也罢,终归都是少数民族,也就是所谓的“蛮夷”,中国汉族经过数千年的兴替,第一次开始出现“末日”的感觉,之前无论是屈原“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还是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无非都是亡国之痛而已,但在那个时代,民族的灭亡意味着“亡天下”,所有的文化全部颠覆,放在今天等同于中华民族的消亡,这种痛苦是我们现代的人无法想象的,所以现在很多人会问为什么郭靖不娶华筝,什么东西都有了,那是因为他们在拿现代的蒙古族汉族关系去看那个时代的民族仇恨,就如同假设《猩球大战》那样猩猩有机会统治地球,难道我们会娶一只母猩猩吗?
而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这样的“亡天下”痛苦一共出现过三次,一次在南宋之后,另外一次在明代之时,所以钱谦益诗云:“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满清的入侵也是非常沉痛。最后一次则是八十年前,日本入侵中国,金庸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人,这次入侵正好是在他的青少年时期,而《射雕英雄传》写在1957年,离那个时代并不遥远,因此时间上也许跨越了近千年,但民族灭亡之痛,金庸或许与郭靖有同感之处。
而在时代的映衬下,尤其是混乱的时代,往往可以看到各种光怪陆离的面孔,因此金庸与其说是刻画了一批武侠人士,倒不如说写出来一批在乱世中做出生活选择的人。“人都是群居动物,所以有芸芸众生”,在这种思路的解读下,我们也许可以看出很多东西。
黄药师是乱世中的隐逸者,他所隐居的地方叫桃花岛,而且桃花是用来隔绝外人的,这很明显取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忽逢桃花林”,但这并不见得被世俗所容下,因为通过小说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黄药师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子史经集奇门五行无所不通,按照当时宋代人的价值观,这是应该为国家效力的,也就是儒家崇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又把黄药师的性格塑造为“非汤武而薄孔周”,也就是看不起儒家的这些圣人和大道理,而且作为东邪,他的武功非常高,可以说以黄药师为代表,代表了乱世中“武林”的一种思想,那就是把自己藏起来,不参与乱世。
由此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黄药师更认可欧阳克而不是更认可郭靖了,因为本质上欧阳家的白驼山与黄药师的桃花岛一样,都是一种隐世的思想,但郭靖满脑子都是国家大义,希望拿到《武穆遗书》报效国家,这当然与黄药师的思想格格不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隐”是典型的道家思想,所以黄药师与王重阳乃至周伯通惺惺相惜。但“英勇报国”实际上是儒家思想。而在中国的历史上,道家思想往往无法成为主流,因此最后黄药师还是选择了郭靖,这是一种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妥协。
所以郭靖当然不再属于武林,他其实更多的属于江湖。《庄子》里讲“不如相忘于江湖”,“江湖”实际上是相对于“庙堂”存在的,也就是官场之外的世界。
在我们的世界中,武林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但江湖是可以看得到的,放在宋朝,水泊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上山之前各自有各自的事业,但各自在社会的底层都有些名望,放到现在,一个地区的出租车司机之间,甚至说导演或者演员之间,不同的行业构成了一个个不同的“江湖”,“江湖”是一个保证大家吃饭的地方,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地方,它有实际的产业依托,比如《水浒传》里柴荣和宋江,家里都是有钱人,再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王重阳和裘千仞,还有段王爷,他们都有自身的背景,构成了其江湖地位,武功只是一方面。
这个世界往往不完全由公务员组成,因此江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世界,比如郭靖自己去参与抗金的事情,并且影响了一座城市,这就是一种“江湖”的力量,在金庸所处的那个日本入侵中国的时代,军队的抵抗只是一方面,在被占领的城市中,“江湖”的抵抗往往非常重要,因为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军队是遥远的,但平民英雄的反抗是随处可见的,金庸见证了那个时代,所以把这种美好的期盼写到了小说里,尽管未必真实。
江湖是一条路,武林是另一条路,郭靖与黄药师本应当是完全不重合的两个人,两个人相遇的时候,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让两个人产生交集,因为郭靖在江湖的地位与黄药师在武林的地位差距太大了,黄蓉完全不会成为桥梁,黄药师有一千种办法让自己的女儿离开这个傻小子。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看似爱过几个不着四六的对象,但后来说一句年少轻狂就算了,门当户对永远是婚姻的主旋律,工人的女儿与农民的儿子结为夫妇,官二代与富二代彼此联姻,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下去,出身于东南沿海某个武林家庭的黄蓉会在离开郭靖后顺理成章的嫁给白驼山少主欧阳克,也许在许多年后的某个夜晚,黄蓉在和丈夫开玩笑的时候会无意中提到当年有那么一个傻小子,笑他的不自量力。当然,我们也许可以继续展开想象,也许郭靖真的当上了金刀驸马,多年以后带着蒙古军队横扫南方,他的士兵在烧*抢掠的时候也许顺便把欧阳克黄蓉一家给砍了,而郭靖与华筝骑马而行的时候肯定不会想到黄蓉,那个时候的他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对他来说黄蓉连回忆都算不上,他手底下死过的黄蓉千千万万,欧阳克或者黄蓉,对他来说都算蝼蚁。
当然,这么真是这样就太残酷了,我也肯定不会推荐这本书,《射雕英雄传》是一部很像故事的小说,这样的小说好处在于能提供许多现实中可能没有的东西,所以当郭靖与黄药师之间,或者说江湖与武林之间看似不会产生交集的时候,有一大批介乎于江湖与武林之间的人士出现了,他们的名字叫做洪七公、丘处机、裘千仞等等,这些人有意无意的,成为了“江湖”与“武林”联姻的一种媒介。
最典型的就是洪七公,他是丐帮帮主,这本身就是一股很强的江湖力量,江湖力量是可以改变社会的,所以连完颜洪烈都对于这股力量垂涎三尺,要知道丐帮有二十万人,即使不能当做军队,二十万间谍也足够把宋朝搞得翻天覆地了,而掌握这股力量的洪七公毫无疑问是江湖人士的代表。但另一方面,他的武功又是“五绝”之一,这让他也拥有了相当高的武林地位,因此如果我们单独把洪七公这个人剥离出来看,实际上他的身上同时具备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一方面,洪七公对金朝的仇恨表现远远大于黄药师,但另一方面,他又对皇帝表现出了不屑,同时也对杨康表现出了厌恶。这其实是一个理想中的人物,很多人都认为里面最潇洒的人是老顽童,但实际上是洪七公,在那个乱世中,他有足够的地位抵御社会带来的风波,所有的人都尊敬他,他也可以保持自己的选择。但这样的人在真正的乱世中是不存在的,甚至连黄药师都可能不存在,民国时期有个文人叫郁达夫,是鲁迅的好朋友,非常讨厌战争,日本人打进来的时候他跑到东南亚隐居,隐姓埋名甚至连妻子都不知道他是谁,但最后还是被日本人无意间*掉了,这个事情过了好久大家才知道死的人是郁达夫,所以乱世中不要说“达则兼济天下”,你连“穷则独善其身”都做不到,人不由己是那个时代的常态,所以洪七公这样的人很了不起,有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这样的人穿梭于武林和江湖之间,亦或者是儒家和道家之间,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存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这种人都可以活的那么潇洒,稍不留神就容易活的里外不是人,比如彭连虎那批人,他们最早是混武林的,但混不下去,后来江湖帮派混的也不好,然后又去投靠金朝,希望拥有荣华富贵,但最后变得比较惨,没有人去认可他们。所以说理想的背后都是现实的骸骨,一个洪七公的美好背后往往有许多小人物作为铺垫。
说到彭连虎,我最后想写一下杨康,看完这本书的人都太不喜欢杨康,但近些年的电视剧里大家开始越来越把他当作一个可怜人去刻画,我写文章的时候一般喜欢听音乐,我现在就在听新版《射雕》的插曲,叫作《爱过谁》,尚雯婕唱的,我觉得这首歌就很能说明杨康这个人物的心迹:
是金或宋已无所谓
只要能活的不狼狈
找寻不到任何同类
也算绝对
是完颜康或者姓杨
天下宴席总要散场
你早已忘掉了信仰
你说的谎
之前的文章一直在叙述“武林”和“江湖”,实际上还有庙堂,也就是官场,所以杨康是这本书刻画的最好一个人,因为这个人永远处在一个矛盾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对错来要求他,他自己也希望证明自己,所以他在“庙堂”、“江湖”、“武林”之间不断地挣扎,他想学武功,是向往武林;他图谋丐帮,是追求江湖,到最后他回到完颜洪烈身边,是渴望庙堂。但最后却是“教你终是求不得”,换了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所以杨康身上是一个死局,无解的死局,这种死局从牛家村就开始了,那时候杨康甚至没有出生,所以他无法改变,这甚至和作者都没有关系,他如果选择抗金,是对完颜洪烈的不孝,选择金朝,又是不忠,这里有点像《天龙八部》里的乔峰,但又比乔峰复杂,乔峰身为主角尚且难免一死以谢天下,何况杨康呢?
写到这里又想起了杨过,郭靖给杨过的名字起名为改之,我认为金庸的意思肯定不是改正杨康的过失,因为杨康的错误是一个死局,改不了。所以他选择让杨过舍弃那一身血统,重新来过,杨康想要的一切,几乎杨过都得到了,金庸在《神雕侠侣》里刻画出这一形象,让一个杨康重新活了过来,没有了家国恩怨,也没有了民族大义,只剩下一段持续了十六年的青春,却有一个更好的结局,这可能是一种作者的补偿吧。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