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山征文获奖作品选登⑬︱游金华双龙洞

金华山征文获奖作品选登⑬︱游金华双龙洞

首页角色扮演万千灵域更新时间:2024-07-30

【编者按】日前,经过海选征集、初评、复评、终评,由金华山旅游经济区管委会、金华市教育局、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的“读美文、写美感、赏美景”征文活动获奖作品已经正式揭晓,总计163篇作品从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余份投稿中脱颖而出获奖,其中特等奖3篇、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0篇、优秀奖100篇。浙江新闻客户端选取其中的优秀作品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游金华双龙洞——重走叶老游览之路

(一等奖作品)

武义县王宅镇中心小学五(4)班 王柳嫣

指导老师:熊翌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林海莽原,溪水潺潺,北山南坡,三洞一仙,双龙四绝,可谓神之灵域。从汉武帝萧衍到明太祖朱元璋,文人墨客无不慕名而来,挥墨献宝,金华双龙洞在时代和文化的双重沉淀下,香火鼎盛,几度辉煌,灿烂而悠久,博大而丰厚。

怀着激动的心情,重走叶圣陶老先生的游历之路,从金华城到罗店,再由罗店蜿蜒渐入山林。盘曲的公路两旁,粉红色的酸性砂土深厚且肥沃,南方温湿的气候使其犹如资韵万千的少女,含羞而娇嫩。在这片土壤的孕育下,映山红齐灌木而生长,浪漫似锦,万紫千红,热闹而喧腾,其深绿色的叶片在绽放的花海中若隐若现,虽抢不过那满山红艳,却给那热烈的氛围带来了一丝清凉,让观者聚焦而不暇接的眼球得以片刻的放松。油桐也正开花,这绵延不断的粉红色的山,缀着或热烈或淡雅的大红色的杜鹃,衬以雪色花瓣的油桐,点着斑斑驳驳的绿,岂不美哉!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汩汩,碰撞着石壁,奏出沁人的乐曲。俄而,上山时的燥热感被一股凉意冲销的荡然无存,映入眼帘的洞门轩豁如大厦,高穹宏爽,突兀森郁,越往里看,越是有一般气势,来时那一抹清流的源头正在洞中,横贯东南,等着游客们去寻觅。外洞洞壁有众多摩崖石刻,顺着导游所指的方向,洞口北壁“双龙洞”三字,传为唐人手迹,后由民国交通次长临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最有意味的不过近代合肥游人的“双龙洞”三字石刻,其反刻的“龙”字,寓意双龙洞的两龙头,只有身处龙身,反观之,才能悟得其全貌。我心中暗自想着,真有如此神奇之事吗!

古人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外洞与内洞之间,是一块巨大的岩石,水道虽宽,但岩底离水面仅留一尺左右高的空隙供一只小船通过。船身只能容得下两个人并排仰卧,船两头拉着绳子,一声“可以了”,便觉得自己顺着水势流动了起来,真可谓“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人回溪”。小船贴岩底穿引而过,当穿到岩中间的时候,我的眼前一黑,只剩下稀稀拉拉的水声、顿挫局促的呼吸声和我心脏砰砰的跳动声。内洞一片漆黑,我僵直着身儿,四周阴凉的空气包裹着我们,周围的岩石形成一股力量把我牢牢地按压在小船上,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岩石几乎擦着我的鼻子,好一个惊心动魄,进约二三丈,又豁然开朗,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空空旷旷,深邃如龙宫,我们打着手电,也照不出个全景。忆其宋代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的记载——“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谓双龙也”,我四处环往,一抬头便看见了那双龙。一条青龙,一条白龙,青龙悬钟乳纹自东北洞顶蜿蜒而来,黄龙则携钟乳石自西北俯冲而至,龙状清晰可辨,栩栩如生,别有一般气派,突然想起之前倒写的“龙”,玄机正在于此,这一青一黄的双龙,将龙头探出外洞,而龙身则暗隐于内洞,保佑着金华人们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洞内的石笋、石钟乳也堪称一绝,层层叠叠,纵横交错,什么形状都有,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我听着讲解者的描述,仔细看着,还真是颇有几分相像,大多都描绘成龙身、龙爪、龙尾,以及其他一些动物,亦或是些器具,四十来种,还各有其独特的名称,例如,“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等等,前有“坐地日行八万里”,今有“洞中日度已三载”的仙境之妙,我感慨不已。

我们一直顺着石洞走着,神奇的溶洞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神秘的道教文化与森林生态环境融为一体,这大概就是双龙洞的魅力所在吧。在归家的路途中,夕阳落下余晖,我坐在车上望着渐行渐远的双龙洞,脑海中犹如电影过镜一般浮现出一幕幕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值矣!

值班主编:杨振华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