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论语》《道德经》《金刚经》的肤浅理解

对《论语》《道德经》《金刚经》的肤浅理解

首页角色扮演无上尘缘更新时间:2024-07-30

在2019年底,我读完的最后一本书,江味农居士的五卷本《金刚经讲义》。读完以后,我有一个感觉。

一、《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家大乘经。佛曰:“一切诸佛菩萨,及诸佛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因此,世人称《金刚经》为经中之王,大乘之纲。不是空口无凭,而是的确如是。凡夫,或偏于执或偏于空,不能圆融中道,两边不着。所以,才有了千千万万的见仁见智,各是己是。所以佛说:“见诸相非相,是见如来。”

二、若是对佛学没有一定的研读,对佛理没有一定的造诣。是注解不了,大乘经典的《金刚经》的。而江居士,书香门第,两代信佛,自己本身又修行二十多年禅学,用笔记和讲义的形式对《金刚经》作注解。他注解的内容,对章、句、字、词,的细心研思;对全经段落的总揽全局。从而旁征博引,触类旁通;由点及面,又因面导点。纵横譬喻,反复说明。能把我佛如来的甚深般若经典,深入浅出的讲得如此之透彻。古今以来,实不多见。

三、首先,我不是佛教徒,也不信奉佛教。对佛经也没有系统的学习研究过,生平只读过两部佛经。一是佛家禅宗六祖大师的《六祖坛经》以及我佛世尊的《金刚经》。但是呢,这次通过浏览一遍《金刚经讲义》,不敢说我有多深的心得体会和感悟。至少,通过这次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从感觉上讲让我对佛家的“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四句偈。从认识和理解上,比之前都更深化,深刻了。我个人觉得,一部《金刚经》反复譬喻,纵说横论,无非只是为了论证一个空字。是所谓的,万法唯心,一切皆空。


下面,我把佛家的主要著作《金刚经》;儒家的主要著作《论语》;道家的主要著作《道德经》。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感觉和心得,并没有别的意思。我自知才疏学浅,学而无术,说的不对,权作一笑。

一、《道德经》。

五千多字的《道德经》,却是老子的精粹之言,道家的主要著作。其与《周易》、《庄子》合称为道家三玄。


记得,近代的国学大师,主考证派,考据学的任公梁启超。曾经怀疑《道德经》是伪作,老子李耳,历史上并无其人。而老子其人,也是太史公杜撰出来的。《道德经》是战国时人写的,只是托老子之名,积聚的格言名句而已。因为梁启超认为,《道德经》的内容,像是格言名句的收集,不像是某个人的著作。直到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一个西汉初期的古墓。其中就有《道德经上下篇》。如果,任公梁启超还在世的话,不知作何感想?当时还有人怀疑孙子,孙膑是一个人,也没有什么《孙膑兵法》。而山东银雀山《孙膑兵法》的出土,也给考据学者们,泼了盆冷水。作学问,当然首贵严谨,但也不能作武断式的严谨。


出土《道德经》经过整理翻译以后,人们发现传世本的《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而出土的《道德经》只分上下两篇。我个人感觉分八十一章,是后人为了合九九之数而划分的吧?其实这么做,我觉得没什么意义。而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期的《道德经》只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并不是把五千多字的《道德经》割裂,分解成八十一章。据说分《道德经》作八十一章的是晋代的王弼。但是,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道德经》和传世本的《道德经》并不仅仅是一个分章节和不分章节的区别。由此可知,《道德经》在王弼之前的流通过程中,就已经发生了修改和删订了。


后来,我读《韩非子.解老》、《韩非子.喻老》两篇注解《道德经》的文章。发现,韩非子引用的《道德经》内容,和出土西汉初期的《道德经》内容相吻合。但是,同传世本的《道德经》内容却有出入。这就证明,马王堆出土的汉墓《道德经》是比较老的版本,是战国时代传下来的版本。

那么这两本《道德经》都有哪些不同呢?对比之后我发现,有如下几点不同:

1、汉墓出土的《道德经》五千多字,字数比传世版本多了不少。

2、汉墓出土的《道德经》总分为德经和道经上下两篇,而不是八十一章节。

3、汉墓出土的《道德经》比传世版本多出来的字。都是一些,連词,语气助词或者虚词。譬如:呵、呃、啊、之类的。简言之,我们流传于世的《道德经》版本,中间是经历过一个修订简化的过程的。但是,它还是代表了老子的主要思想,这个方面和汉墓的早期版本没有根本上的不同。

由此之故,所以现代《道德经》研究专家,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陈鼓应。在研究比较了两个版本的《道德经》之后,他得出一个结论,说:“马王堆出土的汉墓竹简《道德经》是最古老的版本,但不是最好的版本。”陈鼓应教授的这个结论,别人怎么看的,我不得而知。我个人,并不认同他的这个结论。

以上主要是讲了《道德经》的一些轶史,以及流传的过程。这样是为了让大家,对《道德经》的基本流传历史,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下面我简单的讲一下《道德经》的内容。

1、《道德经》就其内容来说,是一部完整而系统的思想哲学著作。虽然,它的每一句话,都可以独立的看作是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但是,这些看似独立的句子,其实是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的。所以,如果分解它那么枝枝叶叶都是格言;如果合起来它,那么它就是一棵参天大树,是一个有机而统一的整体。它就如同一颗颗珍珠,可离可合,能大能小,妙用无穷,但它毕竟是一个统一整体,这点千万不要忘了。

2、通过读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我觉得用讲义的形式,把《金刚经》解释的那么好,讲的那么透彻。那么这部《道德经》其实,也完全可以用讲义的形式,去重新注解的。先把每一字,每一句,肢解条分,反复推明。而后再把它们合起来,以经注经,互相注解。最后,总揽大纲,把握全局。这样的话,更有利于读者对《道德经》的学习理解,也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3、那么道祖老子的《道德经》主要讲的是什么呢?我个人的理解,《道德经》主要讲的是宇宙观和人生观。简言之《道德经》反复论证的只是一个观念问题。道家提出的道,是虚构的一个概念,而后才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去开展它的论述。所以说“吾不知其谁氏之子,像帝之先,吾强字之曰道。”道家的道字,是包含阴阳两个方面而说的。立此为基础,展开论述。所以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易经》有一阴一阳,谓之道。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其次,五千多字的一部《道德经》主要阐述的是治国道理,主要是写给天子国君们看的治国理论。

二、《论语》。

《论语》是儒家思想总集,也是孔子学说的主要著作。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乍听之下,可能觉得有点儿夸张了。但是,静心一想,并非夸张。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论语》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以及它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性。


1、《论语》的成书。《论语》流传到汉初,有三个版本。《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现在通行的版本,是汉代一个姓张的,在《鲁论语》和《古论语》的基础上编订而成的。史称“张候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论语》。《论语》的不同版本以及成书的具体历史,详见太史公的《儒林列传》。


2、《论语》主要讲的什么呢?我个人以为《论语》讲的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可谓:人道经纬万端,《论语》无所不贯。概括地说《论语》讲的是由个人的修为,推而大之,到平均天下的道理;由基本仁的概念出发,扩而广之,到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相互之间和谐关系的处理。这是《论语》要讲的主要意思,是所谓的修身及家,平治天下的道理。


3、孔子立人道之极则,修己以敬,为仁由己,以礼治运天下。按照儒家的这种思想理念去进行社会实践,从而形成儒家所理想的那种社会人际间的相互关系。事后来看,通过2000多年的社会实践和我国的思想政治史来看,儒家的这套修身齐家,平均天下的道理还是很成功的。养成了人人循规蹈矩,知廉守耻的人格和忠君报国,父慈子孝的秉性。由此可知,并不是董仲舒,汉武帝在2000多年前选择了孔子和儒家。而是历史的发展需要,选择了孔子和儒家。自然有它的历史必然性。

三、《金刚经》。

1、《金刚经》是佛家大乘,般若智慧。自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大加阐扬以来。《金刚经》在佛家的地位和流传之广,在我国佛教徒心中就如同儒家的《论语》一样。流传在我国的《金刚经》一直有两个版本儿。一个是鸠摩罗什大师意译的《金刚经》;另一个是唐玄奘法师直译的《金刚经》。但是,社会流传比较广泛影响比较深远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的意译版本《金刚经》。


那么,意译和直译的梵文《金刚经》都有哪些区别呢?我觉得有如下的几个区别:

(1)、字数不同,虽然两者都是将梵文汉语化。但是意译翻译,不执着于古印度梵文的固有句式,简单直接,取义舍形,通俗易懂,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本土化的比较彻底。而直译,则是按照古印度梵文《金刚经》的句式,死板的字句翻译。所以,因为这个缘故,唐玄奘大师又造出了许多的汉语新词汇出来。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同样的《金刚经》因为翻译的方式不同,造成的字数和词汇也不同了。


(2)、翻译出来的时间先后顺序不同。鸠摩罗什的出现早,唐玄奘的出现晚。鸠摩罗什是东晋末的人,而玄奘法师是唐太宗时期的人。

(3)、两种版本的,经文内容不同。这主要是因为第翻译的方法不同造成的。

2、那《金刚经》讲的什么呢?就我个人的肤浅理解觉得《金刚经》反反复复,讲的只是一个空字。佛祖与长老须菩提的一问一答,反复譬喻,其落脚点就在一个空字上。但是,又不能着空。所以说,空不着空,空即是色;不空而空,色即是空。性不离相,两边不着,成就佛道,直达涅槃。《金刚经》开篇,须菩提就说:“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诸诸菩萨………世尊若善难子,善女人……如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3、《金刚经》首在破相无我。众生之所以,有各种相,原因在于有我见,有我见就是我执。我执不破,则不能破相,不能破相,则常在无明而不得见性解脱。所以佛说“不住相布施”又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总之《金刚经》千言万语,只在破除人我。离一切相,如如不动。两边不住,性相圆融,一空到底。

《论语》、《道德经》、《金刚经》三者的比较。

认为:《论语》本于人道,以仁为本。仁是什么?同情心。人与人所固有的同情心,就是儒家所谓的仁。所以,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儒家以人人所共有的同情心,总结出仁的概念。用来教育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伦理关系。儒家的《论语》和佛家,道家,最大的区别是:儒家,专注于人道。不谈性相,也不论玄学。所以《论语》云:“子不语怪、力、乱、神。”只关注人事,从人的生活习惯入手,去教育和实践仁的人生观。


《道德经》以两相对待的阴阳强弱二元论,去开展对道的论述。其落脚点,在于清静自正,无为自治。道家以为过刚则折,太盛则衰。所以说,知雌守雄,柔弱胜强。又说,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因为,这个原因,后世很多人认为老子的道是教人明哲保身的哲学。其实,我觉得这么理解老子,有点儿片面。像孝文帝,景帝,宰相曹参都是持道家主张的人。用道家治天下,却成就了汉初的文景之治。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主张,万物生灭,都有它的自然规律,社会的治理也是。因此,在国家治理上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反对过度人为的干预,所以说绝圣弃智,民复孝慈。法令滋章,盗贼多有。一切以自然为主,人为的干预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度。


《金刚经》比较《论语》和《道德经》是更为彻底的空。《论语》主人事,《道德经》尚自然,《金刚经》主破我执。个人觉得:生活日用,修身齐家,推己及人,由浅入深,因人事而达天道。齐家治国修身,莫过于儒家的《论语》;淡泊名利,恬淡宁静,与世无争,自得其乐,当机能断,功成能隐,莫过于道家的《道德经》;出世断尘,万念俱空,求得彻底解脱,了断生灭幻相。证佛果智慧,得无上菩提。了却一切尘缘,达一真法界,莫过于《金刚经》。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