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无字碑之谜:近百吨的石碑,真的是为武则天而立吗?

乾陵无字碑之谜:近百吨的石碑,真的是为武则天而立吗?

首页角色扮演仙界神域更新时间:2024-05-09

一代女皇武则天去世以后,唐中宗李显不顾大臣的争论,重新开启陕西乾县西北五华里梁山上的乾陵,将她与唐高宗李治合葬。

史书上对于武则天的这次安葬并没有太多记载,但是在一千多年后,原本史官觉得不是问题的事情却成了问题——当人们来到乾陵时,赫然发现这里居然立着两块高大的石碑,一块是刻有五千余字的“述圣纪碑”,另一块是空无一字却远比述圣纪碑更著名的“无字碑”。

无字碑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约98.9吨。碑额左右侧各有四条雕刻精美的螭龙盘绕,碑额阳面正中还有一条。碑身两侧各有升龙图一幅,却空无一字,只有宋代以来的历代三十九人题词四十二段,明代题词最多,清代绝迹。

为什么立了七米多高、近百吨的碑,却不刻上一个字呢?

(一)武则天与无字碑

宋敏求在《长安图志》中说“有于阗国所进无字碑。”宋敏求是北宋中期的史地学家,记述可靠性比较高,但是“于阗国所进”这个说法,对了解无字碑的来历却没什么帮助。因为乾陵石刻都是就地取材所造,无字碑、述圣纪碑的石质和现在乾陵东乳峰下的石质完全相同,即使是“于阗国所进”,可能也只是为其出资而已。

关于无字碑设立原因,最著名的猜测是无字碑是纪念武则天的碑,原无文字。因为武后有遗言:自己功过让后人评价,不刻文字。第二种说法即明代胡侍《珍珠船》提出的“德大说”,认为取意为武则天功劳甚高,“重难制述”,帝王“功高德大”,因此未刻一字。第三种说法认为此碑是武则天给自己立的“功德碑”,但唐中宗李显弃文不刻

以上说法即使看起来再合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合理之处,如果说德大难刻,偏偏旁边就有武则天撰文的述圣纪碑,难道武则天是在嘲讽自己的丈夫德小吗?而唐中宗李显对母亲武则天非常尊敬,怎么会“弃文不刻”),它也只是猜测而已。驳斥过去这些猜测最有力的证据,来自武则天的第三子唐中宗李显。因为并不是只有乾陵才有无字碑,李显的定陵也有。只是被砸了。

直到五十多年前,这块无字碑还屹立于陕西富平县宫里乡凤凰山狮子窝村北的唐中宗李显定陵之前。民国时何正璜先生与王子云先生合作的《唐陵考察日记》记载说:“无字碑一,高6.5公尺,宽2公尺,厚1.2公尺,座高1公尺,长3公尺,宽2.5公尺,系一大方石凿成,碑之两侧各刻有云龙纹,惟作风类唐以后所刻者”。

唐定陵无字碑位置所在

唐定陵石人,上世纪40年代王子云先生率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考察定陵时拍摄

按照《富平县志》记载,1967年春,定陵无字碑被当时的宫里公社三凤大队张生虎带人砸了(陵上石刻也被砸得仅剩一狮),做成72个碾子,每个以10元出售。王翰章《陕西名碑被毁纪》记录说,“1971年夏全省文物普查时,我和魏京武同志在渭南地区进行文物普查时,来到定陵,看到无字碑所在地,仅留下一堆残石渣”,问到当事者,张第一句话就说“要它干什么? ”

虽然定陵无字碑已经不存,但能看出所谓“功过让后人评价”、“功高德大”、“弃文不刻”三种猜测都“跑偏了”。武则天的“功过让后人评价”,难道政绩并不突出的李显也让后人评价?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确实极其显赫,李显怎么也“功高德大”呢?无字碑比唐高宗的述圣纪碑亦高出一米多,难道武则天能自认为功高超过自己的丈夫、名正言顺的唐高宗?即使她真的这样认为,也不能在墓制上这样表现出来,因为违反了当时社会主流认知。再者,武则天能够被“弃文不刻”,难道李显也该被“弃文不刻”?一代代帝王都这样被“弃文不刻”下去,王家颜面何存?如果说单单只有武则天设有无字碑,这些猜测似乎还有些道理,但结合唐中宗的无字碑来看,这三种猜测恐怕没有一个准确的。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历来传说无字碑是为武则天而立,其实没有任何可靠的文献或考古证据,只是一种“想当然”。它难道就不能和《述圣纪碑》一样是为唐高宗而立的?

唐高宗于弘道元年十二月已酉日(公元638年12月27日)去世,乾陵从这年十二月开始修建,文明元年八月庚寅日(公元684年9月25日)入葬。乾陵本来就是唐高宗的陵,不是作为合葬墓而建,否则武则天去世后是否合葬的问题也不会在朝堂引起那么大争议。述圣纪碑述圣纪碑开头行刻有“太后”等字样,韩理州考证认为武则天的撰文时间大约在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正月,在高宗正式下葬之前。碑文由唐中宗李显书丹,而李显在高宗去世后即位,两个月后就被废为庐陵王,那么书丹时间只能在他即位的683年12月至684年2月之间。述圣纪碑显然是684年葬入唐高宗时就立在三出阙前的,无字碑与它同时树立,构成一左一右的格局。总之,没有任何一个证据能证明这块无字碑是为武则天而立的。

(二)无字碑:作为“天门”的神道阙

那么,无字碑的性质究竟是什么?有人说它是记录生平、颂圣述德的神道碑,但《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八《苏颋传》云:“玄宗欲于靖陵建碑,颋谏曰:‘帝王及后,无神道碑。’”《唐会要》卷二十一《诸陵杂录》也说:“。颋因极言帝王及后,礼无神道碑。近则天皇后,崇尚家代,犹不敢称碑,刻为《述圣记》。”可见至少在唐玄宗之前,帝陵前确实不立神道碑。那么无字碑起码不是唐代人眼中的神道碑。

但实际上后来这种刻文的神道碑并没有这么讲究。毛远明在《碑刻文献学通论》中提到,“古代帝王后妃、达官显贵的茔域有神道,碑立于神道口,故又称‘神道碑’……神道一般为双阙,故称神道阙,文字简短。但后世碑、阙相混,也统称‘神道碑’。……后来,天子诸侯,高官勋爵才建神道,立碑阙以标识,这种建筑得以专称神道碑,而且为丰碑巨制。”这倒是让人想到,既然述圣纪碑在唐玄宗时期还没有被认为是碑,那么,它们的存在意义是不是“神道阙”?

阙盛行于汉,有城阙、墓阙等多种。由于时间久远,保存下来的汉阙并不多。汉代的陵墓建筑中,建在神道两边的阙即神道阙。四川渠县沈府君阙即为东西双阙,东阙铭文“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侯沈府君神道”,西阙铭文“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著名的高颐汉阙和乌杨汉阙应该也有神道阙的意味。由于思想观念的变化,神道阙自汉后就很难觅见了。

乌杨汉阙,中国三峡博物馆

汉代墓阙作为分为阙顶、阙身、台基三部分。“阙顶”即屋顶,通常雕刻成木建筑屋檐的形状,阙身是主要部分,常常雕刻有文字或各种神怪图象,台基是阙的基座,整体显得分外古朴而典雅。

乾陵有阙吗?有的。乾陵有乳峰三出阙遗址和南神门外三出阙遗址,这种阙很可能是承汉之制。《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死后,“太夫人显改光时所自造茔制而侈大之,起三出阙”, 这种“三出阙”上有次第三座屋檐,本应为天子专用的尊贵阙制,因此被指斥为“侈大”、“侮上”。作为唐代第三位皇帝,乾陵使用三出阙是理所当然。

唐朝懿德太子墓壁画中的三出阙

乾陵有三出阙,但是,窃以为无字碑和述圣纪碑似乎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特殊的阙,即类似汉代墓阙的神道阙。如果说它和汉代墓阙在形制上有所差异,比如无字碑的阙顶是九条龙而非屋檐,但它作为神道阙,与汉代墓阙所起到的作用应该是相似的,即“开天门”。

过去已经有不少学者论述过汉代墓阙的意义。石阙的建筑风格类似楼阁,很可能是“天门”意识的象征之物。我们可以从汉代文物中找到不少证据。比如1988年1月四川简阳鬼头山东汉墓出土的石棺画像面中,阙的上面极其醒目地镌刻了“天门”二字。巫山东汉墓中出土的一件鎏金铜牌,高大的双阙上也有“天门”二字。

墓阙充当着人神之间的界限,意味着生与死、人间与天界两种不同界域的区隔。唐代太子李贤在《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开神道”句后注日:“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从形态上看,无字碑和述圣纪碑也是神道两边所立的石柱,其意义在于“以为标”,很可能主要意义在于标识两界之区隔,而不在于其铭文。正因如此,即使述圣纪碑刻满了字,苏颋也不把它当成神道碑。

(三)无字碑:引灵升天之碑

如果无字碑是象征着“天门”的神道阙,那就又回到了当初的“老问题”:为什么不刻字?

樊英峰等著《乾陵文物史迹述丛》中说到,发现在无字碑阳面从上到下布满了4.5厘米见方的细线格子。这些格子从上到下84格,从左到右44格,能刻三千字以上。既然格子已经刻好,说明碑文已经写好,否则不知道字数也就不能打好格子。那么为什么最后还是没有刻呢?

巫鸿曾经分析北朝和唐代墓道两壁的绘画,比如北齐娄睿墓墓道两侧的壁画,东壁队列车马向墓内行进,西壁的人马驰向墓外,发掘简报将其称为“出行图”与“归来图”,巫鸿则提出了“死者二重旅行”的观点。他认为死者先被葬入墓内,这是招魂入墓的第一重旅行,墓道是隆重入葬的通道。然后死者离开墓葬升入仙境,这是引魂升天的第二重旅行,墓道是升天的通道。

假如当时人们认为墓葬是一入一出的场所,那么具体描述了唐高宗一生经历的述圣纪碑可能是为“入”之用,而无字碑大约就是出墓升入上界的标识,为“出”之用,其地位比述圣纪碑还要高,体量自然比述圣纪碑更大,这大约就是它在高度上比述圣纪碑高一米多的原因。

无字碑侧面的升龙图

“入”所用的述圣纪碑由时为太后的武则天撰文,中宗李显书丹,这个“级别”已经相当高了,而与述圣纪碑对应的、“出”去上界的另一个神道阙,所关联的是仙界神域,这个突破唐制的神道碑又该由谁来撰文、书丹呢?按说还是应该武则天撰文,李显书丹,毕竟当时已经找不到比他俩地位更高的人了。因此如果确实曾经有过一篇碑文的话,那也只能是武则天亲自写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武则天放弃了这篇碑文,是她认为自己的碑文写得不够好,还是她临时放弃了这种会被认为是“神道碑”而违背“帝王及后,礼无神道碑”的制度,还是当时李显已经被废为庐陵王,无人书单?如果从李显也为自己树立了一块无字碑来看,恐怕当时礼制不允许树立神道碑的原因更大一些吧。

(四)结语

作为引灵升天之碑,无字碑本也无需有字。它只要树立在那里,它的地位就是限定了的,不是通过碑文,而是通过它所处的位置,以及它威严神圣的造型。

因此无字碑刻不刻文字,意义并不特别大。它是为武则天所树立的碑吗?很可能不是。武则天在合葬乾陵之后,作为唐高宗的皇后,她的“灵”完全可以用同样的三出阙和神道阙出入,无需单独设置新阙、新碑。这位威名赫赫的一代女皇,很可能在去世后并没有获得像她为唐高宗李治建述圣纪碑一样的待遇。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