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花园庄M54号墓”与殷墟“王城遗址”探索

殷墟“花园庄M54号墓”与殷墟“王城遗址”探索

首页角色扮演玄神重生更新时间:2024-07-31

※ 殷墟王城遗址“宗庙区”的探索

殷墟王城遗址是殷人的历史记录,可以十分清晰地印证殷人、商人、殷商王朝早期历史。

殷墟王城遗址可划分成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宗庙区,它位于王城南部(前方);

第二部分:宫殿区,它位于王城北部(后方)。

整个王城由防御沟和背靠洹河围绕形成一个整体单元结构。

现在主要探索的是殷王朝的宗庙区。

而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宗庙区是没有墓的!

以前所拟定的所谓“妇好墓”、“54号大墓”及以后可能还会(在宗庙区内)发现的许多似墓遗址,其实都不是墓,而是殷王朝所修建的宗庙。

殷商王朝的王城格局是——前庙后寝(朝),庙是祖先所住,寝是王人所居。

古代王朝社会,庙尊而寝卑。庙中藏祖先神主,宴以藏衣冠。

在朝廷之前修堂屋,堂屋内藏祖先神主及先人衣冠;堂屋之下(地下)又建一屋,用来安放祖先“遗骸”(少许)及祖先灵物、纪念物。

殷人宗庙,是地上有一屋,地下还有一屋,故曰“重屋”。

宗庙是殷王朝宣扬其功业的重要“道具”,故——

殷人出征、丧葬、婚假、生育及重大国事、家事等均要到宗庙进行祭祀、占卜,通报先祖并祈求先祖保佑。

古宗法制度有——“天子七庙”之说(即王者有建七庙的资格),七庙分别为:四亲庙、二祧庙、始祖庙(即“亲庙”四座、“祧庙”二座、“始祖庙”一座,共七座)。

“四亲”指——父、祖、曾祖、高祖;

“二祧”指——高祖之父、高祖之祖父;

“始祖”指——“炎黄”二脉、归属其一。

华夏文明自称“炎黄子孙”,即血缘传承于炎帝一脉或黄帝一脉,所以当古人追溯自己血脉归属的根源时,要么说属于炎帝一脉,要么说属于黄帝一脉……所以,上述“始祖”中的“始”指的是——所属血脉之开始,即炎帝、黄帝二者之一。

由出土资料结合文献传承推测,殷·子履(汤)王天下,所修建的“天子七庙”分别为——

四亲庙:[父·癸]庙 →[祖·冥]庙 →[曾祖·相土]庙 →[高祖·契]庙;

二祧庙:[契父·帝喾(/辛妃)]庙 →[契祖父·少昊]庙

始祖庙:[血脉始祖·黄帝(/戊妃)]庙

根据殷墟遗址发掘出土的几座“重屋”遗存(遗迹、遗物、铭文等),结合文献记录推测得出:

1、花园庄M54号遗址为汤王“祖庙”·冥庙遗址(重屋地下部分)。

冥为殷人六世祖,是殷人王业的重大贡献者,被殷人列为“郊祭”的对象(即祭法所曰之“殷人禘喾而郊冥”),视其与天帝、日、月、星辰同辉,祭祀他就如同到郊外迎送重要人物一般,所以其庙址所在,应为城郊、离寝区最远处(位置如上图M54所在)。

该遗址出土铜钺,上刻铭文“冥方”(当前错释为“亚长”),释意“殷冥有方”。

2、汤王“高祖庙”·契庙遗址,目前尚未发现。

契为殷人高祖(殷始祖/远祖),是殷族最早的有“方”(方土)之人,是“宅殷(殷宅)”的建设者,也是殷人最崇拜的“开国者” ……故其庙址所在应为殷墟宗庙区的正中位置(推测大概位于上图虚线②)。

3、小屯M5号遗址为汤王“祧庙”之一·辛妃庙遗址(重屋地下部分)。(辛妃即高辛帝喾与辛妃简狄,该遗址如今被错释为“妇好墓”)。

简狄是殷人一族的源出之母,殷人重母,且简狄又为母系氏族首领,这对殷人来说,其地位尊崇程度无人可比,故殷人即以简狄为庙主,其庙址设在最靠近王城寝区处(位置如上图M5所在)。

该遗址出土“司辛妃”鼎(当前错释为“司母辛/后母辛”鼎),释意“伺辛、伺妃”之鼎;辛,“十天干”之一,为帝喾庙号。

4、武官村M260号遗址为汤王“始祖庙”·黄帝庙遗址(重屋地下部分)。

殷人的血脉始祖(根祖)为黄帝,殷人尚北,故黄帝庙位于殷王陵区与王城遗址区之间,寓黄帝为殷之根源/根祖。

该遗址出土“司戊妃”鼎(当前错释为“司母戊/后母戊”鼎),释意“伺戊、伺妃”之鼎;戊,“十天干”之一,为黄帝庙号。

※ 殷首王定都建庙遗址及其他殷王数迁王都遗址探索

据出土资料及文献记载,大致推测出殷首王·子履(汤)所定王都遗址所在,及其他殷王数迁王都的位置所在,整合如下图:

(目前暂时拟定如上图,以后若出现新的证据,再另行修改。)

※ 殷墟花园庄M54号遗址的正确解读

(一)坑之概况(“重屋”地下部分)

54号遗址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坑口长5.04米,宽3.23—3.3米;坑底长6.03米,宽4.15—4.4米;坑口距地表1.1米,坑底距地表约7.3米;方向0度;坑内填土为“红褐色杂黄白斑点的五花土”(五花土即五色土,是五帝之色,有五帝崇拜色彩,是古代特殊的填埋方式)。

坑底四周有经夯打的熟土二层台,南高北低。南部二层台高1.87米,北部二层台高1.65米,二层台平均宽约0.8米。墓底中央偏东处有一长方形腰坑,长1.08、宽0.62、深0.7-0.85米,其底部北高南低。该坑中部向东与一长方形浅坑相连。

(二)坑之“内景”

1、坑内有一椁(实为木屋),椁(木屋)内有一棺,棺内放有一具尸骨不全的遗骸(他即是庙主·冥)。

2、椁(木屋)用木板搭建,虽已腐朽,但板灰痕迹仍旧清晰——椁(木屋)长3.82米,宽2.2米,高1.65—1.87米。顶层由21块东西向的木板组成,木板宽0.18—0.26米,厚约0.05米。南北两端的木板各有一半架在南北二层台上。椁(木屋)壁板在四角处采用榫卯方式结合。

3、椁盖(屋顶)髹漆,以黑漆为主,兼用红漆与黄漆。椁底(屋底)由11块南北向的木板铺设而成。南北两端的下面各铺1块东西向的枕木。

4、(装着冥遗骸的)木棺位于椁室(木屋)中部偏东,长2.45、南宽0.7、北宽0.85米,高度不详。棺盖髹红漆,花纹精美,以夔龙纹(帝喾图腾)和鱼纹(帝禹图腾,夏后人追认禹为夏帝,故棺饰鱼纹意为——冥继承夏禹治水之志)为主。

5、棺盖的四周饰有金箔。(金,夏王朝德金,以金为尚;冥为夏水正,勤于职、死于水;夏王朝赐其棺饰为金,以昭其功。)

6、棺内底部铺满朱砂。(这是华夏民族的宗教信仰)

7、棺内之人为男性,头向北,俯身直肢。人骨保存欠佳,只残存头骨、四肢骨及部分盆骨,余皆成粉末。

(冥是殷人六世祖,殷人十四世王天下,故修建王朝宗庙一定是在十四世或之后,这时的冥早已去世一两百年。修建王朝宗庙时,把冥的“灵骸”从墓中迁移到殷墟54号重屋地下的“木屋”内……故棺中遗骸呈现的是残存现象,保留的只是一部分。)

8、墓(坑)内殉人15人,殉狗9条(下图为腰坑中的殉犬)。

(从目前殷墟所发掘的遗存有殉人、殉犬的几个遗址得知:殉人及犬的安排,并不只是简单的起陪葬作用,更重要的是作为宗庙守灵人和守护犬而存在,故人和犬所摆放的位置,通常是以“庙主遗骸或象征庙主的灵物”为核心,在“上、下”及“前、后、左、右”(或“东、南、西、北”)安排人或犬守护,且身份越尊贵、地位越崇高的祖先,所配置人和犬数量就越多,防护的方位也越周密。)

9、青铜礼器主要放在棺椁之间(屋内棺外)的南北两端。

鼎全部放在北端;(殷人尚北,以北为瑞,故“鼎”吃放在冥的头边,即北端)

方尊、方斝、方彝、甗、罍、盂、觚、爵等大多放在南端;(这些是夏王朝封赏之器,是冥被封为诸侯,有爵位,有方国的物证。王朝封赏之物陈设于王方,即南方。)

10、青铜兵器大部分放在椁内棺外(屋内棺外)的东西两侧;(兵器为使用之物,置于手侧)

11、玉器大部分放在棺内(玉器为贵重之物,故“随身携带”、“贴身保管”):

璧(礼天所用的礼器)、戚(玉斧,权力的代表、身份的象征物)等放在墓主(庙主冥)上身两侧;

4件龙形饰放在墓主(庙主冥)背部,从头到脚基本呈一条直线;(表明庙主冥是帝王之后,是帝王的直系子孙,是龙的传人。冥是帝喾的六世孙,是黄帝后裔,即“龙子龙孙”)

玉管主要放在墓主(庙主冥)的胸部及腹部;(玉管是华夏传承人的标志)

12、陶器如将军盔、罍放在椁(屋)内北端,其余被打碎放在填土及二层台内;(这些是溯源、身份象征及生活器随身等宗教信仰的体现)

13、贝类放在墓主(庙主冥)身下;(古代,贝类并非如今人所认为的用于交易,而是古人对生殖的崇拜,表示殷人后代延绵不绝和祈求祖先保佑子孙繁荣昌盛)

14、M54号出土铜钺7件,其中一件仅出于妇好墓(本人理解为——M54号遗址出土铜钺6件,M5号“妇好墓”出现1件与M54号铭文“相同或相似”的铜钺,故说M54号遗址的主人共有7件铜钺),此外还有大量的随葬兵器,表明墓主人生前可能是一位高级军事将领(表明庙主冥生前是一位拥有兵权的、位高权重的人物)。

(钺6件,表示冥生前拥有征*6方的权力,是王征伐六方的军权代理人。天子有征伐三界“六方”之权,即天、地两界“二方”,人界东、南、西、北“四方”)

(另有1件冥钺,出现在M5号辛妃宗庙遗址即所谓的“妇好墓”。它的出现表明,作为辛妃子孙后代中的杰出人物代表,冥拥有王赐之征*权,而此钺正是冥的权力物证。)

(辛妃庙是殷人王前文明的“家族史”;冥庙是殷人六世祖、夏水官/水正、诸侯的“个人史”。)

(三)出土铭文释

花园庄54号宗庙的主人是谁?

是殷冥,即殷人六世祖也。

①《竹书纪年》载:夏少康十一年,任命商侯冥为水正(水官),使商侯治河。

水利自古就是农业的命脉,所以管理水利工程的水官(水正)对王朝来说,是尤其重要的职务。

②《展禽论祀爰居》载:冥勤其官而水死,被后世之人奉为水神,称其为玄冥。

整合文献及宗庙遗存可知:

冥——为官务实、勤于其职而死于水患。夏少康时期,因冥使水患不再,得到夏王朝很高的褒奖和赏赐;冥死后亦获得非同一般的荣誉和享受超越诸侯等级的墓葬礼制。

冥是继大禹之后的又一位治水英雄,也是夏王朝时期殷族(商国)的杰出首领。

古代祭祀,有“以死勤事则祀之”之礼;冥,勤其官而水死,故殷人“郊冥”……即使后面改朝换代为周,冥仍被作为“五神”之一来奉祀,其主水,为北方之神,称“玄冥”。

M54号遗址出土一件带铭大铜钺,通高40.5cm,刃宽29.8cm,柄长15.3cm,重5.96kg。

此钺之形制、铭文、纹饰,记录下冥所处的时代、身份及职务等信息。

钺之释如下图:

夏鸟图腾——为夏王朝的图腾标志,证此钺为夏王所赐;

殷鸟图腾——为殷(鹰)族图腾标志,证其为夏朝、殷族之人;

钺之形制——显示为方国之钺、侯钺,证此钺为夏朝诸侯国君之物;

方国标志——为诸侯之方,示其拥有“方国”领土;

戴冠殷人——冠即官,水冠即水官(水的一端有“一横”代表标尺/标准,意为正,故又称水正);手执锹类工具,表示疏水。

综上得出:这是夏王赐给时任夏水官司空之职、殷族商方诸侯国君殷冥的象征其具有征*之权的物证。

(四)出土遗物释

1、六把铜钺

古代,赐弓以“征”,赐钺以“*”。

对以农为主的古代来说,水利、土地资源,是关乎“国计民生”之大事,故主管水土资源的“司空”一职,对王朝来说极为重要,天子常会赐其大权以解决水土纠纷。

如舜时期,禹任“司空”,主“平水土”,天子同样赐其征*大权;

又如现在所说的冥,为夏水官(正),为司空,跟禹一样主“平水土”,故夏天子亦赐大铜钺(如下图),示其具有征*大权。

54号遗址共出土六把铜钺,说明冥有“代天子、伐六方”的军事征伐大权。

2、一只铜手

54号遗址出土一件奇怪的青铜器,考古报告中将其称作“手形器”。

此器的形状与比例,如人之“右手”,但比正常成年男人的手要小得多,其长度约为13.2cm,手掌宽度为6.8cm,手心内凹,手背凸起,五指弯曲呈半握状。

手臂处为空心,内有木质残留,似为木柄痕迹;手背刻有眼纹一只及其它纹饰,造型别致、做工精美。

“手形器”出现在冥的左腿骨旁,跟青铜兵器和礼器在一起。

“手形器”究竟是什么?有何用处?

类似这样的问题,专家学者也摸不着头脑,给不出答案,于是——

有人说它是墓主的假肢,而且还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假肢;

有人说它是一种食器,是从鼎中“举肉”的工具“铜毕”;

有人说它是权杖,是行军打仗时用来指挥军队的;

还有的人说它是“不求人”,用来“挠痒痒”的;

……

“手形器”究竟是生前使用的假肢,还是死后陪葬用的装饰物?目前暂无定论。但我更偏向于它是一种象征物。

今人说起“爪牙”一词,多含贬义,但在古代“爪牙”却含夸赞之意,是古人表达崇拜的方式之一。

通过溯源得知,“爪牙”源于“虎牙”、“鹰爪”,两者的共同点是尖锐、锋利、坚硬,它们分别是虎和鹰最厉害、最致命的武器,是力量的代表。

对“虎牙”的崇拜,源于“有虞氏”、“虞舜”崇拜。三星堆为夏王城遗址,存在虞舜崇拜。舜为有虞氏,有虞氏服虎、崇虎,故三星堆“坑”物中出现绿松石“虎牙”象征物,代表虞舜崇拜。

对“鹰爪”的崇拜,源于“鹰”、“殷”崇拜(殷墟五号遗址有“鹰爪”出现)。

殷墟54号冥庙遗址,出土的这只“手形器”,是殷(鹰)人之手(爪),即由“鹰爪”演变为“殷手”。

如果说鹰爪是鹰的致命武器,那么殷手则是殷人的无敌之手。它的出现代表冥是殷人王天下的最强力量与得力助手。上纹“鹰眼”,更说明它是殷手(鹰爪)。有木质“手柄”又与兵器、礼器摆放在一起,说明它是陈列在那里的象征物,是崇拜的代表物。

3、一件牛尊

殷之源(根)祖为黄帝;牛尊是祭祀黄帝的礼器。

牛身饰有虎图腾标志,表示夏王朝所在地为虎(虞)方,即川蜀之地;

牛尊刻有铭文,释“冥方(国)”,说明它是夏王朝赏赐给冥的“国宝重器”,是王朝特别器重冥的表现。(该牛尊可能是夏王朝时期所铸;也可能是殷王朝建宗庙时重铸的“复制品”,以追述先人功)

4、勤职战死

经检验发现,冥的尸骨有伤痕如下:

① 左侧股骨有一处刀斧类锐器打击形成的创伤,可能是他生前形成的砍伤。

② 左侧肱骨上有三处锐器砍痕,说明其生前左臂曾经遭受连续性打击,这三处砍痕均未见到骨骼的自我修复痕迹,说明砍痕的形成与死亡时间的间隔非常短。

③ 左侧一根肋骨中前端发现有明显的锐器砍痕。

④ 左侧髂骨上有一贯穿伤,应为矛戈类兵器穿刺所造成。

⑤ 左侧股骨上部之后有一锐器砍痕,说明受力方向来自其左后方,而造成此创伤的兵器应为钩兵或砍兵。从创伤的位置看,极有可能这伤重创到其股动脉,造成血流不止,成为致命一击。

冥的尸骨伤痕累累,这说明什么?

首先说明,“冥勤于政事而水死”的史载记录是真的。

水死,即因水而死。冥死于治水、平水土的路上,是患难而死。

其次,尸骨上①~⑤的伤痕表明,造成冥死亡的那场战争,战况之惨烈,以致主将阵亡。冥为夏政而献身,因水土而战死,伟大且壮烈。

冥重屋地下遗存,有百余件铸有铭文“冥”的戈、矛、钺等兵器,表明其手握重兵;尸骨伤痕累累,则是铁血战将最终血染沙场的证据……冥是夏朝、殷国的英雄。

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见到——冥的遗骸、遗骸上的战争创痕和残存的部分肌体……不得不说,这是历史奇迹!

5、金箔贴棺

出土记录显示,冥棺内有大量的朱砂,看起来猩红一片,泥土散落着精致的髹漆图案和125片金箔。

对于五行属金,德金、尚金的夏王朝来说,王级礼制才能使用黄金制品和金箔饰物;而M54号遗址的主人冥,竟然能超越等级享受“金箔贴棺”这种“王”级礼制,为何?

冥棺饰有金箔,表明冥之功劳对于夏王朝来说是“居天之功”,所以夏王朝才会特批给冥使用王朝圣物——黄金。

殷王朝修建王庙追叙先人功,忠实于先人“记录”(夏赐金箔以贴棺),“转述”祖先冥在夏王朝时期,曾经立下大功,受到夏王朝超规格的“礼待”(类似后来的皇帝赐臣以“黄马褂”)。

所以,冥为何能享“金箔贴棺”?因为夏朝尚金,夏诸侯冥功高且以死勤事,故夏王赐金祀之。

殷始祖辛妃简狄庙即所谓的“妇好墓”,没有出现黄金制品,正好说明殷王朝不尚金,也说明辛妃对殷有功,而跟夏关联不大;

而三星堆为夏早期的王城遗址,其宗庙之物被篡夏者焚埋入“坑”,故才出现如今我们所见之三星堆“坑物”——大量金灿灿的黄金制品,如金杖、金面具、金箔等等。

6、俯身成神

殷商所谓的“大墓”往往是挖不出墓主尸骨的(例如“妇好墓”、武官村260号、郭家庄160号等),而花园庄54号遗址,居然罕见的挖出了一副墓主尸骨!

奇怪的是,该尸骸竟然反身趴伏在棺木里,此种怪异的入土方式,被我们称为“俯身葬”。

先纠正一点,很多所谓的殷商“大墓”,其实根本不能叫做大墓,准确的说,它们应该是殷人的宗庙遗址。

我们当前发掘的“墓坑”,只是殷人宗庙的地下部分。殷人的宗庙称为“重屋”,重屋地上部分为殷后人祭拜先祖之堂屋,这部分如今已荡然无存;重屋地下部分通常是用来放置庙主灵物、遗物的地方……这是绝大多数类似的遗址,没有发现墓/庙主“尸骨”的原因(即使有庙主尸骨,也是极少量,甚至无法通过几块尸骨来辨认出它就是庙主)。

54号遗址发现相对完整的庙主“尸骨”,这是罕见的特例,也是殷后人“有意为之”。

殷人六世祖·冥,夏少康时期任水官(水正),职为司空,负责平水土,是古代除大禹之外的第二号治水人物,因平水土而取得巨大成就。

冥勤于政事而水死,是殷人郊祭之祖,是殷人祭法中必须祭祀的、有重大功劳的“四祖”之一。

殷祖冥,被后世称为——玄冥之神。

冥生前为夏“水”官,水属阴性,对应方位为北,对应颜色为黑——

颛顼为帝王、为正,故称其为水帝、黑帝、北帝(即正神、正黑、正北);

殷冥为夏臣、为副,故其死后为副神、小神;玄出于黑,即天将黑未黑之色,故后人称冥用“玄”,如“玄神”、“玄冥”。

玄,属黑为阴,故玄冥为阴神,即阴间之神;

冥管水,为水神,所以他也是主管植物、农业丰饶之神;

冥生前平患、治民、划土界、分水源,管理六方生*之权,是夏朝忠实的“老黑狗”……其死后即为地下世界的主宰,是掌控生死的判官,是光明或黑暗的赐予者(即赐重生或永不超生),专司审判与执行;

冥是夏朝的死忠者,朝廷的冷血复仇者,又是夏朝的守护者,拥有无人能及的黑暗力量,故他又是黑暗之王;

冥神,是地下之神、水底之神、冥界之神,他掌管冥界,统治“玄冥地府”。

冥是殷人的开拓者,又是殷人的英雄,殷人以其为荣耀;冥为北方副神,故殷人卜卦,必为北向(面向北)。

史载:

冥为水神、冬神、北方之神。诗有“玄冥陵阴,蛰虫盖臧”。玄冥,表示冬天光照不足,天气晦暗。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句芒,火正祝融,金正蓐收,水正玄冥,土正后土。正,官长也。

《礼记·月令》:[孟冬、仲冬、季冬之月]其帝颛顼,其神玄冥。

《楚辞》:考玄冥於空桑。(指明东方也)。

颛顼、玄冥皆北方之神,主*戮也。

诗有“与子长决,相求于玄冥之下”,即死归玄冥。

冥死后为地下之神,俯(身)于地下,“看管”地下也,这是冥“俯身”葬于地下的原因,是殷后人的特别安排,是冥掌管冥界、地府的象征。殷祖冥即是玄冥、玄神、冥神、冥王等“神话故事/传说”的人物原型。

7、流芳百世

殷祖冥的遗骸告诉我们,古人是怎么表达“流芳百世”的?

冥的遗骸尚残存部分肌体,而肌体上则嵌有花椒,于是有些人猜测,花椒的作用是古人对尸体的防腐处理手段,这是否就是真相呢?

非也,冥“尸身”涂花椒的用意为——让其死后能够“流芳百世”!

功勋卓著、造福民生者,死后将“流芳百世” ……这是夏王朝给予冥的顶级赏赐,也是殷人的顶级荣誉。

花椒,又称“蜀椒”,诗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在古代,花椒可用来招待神灵,又可娱神,花椒的香气有助成仙。

花椒凃身,取其温暖芬芳之义,喻把芳香传给后人,这就是“流芳百世”之源流。

花椒与四川、大禹、冥都有关联,俗语有云“四川人的命都是花椒给的”,而四川也一直是花椒最重要的产地。

花椒与大禹治水的关联:

大禹治水,手拿锹子,脚因常年泡水而溃烂,只能拄棍而走。禹听闻花椒有生肌、止血、*虫、止痛等功效,遂用花椒给治水民工和百姓治病,最终治水功成。

冥是夏王朝的另一位治水功臣,其死于政事,夏王奠之“椒聊且,远条且”,即用一串串芳香的花椒,送其去到遥远的地方,芳香飘散、流传百世,为后世之典范。

这也是《诗·周颂》“有椒其馨”之写照。

※ 论殷人“墓”与“宗庙”的区别

为什么说殷墟[小屯M5号]、[花园庄M54号]、[郭家庄M160号]、[五官村M260号]遗址,都不是什么所谓的“大墓”,而是殷人的宗庙遗址呢?

想要确定遗址是殷“宗庙”还是殷“墓”,得先要知道两者的特征及区别。

不同时期,对宗庙的称呼也不一样,例如:夏之宗庙称“世室”、殷之宗庙称“重屋”、周之宗庙称“太庙” ……。

殷“重屋”之“重”,含“重复”、“双重”之意。

“重”的使用,传承已久,例如,重明、重瞳、重屋等。

重明——炎帝以朱雀明天下(朱雀即公鸡,鸡鸣则天亮,世界即迎来光明)……后十日并出,万物焦枯,于是尧上射九日,剩一日躲着不出,世界陷入黑暗;尧天子执璋令日出,世界遂重现光明,故曰“重明”;

重瞳——史载“舜目重瞳”,即舜的眼睛,瞳上还有一瞳,故曰“重瞳”;

重屋——殷人修建的宗庙,地上有一屋,地下还有一屋,故曰“重屋”;

……

殷“重屋”与殷“墓”的特征与区别,制成图表如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