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林黛玉还错泪,真神瑛侍者应是北静王水溶

四、林黛玉还错泪,真神瑛侍者应是北静王水溶

首页角色扮演仙界谕更新时间:2024-07-12

四、林黛玉还错泪,真神瑛侍者应是北静王水溶

(一)从《终身误》与《枉凝眉》,分析谁是真正神瑛侍者

那么,真正的神瑛侍者可能是谁呢?我们从《红楼梦》文本中仔细寻找线索。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舞曲演唱给贾宝玉看,我们就从这十二支梦曲入手来分析。

第一首,《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这里,怀金悼玉,点明《红楼梦》的主角的是钗黛二人。关于这一点,学界的争议不大。

第二首,《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第一回: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这里,“美中不足”是大荒山下和尚道士对石头说的一句话,所以《终身误》里面,“美中不足今方信。”显然说的是那块青埂石,不是神瑛。

第三首,《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第一回: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这里还泪之说,应该发生在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之间,所以《枉凝眉》里的“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应该是神瑛侍者的视角,而不是指石头。

结论:《终身误》演唱的对象是青埂石,《枉凝眉》演唱的对象是神瑛侍者。二者不是一回事。我们就从《终身误》与《枉凝眉》入手,来寻找真正的神瑛侍者是谁。

第一,《终身误》演唱的是宝黛钗三角恋

《红楼梦》第五回,太虚幻境里演说的红楼梦里有一首名曰《终身误》的曲子,其词云: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里“美中不足”是大荒山下和尚道士对石头说的一句话,所以《终身误》里面,“美中不足今方信”显然说的是那块青埂石,与神瑛侍者没有关系。

这里,首先还要搞清楚木石前盟是啥。根据石头的来历,肯定不是说的来自前世的一个什么约定,因为石头来到人世前,确实没有跟任何什么人有过什么盟。

石头的前世没有跟任何人有姻缘约定,所以,所谓的木石前盟是啥?绝非来自前世的某种缘定三生,而仅仅是今世的早于金玉良缘的宝黛青梅竹马史,因为黛玉认识宝玉比宝钗早,因此称前盟。

也就是说,不仅木石前盟不是来自前世,金玉良缘也不是来自前世,而只是今生今世的一场夹带、插足。和尚与道士把石头带入凡间,本来就是夹带,插足他人姻缘的。当然,就算是夹带、插足,也未必没有真情。但这是后话。

我们从《终身误》这个标题,可以这么理解,此曲前半截的所谓“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等语,不过是青埂峰补天石贾宝玉的“终身”一“误”!

当然了,对于“终身误”这个标题,读者完全可以作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宝玉未能跟黛玉成婚,错娶了宝钗,此为“终身误”;另一种理解则恰好相反,宝玉错把黛玉当佳偶,一度拒绝宝钗,几乎跟真正的好姻缘失之交臂,这才是他的“终身误”,即在终身大事上的一大错判!

哪种理解是正确的呢?很明显,前一种解读不仅跟脂批里出现的《金玉姻缘赞》和红楼梦正文里的《红楼梦引子》相冲突,亦与脂批关于后三十回佚稿中宝玉、宝钗夫妻恩爱的提示不符。而后一种解读却完全顺合《金玉姻缘赞》《红楼梦引子》以及脂批的立场、倾向。

故此,《终身误》这个标题恰好说明了,所谓“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等语,正是贾宝玉的迷误之言。这种对终身伴侣的错判,本身就是贾宝玉的“终身误”!

是说金玉原本可以是一场好姻缘(金玉良缘虽非前世所定,好歹是和尚道士安排的),却被这个世外仙姝给误了。根据前四十回暗示,宝钗嫁宝玉后一直过得不幸福,这对她不公平。宝钗不论是品德与才貌,似乎跟宝玉是很般配的,她本应该是贾宝玉的佳偶,但是被仙界来的某个绛株仙草跨界打劫了。

这个绛株仙草一来就认错了人,跟贾宝玉纠葛不清。这个情节很像香港电影里的某些桥段。有部电影叫《秦俑》,里面的女主角也在转世后认错了人,表错了情,直到她要死的时候,她才认出真正的男主角。

结论:所以终身误是谁的误,是青埂补天石贾宝玉一遇黛玉误终身。因为思念黛玉,亏待了宝钗,也没有过好自己这一辈子。

当然,从根本上来讲,这块青埂石转世的石头是不带任何前世缘分的,他来到尘世的本质就是夹带。黛玉对他还错泪,宝钗对他表错情,因为这个石头的介入,钗黛都误了终身。

第二,《枉凝眉》演唱的是宝玉黛玉水溶间的三角恋

有人说,《终身误》已经将宝黛钗三人之间的感情结局讲的清清楚楚,根本没必要画蛇添足再写一篇,所以认为《枉凝眉》与宝黛恋情无关。但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枉凝眉》还是说宝黛悲剧,红楼梦如此安排梦曲唱词十分诡异,唯一的解释是,《枉凝眉》可能说的是与宝黛钗有别的另一场三角恋,发生在宝玉黛玉与北静王水溶之间。

首先,《枉凝眉》上半段“阆苑仙葩”的“美玉无瑕”这两句应该怎么理解?“阆苑仙葩”说的是绛株仙草,这个没有争议,那么,“美玉无瑕”说的是谁?是神瑛侍者吗?非也。赵振东老师发表的关于《红楼梦“两个体系”与“三位一体说”》一文中曾谈到:[9]

红楼梦中,作者给予那“神瑛”的完整称呼是“赤瑕宫神瑛侍者”。“赤”者,红也。“瑕”字,玉之缺陷、斑痕也。关于这个“瑕”字,脂砚斋还特别地注明了一笔: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

再按,“瑛”,本意为玉之光彩。东晋庾阐《涉江赋》有云:“金沙逐波而吐瑛。”后引申指代美玉或似玉的美石。所谓“赤瑕宫神瑛侍者”,从词源的角度看,这无非是告诉我们这位名唤“神瑛”的男仙,其本相或者说原形,应该是一块带有红色瑕斑的美玉。

然而,小说第五回,《红楼梦组曲》中最为著名的那首《枉凝眉》,在提到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的时候,却出现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说法:“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所谓“阆苑仙葩”,系指代林黛玉,这应该没什么疑问。所谓“美玉无瑕”,应该说的是贾宝玉了。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前面,作者说那“神瑛”有“赤瑕”。现在,却称“美玉无瑕”。一个分明“有瑕”,一个赫然“无瑕”。如果贾宝玉即“神瑛侍者”,他又怎么能够既“有瑕”,又“无瑕”呢?所以,无暇的美玉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妨从青埂石的来龙去脉说起。

《红楼梦》第一回: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

石头变的玉是晶莹剔透、毫无瑕疵的美玉。而给绛珠仙草浇水的赤瑕宫神瑛侍者,是有红色瑕疵的那个瑛玉侍者。

所以,有暇的才是神瑛,无暇的绝非神瑛。所以,美玉无瑕,说的是那块青埂石幻化成的假玉,所以才叫贾宝玉,即假宝玉。

第十五回开篇写宝玉与北静王相见的情景:

宝玉举目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宝玉忙抢上来参见,水溶连忙从轿内伸出手来挽住。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水溶笑道:“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

请注意,这里对北静王相貌的描写是面如“面如美玉,目似明星”。对宝玉的面容描写是“面若春花,目如点漆。二人的容貌如此对照着来写,一方面说明这个北静王就算不是第一男主角,至少在小说中也会是一位与贾宝玉同级别重要的男性角色。而且这两人这样的对比,从容貌上来讲,北静王甚至就这样把贾宝玉比下去了,似乎暗示情场上北静王也会是一位完胜贾宝玉的对手。

另一方面,两人的外貌都是用玉来形容,都与玉有关系。贾宝玉就是青埂石幻化而来的假宝玉,他不是神瑛侍者,假宝玉无暇,意指他对黛玉的爱纯美无邪。神瑛侍者也似美玉,但这块美玉有暇。这是区别。北静王水溶才是神瑛侍者,瑛也是美玉,但根据前文暗示,瑛美玉是有暇的,寓意他对黛玉的爱并没有那么纯美,而是有污点的。

《枉凝眉》里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之句,将神瑛与绛株比作水中月与镜中花。无独有偶,甲戌脂批里也出现了一首诗涉及水与花的比喻:花爱水清明,水怜花色鲜。浮落虽同流,空惹鱼龙涎。在这里,花是指谁?水又是指谁?大家知道北静王名叫水溶吗?《红楼梦》,《石头记》,谜底似乎藏得好深。有没有这种可能,水中月就是水溶,镜中花就是黛玉?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北静王水溶的名字里恰好有水字;古诗有“梨花院落溶溶月”之句,溶字写景,总是跟月联系在一起的。曹雪芹喜欢借字或隐字,在这里是用“月”字代替了“溶”字,所以水中月就是“水溶”。而镜中花,黛玉的前世是阆苑仙葩,葩就是花的意思。林黛玉写《葬花词》《桃花行》,也多次将自己与花相比。《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对黛玉外貌的介绍就是“娴静时如姣花照水”,也有寓意镜中花的意思。水月镜花也是指二人的姻缘难以长久。

所以《红楼梦》第三首曲子《枉凝眉》,似乎涉及了两段恋情。

《枉凝眉》前半段: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这半段,应该说的是林黛玉与贾宝玉。阆苑仙葩,是指林黛玉;美玉无瑕,是指贾宝玉。贾宝玉的前世原是那块青埂补天石,由于被和尚夹带入红尘,与黛玉有了感情纠葛,看似有缘,其实最终无缘。

《枉凝眉》后半段: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半段,应该说的是北静王水溶与林黛玉。水中月,就是水溶。镜中花,就是指黛玉。水溶与黛玉的姻缘,是绛珠草与神瑛侍者最终相遇。虽说有缘,但是神瑛侍者下凡并不是为了绛株仙子,而绛株仙子还完泪就该离去,所以绛株与神瑛的姻缘如水月镜花一样并不长久。

(二)林黛玉还错泪,是和尚道士的一场恶作剧

林黛玉需要还泪的对象究竟是谁?那位“日以甘露灌溉”,使得“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的神界人物,小说里准确的说法是“赤瑕宫神瑛侍者”。既然是侍者,说明不是赤瑕宫的主神。中国神话体系里,经常有某个大神的药童或侍者之类的角色下凡,不是主神,但也绝非凡夫俗子,所以神瑛侍者这个人物的神格定位,其实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仙,下凡后做个北静王似的人物是比较恰当的。又由于这个小仙在神界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因此他与绛株草转世后被和尚道士开玩笑整蛊了一回才是有可能发生的。

贾宝玉非神瑛侍者,真正的神瑛侍者原来是北静王水溶。所以,林黛玉来到荣国府,似乎是识错了人,还错了泪,报错了恩。现在看起来,这个事儿荒唐而悲催,否则书里面为啥要说“满纸荒唐言”呢,小说里不发生荒唐的事,如何能称“满纸荒唐言”?很多人会说,如果贾宝玉不是神瑛侍者,那么为什么林黛玉刚进贾府时会觉得贾宝玉看着面熟呢?其实,人与人相遇,看起来面熟的原因是很多的,你到大街上见到一个面熟的就一定是你前世命中注定的婚姻对象?宝黛原是表兄妹,黛玉长得像她妈,宝玉长得像她爸,贾政贾敏又是同胞兄妹,所以二人一见觉得面熟,很可能是血缘很近的原因。

贾宝玉的前世,就是那块青埂峰下的补天遗石。而众所周知,青埂峰下的补天遗石与神瑛侍者是没有关系的,贾宝玉并非神瑛侍者。可见,林黛玉还错泪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狗血的剧情呢?很大可能,是那对和尚道士在捣鬼。因为在和尚看来,绛株还泪的事情本来就是一个笑话。

红楼梦第一回: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和尚把绛株还泪的故事当笑话看,则他趁这个机会去搞搞恶作剧就不缺动机。大家都知道和尚是做什么的?都听说过法海和尚不?法海和尚曾经拆散了白娘娘与许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尚这种角色,就是见不得凡间的美满爱情的。为什么作者要让一个和尚安排石头下凡,他这么写难道没有深意?

和尚把青埂峰下的补天遗石夹带进一干风流孽鬼中一起下凡,他想干嘛?就是干那种插足他人情感破坏别人好事的勾当。很可能警幻从头至尾并没有做错什么,她会履行承诺,让绛株仙子下凡后,长到十六岁或者十七岁的时候见到她的神瑛侍者,但是和尚故意夹带进的一块顽石,从绛株草才六岁的时候就认识她,各种调戏挑逗撩拨,明摆着就是来捣乱的嘛。

第五回,警幻仙子去荣国府的原因是“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警幻仙子为什么要去接绛株仙子去太虚幻境呢?是不是想提醒她识错人还错泪了?只不过石头的来头更大,他可是经女娲娘娘锻炼过的补天石啊。所以警幻仙子去接绛株没有接到,被仙界神性更强的石头截胡了。很多人还是没看清楚,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本来是要去接绛株的,不想接到的却是石头。

说明警幻仙子这次本来是想帮助绛株的,只是失败了。毕竟她要管的人和事太多,这一次失败了,只好等下次。警幻仙子一直想跟绛株取得联系,可以说就是一个伏笔,说明警幻仙子发现黛玉识错人还错泪后,一直想做点补救措施纠正她的错误。如果黛玉下凡后没有做错什么事情,警幻仙子没必要找她。

按天上的逻辑,这块石头才是插足他人姻缘的第三者,但是人间的逻辑却变成了,强行拆散宝黛之恋的北静王成了第三者。说明天上的逻辑跟人间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会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

我们通常说,人定胜天。但是古人不这么看,古人都认为凡人都是斗不过命运的,所以宝黛之恋最终没有结果,会悲剧收场。贾宝玉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从小青梅竹马的爱恋,为何会心事终虚化。因为这两个人注定此生无缘。

因为,贾宝玉的前身只不过是青埂峰下一块补天余石,并非绛珠仙子应该还泪的对象神瑛侍者,所以贾宝玉与林黛玉,他们之间本来就不应该有任何瓜葛甚至姻缘,之所以之前能发生这么一段感情纠葛,这纯粹是某种美丽的误会,错误的相遇,可以被称之为孽缘,即贾雨村所谓的“孽障遭遇”。

第四回:雨村听了,亦叹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只看准了这英莲?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头路,且又是个多情的,若能聚合了,倒是件美事,偏又生出这段事来。这薛家纵比冯家富贵,想其为人,自然姬妾众多,淫佚无度,未必及冯渊定情于一人者。这正是梦幻情缘,恰遇一对薄命儿女。……”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位于正册首位的是林黛玉,位于副册首位的是香菱。香菱就是黛玉之副,香菱者,香林也,香菱的遭遇可以影射林黛玉的命运。贾雨村这里说香菱与冯渊的缘份是一种“孽障遭遇”,似乎表明冯香之遇就是一种前世因果没有命定的错误相遇。影射的就是宝黛之恋也是这种“孽障遭遇”,由于不是前世命定的姻缘,所以他们的相遇,将如冯香悲剧一样,被人横刀夺爱,悲剧收场。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前世有什么因果?贾宝玉曾经在睡梦中喊出一句木石前盟,但是仔细分析第一回文本,可以清楚看出,木与石是没有前盟的,可见贾宝玉喊出木石前盟这个词纯粹是他自己的意淫。

红楼梦第一回里,脂评提到木石因果:【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

脂评解释的“木石因果”概念,即“以顽石草木为偶”。但根据本书的文本逻辑,顽石并非神瑛侍者,因此顽石与草木是没有什么前盟的,但却为何会有了感情纠葛带出木石之恋来呢?脂批给出的原因是“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原来由于顽石通灵,花草美丽,他们相遇了,彼此吸引,为对方停留,点出书里面的宝黛恋的实质,尽管没有命中注定的姻缘,但二人间产生出一种质朴纯美的天然感情。

所以书中的所谓“木石因果”,实乃是“绛珠”与“顽石”之间的感情纠葛,对照前文看,可知这个木石之缘,原来只是一场美丽的错误。其实,小说中宝黛恋之所以会心事终虚化,不就是因为他们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前世注定的姻缘吗?因此脂批这里也只称其为木石因果,不称木石姻缘。所以《石头记》,实质讲的是一个痴恋了别人的女人一生的傻小子的故事。

所以《红楼梦》的剧情,会发生多个角色之间的爱与被爱互相之间的身份错位,石头(青埂补天遗石)爱上了林黛玉(绛珠仙子),但林黛玉(绛珠仙子)的爱却不应该是石头下凡的贾宝玉,所以看似有缘,却最终无缘。神瑛侍者下凡只是为了自己的历世,本不为绛珠仙子而来,他们之间因绛珠仙子需要还泪而有缘,但可能不会长久。

红楼梦里,林黛玉与薛宝钗共用一首判词,脂砚斋的批语里更是明确指出,“钗黛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是说这两个小说人物是同一现实原型人物的分身吧,反映在小说里,林黛玉与薛宝钗将有很多共同点,都是来自太虚幻境的风流孽鬼,他们来到人世都有很多风流债要还,但是她们还债的对象,都不应该是之前跟他们没有任何瓜葛的青埂峰下补天遗石贾宝玉。

所以,红楼梦里,不仅林黛玉识错人,还错泪,薛宝钗也一样,也识错了人,表错了情。红楼梦里共有两次写一个赖头和尚正是金玉良缘的始作俑者,薛家与宝钗之所以相信“金玉良缘”,根本原因就是这个赖头和尚误导了她们:

第二十八回:宝钗分明看见,只装看不见,低着头过去了,到了王夫人那里,坐了一会,然后到了贾母这边,只见宝玉在这里呢。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第八回: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亦曾按式画下形相: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她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

《红楼梦》里明写了贾宝玉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就是和尚道士捣的鬼,暗写的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木石纠葛,也是出于和尚道士搞的恶作剧。薛宝钗是赖头和尚亲自出马误导,而林黛玉则是让她与贾宝玉一见面就互相觉得眼熟。

第三十六回作者借宝玉之口在梦中喊出:“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前盟”,道出金玉良缘的虚妄,和尚道士说的那些话根本是胡言乱语,不靠谱也不可信。当然,不论是贾宝玉反对的金玉姻缘,还是他喜欢的木石前盟,其实都是子虚乌有的东西,注定修不成正果。所以八十回后钗黛的命运,林黛玉应该会嫁北静王做妾,而薛宝钗呢?则可能最终改嫁贾雨村。

(三)林黛玉别名潇湘妃子的寓意

红楼梦小说中,林黛玉居住的地方叫潇湘馆,潇湘馆院子里遍植翠竹,加上林黛玉又爱哭,于是在大观园起诗社的时候,探春便给黛玉起了个雅号“潇湘妃子”,此后,潇湘妃子这个雅号就一直是林黛玉在大观园中参与诗社活动的笔名。红楼梦里安排女主角林黛玉有潇湘妃子这一别称究竟有何寓意呢?

到了二十六回,宝玉来到潇湘馆,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用这样的八个字形容潇湘馆满院翠竹,不是相当奇巧吗?而潇湘馆的原名偏偏又叫“有凤来仪”,我们知道,只有皇族的妃嫔才能称之为“凤”,是不是隐喻林黛玉本身就是凤的身份呢?

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的原名叫“有凤来仪”,脂砚斋在这里有批语:“果然,妙在双关暗合。”那么脂批里提示的“双关暗合”究竟是指什么呢?我觉得除了暗示林黛玉原型人物的身份是凤,是皇妃外,可能还有另一层意思。“潇湘”即潇水与湘江,本意是指湖南境内的两条水,“妃子”是只有嫁予皇室或王室的女人才能用的称号,连缀起来就是“水氏王爷的妃子”。似乎暗示林黛玉在小说中的身份,很可能会成为北静王水溶的一位侧妃。

“潇湘妃子”这个词取义于上古娥皇、女英的典故,众所周知,娥皇、女英是远古帝舜的二位妃子,她们在舜帝南巡死在苍梧之后远赴潇湘,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娥皇、女英双双被后世称为潇湘妃子。

我认为,林黛玉的别号“潇湘妃子”的寓意,未必是说林黛玉后来会嫁给皇帝,成为娥皇女英似的帝王后妃,更大的可能性,是对林黛玉这个人物的原型身份的一种暗示。红楼梦里不会用错典,既然林黛玉别称潇湘妃子,用的是帝舜的典故,则林黛玉的主要原型人物,其身份必然就是一位皇妃,很可能就是雍正皇帝在登基不久后册封的一位李姓妃嫔。

所以,潇湘妃子的寓意,从字面上讲,是“水氏王爷的妃子”的意思,影射的是小说中林黛玉后来的身份,是北静王的一位侧妃;从涵义上来讲,指的是娥皇女英这样的帝王后妃,影射的是现实中一个林黛玉原型人物的身份,她是雍正皇帝的一位妃嫔。当然,既然林黛玉原型人物在现实中是一位皇妃,则小说中林黛玉与皇帝便不可能没有交集,小说里林黛玉的遭遇与现实中那位皇妃的经历应有相似的地方。

第四十回:鸳鸯道:“剩了二六八点齐。”黛玉道:“双瞻玉座引朝仪。”

双瞻玉座引朝仪,出自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原诗: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玉座引朝仪”,显现退朝时的庄严肃穆,讲的是文武百官分成两列朝见皇帝,所以说“双瞻”。瞻就是瞻仰。御座,皇帝的座位,但这里为什么写作“玉座”呢?玉座就是暗指林黛玉也坐在上面,和皇帝一起接受朝仪,百官跪拜。

红楼梦小说里林黛玉的人设,有没有机会成为皇后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因为林黛玉本为还泪而生,所以此生她的姻缘对象只可能是那位神瑛侍者北静王,她命中注定不会嫁给皇帝成为皇后或者妃子。但是林黛玉说出的酒令为什么强烈暗示她做了皇后呢?唯一的解释是,作为小说人物的林黛玉没有成为皇后,但是林黛玉的某个原型人物,似乎是一位名叫秦红玉的美女,她在现实中曾经成为了皇后。其实准确点说,这位秦美女也没有真的成为皇后,她只是作为一名宠妃,在某种程度上代行过皇后的礼仪,以及相关职权。

这种情况在清朝的宫廷中应该是经常发生的。例如光绪皇帝的珍妃,在慈禧太后的许可下,她就常代隆裕皇后参加宫中一些仪式。据由宫中回到珍妃娘家养老的白姓宫女回忆:珍妃长得很漂亮,聪明伶俐,常代皇后参加宫里的一些大典。宫里的典礼礼节很多,如要求皇后要穿着花盆底鞋,头上戴着衤殿子,走丁字步,一步一安,还要磕达儿头;在请安或磕头时,头饰和耳坠不能不摆,也不能乱摆。头叩的不能太偏,又不能不偏,这个尺度隆裕皇后总掌握不好,可是珍妃一学就会,只好由珍妃代替。(摘自2001年2月《书摘》,作者:唐海沂)

在雍正皇帝晚年,皇后乌拉那拉氏已经去世,但是雍正皇帝一直没有再立皇后,但是宫廷中通常的各种典礼又非常多,所以皇帝必然会挑选一位妃嫔担当起皇后的职责来。由于当时年贵妃也已经去世,李妃生的儿子弘时获罪被逐,李妃实际已经失宠。所以在必要的时候,雍正皇帝会选择另一位妃嫔代行皇后之职,参加相关礼仪,这位妃嫔很可能就是林黛玉的那位原型人物秦红玉。

《红楼梦》小说中让林黛玉说出一句暗示其行皇后职责的酒令来,可能预示后来的剧情发展,林黛玉会与皇帝发生某些纠葛,如,美貌遭皇帝垂涎,才能得皇帝赏识,主持过国家级别的庆典等。我们知道,林黛玉是一个具有倾国倾城美貌的才女,她和贾宝玉青梅竹马,但是不能掌控自己命运,在贾府遭遇危机时惨被贾府出卖,沦为豪门姬妾,又为皇权争夺,最终导致政治危机。

(四)北静王水溶与林黛玉的缘份纠葛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论是宗教还是文学作品,都主张人的姻缘际遇都是前世种下的因果决定的。红楼梦秉持这种观点,在第五回红楼梦唱曲第十四首《收尾.飞鸟各投林》中就写有“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这样的观点。

有个佛教的传说,南京城里有个裁缝,结了婚没有几年,他老婆跟一个货郎跑了。他很爱他的老婆,千辛万苦的找寻好多年,最终找到她也无法再续前缘。他路过寒山寺脚下,遇到一个和尚,将自己的遭遇讲给和尚听,和尚给他一面镜子,他看到镜子里面洪水滔天,洪水中有个女尸,一个秀才模样的人跳下水把女尸弄上来,但没有钱安葬她,就走了。后来有个樵夫走这过,买了一副薄棺材,把女尸埋了。和尚告诉这个裁缝:这一切都是缘分,五十年前,有一个女子跳水而亡,你把她从水中救起,让她不至于葬身鱼腹,因此这世她做你三年妻子来报恩。而那个货郎却是出银子把她入殓的樵夫,因此后半生她注定要与已经转世为货郎的樵夫相依为命。

红楼梦神话设计里,绛株仙子下凡是要对神瑛侍者还泪报恩的,但怎么还泪报恩?看看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宗教里界定的偿还前世的恩情的惯常做法,原来主要是应该以姻缘的形式报答别人的恩惠。按照神瑛侍者对绛株仙草的恩情,绛珠草之所以没有枯死,反倒修成人形,位列仙班,获得永生,主要是因为神瑛侍者每日以甘露灌溉得来的,绛株仙草此生此世必须对神瑛侍者以身相许,嫁给他,这恩才能报得了。所以根据这样的宗教神话逻辑,红楼梦小说里,林黛玉最终应该会嫁给神瑛侍者,而不会是嫁给与她没有任何前世瓜葛的别的什么人,如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贾宝玉。

那么,红楼梦里谁才会是神瑛侍者呢?我以为要看林黛玉后来是嫁给了谁,谁就是神瑛侍者。林黛玉的婚姻对象肯定不是贾宝玉,因为之前《枉凝眉》已经交代的很清楚,宝黛恋最后会心事终虚化。可见林黛玉没有嫁给贾宝玉,而应该是嫁给了别的人,那位神瑛侍者下凡的正身。

认真读原著,书中其实一直都在不断暗示读者:北静王水溶才是真正的神瑛侍者转世,人家才是林黛玉的真命天子。所以,林黛玉的姻缘对象也肯定不是贾宝玉,而应该是北静王水溶。第十五回开篇写宝玉与北静王相见的情景:

宝玉举目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宝玉忙抢上来参见,水溶连忙从轿内伸出手来挽住。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水溶笑道:“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

两位俊秀脱俗的年轻男子,初相见时都印象上佳,彼此赞叹,这般情景赏心悦目,气氛和美,但正是在此处,出现了一条耐人寻味的批语——靖本眉批:“伤心笔。”但是直到八十回结束,我们也没见到宝玉与北静王之间有何值得伤心之处。于是不妨大胆假设:若日后宝玉与北静王之间因为林黛玉有了感情或姻缘纠葛,却因为某些变故导致悲剧性结局,再回顾这初见时的和美景象,岂不伤心?

蒙府本脂砚斋在“贾宝玉路谒北静王”一回旁批道:“宝玉见北静王水溶,是为后文之伏线。”可见后文中水溶自有重头戏。曹雪芹从不写废话,思维缜密处处伏笔,每一个人的出场都不会无缘无故,每一句话的道出都不是空穴来风。水溶在第十五回中虽然只出现了几分钟,但却惊艳绝伦,气度不凡,言辞高妙。《红楼梦》有个特点,但凡肯舍点笔墨来描写外貌衣着的人物都一定极其重要,红楼梦如此隆重描写水溶怎么会只露一次脸?看来程高续本后来是将这个人物写丢了,关于水溶,曹雪芹一定会浓墨重彩地写。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北静王和林黛玉并无直接的关系,但有好几次间接的联系,仔细分析一下这几次间接联系,会发现内涵十分丰富。

第一次,《红楼梦》第十五回,在秦可卿出殡的路上,贾宝玉碰到北静王。二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北静王遂将一串鹡鸰香念珠送给了宝玉。后来,贾宝玉又将鹡鸰香念珠转赠林黛玉,哪料到林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脂砚斋在后面夹批道:“略一点黛玉性情,赶忙收住,正留为后文地步。”可见一定有后文。

与这个段子能形成对比的,就是宝玉曾转送蒋玉菡的东西给花袭人。

第二十八回:宝玉听说,方想起那条汗巾子原是袭人的,不该给人才是,心里后悔,口里说不出来,只得笑道:“我赔你一条罢。”袭人听了,点头叹道:“我就知道又干这些事!也不该拿着我的东西给那起混账人去。也难为你,心里没个算计儿。”……袭人忙一顿把解下来,说道:“我不稀罕这行子,趁早儿拿了去!”宝玉见他如此,只得委婉解劝了一回。袭人无法,只得系在腰里。

请注意,这里花袭人一开始也不肯接受蒋玉菡的东西,还骂他是混账人。但是,在宝玉的劝解下,花袭人接受了宝玉的转赠,这跟黛玉一开始不肯接受北静王的东西还骂他臭男人何其相似。

贾宝玉分别对袭人与黛玉的这两次转赠,其一正一反,一明一暗,一喜一悲的表现手法,正符合了雪芹“一喉两声,一手二牍”的写作风格。宝玉将蒋玉涵所赠汗巾系在袭人腰里,由此牵出日后蒋玉菡与花袭人的一段姻缘。而黛玉却拒绝宝玉转赠的北静王的东西,很可能预示林黛玉日后会拒嫁北静王。

第二次,第四十三回,凤姐生日,贾府全家热闹聚会,贾宝玉却跑出城到水月庵去偷祭一位神秘女子,回来后对大家撒谎说:“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昨日没了,给他道恼去。他哭的那样,不好撇下就回来,所以多等了一会子。”

可是偏偏这时候,是众人在看戏,这时戏上演的戏目是《荆钗记》,大家正看到《男祭》这一出上,黛玉便和宝钗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这就跟林黛玉扯上了关系,这边看的戏和那边做的事如出一辙,这是典型的旁证,通融,借机,暗示,伏线之法。你看黛玉说王十朋的口气,俨然是在评价水溶哭亡妃、宝玉祭神秘女子呢。暗示这部剧的相关情节会影射小说后来剧情发展,与《荆钗记》将有相似的元素。

《荆钗记》剧情,书生王十朋幼年丧父,家道清贫,与母亲相依为命。贡元钱流行见王聪明好学,为人正派,便将自己与前妻所生的女儿玉莲许配给王十朋。试期来临,王十朋便告别母亲与妻子,上京应试,得中状元,授江西饶州佥判。丞相万俟见十朋才貌双全,欲招他为婿。十朋不从。万俟恼羞成怒,将十朋改调广东潮阳任佥判。十朋离京赴任前托承局带回一封家书。不料信被随十朋至京的孙汝权骗走,加以篡改,诈称十朋已入赘相府,让玉莲另嫁他人。孙汝权回到温州后,即找玉莲继母,逼玉莲嫁给汝权。玉莲誓死不从,投江殉节。幸被新任福建巡抚钱载和救起,收为义女,带至任所。而十朋在赴任前接取母亲与妻子来京城,听说玉莲投江而亡,十分悲恸。五年后,王十朋调任吉安太守,而钱载和也升任两广巡抚,赴任途中路过吉安府,王十朋前去码头拜谒。当钱载和知道了王十朋就是玉莲的丈夫后,就在船上设宴,使十朋与玉莲得以团圆。

这部戏的关键之处在于钱玉莲被富家逼婚,投水自尽,王十朋以为妻子已经死去,于是临水祭奠。曹雪芹巧妙地把水溶哭亡妃、宝玉祭神秘美女、女主角林黛玉评论王十朋祭亡妻这几个事件联系在一起,似乎影射林黛玉将遭遇与钱玉莲相似的命运:被人逼婚,宁死不从,却最终获救。贾宝玉不知黛玉其实没死,会如王十朋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陷入悲痛的境地。

第三次,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唯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

在这里,与林黛玉第一次不肯接受北静王的东西还骂他臭男人相比,当宝玉准备第二次提议要将北静王的蓑衣斗笠送给黛玉时,至少黛玉的表现已经不是很抗拒了。那么林黛玉后来究竟有没有嫁给北静王?尽管书里面几乎找不到直接线索,但是间接线索却非常多。

例如,第十六回,凤姐对贾琏说:“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这一年来的光景,他为要香菱不能到手,和姨妈打了多少饥荒。也因姨妈看着香菱模样儿好还是末则,其为人行事,却又比别的女孩子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他不上呢,故此摆酒请客的费事,明堂正道的与他作了妾。

我们知道,《红楼梦》太虚幻境里金陵十二钗判词中,林黛玉位于正册之首,香菱位于副册之首,说明香菱就是黛玉之副。香菱者,像林也,英莲者,荷花也,芙蓉也,香菱的判词有“根并荷花一茎香”之句,而林黛玉在寿怡红夜宴上抽中的花签是芙蓉,即荷花。可见香菱与黛玉人物联系密切,则香菱的人生无疑对林黛玉的命运有影射意义。薛家让香菱明公正道地与薛蟠做了妾,据此推测林黛玉的结局,贾府也是明堂正道地把她嫁给了某人做妾。

贾宝玉转赠了蒋玉菡的东西给花袭人,红楼梦里花袭人的判词就预示了花袭人最终嫁蒋玉菡。同样的道理,贾宝玉两次要转赠北静王的东西给林黛玉,究竟预示着什么呢?似乎预示林黛玉与北静王将发生感情纠葛,甚至成就其姻缘。黛玉和袭人,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在冥冥中,竟由他自己的手,以一种雷同的象征手法,转交给了他所结交的两个男人,这剧情够狗血而残忍。当所有的结局尘埃落定,再回望来路,不免令人目瞪口呆,充满了荒诞感。

“分离聚合皆前定”,命运不为所动,没有因为宝黛之间生发了真情而网开一面,依然按照原先的剧本一步步上演,北静王赠珠便是这不动声色的开端。宝玉不会知道,他糊里糊涂间竟然向爱人传递了他人信物,做了一次媒人。而黛玉更不会知道,她嘴里的这个“臭男人”,正是她未来的夫婿。

(五)《荆钗记》《钗钏记》《牡丹亭》,影射林黛玉死而复生

无独有偶,元妃省亲时,曾由龄官带出一部与《荆钗记》十分雷同的戏《钗钏记》,第二十回:贾蔷忙张罗扮演起来。一个个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刚演完了,一太监执一金盘糕点之类,来问:“谁是龄官?”贾蔷便知是赐龄官之物,喜的忙接了,命龄官叩头。太监又道:“贵妃有谕,说‘龄官极好,再作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作《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

《相约》《相骂》乃是清初才子佳人戏曲《钗钏记》里的两出。在这段话后面,戚序本有脂砚斋夹批曰:“《钗钏记》中,总隐后文不尽风月等文”。龄官眉目与黛玉相似,性格也是一般的多愁善感,恃才傲物。若说《钗钏记》隐后文风月,由龄官带出,可知多半与黛玉相关。

再看《钗钏记》内容:书生皇甫吟与富家女史碧桃先前有婚约。皇甫吟家道中落,史家便有悔婚之意,欲将女儿改嫁枢密使魏国相。碧桃不愿毁弃婚约,便命丫环云香约皇甫吟于八月十五夜前来史家花园,以便赠金,用作聘礼。皇甫吟有一好友,名叫韩时忠,听得皇甫吟讲史家悔婚、碧桃相约之事,顿起歹念,在八月十五冒名前去赴约,骗得金钗、金钏、银两等。史碧桃久等不见皇甫吟前来迎娶,又遣云香前去皇甫家,与皇甫吟母亲发生争执,大吵一场。史碧桃听到云香回报,感到希望破灭,便题诗于白汗衫,投江自尽。幸得御史张所救起,收为义女。皇甫吟后上京应试,进士及第。皇甫吟去李若水府上叩谢师恩,恰巧御使张所也来拜访。张所为试探皇甫吟态度,劝他再娶。皇甫吟矢志决不再娶。张所设计将皇甫吟得史直所赠钗钏带回家,让义女辨认。碧桃认出这钗钏正是家中旧物。张所乃将皇甫吟的情况告诉碧桃。于是两人终于成亲。

第十八回元妃省亲,贾蔷呈上戏目,元妃所选的四出戏旁边的脂批是:“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原文如下:

那时贾蔷带领十二个女戏,在楼下正等的不耐烦,只见一太监飞来说:‘作完了诗,快拿戏目来!’贾蔷急将锦册呈上,并十二个花名单子。少时,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按:《牡丹亭》第二十出《闹殇》,舞台本称《离魂》。)

《牡丹亭》故事梗概:女主人公杜丽娘长得天生丽质而又多情善感。一日,杜丽娘到后花园踏春归来,困乏后倒头睡在了床上。梦见一书生拿着柳枝来请她作诗,接着又将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云雨之欢。待她醒来后寻梦到牡丹亭,却未见那书生,渐渐地思恋成病,最后药石不治竟然死去了。其父将女儿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并修成“梅花庵观”一座,嘱一老道姑看守。而杜丽娘死后,游魂来到地府,判官问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状元柳梦梅结亲之事,便准许放她回返人间。此时书生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感风寒住进梅花庵中,与杜丽娘的游魂相遇,二人恩爱缠绵。此事为老道姑察觉,柳梦梅与她秘议请人掘了杜丽娘坟墓,杜丽娘得以重生,俩人随即做成夫妻,一起来到京都,柳梦梅参加了进士考试,得中状元。皇帝于是下旨让这父女夫妻都相认,并着归第成亲。

《红楼梦》里在影射林黛玉命运的时候特别强调了《荆钗记》、《钗钏记》、《牡丹亭》这三部剧,这三部剧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女主角死而复生了。但也有区别,前两部里男女主角因小人插足,家长逼婚,女主角宁死不从投水自尽,却幸运获救,得贵人相助,最后都是迎来大团圆结局。后一部女主角因情而死,但后来被爱人的真情感动又活过来了,最后与自己的梦中情人终成眷属。

据此推测《红楼梦》剧情发展,宝黛恋的经历,都会出现与以上三部剧中类似的元素,例如男女主角相爱、出现第三者、家长逼婚、产生误会、宁死不从、获救重生、贵人相助等。但是会更改这些才子佳人小说中惯有的不合理的地方,如:第三者未必是小人,贵人的相助未必会那么巧合,也不会无缘无故,最后的结局也不一定男女成亲,而是劳燕分飞阴阳两隔。但男女主角最终能冰释前嫌痴情不改,才是《红楼梦》另类的大团圆结局。

这三部剧里同时出现女主角死而复生的情节,绝非巧合。似乎强烈暗示红楼梦剧情的发展,女主角林黛玉也曾经死而复生。在《荆钗记》与《钗钏记》这两部剧里,女主角钱玉莲与史碧桃都不约而同地投水自尽了,但又幸运获救。但是里面的男主角王十朋与皇甫吟当时都误以为爱人已死而悲痛不已。这样类似的桥段,红楼梦也可能会有。其实程高本后四十回就有相关反映,如当宝玉被人告知黛玉已死,悲痛欲绝,病情几度加重,最后竟而寻机离家出走。

程高续本第一百零四回:宝玉道:“我不信。既是他这么念我,为什么临死把诗稿烧了,不留给我作个纪念?又听见说天上有音乐响,必是他成了神或是登了仙去。我虽见过了棺材,到底不知道棺材里有他没有。”袭人道:“你这话益发糊涂了,怎么一个人不死就搁上一个空棺材当死了人呢。”宝玉道:“不是嗄!大凡成仙的人,或是肉身去的,或是脱胎去的。好姐姐,你倒底叫了紫鹃来。”

在这一段里,因有人告知贾宝玉林黛玉登了仙去,贾宝玉于是怀疑潇湘馆的棺材里并没有林黛玉。这时袭人却紧张地说:“怎么一个人不死就搁上一个空棺材当死了人呢。”似乎说明程高二人在篡改脂本前,原来的剧情就是林黛玉当时并没有死,贾府拿一副空棺材欺骗贾宝玉,说黛玉已死。

这样的推测并非凭空想象,因为不是孤证。程高续本第九十九回:

凤姐道:“明儿宝玉圆了房,亲家太太抱了外孙子,那时侯不更是笑话儿了么。”贾母笑道:“猴儿,我在这里同着姨太太想你林妹妹,你来怄个笑儿还罢了,怎么臊起皮来了。你不叫我们想你林妹妹,你不用太高兴了,你林妹妹恨你,将来不要独自一个到园里去,隄防他拉着你不依。”凤姐笑道:“他倒不怨我。他临死咬牙切齿倒恨着宝玉呢。”贾母薛姨妈听着,还道是顽话儿,也不理会,便道:“你别胡拉扯了。你去叫外头挑个很好的日子给你宝兄弟圆了房儿罢。”凤姐去了,择了吉日,重新摆酒唱戏请亲友。这不在话下。

从这一段我可以看出两个问题。首先,宝玉宝钗已经是拜了天地送入洞房了的,什么时候同房都不需要再昭告世人,贾府还要专门挑个好日子给他们举办个圆房仪式,这不等于向全世界宣告,贾宝玉不肯碰他的新婚妻子,这对夫妻一直没有夫妻生活,感情大大有问题吗?这样摆酒唱戏请亲友举办圆房仪式,贾府以及薛家丢得起这个脸吗?其次,黛玉死后尸骨未寒,凤姐居然当着贾母的面与贾母共同取笑黛玉因爱恋宝玉而死,至死不原谅宝玉。不说凤姐晶莹剔透的人儿,她怎么会糊涂到要当面去揭贾母的这个疮疤?贾母本人也居然对王熙凤说“你林妹妹恨你。”这样的话来一起取笑王熙凤献出掉包计破坏宝黛婚恋导致黛玉之死。要知道黛玉可是贾母女儿贾敏的遗孤,黛玉生平未做过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贾母有什么理由对自己的亲外孙女这么无情?她这么做对得起她曾经最爱的死去的女儿?

唯一的解释,高鹗篡续本篡改前的原著的剧情,这一段不是说的宝玉宝钗圆房,而是说的黛玉嫁北静王之后,会有个圆房仪式,因为之前黛玉出嫁北静王时,宝黛大闹婚礼,这个婚礼没有办下去。贾府为逼林黛玉嫁北静王,让宝玉娶了宝钗,黛玉病倒,适逢贾府被抄,情况混乱,北静王将昏迷中的林黛玉接进了北静府养病。黛玉怨恨宝玉的无情,所以才有可能接受北静王的示好,嫁给北静王。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才需要有个圆房仪式。之后贾府在北静王的庇护下转危为安。北静王与林黛玉圆房,贾府需要派代表前去祝贺,凤姐为了讨好老太太自告奋勇地前往,贾母才会说“你林妹妹恨你。”这样的话来取笑她,这样凤姐回答“他倒不怨我,他临去咬牙切齿倒恨着宝玉呢。”来凑趣,才是更合乎情理的。

第七十回,大观园众人放风筝,黛玉放的一个风筝遇到强风,她不舍得将其放走,紫鹃给她作了决断,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齐籰子根下寸丝不留,咯登一声铰断:那风筝飘飘摇摇,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众人皆仰面睃眼说:“有趣,有趣。”

黛玉的风筝在遇到强风时放走,飞的很高,展眼不见。影射的是黛玉的婚姻是遭遇到不可抗力而嫁给了身份较高之人,并曾经获得旁人不能企及的很高的地位。黛玉风筝放走时,贾府众人皆仰面睃眼说:“有趣,有趣。”,表明黛玉的婚后生活点滴传回贾府,众人都是仰望艳羡,而且是觉得十分轻松有趣的心态。

(六)解读林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是什么意思?

关于黛玉的判词,我认为罗伊先生在他的《黛玉的结局推测》文章里面谈到的一些观点很有道理。简单归纳整理如下:[10]

第五回中,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翻开金陵十二钗正册,见头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其下有一首诗:

可叹停机德,【甲戌夹批:此句薛。】

堪怜咏絮才,【甲戌夹批:此句林。】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几乎所有读者都知道,“玉带林中挂”与“金簪雪里埋”分别隐含林黛玉与薛宝钗之名,多年来对其中深意的猜测众说纷纭。有个比较离谱的说法是,宝钗是冻死的,黛玉是吊死的,而且还是用玉带自挂东南枝而死。

  如果简单到只须以字面意思理解,那就不叫“寓意深远”了。词的画里将玉带以实物形式呈现,就表明这个玉带有其象征意义,不仅仅只是谐音那么简单了。但要了解玉带的含义,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与之对应的金簪的含义。

这里“金簪”是代指薛宝钗的,但为何要用“金簪”,而不是“金钗”呢?这其实这并非是作者的随性所致,而是别有寓意。首先,在隋唐以后,簪与钗就已经成为分别已婚妇女和未婚少女的发饰品,及笄未婚多以钗为饰,已婚多以簪为饰。所以作者用“金簪”而不用“金钗”,暗示了薛宝钗最后已婚的身份。

既然金簪代表的宝钗的已婚身份,那么与之对应的玉带,代表的应该也是黛玉的某种身份象征,那么玉带会象征黛玉的一种什么身份呢?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何为“玉带”。玉带在古代是品阶身份的象征,韩愈有诗云:“不知官高卑,玉带垂金鱼。”像黛玉那样的普通官宦家庭在室女是不可能有玉带的。   

玉带始见于北周,最初是在腹前正中腰带两端连接处加玉质带钩,后来发展为围绕带面缀镶一圈镂雕花纹的片状玉块,成为身份的特殊象征。

据《文献通考》记载,“(唐)明皇开元初,敕百官所服带,三品以上听饰以玉。”宋初“亲王皆服玉带”,至神宗“熙宁元年,玉带不许施于公服”,若赐大臣玉带,是“以示异恩”。熙宁六年,收复熙河二州,神宗赵顼御紫宸殿,宰臣王安石率群臣称贺,神宗遂解自己所服玉带赐王安石。熙宁八年,岐王颢、嘉王頵进言:“蒙赐方团玉带,著为朝仪,乞宝藏于家,不敢服用。”神宗不许,命工别琢玉带以赐之。

到了明朝仍沿用玉带制度,与小说历史背景比较接近的明朝,亲王以上配玉带,官员中正一品赐玉带,“文臣有未至一品而赐玉带者,自洪武中学士罗复仁始。”(《明史•志第四十三》),但这种特赐是很少见的,仍是向功臣示异恩的方式。

清废玉带制,改以顶戴示品阶。

此前说过,身为普通官宦家庭室女的黛玉不可能有玉带,那在怎样的情况下玉带才有可能切实地跟她产生联系呢?参见《明史•舆服志》可知,宗室、官员正妻带板质地与夫同。若黛玉有玉带,除非她身为后妃、王妃或一品命妇。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以达官显贵侧室的身份获一品诰封。最后这种情况较少,中国历来尊嫡贬庶,妾获一品诰封,说明其夫之“达”与“贵”已至惊人的程度。

关于林黛玉最后的身份,书中亦有与一品诰封相关的暗示。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宝玉给黛玉看《会真记》,其后忘情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地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庚辰侧批:虽是混话一串,却成了最新最奇的妙文。〔此誓新鲜。〕】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

红楼一书,一语成谶之处甚多,宝玉这句“一品夫人”日后回头再看,只怕未必仅仅是戏言。“玉带林中挂”当然不会是简单地描述把一条玉带挂在树枝上的景象。综上所述,玉带应该是暗指林黛玉最后的身份,是一位皇室或者王室成员,“挂”有施加的意思,因此,这句话可能是说:黛玉被施予与一品诰封相类的册封,玉带加身。

在红楼梦书中,“玉带”以实物形式出现,宝玉路谒北静王一节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而曾经身系玉带出场的人物也只有这位北静王。所以,黛玉跟玉带的关系极可能是因他而来。第十五回,北静王第一次出场,贾宝玉眼中的北静王:“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

“系着碧玉红鞓带”,这是书里第一次出现的玉带,虽然用的是系字,但随后北静王看贾宝玉:围着攒珠银带,这里贾宝玉的腰带银带,用的是围,可见系和围一样。而和画中“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就对应上了。玉带林中挂,不是挂在树上,而是悬围在木的主干上。

贾宝玉没资格围玉带,围玉带的是北静王。所以,林黛玉的最终命运更可能跟北静王有关,而非贾宝玉。

根据《红楼梦》里钗黛二人的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结尾脂砚斋甲戌侧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这里生就是生活,生长的意思。玉带本来应该在宫廷中,金簪本来应该插在妇人的头上,但是这里的玉带与金簪却都没有放在它应该呆的地方。红楼梦里古怪的是,不让世外仙姝林黛玉住在长满奇葩异草的蘅芜苑,不让山中高士薛宝钗住在长满参天翠竹的潇湘馆,显然二人都住错了地方,影射的就是皆非生其地之意。

所以红楼梦剧情发展,有孤标傲世偕谁隐之志的林黛玉,却被命运捉弄,深陷宫闱,玉带加身,成为皇室妃子。由于宫廷不是她适合呆的地方,双木林最终枯萎而死,泪尽而逝。而薛宝钗写诗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之句,其人有一心向上攀爬的志向,却嫁给了愚顽怕读文章不求上进的贾宝玉。她的品行与才能都被埋没了。

所以,钗黛二人的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脂批的解释“皆非生其地之意”,是说小说中的林黛玉与薛宝钗互换人生,命运搞错了。当然,也可能有双关的意思,影射现实中的一位曹家丫头,她顶替李煦孙女李香玉参选进宫为妃,二人也互换了人生。

最后,谈谈钗黛二人这首判词的前两句“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有人说,“可叹停机德”对应薛宝钗,“堪怜咏絮才”对应林黛玉,我认为这是错的。

“可叹停机德”在这首判词排比句中明明对应的是“玉带林中挂”啊,说明是对应林黛玉的,且“停机德”用的是乐羊子妻的典故,尽管乐羊子妻有劝夫为学当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事迹,但她最后的结局却是面对盗匪宁死不屈,为全贞义而自*了的,这更像是对林黛玉命运的预示。而关于“咏絮才”,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吟咏柳絮,李纨还判她夺魁呢,谁说宝钗没有咏絮之才呢?所以,二人判词中的这一句“堪怜咏絮才”,并不仅仅对应林黛玉,而且也对应薛宝钗。所以这两句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其实对应的是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个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