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您持续关注《道德经》系列连载。
今天,我们将继续《道德经》第51章“道尊德贵”第二层面的分享。【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本段共十九个字,即:“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故道生之”,即:道,就像种子一样,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德畜之,长之育之”,即:德,好比是土地、肥料、阳光、空气一样,滋润着万物的心性提升。“长之育之”,即:让万物得于生长,让万物得到繁育。
“亭之毒之”,即:让万物得到安分,得到挫折教育的自然修理。
如同我们去原始森林里所看到的,自从开天辟地以来,高高的参天大树,满山遍野,没有修理过。
可是树与树之间,互相避开不重叠;树与树之间的枝叶,自然修理得好好的——大家各自按照自己的“势”在生长,大家相互让路,这就是“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即:天地万有生下来,自然蓄育了很多东西,万物都自然地活着,自然的回归,生死都有自己各自的生命功能,“养之覆之”,即:容其天年,容其倾覆。
本段分三层意思来展开。
首先,本段老子为什么要重复“道生之,德畜之”这六个字?第一,强调了世界万物是由道而生成的。
道不仅创造宇宙,还通过宇宙体系衍生出我们都熟悉的美丽星球。
道既包含宇宙万物,又超然于宇宙万物;道的层面是整体性和规律性;道是宇宙万物及其法则的总和。
第二,强调了德的作用。
德,是道的整体性相对应的概念。
在《道德经》的描述中,道是无形的,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而德是偏重于有形的。
第三,德是宇宙大道在不同层面上的显达,德是道在不同空间、不同范畴上的表现。
万物的聚集生发的力量,都依靠各自的德。人类的真正根本在于道和德,道和德是先天的,是决定了生命层次和生命质量的根本。
最后,德还有一层意义,就是人们遵循道的规律去为人、为事所达到的结果。
这个结果就是三个和谐,即:您与自然规律的和谐;您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和谐;您和生命运行规律的和谐!和谐即德。德者,得也!
在这一生态链的系统中,老子揭示了生命的起源和生命所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即“道生之,德畜之”。
我们来观察一下,每一物种之所以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生物会不断的吸收着自然界的养料,以此让自身细胞不断地繁殖而成长壮大,不断地培育自身性能适应环境的缘故——揭示的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自身繁殖和发展机制,即“长之育之”。
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在自然界生物圈中,每一种物种在大自然面前的生存机会应该是自由公平的,其能否发展壮大,在于该物种的自身潜能和对环境阻力的抵抗力量。
同时也必须要看到,自然界一部分物种的生长壮大是建立在对另一物种的打击、侵害、挑战基础之上的,其遏制程度又受着环境阻力的制约,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的平衡机制,即“亭之毒之”。
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在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中,一些物种的成熟,是为另外一些物种的生长提供了消费资源的。
在我们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万物有生有灭,循环不已,包括我们人类,生于无形,归于无形——这是自然规律。归于无形,并不意味着彻底消失,而是使万物的生命得以组合,并处于永久存在的过程之中。
这一系统能够继续发挥作用的物质转化机制,即“养之覆之”。
以上简明地指出了大自然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机制和基本结构。
第一,天地扮演了以“百姓心为心”的角色,因为天地是无我的,所以能天长地久。
第二,人扮演了什么角色?
如果说天性是母,那么作为人子又有什么功能呢?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中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由此可见,人心如果不在自身上寻找天性,不在自身上证悟大道,不重视人身与天地的关系,而让一心往外驰骋,随其心机,背天逆性,欲火生发,后果则为自毁其形,自设死地。
这个意思是告诉人类,天与人是没有一天分离开来的——人要离开天性,这是人的死地,所以“死地”非天*而是自灭。
自灭,也还是由自己来创造的,先创造环境,然后再用自己创造的状况来毁灭自己,人类走向这条路的过程就是“死地”。
这一段讲的人与天地之间的约束关系,人不顺道的关系就是“死地”。
这个约束是非常严格的——您离道离德,您就会失去了整体的保护!
这个严重的打击不是说不到,它只是时候没到;时间一到,麻烦就到。
所以,从天地和人的这关系来看,核心还是在于——人!现在的情况,只能说人享受过头了以后,倒霉就来了。所以,适可而止的享受者,他往往能够长寿。
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
明天,我们将继续《道德经》第51章“道尊德贵”第三层面的分享。
欢迎您持续跟随《道德经》的分享,我们明天再见哦。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