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倒着看是“毒鸡汤”,正着看是“鸡汤”

《西游记》:倒着看是“毒鸡汤”,正着看是“鸡汤”

首页角色扮演仙魔奇缘之一叶情手游更新时间:2024-06-03

近年来,倒看西游的风气深为大家所喜爱。倒着看不仅有趣,且能看出其中的黑暗与残酷。但不管现实多么残酷,人终归还是要怀有希冀的,与其倒着看虐心,不如正着看励志。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学一直作为一颗耀眼的明星存在着。

但是在明清之前,经史子集和诗词歌赋才算得上是文学,而小说则一直以来被视为洪水猛兽,连文学的大门都进不去。

直到明清两代,诗词等正统文学已然发展到了极致。“极致即是瓶颈”,诗词的瓶颈,正是小说的机会。

一时之间,百家争鸣,各种类型的小说层出不穷。这其中,神魔小说异军突起,瞬间收获了大量读者的追捧。而神魔小说中的佼佼者当属被后人称作“神魔双璧”的《西游记》与《封神榜》了。

《封神榜》所构建的仙魔体系对于后世网络上兴起的“仙侠玄幻文学”起到了极大的影响,而《西游记》似乎并没有体现出一种宏大体系。

那么,与《封神榜》齐名的《西游记》真的不具有宏大的体系吗?

一叶一菩提,一猴一世界

如若让我们来划分《西游记》的结构,最简单的一种划分便是:“取经前”和“取经路”。而这种看似最简单的划分,却恰恰是最正确的划分。“取经前”的部分便是其体系部分,而“取经路”则是其释厄部分。

小说一开篇,便来了一个场景宏大的天道讲解。其实这看似“高大上”的谈天说地,不过是在虚张声势罢了。

总结一下就是:盘古开天地之后,世界逐渐形成了四个大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东胜神洲里有个傲来国,傲来国里有个花果山,花果山里有个石猴,那就是孙悟空了。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孙悟空前半生的“人生履历”:天地精华所生——洞天福地安家——序齿排班为王——跋山涉水求道——上天入地称圣——五指山下被压。

从以上这些人生大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孙悟空的前半生总结起来不过就是“三要素”。那到底是哪三要素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孙悟空出世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找了立足安家之地——水帘洞,这无非是为了“不受老天之气”,保障基本生存权利罢了,这便是第一要素——生存。

处理好和老天的关系后,就该处理与同类之间的关系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才有契约关系,有了契约关系才有社会,孙悟空在花果山通过序齿排班为王,建立了一种契约和规矩,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猴社会圈子”。这就是第二要素——规矩。

有了生存和规矩等物质条件的保证,下一步便是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了。所以孙悟空不甘于当个衣食无忧的山大王,而是选择走出去,去“跋山涉水求道”,去追求一种文明,而这文明就是第三要素了

先能生存,再立规矩;有了规矩,追求文明。

读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吧。不错,孙悟空的行为像极了人类的成长历程。

这便是作者的真正意图,他意在说明他要讲的故事,并非是关于神魔鬼怪的,而是关于“人”的。孙悟空个人的发展历程,就是“人”的发展历程,孙悟空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人,而是一部“人类发展史”。

原来《西游记》一开卷就给我们奠定了一个大格局:人之发展。然而这只是一个外在的“物质体系”罢了,从孙悟空的身上还蕴藏着一种“思想体系”。

鸿蒙初辟本无性,打破顽空须悟空

我们都知道,这石猴原本是天地所生,本来无姓亦“无性”。在他遍游天下,寻仙问道的时候,他是一个“志心朝礼”的老实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别人骂我打我,我也不恼不嗔,我一生无性。”此时的石猴,拥有赤子之心、礼让之心、朴素之心,明显与老子所说的“怀素抱朴”的人类初始阶段相似,我们不妨称之为“无空时期”

待到石猴于菩提祖师处学得了法力神通后,原来的“无空”便被打破了。他恃强斗狠,在傲来国抢劫武库,以至于百姓“关门闭户,无人敢走”;在花果山啸聚群妖,大起兵戈;在龙宫使动如意棒,一路打出去;在地府,又是一路打出幽冥界。

他还追名逐利,大官便做,小官不做,不给我做,便自己做。这一时期便是书中所谓的“顽空”,一种争竞于诈力的世道,就像是道家批判儒家那样“仁义起,则大盗生”。

在经历过“闹天宫”、“取真经”之后,孙悟空终于“悟空”,得成正果,封以佛位,功德圆满。

从“孙悟空”的名字上可看出的不仅是人类思想的一种演变过程,更体现了本书的一种思想倾向:孙悟空经历了道、儒的洗礼,最终归于“佛”。而佛祖虽然法力无边,佛法虽普度众生,但这只是精神思想上的一种希冀。

在现实中,人间尊儒,天上尚道,佛祖的“官阶”还是大不过玉帝。而孙悟空的这种“体系内的反叛”,无非是宣示一种思想:现实中得不到的,可以通过精神上来获取;看清现实的不公后,也要自得其乐的生存着

这才是千古不易的豁达胸襟与生活态度。

追名逐利,永远是世人难以跨越的一道难关。我们不求能够无名无利、一任自然,但也不能深陷其中、无法挣脱。既然“争”是人类的本性,那我们就不如大胆放心去争,以“君子之争”的方式,去争他个“山清水秀、柳暗花明”。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我们前面说到《西游记》是作者吴承恩借神魔来写现实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在现实中遭遇到不公的对待,自然而然把这种情感注入到文章中。现实不公是由腐朽的朝廷与浑浊的官僚造成的,那小说中的“不公”又是谁造成的呢?

既然说到了小说中的“现实不公”,那就要说说造成这一现象的“玉帝诸神”,即主宰三界的天庭统治者。

对于“不公”的制造者,作者其实并没有过分的痛恨与批判,这在我们读小说的时候就可以感觉到。在吴承恩笔下,我们既没有看出天庭多么腐朽不堪,也没有看出孙悟空多么伟大高尚。

孙悟空不过求一个“英雄有用武之地”,玉帝不过是错在“不能任贤使能”。在这一点上,孙悟空既体现了吴承恩的心理,也代表了一类人的心态。

“猴子偷桃”本是天性使然,而玉帝却用猴子看守蟠桃园,这是多么可笑和糊涂。从这一点而论,玉帝是典型的不会用人的昏君。

再看孙悟空这个形象,做弼马温时尚且每日点卯,兴干实事;待做了齐天大圣,反而监守自盗,不务正业了。

仕途不顺便借酒消愁,再不得志,便欲起而夺之,做自家的皇帝。说是“叛逆色彩”,倒不如准确地说是“为名利而起的造反行径”。

这种“自私的叛逆行为”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孙悟空这个“体系内的叛逆人物”最后被镇压便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合情合理。

在镇压孙悟空的过程中,天庭诸神是费了不少力的,其中蕴含着许多自然之理,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

十万天兵,在孙悟空面前灰飞烟灭;而二郎神区区几千兵马却能擒住孙悟空,这其中有很多“理所当然”的道理。

太上老君的“金刚镯”破了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将他砸晕生擒。“金刚镯”是结结实实的一圈子,代表着“实”;而“七十二变”虽然千变万化,但皆为虚幻,代表着“虚”。这一回是:实胜虚

孙悟空能从“八卦炉”中逃走,并顺带着把太上老君摔了一跤;但他却逃不出“五指山”,这其中原因则是“八卦炉”意欲“灭猴”,“五指山”则意欲“渡猴”,这一回是:渡胜灭。

*人易,渡人难。孙悟空是一个“也能善,也能恶,善恶凭他做”任性妄为的心猿。唯有破了“虚妄不实”,才能定得住、渡得了“心猿”。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