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越来越多的公园
实行24小时免费开放
能全天候享用公园这一公共空间
正成为常态
不过,直至今日
公园要不要24小时开放
仍然是个有争议的话题
除了成本和必要性上的考量
公园24小时开放以后会带来新的问题
是不少市民担忧的地方
去年七八月
杨浦区在推行公园24小时开放时
曾开展过一次人民建议的征集
结果显示
市民对于24小开放的顾虑中
“是否会带来噪声污染”被提及最多
这一顾虑也并非杞人忧天
“12345”的投诉显示
24小时开放后
一些公园紧邻小区就出现了
深夜“唱歌声”“乐器弹奏声”等
噪声扰民的现象
招致了居民们的投诉
对于不少去年下半年开始
24小时开放的公园来说
接下来的夏天才是真正的考验
夏天的夜晚,游园人数一定大幅攀升
如何才能管理好公园夜间开放的秩序?
凌晨4点有人吹萨克斯?
“偶然的”
闵行区“玫瑰里”小区居民李女士极力反对家门口的诸翟公园拆除围墙推行24小时开放,因为一直以来,公园内的广场舞噪声始终是居民们的“心病”。“24小时开放后,噪声扰民会不会加剧?”果不其然,3月19日,在凌晨的公园传来高亢的歌声后,李女士再次拨打电话进行了投诉。
玫瑰里小区位于诸翟公园西侧,仅一河之隔。因此,公园里稍有动静小区这边听得清清楚楚,这在深夜里尤为明显。李女士发来了一段视频,是3月19日听到歌声后她推开窗户拍下的。视频里,诸翟公园一片漆黑,无法辨别是否有人。但呼呼风声中,一名男子正大声唱歌,高潮处音量陡然增大……李女士称,视频摄于凌晨2时。她回忆,唱歌的是几名年轻人,大概是深夜喝酒后进入公园散散酒,一时兴起便唱起了歌。被吵醒后她拨打了“110”,民警很快赶到制止了几人的扰民行为。
△诸翟公园和玫瑰里小区仅一河之隔
这并不是诸翟公园24小时开放后第一次给玫瑰里小区居民带来困扰。在李女士记忆里,早在去年11月,公园24小时开放之初,有人凌晨4时就进入公园吹萨克斯。“24小时开放后,老人进入公园晨练的时间都提前了。散散步可以接受,但那么早演奏乐器太吵了。”居民投诉后,公园也出面予以了制止。
24小时开放后,类似的扰民现象多吗?4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诸翟公园了解情况。公园不大,10多分钟就能绕上一圈,但园内有水景、有步道、有篮球场、有广场亭阁,布置得还算精致。点开地图,公园四面密集环绕小区,可见这点休闲空间对于居民们的宝贵程度。上午8时许,尽管下着雨,但公园里还是有不少居民打着伞在散步。
在公园靠近玫瑰里小区一侧,一台分贝仪十分显眼,不仅能够实时显示噪声强度数值,一旦噪声超标,仪器还会马上发出警报。分贝仪很新,看起来是24小时开放后新装的。在公园管理处,记者的推测得到了印证:由于距离居民区太近,为了控制夜间噪声,公园添置了一些硬件。如在原先已有2台分贝仪的基础上,又装了2台分贝仪;公园还添置了9只摄像头,覆盖了临近水域处等原先监控的盲区。
△诸翟公园靠近玫瑰里小区一侧,一台新装的分贝仪用来监测公园噪声,超标时会发出警告声,避免影响小区居民休息。
△图为诸翟公园为24小时开放添置的9只摄像头,覆盖了临近水域处等原先监控的盲区
门口门卫室的保安告诉记者,夜间会有1名保安执勤,若在监控中或巡视中发现存在扰民的行为,保安会加以劝阻。“但去年24小时开放以来天气较冷,晚上来的人总体不多,扰民的也是偶然现象。”
保安告诉记者,公园晚上9时仍会熄灯,即夜间虽然开放,但公园内并没有照明。“这么黑谁来啊?”这其实是在“变相”关园,否则人员活动不可控,噪声肯定更厉害。
△从玫瑰里小区看过去,夜间的诸翟公园一片漆黑。公园夜间虽然开放,但并不提供照明。
不过,随着天气渐热,公园管理方表达了他们的忧虑:会不会有更多的人来夜间游园?扰民现象会不会加剧?没有照明,会不会带来安全隐患?对这些问题,公园的现场管理负责人表示心里没有底。
晚上是晚上的公园
和白天不一样
对于诸翟公园的24小时开放,李女士在投诉中质疑“意义何在”。
城市公园为什么要24小时开放?是为了给市民提供全天候的公共空间,不因为时间的限制而将一部分市民拒之门外。尤其在居住空间狭窄的中心城区,这一惠民政策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是,如果软硬件不到位,夜间的开放没有“质量”保证,或者因管理不到位反给周边居民带来困扰,那24小时开放的意义的确会打折扣。
采访中,诸翟公园的工作人员透露,闵行区的多家公园24小时开放后,都出现了投诉增多的情况。那么,夜公园究竟该怎么开放?杨浦区从去年10月起在全市率先实现区属公园全部24小时对外开放,实践情况如何?4月9日晚上,记者来到杨浦区最大的区属公园黄兴公园实地体验。
黄兴公园营口路的大门口入园闸机旁,倚着一块“杨浦区属公园24小时开放公约”的牌子,其中列明:从晚上6时到第二天早上6时为夜间游园时段,以散步、纳凉等安静的休闲活动为主,不得开展有声娱乐活动。公约下方,则附有了一张夜间游园导览图,图上沿着环绕公园一圈的主通道画出一条黑色线路,作为推荐游览线路,线路两侧分布有多个红色区域,公园保安解释这是夜间封闭起来的区域。
△黄兴公园营口路大门的入园闸机旁,一块“杨浦区属公园24小时开放公约”的牌子列出了公园夜间开放的相关游园要求。
晚上8时许,早已经过了此前7时30分的关园时间,依然不断有三三两两的居民步入公园。对于不少人来说,这个点正是吃完晚饭后的休闲时间,若不是公园改为了24小时开放,他们本无缘享受到公园的另一面:步入黄兴公园,城市喧嚣被阻隔在外。亮着路灯的公园步道是夜间游园的主要区域,来往的或是结伴散步的附近居民,或是戴着耳机的夜跑一族。耳边偶尔能听到散步人群的谈笑声,听不到一些公园常见的广场舞嘈杂声。是上述“公约”起了作用吗?保安称通过公约广而告之后,他们每天晚上6时会准时劝离跳广场舞的人,以保证夜间公园的安静,从而不对周边居民区产生困扰。
记者留意到,夜间开放时段,游乐场、游船码头等多个区域有围栏挡着,居民无法入内。公园中间人工湖一圈都装上了灯,以提醒游园的人注意安全。湖边的一角,不少人正坐在长凳上欣赏夜景,一旁巡视的保安告诉记者,湖面一圈都安装有电子围栏,夜间启用后市民过于靠近水域围栏便会响起警示音,同时也会在监控系统中予以显示,提醒保安注意查看。此外,据公园管理方介绍,为了保证夜间游园的安全和秩序,公园一共安排了10名保安夜间值守,22个巡逻点位也必须每2个小时打卡一次……
△夜间开放时段,黄兴公园的游乐场、游船码头等多个区域有围栏挡着。
“白天是白天的公园,晚上是晚上的公园”,黄兴公园负责人称,夜间游园一定是以安静的休闲、锻炼活动为主,这一功能定位决定了公园夜间开放的管理方式,和白天不一样。
△黄兴公园的人工湖一角,不少人正坐在长凳上欣赏夜景
如何开放要先评估
规矩要讲在前面
市民的投诉和担忧如何应对?在申城推行城市公园24小时开放之初,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虞浔曾提交过一则人民建议,针对公园24小时开放可能带来的矛盾,他建议:在开放前,除了硬件设施提升之外,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开放方案和管理制度,明确属地各部门职责分工,要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开放之后,要重在加强日常管理,对于紧邻居民区、生态敏感区等不应夜间开放的区域,可以划定夜间非开房区的方式进行管理。园方也要与属地的各个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确保24小时开放的公园有序、安全。
△尽管已24小时开放,但闵行区诸翟公园门口摆放的仍然是旧版的“须知”和“提示”,并未针对24小时开放作出新的规定。
杨浦区针对区属公园24小时开放所采取的“一园一策”开放模式,值得全市其他公园参照。
所谓“一园一策”,是指每个公园在24小时开放前应先进行评估,摸清公园的功能定位,考虑到开放后可能出现的矛盾风险,从而划分出夜间的开放区域和封闭区域,明确夜间游园管理措施,规范市民夜间的游园行为,并予以公示。杨浦区的所有区属公园都临近居民区,因此晚上6时后均不允许开展有声娱乐活动,“该有的规矩得提前说”;而与此同时,每个公园24小时开放前也应与属地城管、辖区派出所等多部门协商,召开讨论会,明确各部门在公园24小时开放中的管理责任,并写入“开放方案”。“公园24小时开放后,不仅仅靠绿化部门的管理,考验的还是社会的共管共治”,杨浦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一名负责人介绍。
听蝉鸣、看星空,夏天才是夜公园的体验高峰。期待平稳有序开放的夜间公园,为申城市民带来更多获得感。
转自:上观新闻
来源: 东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