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欧中世纪社会中,王权与宗教关系密切,国王不仅是世俗统治者,也常被赋予神圣色彩。
九世纪中期的西法兰克王国,就发生了国王争夺"神圣王权"以获得合法统治地位的剧烈斗争。
公元843年,弗兰克王国根据凡尔登条约被分裂为东西两个王国。
西法兰克王国由路易德佩统治,版图包括今日法国、西班牙北部等地区。
但查理王朝在经历内乱和外族入侵后,势力日衰,路易德佩亦无权无势,难以正常行使王权。
838年,路易德佩逝世,其三子按遗嘱均分王国,形成三股王权对峙局面。
期间宗教势力开始介入内政,企图操纵王权。
859年,查理二世成为西法兰克王国最后的合法统治者,标志着血统王朝的终结。
查理二世逝世后,混乱局面进一步恶化。
世俗和宗教势力开始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剧烈对峙,为保住既得利益,双方都企图扶植亲信登基。
在875年,路易二世最终获胜,但教会方早已意识到,要想确立王权合法性,必须借助宗教仪式赋予国王"神圣性"。
于是,876年1月,兰斯主教共同会议邀请查理大帝远房亲属查理二世参加加冕仪式,正式册封他为西法兰克国王。
这一加冕仪式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它为新兴王朝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另一方面,教会获得较大权力,可以借此影响王室人事。
无疑,王权神圣性正在渐趋高涨,预示着日后将与教会力量纠缠不清。
876年加冕后,国王查理二世开始利用教会力量巩固王权地位。
他先是在878年重新加冕并受洗,以期确保已获"神圣"地位。
之后,他与主教多次举行共同会议,制定政策并指挥军队,可见世俗王权与宗教力量已融合无间。
但另一方面,教会也利用这股浓厚宗教色彩干预内政。
比如881年,兰斯教会就否决了国王任命宗教首领的决定。
处于被动的查理二世只好重新遴选。
直至887年底,王权与教会的矛盾愈演愈烈。
查理二世加冕11年后,因迫于压力,不得不退位。
此后,西法兰克王国陷入无主状态,世俗王权与宗教权威的对峙将再起高潮。
888年1月,法国西北部贵族在热那亚集会,推选了查理三世登基,并邀请教皇亲临主持加冕。
教皇虽未出席,但授权主教代行加冕仪式。
这一加冕仪式标志着西法兰克王室与罗马教廷的默契达到了顶峰,为查理三世王朝赋予了极高神圣地位。
而教会方也借此获得了极大权力,成为制衡世俗王权的主要力量。
事实上,从此教会势力介入政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同年10月,为凸显王权神圣性,查理三世在兰斯主教陪同下,专程到旧都重摆加冕仪式。
而在893年,查理三世又身穿祭服,重温洗礼,接受教会"神圣加持",期望从中获得合法性认同。
可见,尽管查理三世已获加冕认证,但为了巩固王权,他仍不遗余力地强调自身"神圣性",这是当时所有国王必须经历的过程。
通过与宗教仪式的不断融合,国王权威才能获得最终确立。
与此同时,教会方也为自身谋取更大利益。
898年,教皇遣使前来责令查理三世推行亲教会政策,否则就解除其王位。
查理三世无可奈何,只好重新妥协。
由此可见,双方博弈已然白热化,世俗王权受制于宗教力量,而后者也借机扩大权力,形成相互依存的微妙关系。
总的来看,九世纪晚期的西法兰克王国,正处在王权"神圣化"的关键时期。
为获取合法统治地位,国王们不得不向教会低头,接受加冕等宗教仪式,从而获得"神圣王权"的认可。
但教会借机也扩张权力,与世俗王权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
这种王权与神权的纠葛,成为中世纪西欧政治的一大特色。
进入10世纪,西法兰克王国的王权之争并未就此结束。
910年,卡洛林王朝国王查理三世被罢黜,新王罗伯特继位。
教会借机再次介入,要求罗伯特必须接受教皇加冕,才能获得王位合法性。
923年,罗马教皇亲自主持加冕仪式,罗伯特获得了神圣王权。
不过,教会势力也进一步壮大,兰斯主教甚至被任命为宰相,从而可以直接参与决策。
936年,罗伯特逝世,儿子路易四世继位。
但由于未经教皇加冕,其王位合法性就受到质疑。
为此,路易四世不得不先后三次接受加冕,并屈服于教会条件,才最终获得神圣王权认证。
954年,卡罗林王朝在西法兰克土地上覆灭。
取而代之的是卡佩王朝国王,他在960年获得了教皇约翰十二世的正式加冕。
从此,神圣王权在西法兰克地区得到了永久确立。
经过上百年的角力,世俗王权和教会势力最终达成了一种微妙均衡。
一方面,王权神圣性获得了教会认可,国王的统治地位也因此获得合法性;但另一方面,教会则借机扩大权力,进而在王国事务上拥有一席之地。
在形式上,神圣王权一般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才能获得最终确立:
1.教会推举
由主教会议或教皇推举出国王人选,这是首要前提条件。
912年,教皇就支持查理四世当选西法兰克国王。
2.主教加冕
国王候选人必须由主教主持加冕仪式,这是赋予其"神圣性"的关键环节。
比如898年,查理三世就被主教亲自加冕。
3.宗教洗礼
加冕前后,国王还需获得宗教洗礼重生,以示已获"神圣恩惠"。
查理三世曾数次身穿祭服,重温洗礼仪式。
4.教廷认证
最后,教皇将为新科国王发放"权力证书",予以正式认证。
990年,法国国王罗伯特二世就获得了教皇认证。
经过上述层层仪式,新王即可正式登基行使神圣王权。
而教会也将借机介入政事,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国政。
总的来说,宗教力量与世俗王权将相互制衡,直至15世纪文艺复兴后教会地位式微。
作为西欧中世纪王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圣性"固然给国王带来了无上荣誉,但其现实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概而言之,神圣王权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影响:
1.强化国王权威
神圣性使国王获得了超自然的神力加持,极大强化了其统治地位和发号施令的权威性。
臣民很难对此产生质疑,只能绝对服从。
2.巩固中央集权
中世纪社会分权状况严重,国王经常受制于地方世家大族。
而神圣王权则赋予了国王最高权力,使其可以快速镇压反对势力,稳固中央集权统治。
3.提供征服借口
神圣权力往往伴随着上天所赐的神圣使命,如保护教会、消灭异教徒等。
因此国王极易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扩展领土版图。
4.统一民心民力
神圣王权往往意味着民众的忠诚。
因此无论征战经济建设,国王都能获得臣民的英勇奉献,汇聚民心民力向目标进发。
5.加强王朝纽带
通过神圣王权的世袭传承,新科国王可以自然继承前任神圣权力,增强王朝统治合法性,巩固宗室纽带。
这一制度使王权能世袭不坠。
6.影响教会事务
虽然神圣权力来源于教会,但拥有了它,国王也可以借此影响教会事务,如任免高级主教、劫教会财富等。
因此教会一直企图主导神权。
可见,在中世纪社会,神圣王权是维系世俗王权的根本保证,也是国王手中的利器。
虽然教会为了私利而主导仪式,但神圣性对于国王执政实在重要无比。
两股势力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制约,直至文艺复兴后随着人性主义思潮兴起,教会才式微失权。
综上所述,在九世纪后期的西法兰克王国,世俗王权为了获得合法统治地位,与教会力量围绕"神圣王权"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
双方通过加冕、加持等宗教仪式,将王权神圣化,并最终达成微妙均衡。
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借机扩大权力,成为制衡世俗王权的主要力量。
而国王则通过"神圣性"巩固统治地位,并从中获得征服野心、维系王朝等现实利益。
因此,"神圣王权"成为中世纪西欧一大特色制度,影响也延续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