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地藏在山洞之中静修,几乎不再出山。可是,小怜生往山外跑得却越来越勤了。
他或到闵公家找闵清玩耍,或回池州爷爷家长住,连师父特地教给他的诵经功课,也完成得浮皮潦草。他实在不明白,同一部经文,看一两遍就是了,为什么还要一遍遍地反复念诵呢?
释地藏明白,每一个人历生历劫积累的业习不同,机缘不同,心思也就不同,道法也各异。所以,他并不强求怜生,让他自由去留。
的确,入山十多年来,怜生已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了,正是活力旺盛的时候,在荒无人迹的山中,他倍感寂寞,就常常择时下山。最主要的是,自从找到了爷爷奶奶,他这个孤儿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爷爷、奶奶、姑姑、姑夫为了弥补他失去的父母之爱,对他格外娇惯、分外爱怜,使得他的少年心性悄然改变,向道之心越来越淡薄。
入冬之前,怜生又回了池州一趟。这次回山之后,他愈发显得心事重重,夜里也翻来覆去睡不着。
当山里下了第一场小雪之后,马上就要大雪封山了,他终于向师父道出了埋藏已久的心事:思念爷爷奶奶,想还俗回家。
怜生磕磕绊绊、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我爷爷奶奶说,我是我们李家仅存的一根独苗,若是我不回去,我们李家的血脉就断了,今后,祖坟荒芜,爷爷奶奶死后,连个上坟烧纸的人都没有……”
两行泪水从怜生眼中流了出来,怜生哽咽着说:“所以、所以他们让我还俗,将来成家立业,也好延续李家香火。”
按照中国的世俗习惯,老人们的想法有他们的道理,释地藏平静地说。
“可是”,怜生又说出了自己最大的担心,“可是,师父,我半路还俗,是不是有很大的罪过?”
释地藏说:“当初,我受你母亲临终前托付,答应将你送到爷爷家,后来因一时未能找到你爷爷,你才长期跟随在我身边。因为不曾得到你家大人的同意,所以我一直没有正式收你为徒。也就是说,你尚未剃度为沙弥,更没有受戒,只是个童行、少年行者,不存在还俗不还俗的问题。”
怜生长长吐了一口气,悬在他心里最大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释地藏又补充说:“再说,佛教出家人归俗,古来有之,且原因是多方面的。”
佛陀的教诫甚深、甚难,学佛修行更是难上加难。《宝积经》记载:有几个比丘说,我们不能精进修行,白白浪费信众的布施,请求还俗,文殊菩萨称赞说,出家人若不修行,就没有资格享用信众布施的财物,不如还俗自食其力。
所以,依据佛教戒律,僧尼可以自由舍戒还俗。而且,男子一生可以七次出家。当然,受过具足戒的比丘尼,自愿还俗后,则不得再度出家。
释地藏一边为怜生收拾行李,一边说:“怜生,你就算回了家,也不要忘记所有施主的恩情,要从事正当的职业,不要违反五戒,你能记住五戒的内容吗?”
“能。”怜生说,“师父,您放心,我毕竟是您养活大的,我就算不能随您修学佛法,也一定会做一个合格的在家居士。”
“那就好。”释地藏想了想,又说,“你千万别忘了经常为你的父母诵经。”
怜生的东西很简单,不一会就收拾完了,释地藏要亲自送他下山。可是,临出山洞,怜生却又不想走了。
他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扑通跪下,抱住师父的腿哭喊道:“师父,我若是走了,山里就剩下您一个人啦!师父,我不忍心扔下您一个人。师父,您越来越老了,万一要是有个病病灾灾,身边连一个人都没有,连一口凉水都喝不上……师父,原谅我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我不走了,就是打我,我也不走啦!”
释地藏心中不禁也有一些酸楚,泪水默默流了下来。
他知道,这是怜生临别前的感情冲动,所以爱抚着他的头顶安慰说:“你这孩子,既然已经答应了爷爷奶奶,如何又变卦了呢?再说,入山这么多年来,你见我害过病吗?你放心,我能照顾好自己。”
好说歹说,怜生才抽泣着站了起来。为了不让师父劳累,他坚持不让释地藏送他到山下,就在东崖转角的地方依依惜别。
怜生一步一回头,一步一落泪,好不容易才挪到了山谷里。丛林稠密,他看不见师父的身影了。但他知道,师父一定会久久地、久久地伫立在山崖边,直到他走出山谷,走出九子山……
果然,他走出山谷的时候,听到了师父的吟诵声。那声音情真意切,字字饱含挚爱,句句催人泪下:
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