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祖先究竟来自何处?是秦始皇时期的徐福所率领的三千童男女东渡的后人吗?考古学研究证明了日本土地上最早的居民是绳文人,但他们并非是如今日本人的祖先。从中国和朝鲜渡海而来的弥生人才是日本人生物学意义上的祖先。在经历了较为原始的弥生时代后,日本人进入了古坟时代和飞鸟时代。在圣德太子推行的改革以及中国隋唐两朝文化的影响下,日本逐渐形成了由天皇来统治土地和人民的中央集权形式。
日本的祖先究竟来自何处?是秦始皇时期的徐福所率领的三千童男女东渡的后人吗?考古学研究证明了日本土地上最早的居民是绳文人,但他们并非是如今日本人的祖先。从中国和朝鲜渡海而来的弥生人才是日本人生物学意义上的祖先。在经历了较为原始的弥生时代后,日本人进入了古坟时代和飞鸟时代。在圣德太子推行的改革以及中国隋唐两朝文化的影响下,日本逐渐形成了由天皇来统治土地和人民的中央集权形式。
东方一直是地球上的一个神秘方位,在西方人的眼中有着独特的魅力。每一个古老的文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传说。日本是东亚的唯一岛国,全部的国土都被大海所包围,无法和亚洲诸国进行陆路的交流。这样的天然屏障,给予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神话故事。
在日本的神话中,原来的世界是一个混沌,不分天地也不分阴阳。后来,世界中较轻的部分慢慢上浮成为天,较重的部分则慢慢下沉成为地,天地才初现。有了天地之后,就有了一个主宰天地的大神,叫做天之御中主神。之后神开始慢慢变多,这些神居住在天堂之中,在日本神话中被称为高天原。他们都是未婚且无性别的独神,而且不管世事,直到出现了男神伊邪那岐命和女神伊邪那美命。
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从高天原来到了位于这个世界的一座天浮桥上,将一支矛插入桥下的水中来回搅动,当再一次提起矛的时候,从矛尖上滴下了一个水滴,这个水滴就凝固成了一座岛屿。
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来到了这岛屿,修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宫殿并居住于此。不知道过了多久,两人都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熟。但是伊邪那美命的身体上有一个位置还没有长合,而伊邪那岐命的身体上却多长出了一个部分。于是两人彼此商量相互结合来生育国土。于是这两个神一个自右向左,另一个自左向右绕着宫殿柱子走过去,到了中点的位置彼此相遇,便算结为了夫妻。
当两神相遇时,女神先说道:“好一位英俊的男子!”男神答道:“好一位美丽的女子!”结婚仪式就结束了。不久之后他们就产下了一子,但这孩子根本不像他们的形貌,而是一只丑陋的水蛭。他们抛弃了这个怪物之后又产下了一子,但依旧是个怪物。两神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只好去找天神帮助。天神在占卜后告诉他们,这是由于他们在结婚的时候作为女子的伊邪那美命先说话,这样不吉利,需要重新来一遍。
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用矛尖上的水滴来制作岛屿;《天瓊を以て滄海を探るの図》小林永濯·明治时期
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回到了自己的宫殿中,照以前的方法又重新绕柱走了一遍。不过这次在两神相遇时,伊邪那岐命首先说道:“好一位美丽的女子!”紧接着伊邪那美命才说道:“好一位英俊的男子!”在重新举行了婚礼之后,两神顺利产下了八个大岛,分别是淡路岛、伊豫岛(如今日本的四国)、隐岐岛、筑紫岛(如今日本的九州)、伊伎岛、对马岛、佐渡岛和大倭丰秋津岛(如今日本的本州)。之后两神又生下了四个小岛,一共组成了十四个岛。所有的这些岛屿被称作苇原中国。于是这个世界就分成了三个部分:天上的高天原、人世界的苇原中国以及处于地下的黄泉国。
生完了岛屿之后,两神又生下了这个世间的第三代神,包括了河神、农业神等,一共三十五个。在生第三十五个火神的时候,伊邪那美命不幸被火神烧伤而死。伊邪那岐命看到自己的爱妻死去,悲痛万分,一气之下*死了自己的孩子火神,随后追随爱妻去了位于地下的黄泉国。死去的火神的尸体又变成了山神、雨神等八个神。
来到了黄泉国的伊邪那岐命终于找到了伊邪那美命,悲伤地说:“我们所创造的国家还没有...
伊邪那岐命等了好久,还不见伊邪那美命出来,渐渐地,他开始变得不耐烦起来。他把自己头上戴着的多齿木梳拿了下来,把其中的一根木齿折断后点燃当做火把,从黄泉国的大门向内窥视。这一看简直把他吓得半死,他看见里面的伊邪那美命根本不是自己曾经认识的模样。现在的她全身上下都已经腐烂,并且长满了蛆虫。
看到曾经美丽的妻子已经变成了这副模样,伊邪那岐命拔腿就跑。伊邪那美命也因为丈夫的不守约定恼羞成怒,就派黄泉国的女鬼去追*伊邪那岐命。前来追*的女鬼被伊邪那岐命用计击破后,伊邪那美命自己化身成八雷神,率领黄泉国的魔军亲自前来追*。伊邪那岐命逃呀逃呀,终于逃到了黄泉国和苇原中国的交界处比良坂,并在比良坂的路中间放了一块巨大的石头来阻挡伊邪那美命的脚步。
回到了苇原中国的伊邪那岐命觉得自己身上沾满了黄泉国的污秽,打算进行祓禊仪式来去掉这些污秽之气。他来到了筑紫岛的入海口处,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把首饰也一件件摘去,裸着身子走进了海水中。这些衣服和首饰随后变成了十二个不同的神。被伊邪那岐命所洗落的污秽也变成了四位神。他在水底、水中和水面洗刷身体的时候,又各生成了两位神。最后当他洗干净了身体,用清水洗左眼时生成了天照大神,洗右眼时生成了月亮神,洗鼻孔时生成了守护大海的须佐之男。最后生成的这三个神是伊邪那岐命最喜欢的孩子,就这样,伊邪那岐命将昼国、夜国和大海分别交由这三个孩子治理。
天照大神画像;《天岩戸神話の天照大御神》春斎年昌·明治20年
没过多长时间,须佐之男和天照大神之间闹出了矛盾。须佐之男先是跑到了天上给姐姐天照大神捣乱,气得天照大神把须佐之男打得满地找牙。须佐之男只好回到地上*死了神兽八岐大蛇,并从它的腹部取得了神器草薙剑献给了天照大神,才获得原谅。
这次的冲突虽然以须佐之男的赔罪而化解,但却种下了之后一场大战的种子。
须佐之男有一个孙子,叫做苇原丑男,他是统治本州西部出云国的大国主。在他的统治下出云国变得繁荣昌盛。但是这却让生活在天上的天照大神产生了妒忌,派了一堆神下来进攻出云国。苇原丑男抵挡不住,只好把国土献给了天界。占领了出云国后,天界并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向东扩张着领土,一直把所有的日本列岛都囊括在了自己的掌控之中。
一切平定后,天照大神从天界派了一个人下来统治这块土地,这个人就是神武天皇,也就是初代天皇。在传说中他建立了最早的大和王权,是日本开国之祖。
关于神武天皇的身世记录在《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两本书中。神武天皇的名字叫做神日本磐余彦, 他是鸬鹚草葺不合命与玉依姬所生的五个孩子中的一个。而鸬鹚草葺不合命则是彦火火出见尊和海神之女丰玉姬的儿子。彦火火出见尊则是琼琼杵尊与木花开耶姬所生的儿子,他也是天照大神的孙子。
在传说中,神武天皇在公元前660年开国,卸任于公元前585年,在位76年。不过这一段历史仅仅出现在神话之中,人们无法确认真实历史中是否真的存在过神武天皇。在史学界的主流意见中,神武天皇被认为是一个架空的天皇。
神武天皇除了被认为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史学界还有着另一种非主流的观点,认为神武天皇就是秦朝时被秦始皇派遣去海上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方士徐福。民国时期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卫挺生在所著的《神武天皇开国考》中认定神武天皇就是徐福,他和数千个童男童女随从到达日本之后未返回秦朝,更成为后来的神武天皇。如今在日本境内的徐福墓有数十座,均是附会这一说法而假立的。徐福上书秦始皇请求去海上寻求长生不老药是在公元前219年,但神武天皇则是在公元前585年把皇位传给了绥靖天皇。两人之间有着约四百年的差距,不过这约四百年的差距也有着一种可能,那就是日本的神话刻意把神武天皇的在位时间提前了。这一种假设的主要证据在于由第2代天皇绥靖天皇到第8代天皇开化天皇,历史上只有诞生、即位,以及建宫、立后等记载,没有治绩纪录,在日本历史上称作阙史八代。其中从第5代天皇到第8代天皇都超乎寻常的长寿,每人的年龄都超过110岁,其中第6代天皇孝安天皇竟然享寿136岁。所以有人认为这是古人为了填补神武天皇至崇神天皇之间的时间,满足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开国的说法,才会出现这般不自然的长寿。不过认为徐福为神武天皇的这种观点并不是从古就有的,在历史上率先提出该观点的是中国清代同治年间驻日公使馆一等*官黄遵宪。至今,这一观点从未在历史学界成为过主流。
对于过去的研究,除了神话和历史,还有着一个更为理性的角度,那就是考古。在考古学上日本所处的第一个时期是日本旧石器时代,开始于人类移居日本。这一时期大约是在一万六千年前,那时候由于冰期的关系,整个大陆都被巨大的冰河所覆盖。据研究,当时日本的气温要比如今平均低7摄氏度,相当于现在西伯利亚的环境。由于冰川冻结,海水减少,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要低超过100米。日本地理上与亚洲大陆可能相连,即使不相连,对马海峡也要比如今窄许多。但到了距今约一万年前,第四纪冰期结束,气候回暖,海平面上升,日本渐渐脱离了亚洲大陆,成为现在这样的列岛。在这一地区生活的人也被亚洲大陆所隔离,成为日本最早的住民。
在旧石器时代,日本人的主要食物是猛犸象和大角鹿等如今已经灭绝了的大型动物。那时的日本人把磨尖了的石头绑在骨器或木棒的前端作为枪或者矛来使用,过着一边狩猎一边迁徙的游猎生活。如今在长野县北部的野尻湖考古发现了猛犸象和大角鹿的头骨和角,测定后认为距今5万到3万年前。由于这些化石的发现,野尻湖被认为是旧石器时代日本人的狩猎场所。
让日本人从石器时代进入绳文时代的最大推手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是因为冰期的结束导致的气候变暖。由于气温的上升,日本海的面积大大增加,加上洋流的变化给日本带来了暖流,大大改变了日本地区的环境。在日本海一侧和太平洋一侧,冬季的雨水都开始增加。这让整个日本的环境变得温暖而湿润,慢慢地形成了和如今的日本很像的森林地貌。由于气候的变化,人们的食物不再是猛犸象、大角鹿这类大型的动物,转而变成了一些中型的动物,比如野猪、鹿和鸟类。这些中型动物较之大型动物来说要灵敏得多,于是绳文时代的日本人发明了另一种工具:弓箭。随着日本土地上森林面积的增加,其他的一些食物开始丰富了起来,比如栗子、橡子、蘑菇和蕨菜。
同时由于气候变暖,绳文时代的海平面要比如今的海平面更高,比如如今日本关东地区的一部分低洼地带在绳文时代都被海水覆盖着,在历史上被称作“绳文海进”。考古学家在靠近海的区域发现了绳文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水子贝冢,也就是由丢弃的贝壳和食物碎屑所形成的小堆,从而推测当时的日本人为了捕捞海产选择了沿海而居,形成了村落。
这时的日本人已经不需要追随猎物辗转生存,可以长期定居一地。在1992年,青森市政府打算在市郊建一个棒球场,当测量队队员在考察这块面积约5公顷的土地时,偶然发现了地表下仅几米处的无数文物。他们请来专家用碳测时法做了鉴定,这些文物已有约5500年历史。随着越来越多的文物出土,这个被称作青森三内丸山遗址的区域成为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绳文时代村落。遗址的迹象表明,这里的人类已持续居住了超过1500年,还有着广泛的交易活动。
绳文时代中期的陶器,出土于长七谷地贝冢
绳文时代中期的陶器,出土于三内丸山遗迹
到了绳文时代,日本不仅仅从粗劣的打制石器时代进入了磨制石器时代,而且还出现了陶器。绳文陶器可以算得上是绳文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器物。陶器的诞生和绳文人的生活方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那时的日本人来说,陶器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当做锅来用。这些绳文陶器都被制作成了细细长长类似花瓶的形状,这种形状的器物非常适合用侧面来吸收篝火所产生的热量。在绳文时代,除了狩猎得来的肉类,蘑菇、野菜和海藻之类的食物也已经成了常用的食材。绳文人在由海藻熬制的汤中放入植物性和动物性的食材,经过简单的熬煮之后就能去除植物性食材中原本的涩味,让食物变得更加美味。在那个时代,盐也已经被广泛地用于食物的调味。烹煮好的食物被盛在陶器之中,一大锅端进当时用于居住而建造的竖穴里,大家一起进食。所以有一种说法是,如今日本人所吃的火锅,是源于远古时期绳文人的烹调习惯。
无论绳文时代的陶器和火锅有没有关系,陶器的诞生大大改变了当时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有了陶器,人们开始有了煮食这一种新的烹饪方法,能够利用蒸煮来去除一些食材的毒素和苦涩,大大增加了可食用食材的范围。陶器还能够用来存储东西和运送物品。或许也是因为这些陶器,人们渐渐开始琢磨出了酿酒和腌制食物。
现代复原的绳文人所居住的竖穴
虽然我们现在对绳文时代的日本已经有了一些社会学上的了解,但是绳文人的起源在人类学中却一直悬而未决,这是因为学者在考古中发现,绳文人和之后的弥生人在形体特征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据日本遗传学家神泽秀明的研究,绳文人与大洋洲的巴布亚人与美拉尼西亚人在遗传因子上最为接近。也有学者通过牙齿人类学分析,认为绳文人是来自东南亚。不过无论哪一种说法,大家都认同现在的日本人并不是绳文时代日本人的直接后代。
在公元前300-公元300年左右,大批东亚大陆的移民从朝鲜半岛来到了日本,他们当中最多的就是古代中国人和朝鲜人。新移民把很大一部分的绳文人赶往了虾夷地(如今的北海道)和西南诸岛、琉球等地,以至于这些地方依旧传承和发展了与绳文时期类似的文化与人种。在日本本岛,新移民和剩下的绳文人之间产生了融合,使得日本进入了新的时代。
对于这种新文化的考古由于发现地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而被称为弥生文化。人类学家通过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发现,之前的绳文人身材低矮,面部宽阔,男性平均身高为155厘米,女性为144厘米。但在弥生时代的遗址中,人骨遗骸的平均身高为163厘米,他们的身材和骨骼特征与中国人和朝鲜人十分相似。所以在公元前300年到公元300年的这一段时间,日本本土的绳文人和从东亚迁徙的移民进行了一次巨大的融合,成了如今日本人人类学意义上的祖先。
绳文人模拟像
弥生人模拟像
稻作农业的传入使得绳文时代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稻作农业首先传入的地区在九州的北部,如今位于佐贺县唐津市的菜畑遗址,是日本最古老的水稻耕作遗迹。当时的弥生人用木板和木桩制作了水沟,让水能够灌溉到农田的每一处。在遗迹中还出土了火烧后碳化了的大米。
随着稻作农业一同来到日本的还有不同的农具,基本是木制和石制的锄和锹。当水稻成熟后,弥生人就用石刀将水稻收割,在脱壳后就可以食用了。不久之后,铁器也从东亚大陆传入了日本。由于使用铁器比使用石器的效率要高得多,稻作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与此同时,青铜器也随着铁器一并来到了日本,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不过和铁器不同,青铜器更多是被作为祭祀道具。随着粮食的产量开始渐渐变多,弥生人需要一个地方来储存粮食,于是除了自己住的竖穴之外,他们建造了可以用于储存粮食的干栏式建筑。由于耕种的需要,部落也从丘陵地带向平原地带发展。
绳文人接受稻作农业并不是因为自己被外来移民所胁迫,而是由于在绳文时代的后期,距今4000年左右,地球的温度又开始缓缓下降。虽然下降的平均温度不到2摄氏度,但是对于当时森林覆盖的日本来说,影响可是非常巨大的。树木的种子数量减少了许多,树木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原本还算食物充足的绳文人遭遇到了粮食危机。所以当时的日本人从移民那里学会了稻作农业以及使用金属器具,最终发展成了农耕社会。
农耕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就导致了国家的产生和战争的出现。当稻作农业的技术越来越精湛之后,人们就开始有了更多的剩余粮食。由于人有能力高低之分,在一个较为富足的农耕社会中就会出现贫富差距,进而产生不同的社会阶级。由于耕种在某些环节中是一种集体活动,以至于部落里开始有了指挥的头领。头领为了提高耕种的效率,渐渐开始制定一些规则,以至于开始对他人的行为有了实质的掌控。扩展耕地可以获得更多的粮食,在这一扩张过程中不同部落之间势必要进行针对水源和土地等资源的争夺,于是由头领带领的战争出现了。
如今位于鸟取县的青谷上寺遗迹就是一个公元前200多年的部落遗址。在这一遗址中发掘出了大约一百人的遗骸,人骨上还发现了刀伤和弓箭伤。部落之间的战争在分出胜负之后,战胜的部落就统治了战败的部落,于是渐渐在吞并中形成了最原始的“国”。
《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倭人条中对于邪马台国的记载
关于弥生时代的记载虽然未见于日本的史料,但却零星地散记在中国的史书中。日本的弥生时代,中国正处于秦汉王朝及三国时期。当时中国统称日本人为“倭人”。《后汉书》和《三国志》中都记载了东汉桓帝和灵帝统治时期,北九州地区三十余国之间互相攻伐的事件。《魏志》倭人条中还记载了公元247年,邪马台国与狗奴国之间发生的战争。西汉时期,北九州地区分为百余国,至东汉时期,只剩下三十余国,而到三国时,仅在邪马台国统辖下的竟有二十八国,敢于同邪马台国分庭抗礼的已寥寥无几。
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带领着邪马台国登上这一顶峰时期的人物竟是一名女性:女王卑弥呼。公元2世纪后半叶开始,日本的众多国家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冲突。直到3世纪初,一名叫做卑弥呼的女性被立为王,才终结了战乱。卑弥呼就是邪马台国的女王。根据中国的史书中记载,卑弥呼擅长咒术,有一千个仆人服侍她,一共统治着将近二十多个小国家。女王卑弥呼数次向魏国朝贡,被当时的魏国承认为倭人的王,并且被赐予了一百枚铜镜。在那个时代,镜子是非常贵重的器物,并且是权力的象征。根据记载,当时邪马台国的人和南亚百越地区的人很相似,穿着贯头衣、文身、光脚。全国分大人、下户、生口、奴婢四等。实行一夫多妻制,大人四五妇,下户二三妇。
卑弥呼在邪马台国统治了七十余年,终身未嫁。她在位的时候深受人民的爱戴,人民为了纪念她修起了规模庞大的陵墓,并且让数百名奴仆一起陪葬。不过在卑弥呼死后,邪马台国的统治力量开始动摇,国内一开始立了男王,但众人不服,以至于死了千人。后来又立同族的台与为女王,力图复兴。不过在公元266年之后,邪马台国就不再出现于中国的史书之中。
在弥生时代,除了历史中没有记录的阙史八代之外,还有着五位有史可考的天皇。其中第一位在史学上可考证的天皇是崇神天皇。他是阙史八代中最后一位开化天皇的次子,母亲是皇后伊香色迷命,19岁时被封为太子,在位60年。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关于他利用祭祀来平息瘟疫的故事。
在崇神天皇登基的第5年,国内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瘟疫,大半的民众都因此丧生。由于瘟疫的横行,有些民众也因此开始揭竿而起。崇神天皇十分神伤,他觉得是自己的德行不够,所以日夜反省,请罪于神明。在登基的第7年,崇神天皇眼看瘟疫还没有平息,于是下诏道:“昔日朕的皇祖,开国创立天下之宏大基业,往后历代的治世使之更加高伟,王朝之威日渐强盛,但不料,现今由朕来治理天下,却时常有灾害发生,恐怕是因为缺乏良好的政策吧?难道是朕得罪了神明吗?因此朕以烧裂龟甲之方法来占卜问神,好知道这一切的灾害究竟是为何发生。”崇神天皇来到神浅茅原,打算会晤八十万神明,并占卜问神。神明附身到了崇神天皇曾姑母的身体中说道:“天皇为何忧心国家无法治理呢?若是能尊敬地祭祀我,国家自当平安顺遂啊。”天皇听到后忙问:“那请问说这话的是哪一位神明呢?”神明回答道:“我是倭国城内所居之神,名为大物主神。”天皇回到自己的行宫之后当晚做梦梦见一个人,自称为大物主神,那人说道:“天皇不必为了治国之事而忧愁,国家无法顺利治理,是我的意思,若是以我的儿子大田田根子来祭祀我,则天下太平,而海外之国亦会自动归顺。”没多久,天皇又收到了三名臣子的上奏,说是做了一个一样的梦,崇神天皇一看梦的内容竟然和自己的一模一样。他不敢怠慢,立马昭告天下寻找那个叫做大田田根子的人,没过多久就真找到了这个人。崇神天皇亲自前去会见他,问道:“你的父亲是谁?”大田田根子回答说:“父亲是大物主神。”天皇大喜,遂用大田田根子来祭祀大物主神,肆虐了几年的瘟疫总算得到了平息,国内民变也渐渐消停,粮食开始丰收,人们的生活又恢复了安定。
崇神天皇驾崩之后传位于垂仁天皇,虽然垂仁天皇在位70年,活了140岁,但历史上关于他的记录却很少,只知道他废除了活人殉葬的习俗,改用以陶俑陪葬。在垂仁天皇在位期间,西方的文明史也跨过了公元0年的节点。
垂仁天皇驾崩后传位于景行天皇,他也是个长命的天皇,活了130岁,在位71年。同样的,关于景行天皇的事迹大多也语焉不详,在《日本书纪》中记载了他曾经率领着军队御驾亲征九州的筑紫国。在景行天皇时期,更加有名的故事反而来自天皇的小儿子:小碓尊。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小碓尊身材魁梧,能独自扛起一座鼎。而在《古事记》中,小碓尊的形象则要残暴许多,由于景行天皇要求他和哥哥大碓尊一起用餐,大碓尊却对此并不理会。一怒之下小碓尊趁着哥哥早上起床上厕所的时候抓住了他,随后用手折断了哥哥的脑袋和四肢,然后用草席裹住丢弃在路边。景行天皇知道后十分惊恐,便命令小碓尊离开皇宫,前去西方讨伐熊袭部落。小碓尊受命,将剑藏入怀中后出发执行诏命。他扮做美艳童女参加熊袭的酒宴,乘机刺*熊袭首领,平复了叛乱,从此被尊称为日本武尊。平叛结束的路上,日本武尊经过出云国,打算*掉出云建。他在身上配了一把假刀,随后假意和出云建结交,一起在河边洗头。洗头的时候日本武尊建议和出云建交换佩刀,随后又建议进行比武。由于出云建此时拿的是一把假刀,因此在比试的时候怎么都拔不出来,这时日本武尊拔出出云建的刀,一刀砍死了对手。之后,日本武尊还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征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屡战屡胜让日本武尊变得更加自负,他听说近江国的五十葺山有荒神,于是打算前去挑战。在路途中他遇见了一条大蛇,他跨过了大蛇继续前进,但是这条大蛇其实是神的化身。主神见他如此轻视神的化身,便降下冰雨,使他难以前行。日本武尊在大雨中勉强逃到山中,但身体已十分虚弱。最后他回到尾张国,转而到伊势国,不久便病死,死时才三十岁。1994年时,导演大河原孝夫曾拍摄了一部关于日本武尊(又名《太阳武神》)的同名特摄电影。
垂仁天皇驾崩后传位于成务天皇,他是景行天皇在98岁时生的儿子,寿命也超过了百岁。他健全了地方行政体制,首次在朝廷上设立大臣,在地方上设置国、郡、县、邑等行政区划。因为没有儿子,所以立了日本武尊的次子为太子,也就是第14任天皇:仲哀天皇。仲哀天皇做了13年的太子,但只当了8年的天皇就暴病身亡。传说仲哀天皇的死和当时的神功皇后有很大的关系,都说仲哀天皇的暴病身亡都是因为神功皇后下毒,从此仲哀天皇的皇后开始了长达近70年的垂帘听政。
这五位天皇以及神功皇后的事迹主要是来自《古事记》及《日本书纪》的记载,不过《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成书年份分别为711年和720年,很多事迹即使在当时也已经不可考。所以很大程度上这一时期的天皇可以说是为了完成天皇从神代到人代的过渡而虚构出来的人物。
继弥生时代之后,日本进入了古坟时代,因当时九州岛东北地区的统治者大量营建古坟而得名,时间大约是在公元300年到600年。较之于弥生时代,古坟时代虽然离我们更近,但却充满了谜团。对于这个时代的前期,中国的史书中并没有相应的记录,而日本当时也没有文献资料。所幸那个时候的统治者喜欢安排自己的身后之事,因此古坟就成了考古学上解读这个时代的唯一途径。
在卑弥呼去世之后大约100年,在日本近畿地区到濑户内海地区开始出现了巨大古坟,被称为“前方后円坟”,这类古坟的占地面积往往比埃及金字塔还要大。这种古坟从近畿地区开始,逐渐向全日本推广,在100年的时间内从九州地区传到了东北。古坟的形态也不仅仅是前方后圆,慢慢出现了四方形、圆形等其他形状。到了古坟时代后期,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富裕,一般村庄里村长级别的家族也会选择建造古坟,他们大多选择那些能够俯视良田的台地前端或江河湖海旁建造小型古坟。据考古学家估算,日本全境内古坟的数量应该超过16万座。
说到古坟就不得不介绍一下古坟的装饰物:埴轮。埴轮是一种用低于一千摄氏度的低温烧成的陶器,它是古坟内的一种土偶殉葬品,类似于中国古代坟墓里陪葬的陶俑。在垂仁天皇废除了活人陪葬制度以后,埴轮成为一种流行的代葬物。到古坟时代中后期,埴轮还起到了装饰坟墓的作用,使古坟更为壮观。
古坟的出现代表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统治者的权力开始变得比以往更强大。以位于大阪府的大仙陵古坟为例,为了建造这巨大的古坟,假设每天驱使1500人一刻不停歇地劳作,也需要整整15年才可能建成,若是统治者没有强大的权力,这样的古坟不可能在日本遍地开花。若是对比古坟的规模,近畿地区的古坟在数量上和大小上都明显强于别处,这也就意味着当时的日本以近畿地区为中心建立了联合式的国家体,如今被称之为“大和王权”。
出土于群马县太田市的披甲武士埴轮
这个时候隔海的中国和朝鲜半岛的政治状态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中国由于北方民族的侵入,开启了动荡的南北朝时期。一旁的朝鲜半岛,高句丽由于自己势力的扩展,进攻了百济。百济不敌高句丽,只好联合大和王权一起来牵制高句丽。大和政权便派兵来到了朝鲜,帮助百济跟高句丽作战。
到了公元5世纪,不少中国人和朝鲜人再一次移民日本,在当时被称为“渡来人”。“渡来人”如同曾经的弥生人一样带来了新的文化和技术,尤其是新的制陶技术和冶铁技术,让日本在建筑和器物的制造方面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现代日本的穿着、饮食、居住等文化的原型,在古坟时代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影子。比如现在日本人所使用的碗,在那时是一种灰色硬质的陶器,叫做“须惠器”,两者已经非常相似。到了古坟时代的中后期,大和王权和中国也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宋书》《梁书》和《晋书》中记载,大和王权在公元5世纪向南朝刘宋等中国南方王朝派遣使者以期获得皇权的支持。前来的使者前后代表了赞、珍、济、兴、武五个王,史称“倭五王”。
倭五王借助中国皇帝的权威,把从中国得来的铁器和技术加以利用,然后将自己的影响力施加于地方的豪族,并对地方豪族进行支配。当时的地方豪族各自掌控着势力范围内的人口和土地。豪族的代表被称作“氏上”,服从于大和王权。天皇则赐予氏上与其地位相符合的姓,这就是当时的姓氏管辖制度。
倭五王在现今学者的考证中,被认为是五位日本天皇,不过究竟倭五王是哪五位天皇现在史学上分成了不同的派别,还未有统一的论断。其中身份最为确凿的是被称作“武”的雄略天皇。雄略天皇是第21代天皇,名为大泊濑幼武,史书中所谓的“武”可能就是来源于其名字的末字。他在位期间曾进攻朝鲜,但是被高句丽击退,因此于472年派遣使者出使刘宋,请求支持他在朝鲜所实行的政策。刘宋朝承认其为“安东大将军”。在古坟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些铁质的长剑,剑身上刻着雄略天皇的王名,根据出土铁剑的范围可以推测在雄略天皇时代,大和王权的势力范围向东到了关东地区,向西已经到达了九州。
《宋书·倭国列传第五十七》记载道:“兴死,弟武立,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这里说明了“武”是“兴”的弟弟,而雄略天皇和前一任安康天皇正好是兄弟关系。《宋书·倭国列传第五十七》记载“世祖大明六年,诏曰:‘倭王世子兴,奕世载忠,作籓外海,禀化宁境,恭修贡职。新嗣边业,宜授爵号,可安东将军、倭国王。’”其中“世子”一词刚好也和安康天皇的身份很符合。安康天皇是允恭天皇的第二位皇子,在允恭天皇驾崩后,木梨轻皇子原本应该即位天皇,但是木梨轻行为暴虐,奸淫妇女,国人群臣皆不从,都打算拥立当时还叫穴穗皇子的安康天皇。木梨轻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去进攻穴穗,穴穗也起兵反抗,最终包围了木梨轻。木梨轻皇子知道自己大势已去,自*身亡。穴穗皇子于是成了第20代天皇,并且在即位后又*掉了威胁自己皇位的叔叔大草香皇子,并将他的妻子抢来做自己的皇后。这也就是为什么《宋书》中称其为“世子”,于是倭五王中的“兴”就被判定为第20代天皇:安康天皇。不过安康天皇即位不到3年,就被大草香皇子的儿子复仇刺*而死。
《梁书·倭国列传第四十八》记载道:“济死,立子兴。”所以倭王“济”就应该是安康天皇的父亲,也就是第19代天皇:允恭天皇。
到现在为止,倭五王中的三位已经通过中国史料的佐证而确定身份,但是剩下两位王的身份却是众说纷纭。《宋书》中没有说明倭王“珍”和“济”的关系,而《梁书》认为是父子;《宋书》和《梁书》又都认为倭王“赞”和倭王“珍”是兄弟关系。这样的身份关系却无法和《日本书纪》中的资料相印证,成了至今还未解决的问题。
在神功皇后垂帘听政到允恭天皇之间还有着4位天皇,分别是应神天皇、仁德天皇、履中天皇和反正天皇。
如今位于大阪府的大仙陵古坟
应神天皇是第15代天皇,为仲哀天皇第四子,也是神功皇后唯一的孩子,在大部分的时间中他和垂帘听政的神功皇后一起执政,在神功皇后过世之后,他登基成为天皇。在神道教中应神天皇被尊称为战神八幡神。他在执政期间接见了从百济前来的使者,贡品中有两匹马、两把刀和两面镜子,同时还有一个名叫阿直岐的人。阿直岐不仅懂得养马,还会识字,于是应神天皇命他教太子读书。阿直岐还向应神天皇推荐了一个名叫王仁的人,这个王仁被视为第一个把汉字和儒家学说带入日本的人。
应神天皇死后,仁德天皇在原本的皇子让位后登基成为天皇,一共执政了87年。他在执政期间和中国的刘宋交好,所以倭五王中的“赞”有可能指的就是他。之前所提到的位于大阪府的大仙陵古坟就是他的陵墓。
第17代履中天皇仅在位不到6年,不过他在执政期间曾要求诸国开始修写国史,可惜那时的国史资料均已散佚,以至于古坟时期的日本历史只能依靠中国和朝鲜零星的史料来推测。之后的第18代反正天皇在位时间仅4年有余,在历史上也没留下什么文字记录。
在倭五王之后,古坟时代还有11名天皇陆续执政,由于年代久远和资料稀少,其中的大部分天皇只留下了简单的介绍,不过其中也有几位值得一说。
武烈天皇是第25代天皇,从谥号上可以看出他是个性格暴虐之人。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武烈天皇的暴虐程度可以和中国的桀、纣相比拟。他为了要知道未出生胎儿的模样,曾经下令剖开孕妇的肚子。武烈天皇是仁德天皇一系子孙在自相残*之后的唯一幸存者,不过他并没有子嗣,因此在他死后,天皇的位置只好由皇室旁支来继承。在学术界也有人认为武烈天皇的暴虐是后人为了将断绝仁德天皇血脉之罪归咎于他而特地塑造出来的形象,继任者受到中国文化中庸君亡国理念的影响,刻意把这些暴虐的事情编织在他的身上。
由于武烈天皇没有子嗣,天皇的继位者是大和朝廷5代以前的旁系远亲、地方上的有力王族——继体天皇。但是《日本书纪》一书的皇室谱系图丢失一巻,导致继体天皇的身份无法确认。近代一些学者研究声称继体天皇与之前的大和朝廷并无血缘关系。也就是说自出身不明的第26代继体天皇起,开始了大和朝廷新的天皇家族,所谓的天皇万世一系的说法被否定,如今的日本天皇也是第26代继体天皇的后代。
佛法传入日本是在第29代钦明天皇时期。钦明天皇为继体天皇与手白香皇女所生,在其即位第2年,位于朝鲜的百济圣明王打起“复兴任那”的旗号,与大和朝廷达成协议。钦明天皇向百济派出援军,但是战况却并不乐观。打了十多年,在钦明天皇十五年时圣明王战死,钦明天皇十七年,百济放弃了平壤和汉城(今首尔)。钦明天皇二十三年,日本对新罗的讨伐军到达任那地区,中了埋伏,战况十分不利,不得不退兵。同年高句丽也派军参与了任那地区的争夺。最终,任那于钦明天皇二十七年被新罗所灭。从此大和朝廷在朝鲜的影响力逐渐削弱。不过通过朝鲜的渠道,佛教传入了日本,史称“佛教公传”。虽然在佛教公传之前,就已经有很多从亚洲大陆迁移到日本的渡来人私下信仰佛教。但从钦明天皇开始,佛教得到了王室的承认,不过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神道教是日本的原生传统宗教,来源于日本自古以来的民间信仰与自然崇拜,属于泛灵多神信仰。其特色是将世间万物中令人敬畏及崇拜的均视为神,从山、海之类的自然界物体或现象、祖灵、传统神话中的神祇与英雄,乃至各种幽灵等皆是,数量之多可以用“八百万神”来形容。图为神道教结婚式
当时百济的圣明王派使节向钦明天皇赠送了一尊佛祖释迦牟尼的金铜像和若干卷经论。钦明天皇对该如何对待佛教犹豫不决,这时以物部氏和中臣氏为首的朝臣们主张对佛教采取打压的态度,理由是他们的土地上原本就有诸多神明,何苦要无端地信奉外来的神明呢?苏我氏则主张弘扬佛法,认为佛教既然能从天竺流传至百济,再来到大和国,必有其可取之处。他将佛祖金铜像供奉在家中,又把飞鸟向原的私宅改为佛寺,举家开始拜佛诵经。苏我氏还出资广修寺庙,但不幸的是大和国内此时爆发了瘟疫,人们觉得这是由于信奉了外神而得罪了本土的八百万诸神。此时钦明天皇已逝,即位的是敏达天皇。他在宗教上更偏向于神道教。所谓神道教,起初并没有正式的名称,后来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于是便创造了“神道”一词。敏达天皇看到瘟疫蔓延便下令禁止佛教,不过就在同年,天皇自己就死于瘟疫。
敏达天皇过世,用明天皇登基,物部氏的物部守屋和苏我氏的苏我马子成了朝廷中最大的两股势力。用明天皇在即位第2年就因为患天花去世,朝中为皇位继承争执不休。物部守屋想要立与之交好的穴穗部皇子,苏我马子则希望拥立炊屋姬为女皇,并暗*了穴穗部皇子,随后把矛头指向了物部氏,物部氏耗尽家财后依旧不敌苏我马子,走向了灭亡。苏我马子立泊濑部皇子为王,就是第32代天皇——崇峻天皇。此时的苏我马子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巅峰,崇峻天皇欲将之除去。苏我马子决定先下手为强,成功刺*了崇峻天皇,随后拥立炊屋姬为女皇,也就是第33代天皇——推古天皇。从此崇佛废佛论争完结,古坟时代也宣告结束。
推古天皇执政后,日本进入了飞鸟时代,因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而得名。推古天皇在苏我马子的拥立下继承天皇之位,但她和之前传说中的神功皇后不同,实际执政者其实是她的侄子——圣德太子。
关于圣德太子的轶事有很多,圣德太子这个称呼,实际上在他生前从来没有使用过,直到他死去100多年后才在《怀风藻》中第一次出现。圣德太子的本名叫做厩户,传说是因为在马厩前出生,所以取了这个名字 。还有说法认为是圣德太子的母亲穴穗部间人皇女是在圣德太子外婆的娘家苏我家生下圣德太子,当时苏我氏当家的是苏我马子,厩户就成了“在马子家出生”的意思。而如今主流的说法是,圣德太子出生地的附近有个叫“厩户”的地名,因此取名为厩户。至于为什么会在100年后把厩户称为圣德太子,恐怕是因为他作为最初在日本推广佛教的圣人,在日后成了一个众人信仰的对象。除此之外,圣德太子还有一个别名叫做“丰聪耳”,据说是因为他可以同时听10个人说话而不会听误。
推古天皇登基的时代,一旁的中国正处于隋朝时期,一统中国后的隋朝开始进攻位于朝鲜的高句丽。由于隋朝的强大,大和政权感觉到了危机,于是打算利用外交的方式来解决这一困局。圣德太子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试图恢复从倭五王之后一度和中国中断的交往。但当时的隋文帝以倭国政治制度落后为由拒绝了正式的国家交往。圣德太子收到回复后虽然很气愤,但也意识到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在当时的世界上已经被当成了落后的象征。于是他开始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在豪族中不再按照地位和血缘,而是选择有能力的人授予官位,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制度。另外还制定了被称为日本最早书面法律的《宪法十七条》,规定了豪族们作为官员应该遵守的条例,限制了强大豪族的专断权,使其成为服从天皇的官员,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体制。《宪法十七条》广泛地引用了中国的儒学、法家、道家中的典故和成语。冠位十二等同样也是引用了儒学的五德来区分官阶。十二等的名称分别为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
绘着一般被认为是圣德太子人物肖像的一万日元钞票
圣德太子在做了这些之后,于推古天皇十五年再次派出了遣隋使者。小野妹子作为使者,在国书上写道:“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圣德太子在国书中把大和国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这令隋炀帝大为不快,吩咐道:“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回国后小野妹子向天皇述职时声称将隋炀帝带给倭王的国书不慎丢失,此时日本朝野有大臣建议天皇以丢失国书罪判处小野妹子流刑,好在圣德太子及时晋见天皇进行劝阻。关于小野失书之说历史学家有过三种判断:一是国书确实丢失了;二是因为国书载有隋朝廷对日本修书无礼的指责言辞,小野妹子担心天皇看了后震怒,就故意毁掉,以免两国交恶;三是国书并未丢失,小野妹子也秘密呈给了天皇。但天皇因国书上有不利之词,担心扩散后不利于外交,而令小野妹子托词丢失。不过不管是哪种,小野妹子丢失了国书避免了当时隋朝和大和政权间的紧张关系。此时的隋朝正在同高句丽进行战争,发现与倭国再为敌并不是良策,隋炀帝随后在次年首次派出了使者回访大和国,开始了较为平等的交往关系。从此之后,隋朝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传入了日本。
不过隋朝并没有延续太久,隋炀帝过度消耗国力,最后引发了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618年6月12日,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618年6月18日,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隋朝享国仅38年便宣告覆灭。不过唐朝与隋朝在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上一脉相承。唐朝以隋朝实行的律令为基础,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对于高句丽的战争也没有停歇。在公元628年,推古天皇过世,圣德太子则在6年前也已经过世。按照推古天皇的遗言,天皇应该由圣德太子的儿子、苏我马子的外孙山背大兄王继位。但苏我马子的儿子苏我虾夷违背遗言,拥立敏达天皇之孙、押坂彦人大兄皇子的儿子田村皇子为天皇,即第34代天皇——舒明天皇。天皇即位后次年派遣犬上御田锹和药师惠日等人为第一次遣唐使前往唐朝。3年之后,大唐向大和国派遣高表仁为使者,送遣唐使等人回国。一同随大唐使者回访的还有在隋朝时期远渡的僧人灵云、僧旻、清安和留学生高向玄理。高表仁来到大和国后让舒明天皇面朝北跪拜接受大唐的旨意,但遭到了拒绝,以至于高表仁愤然挥袖而去,不宣朝命。
舒明天皇在位13年后去世,由于他没有在皇子中选定继承人,导致日本皇室陷入了长时间的争位危机。一年之后,各方终于达成妥协,由舒明天皇的皇后即位,也就是第37代天皇——皇极天皇。皇极天皇虽然看起来是多方妥协后的选择,但实际上她是一个极有心计的女人。皇极天皇一开始并不是舒明天皇的皇后,而是嫁给了高向王。之后她用美色勾引了舒明天皇,被册封为皇后。在她成为天皇的第二年,代替苏我虾夷执掌国政的苏我入鹿进攻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数日后山背大兄王自*,苏我入鹿一时权倾朝野。
苏我入鹿的权力膨胀极大地威胁到了皇室,引来了皇极天皇之子中大兄皇子及其心腹中臣镰足的极大不满。在中臣镰足的建议下,中大兄皇子迎娶了苏我石川麻吕的两个女儿苏我远智娘和苏我侄娘,使苏我石川麻吕加入了反苏我入鹿的阵营。皇极天皇五年,借着新罗、百济、高句丽进贡的使者来到大和国之机,中大兄皇子与苏我石川麻吕等人制定了在举行三国进贡仪式之时刺*苏我入鹿的计划。
进贡仪式开始,皇极天皇坐在宝座之上,众臣列于两旁,苏我石川麻吕和中臣镰足安排了手持利剑的刺客藏身于大殿两侧的帷幔后边。按照安排,当苏我石川麻吕宣读进贡礼品清单时刺客从帷幔中跳出将苏我入鹿刺*。但由于领头的刺客一时惧怕苏我入鹿的威严,苏我石川麻吕快读完礼品清单了,他还不敢实行刺*,这让苏我石川麻吕不由得直冒冷汗,双手颤抖。苏我入鹿听到苏我石川麻吕的声音有些异样,于是问道:“为什么发抖?这成何体统!” 苏我石川麻吕机智地回答说:“因为靠近天皇,畏惧天皇之威而流了冷汗。”中大兄皇子看情况不妙,从帷幔后跃出,举矛刺入苏我入鹿右肩。苏我入鹿吃了一惊,正要反抗,中臣镰足也从一旁冲了出来,挥剑砍断苏我入鹿的一条腿。苏我入鹿用剩下的一条腿跳到皇极天皇面前问道:“臣不知罪,乞望陛下明示。”皇极天皇看着面前流血不止的苏我入鹿,又望望中大兄皇子。中大兄皇子回答说:“苏我入鹿企图篡位,无恶不作,今按国法设计诛*此贼。” 皇极天皇与苏我入鹿之间早有嫌隙,只是挥挥手,默默退殿了。朝廷侍卫官连子麻吕冲上前,将剑插入了苏我入鹿的胸口。在苏我入鹿被暗*的次日,他的老父亲苏我虾夷在自家的城寨放火自焚而死。至此苏我氏在日本的历史上走向了灭亡。
苏我虾夷死的次日,皇极天皇让位于同母弟轻皇子,也就是第36代天皇——孝德天皇,皇极天皇被奉为上皇祖母尊。孝德天皇博览中国典籍,对中国古代圣人的治国之道有很深的了解,在位期间推行政治、经济改革,史称大化改新。646年元月新政权以诏书形式颁布了《改新之诏》,较之圣德太子的改革,大化改新进一步对大和国的豪族、土地和人民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世袭氏姓贵族的臣、连、国造、伴造等称号,开始效仿隋唐的律令国家建设。律令中的“律”代表了犯罪和刑罚的规定。所谓的“令”则相当于如今的行政法规,是统治组织运行的合理规定。自大化改新开始,日本第一次使用了年号,646年即大化元年,这一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大化改新后,大和国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
孝德天皇在在位的第9年年初时病重,白雉五年,皇极上皇与中大兄皇子一起探望患病的孝德天皇,数日后孝德天皇去世。此时61岁的皇极上皇再度登上皇位,成为第37代天皇——齐明天皇。
齐明天皇重登皇位后,日本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机。在660年,唐朝和新罗联合,灭掉了高句丽的盟国百济,接下来又顺势灭了高句丽。这让和百济有着同盟之约的日本不得不为了帮助百济复国,向朝鲜半岛派兵,史称“白江村之战”。其间为了备战,齐明天皇奔波巡查,以至于旅途劳顿一病不起。远征军出发之前,齐明天皇在朝仓橘广庭宫去世。齐明天皇丧事完毕后,中大兄皇子并没有立即登上皇位,而是以皇太子名义称制,直到668年才即位,成为天智天皇(第38代天皇)。在663年,一切备战完毕,天智天皇派援军二万余人,战船一百七十只,支援百济。和日本对垒的是当时唐朝和新罗的舰队,由于在技术和实力上差距太大,日本完败。这一次败北让日本意识到,今后如何面对唐朝和新罗的威胁成了一件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为此,一方面,天智天皇在西日本各地都修建起了要塞,还设置了水城、烽火和防人。在另一方面,他继续推行大化改新,并且参考了唐令,把改革的成果以《近江令》的方式制定为国法。不过由于《近江令》并没有留下原本,且在《日本书纪》以及其他同时代的古文献中都没有记载,所以学术界有人怀疑《近江令》是后人为了歌颂天智天皇而编造的功绩。不过无论如何,天智天皇在日本历史上依旧是一位有所建树的政治家。672年,大友皇子被立为皇太子,天智天皇也在病中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
天智天皇作古之后,大友皇子与其叔父大海人皇子争夺皇位。一面是天智天皇临终前刚刚换上的皇太子大友皇子,另一面则是得到地方豪族相助而揭起反旗的天智天皇之弟大海人皇子。天智天皇去世后同年6月,大友皇子以修筑山陵为名,在美浓和尾张招兵买马,蓄势待发。7月,大海人皇子打算先发制人,先遣人急赴美浓,联系各国郡司。然后自己率部众二十余人离开吉野,前往美浓。在美浓,听从大海人皇子指示的部下已经召集了不满朝廷的军队数万人。大海人皇子收拢所有军队,于8月3日兵分两路,进攻大和国、近江国。大友皇子一方立马向周围的东国、吉备国和筑紫国要求增兵支援,但前往东国的使者被大海人皇子截*,吉备国和筑紫国则无人响应。即使如此,大友皇子的手上依旧有着不少兵力。
两军交锋,大海人皇子手下的大伴吹负不敌大友皇子的朝廷军队,一路败走,直到来自美浓的援军到达,大伴吹负才止住了颓势。朝廷的军队想要乘胜追击,但是由于指挥混乱,整个军队停滞不前。大海人皇子趁机反攻,连战连胜,打败了朝廷军队,大友皇子见大势已去,只好自*。这一事件被称为“壬申之乱”。由于弘文天皇到死前的统治时间只有半年,甚至没来得及举行即位仪式。因此弘文天皇曾经一度不被承认为日本的历代天皇之一,他的事迹甚至在历史中被抹去。直到1870年,明治天皇才追谥大友皇子为“弘文天皇”,使他成为历代天皇中的一员。
逼死了弘文天皇,天武天皇于730年即位,为第40代天皇。登基之后的天武天皇继续加速推进中央集权律令国家体制的建设。当时百济被灭国后,大量的百济人来到了日本,并且带来了百济的一套行政制度。官员们开始使用竹简,从现在出土的竹简中可以看到“天皇”等字样,说明当时天皇的称号已经开始正式使用。同时,日本最古老的货币“富本钱”也在天武天皇十二年左右开始发行。在执政的第14年,天武天皇病重去世。在病重期间,他为了防止“壬申之乱”在自己死后发生,诏谕凡天下之事,不问大小,悉启奏皇后及皇太子。
天武天皇死后经过了2年多时间的繁复葬礼才得以下葬,其间皇太子草壁皇子以领袖群臣的形象示人,意图加强作为皇位继承者的印象。无奈的是草壁皇子在689年不幸病故,作为天武天皇皇后的鸬野赞良此时只有年仅7岁的轻皇子,不适合让他直接登基,于是她决定由自己即位,成为第41代天皇——持统天皇。在689年,持统天皇颁布了《飞鸟净御原令》,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法律的制定。这也可以说是日本感受到了唐朝和新罗的威胁后,想方设法增强国力的努力。
在694年,日本把都城从飞鸟迁往藤原京,藤原京是日本国内第一个按照棋盘形状规划的都城。以天皇的住所为中心,设有运行国家律令的中央政府和官厅,还设有市场。组成大和王权的畿内豪族们住在都城里,成为侍奉天皇的官员。在697年,持统天皇让位于15岁的轻皇子,即第42代天皇——文武天皇。持统上皇让位后仍与文武天皇并座处理政务。文武天皇时代最大的政绩是《大宝律令》的制定和施行,也被认为是持统上皇的意志。到飞鸟时代结束时,日本已经形成了这种由天皇来统治土地和人民的中央集权形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