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华1 黄博帆2 张子晗3 吴岐奎4 陈晨5 张春凤6 喻方圆2,7
(1.中华茉莉谷; 2.南京好一朵茉莉花研究所;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4.山东农业大学;5.扬州市职业大学;6.中国药科大学;7.南京林业大学)
摘要:茉莉花是舶来品,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综合国内外专家考证认为其迁徙路线为:大秦(古罗马)—波斯(安息国)—印度—中国。茉莉花通过中国本土化后,其路径分为两条:一是茉莉花广泛在中国种植并发展成为茉莉花茶等经济植物,二是随着佛教《八段锦》不断演化转变为精神文化的《茉莉花》。到了19世纪,随着国门打开,茉莉花茶大量出口西方,其迷人的香气,清甜的口感,受到当时贵族的追捧,同时大英帝国公使将《茉莉花》曲谱带回欧洲,李鸿章在西方舞台的经典一吼以及意大利《图兰朵》歌剧风靡,而带动了茉莉花文化回流,特别是到了21世纪初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再次传播茉莉花文化,成为东方文化符号。
茉莉花是江苏省花。明清时期,南京一带就有大面积茉莉花的种植。作为茉莉花五大高地之一和民歌《茉莉花》的故乡,新时代的南京大力弘扬茉莉花美好文化,彰显清心末利的文化自信与守正创新的精神内核。以茉莉花为主题发展特色产业,茉莉花种质基因库为支点,文化和科技为双核驱动,响应“一带一路”号召,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茉莉”力量。
关键字:茉莉花;迁徙史;流传史;南京;新时代思考
一、茉莉花迁徙史
众所周知,茉莉花是舶来品,她随古丝绸之路而来,我们知道丝绸之路的启始端是古老的中国,通过中亚西亚,到达欧洲甚至非洲大陆,我们把一把土(陶瓷)、一片叶(茶叶)、一个蚕宝宝吐成的丝绸等带到西方,作为文化交流及贸易通道,同样我们带回了奇珍异兽,金银珠宝、特色植物、香精香料(包括茉莉花)等宝物,那么,茉莉花到底从哪里而来?
追溯茉莉的渊源,茉莉自国外引进,这毋容置疑,但具体的途径却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三大学说。1
(一)大秦说
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应是记载茉莉花最早的著作,“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2耶悉茗花、茉莉花,皆是当时的胡人从西方诸国带到到南海。因为怜惜其芳香,就都开始种植了。3《南越行纪》记载茉莉花来自大秦国(罗马帝国),说明早在西汉国内就开始引种了。
西方传说,茉莉花在古埃古文明里是有名的“春药”,其香味具有催情的作用,茉莉花香是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Cleopatra)最喜爱的香味之一,为寻求罗马帝国安东尼(Antony)的保护,她派人去迎接安东尼的画舫,连船桨都在茉莉油中浸泡过,莎士比亚在《安东尼与克里奥帕特拉》中描绘道:“那艘画舫就像一尊在水上燃烧发光的宝座,帆是紫色的,熏染着奇香,逗引的风儿也为他们害起相思来了”。美艳的女王身上洒满了茉莉花水,静候在满是花瓣和茉莉花香的寝宫内。英雄难过美人关,安东尼就这样拜倒在埃及艳后的“茉莉”裙下。
(二)波斯说
伊朗古称波斯,波斯帝国是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历史曾在南亚、中亚、西亚地区建立过多个帝国.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到伊朗的线路。公元97年,班超遣甘英出使安息国,安息国以盛产安息香(野茉莉)得名,根据记载,安息国王安士达,于汉桓帝初年前来拜访。汉朝与安息国的稳定关系,对促进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海上丝路,是古代我国海上交通的一种形式,早在晋代以前,我国就开始利用海上丝路频繁的交流,著名的陶器、茶叶、丝绸和铁器,都通过这条海运交通路线远销世界,甚至西方的香药也经由这条通道进入我国。二十四史之一《魏书》中首次记述了波斯的国名,波斯曾多次派遣使者对我国北魏王朝进行友好访问。
唐朝段公路在《北户录》中记载:“白末利花(红者不香)皆波斯移植中夏。”4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说:“茉莉原出波斯,弱茎繁枝,绿叶团尖。初夏开小白花,重瓣无蕊,秋尽乃止,不结实;其花皆夜开,芬香可爱。”清康熙时期的《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记载茉莉花:“原出波斯,移植南海。”
可见,茉莉花来源于波斯也是较为常见的说法之一。
(三)印度说
还有一种说法推测茉莉花原产于印度。“茉莉”是梵语的音译。在古籍中有多种书写方法。如在宋代的《洛阳名园记》中称为“抹厉”,也有称为“没莉”、“抹丽”、“末丽”、“没利”、“抹利”等,王十朋有诗曰“茉莉名佳花亦佳,远从佛国到中华。老来耻逐蝇头利,故向禅房觅此花”,这里的“佛国”说的就是印度。
其中大秦说中的古籍已经遗失,其他文献中也没有旁证,同时美国学者劳费尔在《中国伊朗编》中指出,欧洲西部的人不可能在公元三百多年前后到达广州,也不会有类似"耶悉茗"之类的译音词出现在广州,所以认为嵇含所写很可能是后人添加的伪作。5
但是波斯文化学者、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穆宏燕却不这么认为,其在著作《波斯札记》中指出《南方草木状》所写的时,大汉帝国覆灭,丝绸之路被阻断,波斯萨珊王朝(224—651)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6所以“末利”一词经过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各国一路演变进入中国岭南地区,那么为什么不可能有波斯人直接由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广州,进而把“耶悉茗”一词也带入广州呢?
著名历史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刘迎胜在《丝绸之路》一书中也提到:海外贸易的发展、异域商旅的入华,使中国人对海外的药材和物种的知识迅速扩大。7晋人嵇含写成于永兴二年(305年)的《南方草木状》记载了古代林邑、南越九真、交趾等地出产的草、木、果、竹四类物种,其中提到了“耶悉名花”(即茉莉花)从西域移植华南之事。
所以,对于茉莉何时进入我国,无法确定,但是可以肯定茉莉花是舶来品,传入至今最少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二、茉莉花流传史
茉莉花传入中国内地大致分为陆上和海上两个路线:一、从北向南(陆上丝绸之路):从西域经阿富汗通过瓦罕走廊传入中国,经新疆、西藏、甘肃、宁夏等,沿河西走廊一带最终传入古都长安(今西安),以佛乐等为主要载体。二、从南向北(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经南越通过海路传入中国,经华南自南向北传入江南一带,以植物为主要载体。8茉莉花迁徙路径最早从大秦,由波斯经西域和印度等地,一路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国内。
从皇室到百姓,从佛乐到民歌,从观赏到实用,茉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今敦煌包括河西走廊一带,当地人仍保留着养植盆栽茉莉花供奉佛祖的习惯。而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主要讲述了释迦牟尼生平事迹,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其信徒常以茉莉花供养。9正可谓“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茉莉花供佛具备“花”、“香”、“涂香”三种供养功德,被誉为最上乘的供养。
二千多年前的汉代,陆贾两下南越劝降赵佗,写了著作《南越行纪》,描述了当时的岭南:“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10此二花说的就是耶悉茗花与末利花,写出了当时人们对茉莉花的喜爱,就算是大洋也隔不开,高山也挡不住。
茉莉花这种极具特色的植物随着丝绸之路,从不同地域、沿不同路线涌入中国,通过不同的流传载体:植物、音乐、佛教、经济、文化、艺术等影响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一)茉莉花的流传载体及影响
1、植物茉莉花
植物茉莉花(木犀科素馨属)传到中国以后,在种植时往往不易过冬,最初主要出现在福建省、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然后慢慢推广至中国江南地区,其中以南京、苏州、金华和扬州为甚。茉莉在我国早期主要栽培于皇宫贵族的花园中,宋代以后,才渐渐在民间传播与引种。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陆贾传》中记载公元前196年,陆贾出使南越,欲说服南越王赵佗归顺。11南越王城,处处都是鲜花,城里的居民都有把茉莉簪在头上的喜好。茉莉花看着柔弱,却能跨过大洋而芳香不减,其生命力之坚韧,令人心生佩服。
唐朝段成式对于“野悉蜜”是这样描述的:碾碎,压以为油,做成香囊。12《北户录》中也点出耶悉茗花细白色,其芳香一绝。
宋代上流社会熏香之风盛行,。宋人刘克庄有诗云“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茉莉花成为了熏香的首选材料,茉莉花的清香,让人身心舒畅。《乾淳岁时记》中说宋孝宗在避暑的时候会用风鼓吹茉莉花等香花,让香气四溢。13政和七年,宋徽宗造艮岳,种植的八大芳草中就有茉莉。
明代初年,朱元璋下令召集全国的种花能手来南京,让他们全部到聚宝门(中华门)外南面一处丘陵山地育植百花,用来装点皇宫。14历史上在江南一带的南京、苏州、扬州、桐城、赣州、庐陵等地,有许多关于茉莉花的种植遗迹或文化传说。明朝明成祖修建天妃宫,正是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狮子山麓,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15
晚年的李时珍仍不断地对《本草纲目》进行修改。听闻郑和曾住在狮子山下,那里还保留着一些从国外带来的花木。于是去狮子山采集,并在《本草纲目》中增设了“夷果”“香药”两个篇章,分别搜集了海外的药材名30多种,其中包括三七、胡椒、没药、茉莉、安息香等。16修改完毕后,《本草纲目》在南京刊印发行。
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王士禄写诗称赞茉莉花冰雪犹如容玉,柔淑气质犹如“傍锁窗隈”。当时全国种植茉莉花的花农已达千万之计,还有一种自粤地的名贵茉莉花被当时的江西人发扬。17《余姚县志》引郑真《姚江晚渡》诗云:“晚凉儿女临江坐,鬓髪都簪茉莉花。”直至清代,茉莉自南向北各省多有种植,在各地方府志县志中都有记载,部分如下:
福建省福州府茉莉,张邦基《墨庄漫录》,闽广多异花,悉清芬郁烈,而茉莉花为众花之冠。《三山志》,末丽,独闽中有之,夏开,白色,妙丽而香,方言谓之末利,又有红末丽,藤生,亦香。《闽书》,末丽,原出波斯国,移植南海,嵇含《草木状》作末利,《洛阳名园记》作抹厉,佛经作抹利,《王十朋集》作没利,《洪迈集》作末丽,《泉州旧志》作末丽,本胡语也,随人意会而已。陈传《欧冶遗事》,果有荔支,花有末丽,天下未有。崇安县志茉莉(花暮开,刘屏山次韵茂元诗二首,翠叶光如沃,冰葩淡不妆,一番秋蚤秀,竟日坐旁香,色照祗园静,清回瘴海凉,傥堪纫作佩,老子欲浮湘。
浙江省金华府茉莉,《永康县志》,有木、藤二种,又名抹丽,谓其能掩众花也。
江苏省六合县志茉莉,佛经作抹利,《王龟龄集》作没利,《晋书》都人簪柰花,亦即末利,本胡语,无定名也,堪穿饰宜合粉脂,或蒸取露代蔷薇水。昆山县志茉莉,家家树之,非土产也。
江西省通志赣州府茉莉(赣产皆常种,业之者以千万计,盆盎罗列,畦圃交通,三径、九径不足方此舫载以达江湖,岁食其利。)
庐陵县志 茉莉,多见邑人花圃中,然有自他方移植者。
广西省广西通志南宁府茉莉,瓣皆重台,案《晋书》都人簪柰花即此《金志》,茉莉,藤、木二种,香似黄檀,又有番茉莉,花开重楼,大至二十余瓣,香甚烈《府志》。
四川省乐山县志茉莉(省志,嘉定出,按今乐山产此,然亦惟竹公溪十数里中最多,人多以此为业,余地植多不繁。)
安徽省桐城续修县志茉莉,与素馨俱来从他处,冬枯,至来年仲夏复茂,秋开小白花,花皆暮开,有单瓣、重瓣之异,其瓣末圆,其香清婉柔淑,人多置之帐中,昼即含口。18
2、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随佛教沿丝路来到我国,茉莉花的雏形佛乐《八段锦》初现,通过中国本土化后,从南京六合采集的民歌《鲜花调》,逐渐演变为江苏民歌《茉莉花》,然后广为流传成为红色革命歌曲《茉莉花》,最后成为传唱全球的世界名曲《茉莉花》。
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期,永嘉衣冠南渡,定都建康(今南京),茉莉花也随着传到了南方除云、贵、广以外的诸多省份。19这一时期,五台山的僧人创作的佛乐《八段锦》被视为《茉莉花》的最早歌曲雏形。20
公元十四世纪,元明之交之际,佛乐《八段锦》被改编成《鲜花调》,相传《茉莉花》为明代著名开国将领徐达所做,徐达贵为丞相,却如履薄冰,一日大将常遇春出征时来看望他,徐达为表达自己的苦闷,便根据莫愁湖畔的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现场编歌,运用凤阳花鼓戏的调子,即兴歌谣。21后明朝确定都城南京,开国元勋徐达受封扬州,此曲就此成为了徐达封地内的秧歌小调,又经过扬州清曲历代艺人的进一步加工,衍变成扬州清曲的曲牌名“鲜花调”。22
后来,沐英去皇宫把这一首歌唱给朱元璋和马娘娘,朱元璋听后十分高兴。就这样,茉莉花开始在大明帝国的首都南京得到了大规模的传唱,轰动一时。
后来南京50万军民远去云贵镇守边陲。背井离乡,思念家乡之情油然而生,他们边走边唱着《茉莉花》,随着明朝军制的推行,云、贵、广、辽东等各个省份都开始有了《茉莉花》的传唱,在甘肃临潭县、卓尼县等地,当地人将徐达、常遇春等明朝将领称为“十八龙神”,会唱茉莉花等江南小调;贵州安顺天龙屯堡的“迎宾调”就是当时南京人带去的茉莉花演变来的。时至今日,徐氏后人每年都会聚集在南京紫金山西麓中山王徐达公陵墓前低声咏唱着《茉莉花》,来缅怀中山王徐达。23
沧州落子为河北省最具有特色的三种民间舞蹈之一,南皮是“沧州落子”的发源地,因此“沧州落子”又名“南皮落子”,南皮起源于春秋时期,全国最早的城邑之一,也是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故乡。传说落子为张之洞府中家人所传,也有的说《茉莉花》为张之洞的江南小妾所教。24
《茉莉花》在我国有四五十个不同的版本。其中以江苏、河北、东北的《茉莉花》最有代表性。江苏的《茉莉花》柔美、委婉。河北的《茉莉花》爽朗、豪迈。东北的《茉莉花》简练,幽默。25
明清时期的大规模传播,奠定了茉莉花风靡的基础。到20世纪40年代,包括东北二人转、河北评剧、湖北荆州花鼓戏、扬州清曲等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中都融入了《茉莉花》的变体。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茉莉花》是由知名音乐家何仿根据六合一带的民间小调《鲜花调》整理、改编而成的。26
1942年初冬,剧团根据指示在六合、仪征一带从事反扫荡宣传,何仿跟着部队来到六合县内,住在马家集(今马集镇)附近的一个破庙里。一个雨夹雪的早晨,何仿寻访到金牛山下一个名叫“百牛徐”的村子,当地的一位有名的艺人得知这个新四军小战士是专门来听他唱曲的,便热情地拉着二胡用女声唱起了《鲜花调》。27何仿听后惊为天人,随即便记录了下来,《茉莉花》其优美的旋律在平时深受官兵们的喜爱,后成为新四军黄克诚部用来鼓舞士气的军旅歌曲,只是由于各种因素在战争时期并没有大规模地传开。
关于这位民间艺人有两个说法,王家干和秦坤章在《何仿与“茉莉花”的真实传人徐胜田》一文中说到:何仿清楚地讲起,给他唱《鲜花调》的人姓徐,名字记不清了。查证发现徐达宗族谱中记载的21代传人叫徐善田,外号叫“小和尚”,是个男唱女声的高手。28
贺云翱在《江北文脉》之六合文庙传统街区一书中认为人为李忠贤,当时很多艺人都演唱过《鲜花调》,其中一位叫李忠贤的唱功为佳。29《鲜花调》第五代传人李云龙其家中至今保留了《鲜花调》的清代民歌唱本和简板。30
戏曲集《缀白球》中的《花鼓》卷里记录了《茉莉花》的歌词。江苏民歌《茉莉花》是根据《鲜花调》改编发展而来。《鲜花调》又叫《双叠翠》是属于六合金牛山的民歌,被收录在清道光元年的《小慧集》中。31这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也正是说明了茉莉花的曲调深入人心,为人们所喜爱。
1957年,何仿将玫瑰花、金银花、茉莉花三朵花合为一朵花,正式改为了更具革命品质的《茉莉花》,这首歌是中国各民族团结一致,革命进步的红色之歌,至今盐城新四军总部的博物馆内仍保留着当年何仿谱写《茉莉花》的手稿。32
1959年,前线歌舞团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唱了《茉莉花》
1965年,纪念万隆会议10周年活动上前线歌舞的一首《茉莉花》让*总理感慨道:“我13岁离开家乡,你们美妙的歌声,使我又一次想起50多年没有回过的苏北老家了。”
1972,尼克松访华,*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用一首合唱《茉莉花》迎接尼克松的到来。
1972年,*在南京会面了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路过玄武湖时,*在友谊厅用一首家乡的《茉莉花》欢迎了亲王。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人民推荐了这首《茉莉花》……
1997年和1999年,在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中国军乐队演奏了茉莉花。2001年上海APEC会议演奏《茉莉花》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演奏了《茉莉花》。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上演奏了《茉莉花》。
2022年,《茉莉花》甚至传出了地球,元宵节晚会上,王亚平在空间站送上了祝福,她用一把古筝弹奏出《茉莉花》,将传统文化带上了宇宙,从东方红一号在太空演奏《东方红》,到王亚平在空间站抚琴演奏《茉莉花》,中国最强音响彻宇宙。
《茉莉花》风靡世界乐坛,与其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朗朗上口的旋律是分不开的。它最早作为“民歌”被带到西方,经历了一批又一批艺术家的加工和再创作,其演奏形式已不再仅限于歌曲歌剧中的运用,还被改编为钢琴曲、交响乐、音乐剧、电影等。所以《茉莉花》不仅仅是“江苏民歌”或“中国民歌”,而且是具备了世界意义的名曲。
3、茉莉花与茶
茉莉花茶源于宋朝,始于明朝,成于清朝。
宋庆历年,蔡襄任福州知州,曾手植茉莉花。他本人对茉莉一见钟情,福州乌山天香台仍保留着蔡襄当年的种植遗迹。33蔡襄还在《茶录》中详细地记载了用香气的制茶的过程。这是茉莉和茶相互结合的一个重要事实证据。
南宋时期,民间对于花茶的记录也逐渐丰富,人们发现茉莉有着安神、解抑郁的功效,引发香茶热。制茶工艺也在不断提升,宋时的赵希鹄就曾经在其编写的《调燮类编》之中相当详尽了对其制作全程的记叙。34
明朝,花茶的窨制技术取得很大进步。茉莉花茶成为了可以大量走向普通市场的交易品。郑和七下西洋时曾前往福州大量采购茉莉花茶,将其作为海外贸易交流中的重要商品。
相传,慈禧太后最喜欢喝的便是茉莉双熏,茉莉双熏即将事先熏制好的福州茉莉花茶再用茉莉花熏制一遍。同时,慈禧太后下令白茉莉只能她一人享用。在慈禧太后的影响下,茉莉花茶慢慢成为了当时的潮流,掀起了一股以喝福州茉莉花茶为荣的热潮。
自19世纪以后,福州茉莉花茶得以有了相当快速的发展。1938年茶商把福州窨花工艺引入到了苏州;1968年时,福州茉莉花茶又被带入到了福安以及政和、福鼎等等地;351978年,广西横县因其得天独厚种植茉莉花的优势也加入到制茶的行列。
福州茶厂的老员工林宜凯家中收藏着一张朱德考察福州茶厂的老照片。福建茉莉花茶也一直是外务礼茶,《基辛格回忆录》记录一九七二年,*主席在书房中会见了美国总统尼克松,两人喝的就是福州茉莉花茶。36
清雍正年,苏州茉莉花茶发展迅速,远销东北,当时不少北京人十分喜爱苏州茉莉花茶。但是当时苏州种植的茉莉花主要为盆栽,不能室外过冬,茉莉花的种植基地就逐渐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
南京也曾是江苏省数一数二的“茉莉花茶”生产基地,1949年南京为支持花农创办了“南京茶厂”,收购当时花神庙生产的香花。
20世纪70年代,南京茶厂扩大生产,当时除花神庙、天妃宫外,茉莉花的种植延伸到了江宁牛首山、江浦老山、栖霞摄山等地。南京茶厂从广州、福建购进茉莉花苗230多万株,支持花农的种植。20世纪80年代初,南京茉莉花产量增加六万多公斤,一半以上为花神庙生产。37
4、茉莉花与佛教
公元一世纪,汉明帝派遣僧人建了著名的白马寺,佛教迅速传开,同时僧侣前往五台山开山立派,茉莉花的种植也紧随其后。
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佛法推广而流传下来的茉莉花文化植物主要有两种安息香科野茉莉类(Styrax japonicus Sieb. et Zucc.)和亚热带木犀科茉莉(Jasminum sambac (L.) Aiton),共同承载着茉莉花文化的传播。
南宋朱熹的诗《茉莉》中“冰蕤乱玉英”,蕤是形容草木的花下垂的样子(茉莉花(J.sambac)的花序是直立顶生或腋生),这里的茉莉可能说的是野茉莉科野茉莉属的植物。汤庚国等部分学者认为,传统的茉莉花无法在南京过冬,最早在南京地区传唱的民歌茉莉花,就是野茉莉。38、39喻方圆团队研究发现安息香属植物在我国种类多、分布广,其香气带有一股淡淡的药香味,团队还在野外考察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凡是古庙周围基本都会有野茉莉的种植。40
茉莉在印度一直都被看作是佛教的吉祥物。阿旃陀壁画中菩萨头戴的宝冠之上就有着镂金的茉莉。敦煌莫高窟内一样也有释迦牟尼头戴茉莉花的壁画。
传入中国后,茉莉花也作为祭祀花卉之一,是佛教的象征。唐李群玉曾写过“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宋太宗曾说“浮屠氏之教,有裨政治”,当时不少贵人都与僧人来往密切。笙龄在《茉莉花春秋》中指出:“山西五台山的佛教为东汉永平十一年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传入,域外的茉莉随之传入。”茉莉花香味浓郁,花色洁白,被视为圣洁的象征,很受僧人的欢迎。41
宋王十朋有诗《茉莉》:“茉莉名佳花亦佳,远从佛国到中华。老来耻逐蝇头利,故向禅房觅此花。”茉莉实际上也是一种极佳的妙药,让人脱离权与名的诱惑,保持着精神上的清醒。茉莉花是佛教最初传入到我国的见证者。
安息香(安息香科野茉莉属)也是佛教中有名的香料之一,《酉阳杂俎》:“安息香树,出波斯国,波斯呼为辟邪树,长三丈,皮色黄黑,叶有四角,经冬不凋,二月开花,黄色黄心微碧,不结实。刻其树皮,其胶始饴,名安息香。六七月坚树,如果用硬物刻其树皮,就会有脂状的物质流出,如果取此物烧香,则能神通明,辟除众恶。”六朝高僧法显,从西域学成归来,定都金陵,也在《佛国记》一书中记录了用安息香供佛的仪式。42
5、茉莉花与医药
茉莉的花具有清热解毒,理气和中的功效,常见用于窨制花茶或蒸油取液制作茉莉花露以及提取精油。
茉莉的叶具有清热解表之功效,常见用来治疗外感发热、腹胀腹泻等。
茉莉的根具有中药麻醉及镇静催眠的功效,据《本草纲目》载:“茉莉根(气味)热,有毒。(主治)以酒磨寸,服则昏迷,日乃醒,二寸二日,三寸三日。凡跌损骨节脱臼接骨者用此,则不知痛也”。43
三国时期神医华佗,用于开腹或开颅手术的《麻沸散》汤剂中就以茉莉的根为主要成分。44清代大学士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载述:“闽女饮茉莉佯死,与私夫共逃。”45
现代医学认为茉莉根含有生物碱,有毒,有麻醉、止痛功效,故能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茉莉花味辛、微甘,温。归脾、胃、肝经。有理气开郁,辟秽和中的功效。
附:野茉莉(安息香)
根据《本草纲目》记载安息香是一味名贵中药材,具有开窍清神,行气活血的功效。《新修本草》:“安息香,味辛、香、平、无毒。主心腹恶气鬼。西戎似松脂,黄黑各为块,新者亦柔韧”。《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写道:“知宝玉旧病复发,也不讲明,只得满屋里点起安息香来,定住他的神魂,扶他睡下。”
据记载,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偶感风寒,久久不得好转,当时的神医庞安时给他开了一剂药粉(安息香),让人洒在“烟把”上点燃,苏轼美美睡了一觉,第二天就好了。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称安息香为“天下第一香”。
现代医学分析野茉莉有木脂素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挥发性成分、脂肪酸类成分、其他类成分等化学成分。其叶、花、果、脂中富含茉莉素、香脂酸、黄酮类、萜烯类等多种健康功能因子。同时野茉莉提取物中具有抗氧化,抗菌活性、抑制金属蛋白酶活性等组分,制成的化妆品可以抵抗皮肤老化,改善皮肤炎症,缓解皮肤过敏反应等。张春凤团队首次在野茉莉中发现降血糖等物质。
6、茉莉花与美容护肤
《本草纲目》载:“蒸油取液,作面脂头泽,长发润燥香肌。或直接将花捣成末以和“面药”,气味妙香、经久不减。”这里提到的“面脂”、“面药”、“头泽”相当于今日护肤、护发用等美容品。《金瓶梅》载:“……妇人因前日西门庆在翡翠轩夸奖李瓶儿身上白净,就暗暗将茉莉花芯儿搅酥油淀粉,把身子都搽遍了,搽的白腻光滑,异香可掬,欲夺其宠。”46可见,用茉莉粉擦皮肤,增白效果明显。
《全芳备祖》记载,朝廷每年从国外购入大量香料,茉莉花其清香浓郁,可以制作香精。47《泰西水法》在药露中载:“凡为香以其花草作之,如蔷薇、木樨、茉莉、梅、莲之属”。宋代,茉莉除了供观赏外,其中茉莉花等开始用于制造“龙涎香”、“琼香”、“心字香”等。
《广群芳谱》也提到当时已采茉莉蒸液,以代蔷薇;广州一带,制龙诞香若无素馨,多以茉莉花代之。48《红楼梦》第六十回中也描写到了用茉莉粉替蔷薇硝,其红色,闻起来很香,擦起来和蔷薇硝一样好用。49
7、茉莉花与美食
茉莉可以作汤,明高濂《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对茉莉汤有详尽的记录:“茉莉汤 将蜜调涂在碗中心抹匀,不令洋流。每于凌晨,采摘茉莉花三二十朵,将蜜碗盖花,取其 香气熏之。午间去花,点汤甚香。”50清顾仲《养小录》卷上,茉莉汤:厚白蜜涂碗中心,不令旁挂,每早晚摘茉莉置别碗,将蜜碗盖上,午间取碗注汤,香甚。《养小录·餐芳谱》茉莉:嫩叶同豆腐炖食、绝品。明宋诩及其子公望编著的《竹屿山房杂部》中,记载了香花酱的制法,其中就用到了茉莉,此工艺传承至今。
满汉全席有一道名菜“茉莉川竹垄”,明清江南一带也流传着一道茉莉花美食,是一道由茉莉花、鸡蛋、白酒等做成。
8、茉莉花与酒
明冯梦侦《快雪堂漫录》:“茉莉酒,用三白酒或雪酒色味佳者,不满瓶,上虚二三寸,编竹为十字或井字,障瓶口,不令有余,不足。新摘茉莉数十朵,线系其蒂,悬竹下,离酒一指许,用纸封固,旬日香透矣。”51《物理小识》卷六记载:“香酒法:作格悬系茉莉于瓶口,离酒一指许,纸封之,旬日香彻矣,暹罗以香薰虹如漆而酒。”
《金瓶梅》中也曾多次提到茉莉花酒,茉莉花酒是明代的特色名酒,用茉莉花熏三白酒或雪酒制成,在该酒之上,再用茉莉花熏一次,被称为“双料茉莉花酒”。西门庆和众妻妾赏雪时就会饮用双料茉莉酒。
9、茉莉花与民俗
乾隆皇帝有句诗,说“簪柰由来久”。宋代许棐云写到:“荔枝乡里玲珑雪,来祝长安一夏凉;情味于人最浓处,梦回犹觉鬓边香”。说明古代妇女有簪茉莉的习俗。
南京地方志专家陈济民研究表明,从晋代以来,南京女子曾有三次最流行的“妆饰潮流”,其中第一次就是“簪茉莉”。早在一千多年前,南京女子便把茉莉花簪在发髻上作为装饰,形成了“簪茉莉”的习俗。52直到清末和民国时期,簪茉莉还是深受南京女子的喜爱。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描写明末清初南京少女的穿着时有这样写到:“两边河房住家的女郎,穿了轻纱衣服,头上簪了茉莉花,一齐卷起湘帘,凭栏静听。”53
陈济民回忆说,初夏时节,他到南京的亲戚家,每天清晨都有年轻女子提着竹篮走街串巷地叫卖茉莉。他的亲戚说,这些卖花女都是花神庙来的,她们天不亮就开始采茉莉,赶到城里也不过六、七点左右,正是家家户户妇女们梳妆打扮的时候。
唐朝窦叔向《贞懿皇后挽歌》:“后庭攀画柳,上陌咽清筋。命妇羞蘋叶,都人插柰花。寿宫星月异,仙路往来赎。纵有迎仙术,终悲隔鋒纱”。每逢七夕,福州女子都会沐浴更衣后乘游船出巡,沿途向河内和岸上抛洒茉莉花,以祈祷获得自己的浪漫爱情,一朵茉莉,一生莫离。54
10、茉莉花的传说
素馨姑娘 素馨旧名那悉茗《群芳谱》引《龟山志》曰:“昔刘王有侍女名素馨其冡上生此花,因以得名。”
香魂 相传,唐代有位女子叫真娘,能歌善舞,后被富商看中,无力抵抗,遂自尽,白居易曾写诗纪念:“不认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据说因为真娘附身于茉莉花上,茉莉花才有了香气,所以茉莉花又称香魂。
苏州三兄弟 明末清初,苏州有三个兄弟,种茶谋生,其父留一香树,为大儿所得,后因种香树的茶卖得好价,三兄弟欲争之,遂寻村中老者戴逵评理,老者说你们三兄弟应该把利益放在后面,并命名香树为“末利花”。
美丽花 相传天上有一奇花叫美丽花,香气浓郁,百花妒之,美丽花不愿为伍,遂下凡点缀人间,因为是美丽花所变,所以百姓又称其为抹丽花。
11、茉莉花与诗词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描绘与赞颂茉莉花的诗词佳作。“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这亦是一句经典的古诗歌颂茉莉的美好句子。一朵芬芳茉莉引出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的传颂和赞美之句。
唐 李世民 茉莉 冰姿素淡广寒女,雪魄轻盈姑射仙。
唐 王右丞(王维) 茉莉花 欹烟裛露暗香浓,曾记瑶台月下逢。万里春回人寂寞,玉颜知复为谁容。香严童子沈薰鼻,姑射仙人雪作肤。谁向天涯收落蕊,发君颜色四时朱。
唐 丁儒 归閒诗二十韵 茉莉香篱落,榕阴浃里闉。雪霜偏避地,风景独推闽。
唐 李群玉 法性寺六祖戒坛 初地无阶级,余基数尺低。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宋 苏轼 暗麝著人簪茉莉,红潮登烦醉槟榔。
宋 朱熹 茉莉花 旷然尘虑尽,为对夕花明。密叶低层幄,冰蕤乱玉英。不因秋露湿,讵识此香清。预恐芳菲尽,微吟绕砌行。
宋 辛弃疾 小重山(茉莉) 倩得薰风染绿衣。国香收不起,透冰肌。略开些子未多时。窗儿外,却早被人知。 越惜越娇痴。一枝云鬓上,寻人宜。莫将他去比荼{艹縻}。分明是,他更的些儿。
宋 王十朋 茉莉 日莫园人献宝珠,化成千亿小芙蕖。使君燕寝无沉麝,凝此清香自有馀。
宋 杨万里 送抹利花与庆长 抹利独立更幽佳,龙涎避香雪避花。
宋 张鎡 菩提蛮 层层细剪冰花小。新随荔子云帆到。一露一番开。玉人催卖栽。爱花心未已。摘放冠儿里。轻浸水晶凉。一窝云影香。
宋 刘叔安 念奴娇·调冰弄雪 调冰弄雪,想花神清梦,徘徊南土。一夏天香收不起,付与蕊仙无语。秀入精神,凉生肌骨,销尽人间暑。称轩悉绝,惜花还胜儿女。 长记歌酒阑珊,开时向晚,笑浥金茎露。月浸栏干天似水,谁伴秋娘窗户。困殢云鬟,醉欹风帽,总是牵情处。返魂何在,玉川风味如许。
元 郭居敬 百香诗·其四十七·茉莉 满畦清气逼炎荒,翠叶参差玉蕊光。平夜纱厨凉似水,薰人吟梦不胜香。
明 唐伯虎 佳人插花图 春困无端压黛眉,梳成松鬓出帘迟。手拈茉莉腥红朵,欲插逢人问可宜。
明 李之世 青茉莉 姑射轻盈白玉肌,看来疑带绿苔衣。妆台珠颗真无价,一串香丝碧玉围。
明 徐渭 茉莉花 南海曾经驻客骖,芳称茉莉荔称甘。如今画里看花色,记得依稀似海南。
明 汤沐 滁河竹枝词 城南昨日开花市,江上新来茉莉船。
清 王士禄 爪茉莉·本意 绮砌红阑,新凉雨后足。微风畔,叶痕添绿。繁苞素蕊,媚晚色、渐开冰玉。最怜是、昵魄萦魂,纵迷迭,难比馥。美人睡起,撋馀倦、乍凝目。移夕簟、慵生新浴。盈盈小摘,枕屏...
清 顾贞观 采桑子·分明茉莉开时候 分明茉莉开时候,琴静东厢。天样红墙。只隔花枝不隔香。
清 屈大均 梦江南·红茉莉 红茉莉,穿作一花梳。金缕抽残蝴蝶茧,钗头立冬凤凰雏。肯忆故人姝。
现代 冰心 茉莉花 寻找真诚和坚强,在狂风暴雨中,一路向前,从不绝望,纯白的茉莉花,伴我走到海角天涯,寻找我幸福的花。
12、茉莉花与艺术
我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其花鸟画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历代的画家们在大自然中取景,不经意的组合,就形成了多少经典的传世画作。邓椿在《画继》中写道:“素馨、茉莉、天竺、娑罗,这些域外的产物,根据其品性种类,在歌曲中吟唱,画于图册之中,续编为第二册。再有文人提赋在上面,可以称之为冠绝古今的美作了。”55
唐《簪花仕女图》56 仕女头簪牡丹和茉莉,意为国色天香。
茉莉代表国之天香。茉莉清晰淡雅、洁白无瑕,是国香、天香,自古就有“国色牡丹无香,天香茉莉无色”的说法。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盛装仕女高髻上簪的大花是牡丹,下插的白色小花则是茉莉,国色天香,通过佩戴这两种花衬托出她们的身份与气质。
中国民俗画第三十一57 宋 染红指甲
这是古代风俗画100幅中的第三十一幅,宋代的染红指甲,相传在七夕或者端午少女有用凤仙花染红指甲的习俗。洪亮吉《十二月词之七》中记载每年七巧节时,女孩将指甲染成花的红色。头上簪着茉莉花,所到之处都飘这茉莉花的香味。
赵昌《茉莉花图》58
上图就是南宋时期流行的花鸟画,赵昌的《茉莉花图》,曾被收藏于皇家,后来因为战火而流失海外被私人收藏,十分可惜。
八大山人《茉莉花图》59
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别号,《茉莉花图》是其《花鸟图册》中的一幅,这幅流传至今已经价值连城。
13、茉莉花与园艺
茉莉花的分布十分广,在南方多种植在庭院中,“侬在广州城里住,家家茉莉尽编篱。”可见当时南方茉莉花园之盛。因为茉莉较为娇贵,温度太低不易过冬,所以在南北方盆栽茉莉也很常见。清《江西通志》写道“赣产皆常种业之者以千万记盆盎,”说明当时的盆栽茉莉已经颇具规模。
清代高士奇创作的《金鳌退食笔记》中介绍:“六七月进茉莉、建兰及凤仙花五色斑斓置玻璃中。”60不难看出茉莉不仅是宫廷盆景也是玻璃花瓶中的重要景观植物。
大规模茉莉花的种植也颇具美感,山塘日日花城市,园客家家雪满田。《负曝闲谈》描写茉莉花开如雪的景象:“花田栽的茉莉花,素馨花一望成林,到了好月亮的时候,望过去便如天上下了雪的一般。”61《延禧攻略》富察皇后酷爱茉莉花,皇室的后花园里种满了茉莉花。
(二)茉莉花的回流
自然界里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回流。在江河里抛下一片树叶,树叶随水流漂出一段距离后,又绕一个圈漂回到原来的地方。
文化界里也有这种现象,茉莉花本是舶来品,传入中国后开始在各地广泛种植,由于其独特的香味和气质,深受人们的喜爱,因爱而歌,慢慢演变成了民歌《茉莉花》。随后《茉莉花》这一精神文化载体,又被带到西方,被改编成歌剧、舞台剧、电影等,植物茉莉花被熏制成花茶大量出口,成为东方文化的符号。62
十九世纪末,茉莉花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德国、丹麦、东欧等地都有了关于茉莉花茶的记载。当时福州茶叶出口量占全国的一半,成为晚清“驰名世界的茶叶集中地”。茉莉花茶独受慈禧喜爱,作为贡茶,在外交使节中引发茉莉花茶热,成为著名的“中国春天的味道”。63
乾隆五十八年,约翰巴罗来华,听到了这首歌,很是喜欢,回国后,巴罗在1804年的伦敦出版了《中国记行》,并用五线谱记录下《茉莉花》的旋律,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在西方的《茉莉花》旋律。64其实早在1768年,法国卢梭的《音乐辞典》中就出现了关于《茉莉花》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茉莉花》随着英国使团、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等传入西方。
据记载1864年德国人卡尔·恩格尔所编写的《最古老的国家的音乐》、1870年由丹麦人安德烈·彼得·贝尔格林编写的《民间歌曲和旋律》、1883年德国人奥古斯特·威廉·安不罗斯编写的《音乐史》、1901年英国人莫法特和布隆合作编写的《各国特性歌曲和舞曲》均有引用和收录了民歌《茉莉花》。更值一提的是著名歌剧《图兰朵》,意大利剧作家普契尼的好友为他带了一个《茉莉花》旋律的八音盒,普契尼随即就把这段旋律编入了歌剧《图兰朵》。65
据传说,1896年,巴黎万国运动会上各国国旗伴着国歌依次升起,中国没有国歌。在一片嘲笑声中,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拄着拐杖满怀深情的唱着家乡的小调《茉莉花》,这个老人就是晚清大臣李鸿章。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茉莉花》,并将其推荐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茉莉花更是被各国广为传唱,茉莉花的传播其实是一个在不断互动交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而茉莉花文化的回流无疑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通过对茉莉花文化回流的探讨,我们认识到茉莉花不仅是中国的,也是整个世界的宝贵财富。
正是民歌和茶叶在西方的兴盛,促进了这种文化上的回流现象,东西文明才得到深层交流,并得到高度发展。
三、新时代弘扬茉莉花文化的思考
新时代,国内蕴藏着弘扬茉莉花的背景与机遇主要有:
其一,从文化自信角度来讲。《茉莉花》取自于明代《鲜花调》(传说由明代徐达在南京莫愁湖创作而成),《鲜花调》的前身源自2000多年前山西五台山佛音《八段锦》,茉莉花拥有厚重的文化。因茉莉花清新淡雅洁白无瑕、寓意末利与美好以及民歌曲调优美深受人们喜爱,在国内国际上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代表江苏;在世界代表中国),被誉为第二国歌,已成为新时代象征中国的文化符号。
其二,从植物经济价值角度来讲。茉莉花主阳,除园林景观及观赏之外,她全身是宝,其叶、花、果、脂都可综合利用,是重要特色经济植物之一。茉莉花含有茉莉素、香脂酸、萜烯类(熊果酸)、黄酮类、促进人体生成金属蛋白酶等功能因子,具有保护大脑、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抗病毒、降血糖、抗炎和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是非常有前途的经济植物。
其三,从科技创新角度来讲。原始创新、基础研究等已成为各个国家的硬核实力象征,植物“种质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也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种业是农业的“芯片”,那么种质资源就是种业的“芯片”,中国是植物资源大国,但不是强国,在花卉园艺方面,中国仅拥有诸如梅花、桂花、牡丹、荷花等很少量的植物品种国际登陆权。所以说茉莉花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任重而道远。
其四,从国家战略背景角度来讲。茉莉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抓手,可助力乡村振兴。另外,茉莉花植物是舶来品,原产于印度、波斯(安息)等西亚一带(也有专家认为从古代大秦即今天的意大利而来),汉代随丝绸之路而来(东晋时期经海路从古南越国即今天的福建广东广西越南等登陆),现广泛植栽于中国南方等亚热带地区。在如今倡导和平崛起和世界合作(如碳中和)的当下,茉莉花可以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传播茉莉和平之花与美好之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作用。
(二)弘扬茉莉花文化的方法与路径
《茉莉花》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1942),由新四军文艺兵何仿在南京六合采集加工而成,成为拥有红色基因的革命歌曲。进入新时代,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年、民歌《茉莉花》采集诞生80周年,南京作为中国民歌《茉莉花》发源地及厚重茉莉花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我们作为茉莉花文化的研究者及实践者,有责任要把它传承、发扬并创新。
1、文化传承与弘扬
文化自信,更需要创新,构建茉莉花文化体系的四梁八柱。
美好文化 茉莉花,清新淡雅,洁白无暇,寓意美好与爱情,“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又香又白人人夸”更是唱出了华夏儿女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末利文化 茉莉的源头是末利,末利(把利益放在最后)为人的精神正是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清心末利:清新淡雅心之体;末利为人的利他精神。“清心末利,守正创新,末利亦是当下最重要的廉政标识物之一。”
红色文化 《茉莉花》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1942),由新四军文艺兵何仿在南京六合采集加工而成,成为拥有红色基因的革命歌曲。进入新时代,成为爱国之花。
和平文化 茉莉花随古老的丝绸之路而来,起源于西亚昌盛于华夏,是和平的使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象征物。
2、方法与路径
立足民歌《茉莉花》发源地及茉莉花种质资源基因库等优势,从三个维度弘扬茉莉花文化:
(1)在长三角,构建茉莉花五大体系(生态链与矩阵)竞争优势
一个核心:认知维度决定行业高度,以多维视角认知茉莉花,并重新定义茉莉花—“新时代茉莉花”。
二个抓手:文化、科技双核驱动并赋能(创意与创新)。
三产融合:茉莉花种质资源基因库为基础的一二三产跨界融合创新(新资源、新物种,新品种(野茉莉新品种“初雪映红”)、新原料、新产品、新模式)。
四大内容:1基因库、1论坛(节)、1文博馆、1花园。
五大领域:一、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数字化
二、迁徙、流传史文化溯源与创新
三、多功能、多维度基因挖掘与利用
四、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培育
五、场景应用与产业化
(1)以南京牵头联合江苏省内苏州、扬州、盐城、泰州等地在联合国申请江苏茉莉花文化和自然遗产。
(2)在国内,推广“一城市一茉莉花园”计划,对标国内茉莉花五大高地,在南京打造中国茉莉花种质资源创新策源地及中国茉莉花音乐节。
(3)在国际上,茉莉花作为和平之花、美好之花、古丝绸之路的产物,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时空维度及人物故事等视角娓娓道来茉莉花前世今生,通过茉莉文化厚度、精神高度及现实温度,彰显新时代清心末利的文化自信与守正创新的精神内核。以茉莉花种质基因库为支点,文化和科技为内核,响应“一带一路”号召,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茉莉”力量。
参考文献
古籍
2、 晋 稽含 南方草木状 北京:中华书局,1985
3、 晋 稽含 南方草木状 四库全书 史部 地理类 杂记之属
4、 唐 段公路 北户录 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西汉初 陆贾 南越行纪
11、西汉 司马迁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2、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 中华书局
13、宋 周密 乾淳岁时记
17、清 江西通志 清代方志整理与研究丛书:清代方志序跋汇编 通志卷
19、唐 刘知几 史通.邑里
20、中国古代气功功法 八段锦
31、贮香主人 小慧集 道光元年序刊本
33、北宋 蔡襄 茶录
34、宋 赵希鹄 调燮类编
42、东晋 法显 佛国记
43、清 李时珍 本草纲目
44、汉 华佗元化撰;唐 孙思邈编集 华佗神医秘传
45、清 纪晓岚 阅微草堂笔记
46、明 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 第二十七回 李瓶儿私语翡翠轩 潘金莲醉闹葡萄架
47、南宋 陈景沂 全芳备祖 花部 集卷二十五
48、清 王象晋 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 卷四十三
49、清 曹雪芹 红楼梦
50、明 高谦 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
51、明 冯梦侦 快雪堂漫录
53、清 吴敬梓 儒林外史
54、唐 窦叔向 贞懿皇后挽歌
55、宋 邓椿 画继
56、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57、宋 染红指甲 中国民俗画第三十一 宋 染红指甲
58、南宋 赵昌 茉莉花图
59、清 八大山人 花鸟图册之茉莉花图
60、清 高士奇 金鳌退食笔记
61、清 蘧园即欧阳巨源 负曝闲谈
著作
5、 美国 劳费尔 《中国伊朗编》 林筠因译
6、 穆宏燕 《波斯札记》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年
7、 刘迎胜 《丝绸之路》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年
15、《曹妃甸女神传说》之《妈祖与天妃宫》 华夏文化出版社 2020年
26、江明惇 《汉族民歌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4年
29、贺云翱《江北文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年
30、金安凡 《茉莉飘香 六合民歌集》 南京出版社 2011年
35、庄任 《福建茉莉花茶》 福州:福建科学出版社 1985年
36、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年
41、笙龄《茉莉花春秋》 国立台湾交响乐团:乐览 2005年
63、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福州市委员会 《茉莉韵》 科学出版社 2015年
64、约翰·巴罗 《中国游记》 伦敦出版社 18世纪末
65、意大利 贾科莫·普契尼 图兰朵Turandot 1924年
论文
1、 方秋萍 茉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 2009
8、 刘永连 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 《西域研究》2008年第二期
18、张梦格 中国茉莉花文化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21、张扬 好一朵茉莉花——从相传明代徐达创作《茉莉花》谈起 《戏剧之家》 2018年18期期刊
24、罗丽娜 沧州落子的渊源追溯与历史演变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0年第五期
25、张炜聃 民歌《茉莉花》的由来和发展 当代音乐2015年1月号
27、王家干 “茉莉花”外传 《铁军》 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
38、王哲宇、童丽丽、汤庚国 野茉莉科植物地理分布研究进展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3
39、许晓岗 茉莉花文化的植物载体探讨 第九届海峡两岸森林保育经营学术论坛论文集[C] 2018年
40、曹媛媛 贾斐斐 吴岐奎 陈晨 高振洲 喻方圆 野茉莉属6个树种不同时期花香成分分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3卷第4期 2019年
62、王佩弦 从茉莉花的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现象 《攀登》2017年第1期 36卷
文章
9、 中国科技新闻网 释迦牟尼入世到成道的历程:“乘象入胎”、“夜半逾城” 2020
14、花神庙花神信俗 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
16、 邢虹朱彦 从《阅江楼记》到阅江楼,隔着六百多年岁月 南京日报 金陵晚报 南报网 2022
22、陶和之《<茉莉花>传唱人》 扬子晚报 1998年
23、缅怀先贤 公祭明中山王徐达 南京徐氏联谊会
27、吕道峰 《茉莉花》的前世今生 《都市文化报》全国版 2002年
28、秦坤章 《何仿与“茉莉花”的真实传人徐胜田》《雄州风采》 2009年
32、陈劲松 何仿:好一朵《茉莉花》 光明日报 2006年
37、百家号创作者 茉莉花茶的发展与绿茶在南京地区的地位 搜狐 2019年
52、陈济民 老南京女子喜欢这样的妆饰 南京日报 2019年
66、大国之礼:以茶奉道 以器容道 新华网 2014年
67、马金 南京茉莉“名片”亮相米兰世博会 南京日报 2015年
68、王继华 茉莉花五大高地,一个在南京,另外四个在哪里? 今日头条2022年
作者简介:王继华 中华茉莉谷创始人
黄博帆 南京好一朵茉莉花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张子晗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吴岐奎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讲师、硕士生导师
陈 晨 扬州市职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 博士
张春凤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导(通讯作者)
喻方圆 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导
喻方圆 南京好一朵茉莉花研究所所长 (通讯作者)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