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桥流水》刘慧桥

推荐│《小桥流水》刘慧桥

首页角色扮演小桥流水传奇更新时间:2024-05-01

流逝的时光如同涌动的大潮,明明暗暗、起起落落,带走了多少往事,湮没了无数记忆,最后留下的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珍惜、珍藏、珍念。

甘洒汗水写春秋 ,一片丹心献教育。

《小桥流水》是作者刘慧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三十多年来勤耕不辍的经验与生活感悟,是作者积极从事理论写作和文艺创作的一大成果,是他追忆、省思过往后沉淀下的人生影像,是他一生情注家乡,投身于教学的印证。

刘慧桥,侗族,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木杉村人,1983年自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后回到家乡当老师,之后一直投身于教学第一线,精心哺育学生,现为天柱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天柱侗族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贵州省侗族学会特约研究员。

人生就是一条路,有捷径,有曲折,有康庄大道,有阡陌小路。刘慧桥之所以会走上教育这一条路,大概是深受父母的影响。他的父亲刘定柄在解放前先后担任过邦洞小学校长和甘洞小学校长,母亲也曾在甘洞小学任语文教员,这使他从小就爱上了教育事业。他爱读书,特别爱读历史小说,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就看完了中国的四大名著,还有许多有关近现代历史的书籍。但由于历史的变故,他在“文革”中未读完小学就辍学回家,加之年幼、体弱不胜农事,于是他连看牛时也找书作伴,什么传奇故事小说、尺牍古训、伟人语录等都读,书伴随他度过了苦涩的青少年时期。

后来,在“文革”结束的那年春天,刘慧桥幸得在施秉工作的叔叔把他带到施秉县牛大场中学插入初二下学习。1977年秋,考入了施秉县紫荆中学高中。并于1979年回到天柱县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糸,实现了他从小就追求的人生抱负。在贵师大,他除了上课、自习在教室外,余下时间基本都在图书馆。在图书馆,他博览群书,广泛吸收新鲜知识,积聚了扎实的知识根基,这就为他后来从事历史教学和写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大学毕业走上教学岗位后,他就把全身精力投入到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业中。对工作的热爱使他在工作之余也笔耕不辍,对文字有着满腔热爱之情,先后在《中国史学视野》《天津日报》《文史天地》《贵州日报》《贵州政协报》《贵州都市报》《贵州大学报》《贵州侗学研究》《文化广角》《杉乡文学》《黔东南日报》《黔东南人物》《黔东南政协》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教学论文、人物传记和散文等将近100篇。他说,要把这些散记梳成集,权作退休后纪念,别人留房产、证券给子女,他留一瓣心香。

《小桥流水》是刘慧桥工作与生活的结晶,内容充实、丰富,视角独到、词调优美、笔法隽永、韵味醇厚,引人深思。全书分为“本土记忆”“风物览胜”“历史研究”“民间逸闻”“民族研究”“人物传记”“往事追忆”七个章节,共收录了作者自2001年以来在各大刊物、媒体上发表过的学术论文、教学论文、人物传记和散文近100篇,内容跨度从工作经验、教研论文、民族研究、民间逸闻到经历感受。

作者说:心有所感,情有所系,把那些尘封的侗乡动人故事、藏于烟雨深处的瑰宝挖掘出来,与人共赏、品鉴,他说这比喝酒、打麻将更有意思。于是他一发不可收拾,买了台普通照相机,趁着假期或周末到乡村去,一是为了锻炼身体,二则是远离城市的喧嚣,去感受浓郁的民俗风情,捧一把净土端详、喝一口清泉润渴、听一首山歌消困、写一篇游记释怀,如此这番把一切定格成永恒的记忆,慢慢品味,经过沉淀后升华,久而久之便把所见所得所感所悟付诸方格印成书。

细细品味《小桥流水》,会发现作者对写作的满腔热情,对教育工作的勤勉与奉献,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对家乡教育的热爱,对家乡民族文化的深切情感。


原创

作者:刘景

(本文《新黔文化》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本号文章欢迎分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