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进豫·鹤壁:浚县大伾山——一步一胜境,佛道儒并存

12)进豫·鹤壁:浚县大伾山——一步一胜境,佛道儒并存

首页角色扮演万仙破阵图更新时间:2024-06-05

大伾山位于浚县城东,山上现有佛道建筑9处,其中大石佛丰泽庙为国五,其他省保8处,历代摩崖题刻460余处。

大伾山自古就有“河朔胜景”之誉,是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称呼随时代演变,最著名的就是“禹贡名山”之称;大伾山商周时,称黎山;西汉,黎阳山;东汉,刘秀封青坛山;明清至今,称东山。大伾山有石窟多处,其中后赵时依山雕凿的大石佛,高二十多米,佛足在地面下丈余,真乃奇观,“八丈佛爷七丈楼”极为生动形象。2001年6月,荣登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大伾山上道观佛寺建筑群众多,有始建于北魏的天宁寺,宋代的天齐庙、太平兴国寺、丰泽庙,元代的观音寺,明清的阳明书院、吕祖祠、禹王庙、张仙洞等。它们皆随山就势筑建。

国保碑对大石佛介绍

大伾山自然风光奇秀,踏足览胜者上启大禹、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唐太宗李世民,下至建安七子之一刘桢,唐代骆宾王、王维、洪经纶、岑参、贾岛、杨巨源,宋代范成大,明代王阳明、王越、卢楠、王铎、卢象升,清代程淓等。这些人中帝王将相有之,文人学士有之,登临览胜之余,吟诗作赋、挥笔题记,于是山上的摩崖碑刻有几百方之多,它们成为大伾山一道极具魅力的风景,有着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天宁寺座落于大伾山东山腰,始建于北魏(386—534年),以后历代曾数次重修。历史悠久。道光间建山门5间。

鱼和先生从浮丘山坐三轮电动车来到寺下头村,从这里开始大伾山游览。大伾山景区东门的售票人员和龙洞内、观音洞内的看护人员给鱼和先生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龙洞内的小伙子专业、热心,和他聊天极其愉悦。

元代以前天宁寺名大伾山寺,座西向东。明代始称天宁寺,改为座北向南。清道光年间又改回。现有殿宇30余间。

天宁寺今布局为东西南北相交的“十字”形。东为正门,南为地藏殿,北为天藏殿。中院南北为厅,西为藏经阁。

五代后周时期显德六年的《大伾山寺之记》即《黎阳大伾山寺准敕不停废记》碑

天宁寺内这通五代后周时期显德六年的《大伾山寺之记》即《黎阳大伾山寺准敕不停废记》碑,极为珍贵。周世宗于显德二年开始灭佛, 立此碑看似矛盾。碑文中有“今皇帝君临区宇,子视黎元。虑一夫不耕,天下有馁者;一妇不织,天下有寒者。向乃颁行天命条贯,僧居有敕额者存,无敕额者废,非轻释氏,用诫游民。”内容,由此可见, 周世宗灭佛,是出于政治和经济的双重考量。

五代后周时期显德六年的《大伾山寺之记》即《黎阳大伾山寺准敕不停废记》碑细部

大雄殿居中,硬山顶,面阔三间,前有月台,殿内塑三世佛坐像,又称“三佛殿”。 殿后为水陆阁,今废不存。

天宁寺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为浚县品位极高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浚县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群。系河南省保。

天宁寺东侧有钟楼,为于高近二米的高台之上。内悬明景泰四年(1453年)铸铁钟,重达1500余斤,钟身铸铭文。

藏经阁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2丈,分两层,宏伟壮观。 穿过藏经阁,是大佛楼。

藏经阁一侧前廊南北壁上的碑刻。资料上说:藏经阁内原存藏经6053卷,1949年移交平原省,现存新乡市博物馆。

大佛楼是东西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物,高7丈许,倚崖而建,与崖顶齐。内凿倚坐摩崖石佛,高8丈许。

明末张肯堂修《浚县志》载:石勒以佛图澄之言,崖石为佛像,高寻丈,以镇河。拓跋魏覆以重阁,元末毁于兵。

今存佛楼为明正统十年(1445年)重建,后代屡有重修。

佛楼左侧

佛楼右侧

明弘治年间癸亥岁(弘治16年)大名府关中韩福题诗

乾隆四十年题诗

大伾山摩崖石刻重要碑刻都被玻璃罩罩着,拍摄起来很难。

王守仁弘治十二年写的大伾山诗

明弘治年间癸亥岁(弘治16年)戌守静题诗

北宋宣和七年题记

丰泽庙,又名康显侯祠,国五。位于大伾山东山腰龙洞前,始建年代已无从可考。 龙洞又名"西阳明洞",在丰泽庙内

丰泽庙建筑新近修缮过,龙洞内浮雕龙雕刻年代有争议,根据丰泽庙内现存碑刻,及龙洞周边的题刻,鱼认为宋代始雕刻可能性最大,当然随后历代不断完善,才使得五龙盘踞更加灵动。

丰泽庙坐西向东,庙前有月台,依山崖而建,前歇山后悬山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1间。 “龙洞”匾集苏眉山字。

有碑可考修葺:元至正十年、明宣德十年、崇祯十年、清康熙十一年两次、光绪二十年、民国三十年,2001年。

丰泽庙内石壁上有三个天然洞穴,上洞较大,下洞小。洞穴四周雕刻蟠龙五条,故名'龙洞",蟠龙形象生动。

庙内碑碣很多,宋乾德五年(1051),"西阳明洞记",载龙洞叱云事。

"康显侯告"碑刻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记宋徽宗敕封龙洞为康显侯事。2001年,该碑和龙洞壁雕同入列国五。

"龙洞叱祥云"是黎阳八景之一。

北宋宣和年间康显侯诰碑。上刻尚书郎祈雨有应、上书请封的记文及宋徽宗封龙洞为康显侯敕文。

丰泽庙紧贴着岩壁

太平兴国寺位于大伾山东半山腰。 始建于五代时期,重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寺院坐西向东。

太平兴国寺有山门、大雄殿、观音洞、朝阳洞等。主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修。

大殿北有观音洞,凿于1914年,洞内供观音,前有拜殿三间。

朝阳洞,位于观音洞北。凿于明代,因洞朝阳得名。洞深四米多,是大伾山上最大的凿洞。

大伾山观音寺,古称观音岩、观音洞、又名娃娃庙,位于大伾山北腰。

观音寺座南面北,院内古柏参天。入山门正前方为观音洞,东西有廊房,东廊房为圆通殿,西廊房为睡观音殿。

“观音岩”依岩建拜殿三间,卷棚顶、小巧别致,俗称娃娃殿,系元至治三年浚州知州刘友谅于此求子有应而建。

观音洞内线刻观音像

元至元六年真言题刻(右上),元统年(1333年——1335年)奉训大夫濬州(即浚州)知州张铉施题刻(右下)

甲申年(即2004年)立《重修观音岩寺记》碑

太极仙境是大伾山吕仙祠的后园部分。太极仙境围绕山顶布局展开。图片中最高建筑为八卦楼。

太极仙境入口,也是吕仙祠的出口。太极仙境区域主要建筑为万仙阁和八卦楼。

太极宫,也叫“八卦楼”。八角攒尖楼阁式建筑,建于康熙十六年,通高33米,三层、八面,按八卦方位排列。

太极宫楼门开向乾方,八卦中的乾方位是西北方。太极宫门为券门,门额上刻“众妙之门”四个字。

刘德新,浚县知县 ,辽宁开原县人,康熙八年就任,中途去淇县任知县,康熙十四年又人浚县知县,前后任期八年

清嘉庆《浚县志·循政记》载,刘德新"性清静,好黄老术,政暇辄披道士服"。刘德新在浚县任知县时,造县署,修县志,广施惠政,为民所爱戴。今天浚县大伾山的清代建筑群多为刘德新所建。刘德新,字裕公,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功勋卓著,德新科举不第,以父功为荫生。(摘自360百科)

在阁上眺望浚县古城

万仙阁

万仙阁是道教文化和泥塑艺术的宝库。阁分两层,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出檐,方石柱,柱上阴刻对联:浩浩天枢八洞主,巍巍汉将大罗仙。内墙壁及梁、檩、椽、柱上都是泥塑,大大小小目视成千上万身。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玉皇大帝、东王公、西王母、南极仙翁,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二十八星宿诸神斗法、万仙破阵。不一而足。

在万仙阁拍八卦楼

由此石坊门北行下山去吕祖祠。

刘德新题《纯阳洞天》

吕祖洞为大伾山吕祖祠前观的最后一座殿堂乾元殿内。在大伾山西侧。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

吕祖祠整个建筑座东向西,从山腰直达山顶。

吕祖祠为清康熙十五年由浚县县令刘德新建。洞内壁刻很,刘德新题占绝大部分。

乾元殿紧依山崖,崖壁凿吕祖洞,洞口券门,阴刻“吕祖洞”三字。

乾元殿正南为八卦楼。在这个方位看吕祖祠、八卦楼以及万仙阁浑然一体,是对道教颇有自得的刘德新精心设计。

清人摹写的王阳明弘治十二年写的大伾山诗。

云峰亭和云峰亭下的“浴鹤池”。

云峰亭联是刘德新的好友,书法家程淓写,上联:唐进士,清父母,同有仙风道骨。下联:大伾山,卫源水,何殊海市蜃楼。

吕祖祠山门

吕祖祠山门北有石桥,桥下为八卦池。吕祖祠东西边墙为花墙。

吕祖祠,河南省保。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依山就势,层叠上升,有借景造势的园林风格,是大伾山古建精品。

霞隐山庄,又称阳明书院、瀛州道院,位于大伾山的吕祖洞南。山门横额“霞隐山庄”,系民国三年萧亮飞手书。

明弘治十二年,王阳明送本地名臣王越的灵柩来浚县安葬,期间在大伾山讲学,由于听者众,故建书院以课诸生。

一入山门见石坊一座,小巧玲珑,保存完好。坊额迎面书“引人入胜”。

另一面写“到此心清” ,有对联:“瘦黄穿石窍,古蔓绕松身”

院内有精雕门楼一座

大伾山以大佛和摩岩石刻最为有名,而摩岩石刻最为集中的地方就在这霞隐山庄的西崖壁上。

霞隐山庄内有山路可直通吕仙祠内的太极宫,也是大伾山最高处的建筑。

张仙洞位于霞隐山庄通往太极宫的路上,还是刘德新主持修建,因为里面“住着”张三丰的睡像而得名。

当地人称其为“睡爷爷”,据说身上哪不舒服,用手摸摸“睡爷爷”相应的部位就会立马好,抚摸时要念念有词。

“紫泉别墅”,即刘公庙,位于吕祖祠北。浚县县令刘德新寝居之所,供奉无世老母等,大伾山另一道教圣地。

恩荣坊系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自卫贤镇卫贤集大街迁至大伾山百猴路中段。

大伾山恩荣坊的主人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工部主事孟楠,孟家一门三位进士,万历皇帝敕建恩荣坊,建造的时候为“牌坊摞牌坊”,也就是在这座牌坊的上面,以前还摞着一座小的牌坊,重坊相叠、结构独特。可惜毁于文革。现在我们看到的恩荣坊为三间四柱五楼式、青石建筑。

恩荣坊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工部主事孟楠建。是一座极为精致的“四柱三间五楼”式石质结构牌坊。

恩荣坊中间一楼的正脊上又起一坊(“文革”中毁掉),重坊相叠,造型奇特。坊柱上有5楼,均为歇山顶,

恩荣坊中间一楼檐下雕一竖匾,上刻“恩荣”二字。竖匾以下共有7道枋:一“二龙戏珠”。二“龙章宠锡”。

三“八仙庆寿”。四“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含霓”。五“竹林七贤”图。

六“赐进士第承德郎工部主事孟楠”,并刻题记。最下一道枋上雕一面画,人物、树木、花草均为立体透雕。

最下一道枋上雕一面画共16人,有骑士、仪仗、随从,空中有仙人护佑,前有一城门,门内有一人掩身张望。

天齐庙位于大伾山南山腰。天齐庙又名东岳庙,座北向南,为祭东岳大帝黄飞虎而建。前有登山阶道,古柏相夹,壮美清幽。

大伾山天齐庙,1991年重修,其中庙前的两根滚龙飞云石柱是原殿之物,雕刻精美,是整个庙宇的灵魂。

天齐庙始建年代失考,现存金明昌五年(1194年)及元至顺四年(1333年)两通重修天齐庙碑。现有硬山顶山门三间,高出广场1.2米,内塑黄明、周纪、吴谦、龙环四将军像。东西两廊各五间,硬山顶、灰板瓦。内塑十殿阎罗帝君。正殿三间,建于二级平台上,每级高1.5米。内供东岳大帝黄飞虎塑像。殿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天齐庙历史上几次毁于火灾,最后一次是1987年的一场大火。

门前二滚龙飞云石柱,系元代遗物,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呼之欲出,艺术价值很高

百猴路是大伾山景区正门上山必经之路,因路两旁青石栏板和望柱头均雕有形态各异的猴子,得名。1986年创建。

百猴路自山门至大伾山广场,长195米,宽5米。7级,162个台阶。水泥路面,青石栏杆。254根望柱和250块栏板上雕刻有神态各异的石猴1864只,系浚县著名民间艺人张希和(人称“泥猴张”)设计。

大伾山广场对面的崖壁上榜书“大伾山”,为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军中第一笔”的书法家李铎先生题写。

感谢来访,顺致夏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