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因
《西游记》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推荐必读书目。
在从玄奘取经本事故事向小说《西游记》的变迁中,孙悟空逐渐成了故事的中心人物。早期的他大闹天宫,带着强烈的兽性;后来他经历了五行山下被囚,头戴紧箍的被束;更是在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的过程中斩妖除魔,兼而磨炼性情,终于修成正果,成为“斗战胜佛”
从时间线来看,《西游记》这本书以他始,以其终,可以说是孙悟空的个人成长史。
从人物的横截面来看,他集兽性、人性和神性为一身,“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又带角。”(选自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可以说,孙悟空这个形象有着丰富的性格特质,这使他的成长充满了矛盾冲突,不仅在叙事层面使小说好看,更是在价值观方面有如多棱镜一样提供给我们多项度的启发。
无疑,分析这个人物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比如自身向善的意愿、“成人”的动力、前行的耐心、外在的制约、除恶与慈悲的关系等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因此我决定以走近这个人物的方式带领学生泳到小说的更深处,也以此收束整个《西游记》小说两个月的阅读。
二、播种
阅读之初,我开发了《<西游记>通读阶段学程手册》。
今年11月初到12月中旬,学生在手册的引导下完成通读工作,每天在网上将自己的阅读批注拍照上传;首周和尾周安排成文的读后感,中间周次安排每周两篇片段式摘抄与感想。
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我一直希望还原阅读常态的样子,我们并不是每天都做读书笔记啊!尤其是在学生学业繁忙的今天。所以我更侧重于让他们在书上批注,并且上传。
有同学写到:“在这一段的西游学习中,我对‘集思广益’这个词深有体会。在将批注打卡时,我不仅更深入了解了《西游记》,还看到了其他同学在不同文段上的不同想法。”
至于读后感的写作,首周是自由写作,尾周我则给了若干条角度提示备选。在学程手册中,我还要求每位学生每周都要提出一个问题。在6周的阅读课中,我们对摘抄、读后感和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总之,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近孙悟空”的。
至于走近他的方式,自然是各展其能:表演、辩论、绘制插画、制作定格动画、论文摘抄任选一项。
其中论文摘抄是由老师挑选、提供几篇以《西游记》为研究对象的论文,请学生摘抄并写感想。
我挑选的文章是《西游记——动画改编中孙悟空形象的变迁》、《论<西游记>中孙悟空主体意识的发展》、《<西游记>中唐僧人物形象流变的文化意蕴》《<西游记>中小妖命名原则体例与来源初探》。读篇幅长,又包含很多专业术语的论文对孩子们是一个挑战,但是见识了高峰,自然自己的眼光就不拘泥于平原了。
三、开花
这一节单表《走近孙行者》这一节阅读课的实况。
(一)“他”应该叫什么?
师:
过去的两个月我们共同阅读了《西游记》这部长篇小说。它由孙悟空的出生、求学、闹天宫以及被囚为开端,又以他和唐僧一众共同修成正果为结束。今天就让我们聚焦这样一个重要人物,以各种形式走近他。可是在起题目时,老师遇到了困难,因为他有太多称呼了。周思睿同学在写随笔时就曾经关注过这一点,我们来听听——
孙悟空的名字和身份都很多。它既是取经团队里的大哥大,也是花果山的统治者,还是天兵天将眼里的妖猴。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它最早被称为石猴,在本回接近尾声时多了两个名字——千岁大王和美猴王(出自“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后来拜明心大法师得到了被传颂最多的法名——孙悟空(他人称之悟空,自称弟子)。第三回中龙王称孙悟空为“上仙”(东海龙王敖广即忙起身,与龙子、龙孙、虾兵、蟹将出宫迎道:“上仙请进,请进。”)同在这一回中,孙悟空自称“老孙”。到了第四回,玉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可他自己嫌官小,自封了个“齐天大圣”。接着第五回中,它又被称为“妖猴”。而后面的几十章,大多称它为“孙悟空”、“孙大圣”、“孙行者”等。八戒、沙僧多尊称它为“哥哥”。唐僧则多唤它为“悟空”。这便是孙悟空的十几个名字。这些名字代表了孙悟空的“猴”生经历:气势浩大,一呼百应的猴王过于自负,惹怒了天庭。本就只有“弼马温”的无名小卒更是直接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被唐僧所救。在取经的一十四年,一路斩妖除魔,心境逐渐平静最终成为“斗战神佛”!(节选自周思睿随笔《趣谈他的名字》)
师
他,是《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若干个名字,显示了他若干种复杂性格。今天我们就通过各种形式来走近他。
(二)为“他”的故事画插画
展示插画《三打白骨精》、《大圣流泪》,以及定格动画《孙悟空访龙王》,请创作者谈感想。
插画展示
图1:王京轩 图2:张博文
图3:卢巧媛 图4:吴旭冉
课堂交流
同学们:为什么孙悟空被囚时还笑?
图1作者:因为他天不怕地不怕啊!
同学们:怎么戴着王冠?怎么有一只眼睛?
图2作者:那不是王冠,是被我夸张了的紧箍啊!我觉得戴上了紧箍就像有人时时刻刻监视着他一样,所以画了一只眼睛,所以大圣看起来很忧伤。
师:“三打白骨精”不仅故事好看,而且反应了唐僧和孙悟空的一次激烈的冲突,造成了悟空的第二次被逐。这幅画非常素淡,请问为什么在处理人物时没有五官呢?
图3作者:那不重要,只是展示动作就可以了。因为人物,尤其是白骨精只是象征性的人物。
师:为什么单单挑选大圣流泪来画呢?
图4作者:因为他被师傅逐走后,恋恋不舍的流泪的样子很打动我。
(三)让“他”的故事“动画”起来
定格动画的的内容是我指定的,因为这一段小故事充分说明了孙悟空内心渴望修成正果,脱离“妖仙”身份,却又往往最容易被学生所忽略。
小说文本《龙王劝悟空》
却说那悟空别了师父,一筋斗云,径转东洋大海。按住云头,分开水道,径至水晶宫前。早惊动龙王出来迎接,接至宫里坐下。礼毕,龙王道:“近闻得大圣难满,失贺!想必是重整仙山,复归古洞矣。”悟空道:“我也有此心性,只是又做了和尚了。”龙王道:“做甚和尚?”行者道:“我亏了南海菩萨劝善,教我正果,随东土唐僧,上西方拜佛,皈依沙门,又唤为行者了。”龙王道:“这等真是可贺,可贺!这才叫做改邪归正,惩创善心。既如此,怎么不西去,复东回何也?”行者笑道:“那是唐僧不识人性。有几个毛贼剪径,是我将他打死,唐僧就绪绪叨叨,说了我若*不是。你想老孙,可是受得闷气的?是我撇了他,欲回本山。故此先来望你一望,求钟茶吃。”龙王道:“承降,承降!”当时龙子龙孙即捧香茶来献。
茶毕,行者回头一看,见后壁上挂著一幅“圯桥进履”的画儿。行者道:“这是什么景致?”龙王道:“大圣在先,此事在后,故你不认得。这叫做圯桥三进履。”行者道:“怎的是三进履?”龙王道:“此仙乃是黄石公,此子乃是汉世张良。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失履于桥下,遂唤张良取来。此子即忙取来,跪献于前。如此三度,张良略无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爱他勤谨,夜授天书,着他扶汉。后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龙王道:“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龙王欣喜道:“既如此,不敢久留,请大圣早发慈悲,莫要疏久了你师父。”行者见他催促请行,急耸身,出离海藏,驾着云,别了龙王——选自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定格动画展示《龙王劝悟空》(1分35秒)
定格动画作者:昌子钰等同学
师:
感谢同学们,老师不会做,只是提供了一份软件使用说明书,这几位同学一周之内就做出了这样精彩的作品真令人惊叹!
这个场景出现在第十四回,悟空被师傅所救后,打死了六个贼,注意这几个贼的名字“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
这几个贼的名字象征的是人的七情六欲。但小说有趣的是,一方面象征他绝灭了人欲,一方面又把这几个贼真的当做实体的人看待,于是有了唐僧怪他*生过甚,悟空一气之下离开。
龙王说“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
这句话说到了悟空的心坎儿里,可是主动回后,迎接他的却是紧箍。这个著名的标志物对他修成正果来讲是否起到了作用呢?我们通过辩论来思考。
(四)辩论:紧箍对“他”修成正果有用吗?
这个辩题是根据学生的疑问改编的。设立这个辩题目的之一是“哄”着学生读书,如果读书粗糙很容易想当然的认为“如果没有紧箍,孙悟空不能修成正果。”但细读文本,会发现并不尽然。
刚开始公布辩题,初一学生就兴奋地举手准备“开说”,迎接他们的却是老师布置的《辩论赛准备学案》(学案见附件)。学案上给了方法指导并要求至少从书中挑出五条证据并做分析。只有这份学案做得优秀,才有可能入围正反方共8名辩手组成的队伍。
有的男孩子立刻不耐烦了,说:“老师,我是临场发挥型,不需要准备!”作为老师的我毫不客气地说:“辩论赛是为了让大家更充分地读书,要杜绝的正是这种想法!”
挑选正反方8名辩手时,在作业程度相近的情况下,我考虑了男女生的比例,鼓励了日常不爱发言但默默努力学习的学生。辩论赛的好看只是一个因素,但学生的成长才更重要。
从赛前学案来看,这个辩题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很大。于是我对每个班挑选出来的8名辩手进行了大量的辅导。
首先要求辩手们将同学们的观点按照无效证据、直接有效证据、间接有效证据分为三类,要求每一4人团队分工将全书中与紧箍相关的或是与他们分论点相关的所有情节全部找出来,作为证据一条条加以分析,又布置了大量视频、课外资料让他们观看和阅读。
又请学校辩论社指导老师给学生辅导辩论的相关知识,还让两个班的正反方小组交叉模拟辩论进行练习。
辩论赛评价规则我是这样设定的:赛前统计支持正方和支持反方的人数,辩论后再统计,看哪方的辩论改变了一些同学的看法,哪一方为胜。
辩论赛的流程我参照了常规流程,但为了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我增加了一轮“各方观众辩论”(每方代表由各自组长决定);同时淡化了“攻辩”环节,因为这不是常规的辩题,我看重的是学生细读文本,有理有据的把自己哪怕一个很小的观点说清楚;也淡化了计时,我要求学生不着急、把每句话说清楚,让其他同学听清楚,以达到启发更多同学目的。
在整个流程中,被我强化和重点辅导的是正反方的一辩陈词,这等于帮助学生把他们内心的一点模糊的感觉清晰化、条理化、充实化,辩论陈词的撰写既指向议论文写作,也指向口语表达,而这一切都是以充分的阅读为依托的。下面是我和学生共同梳理出来的观点摘要,正反方的一辩陈词附在文后。
各方观点摘要
(五)讨论:成佛之后,“他”还会回花果山吗?
师:
关于他,还有一个你们问了很多次的问题:成佛之后,他还会回花果山吗?
学生观点1:
他会回花果山的,因为在“猪八戒智激美猴王”那一回他离开花果山时答应猴子们:“待我功成回来,与你们共享天真。”他一直是一个很纯真的人,会回去的。
学生观点2:
他不会再回去了,即使回去,也是偶尔探亲,因为他长大了,成了斗战胜佛,有了斩妖除魔的责任,不会再回去和花果山的猴子们玩耍、竖蜻蜓之类的了。花果山是孙悟空精神上的家园,可如果总沉浸在里面,它就成了快乐的牢笼。“童年的记忆终会消失”,在现实生活中成长起来,另有一种光明伟岸的魅力。而那些小猴们,也会有自己的命运,也会有自己的“西游”。
(六)师小结:走近“孙行者”
走近孙行者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怀“成人”之心,保赤子之心
老师也觉得他不会长久地回花果山了。从石猴,到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悟空、行者,以及最终的斗战胜佛,称呼的变化反应了他成长的历程。在他的内心,始终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成善”的愿望(当然对照书中的宗教世界就是“成仙成佛”),这一点在初读或者粗读时特别容易被人忽略。
让我们梳理一下他的成长历程:当他成了美猴王之后,主动求学,每日洒扫庭除,认真听讲,一心希望不再被称为“妖猴”,没想到天庭却丝毫不尊重他,让他当不入流的弼马温,蟠桃会也不请他,猴子对此做出的反应是大闹天宫。这里面固然有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自由,但换一个角度思考,这种赢得存在感的方式也是十分孩子气的。于是在修成正果之前出现了被压五行山五百年,要保护毫无功力的唐僧一步步往西天取经,要被戴上象征束缚的“紧箍”。
在西行取经的十四年中,这个从来受不得气的猴子,偏偏要忍受管束甚至忍受委屈,更要约束自己不时迸发出来的兽性与二心。这正是“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修成正果后紧箍在它头上消失自然象征着所有的社会约束都已经内化于心,正如孔子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很容易在初读时觉得他的取经是被迫的,被紧箍所要求的,但细细品读就会发现他的身上有着强烈的“成人”的渴望,第一次虽然一冲动就离开了唐僧,但当龙王说到若他“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
他立刻主动返回了。第二回他三打白骨精被师傅冤枉,受了极大的委屈,虽然重回花果山,但是对着八戒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身在花果山,心随取经僧”。
第三回他再次被逐时,只是跑到菩萨那里去诉苦,希望重回取经队伍。六十回以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取经队伍,这就是今天常说的“不忘初心”。所以,老师更愿意叫他“行者”。
(七)抄录“孙行者”送给我们的“定心真言”
语录一 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八戒道:“哥啊,既是这般容易,你把师父背着,只消点点头,躬躬腰,跳过去罢了,何必苦苦的与他厮战?”行者道:“我的筋斗,好道也是驾云,……还有那隐身法、缩地法,老孙件件皆知。但只是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彀超脱苦海,所以寸步难行也。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正叫做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出自第二十二回)
语录二 功到自然成
唐僧说:“徒弟呀,西天怎么这等难行?我离了长安城,在路上春尽夏来,已经有四五个年头怎么还不能得到?”……孙大圣闻言,呵呵冷笑道:“师父不必挂念,少要焦心,且自放心前进,还你个‘功到自然成’。”(出自《西游记》三十六回)
师:
“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和“师父不必挂念,少要焦心,且自放心前进,还你个‘功到自然成’。”这两句话是孙行者送给我们的“定心真言”,请同学们把它们抄写下来。愿我们每人都是行者,走好自己的取经之路。
(八)课后作业
我的“西游”之旅
在11月、12月,我们已经一起阅读了两个月的《西游记》,还有的同学读了老师推荐的《为孩子解读<西游记>》和郭英德教授的《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这期间老师指导过阅读策略,每人制定过阅读计划,积累过书中的俗语、知识,练习过对仗,重拟过回目,也提出了若干问题在阅读课上交流;每天上传阅读批注与大家分享,做过片段式读书笔记,也写过成篇的读后感。听历史老师讲过真实的玄奘取经,做个三个学科(语文、历史、地理)的“西游”题目;也一起看过动画片《大圣归来》,与语文老师一起分析文本的改编;还自愿选择写了接力小说《假如孙悟空来到我们班》。在展示阶段,也有表演、插画、辩论、定格动画、摘抄阅读“西游”论文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选择,周末也还有《取经路线图》的制作进行你的阅读大总结。
这两个月的阅读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的西游之旅。想一想每天的阅读有没有认真去做?每一个学习环节有没有认真去对待?如果有小组合作,自己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对于阅读和学习行为本身你有什么收获或者遗憾?对于《西游记》的认知你有了哪些新收获?
请在学案上完成一篇小作文《我的“西游”之旅》。不少于300字。
四、结果
记得上这节课的前夜,我竟然紧张得难以成眠。也许是和学生们一起走了一趟“西游”之旅,走了太久,接近尾声的时候难免又期待又紧张,或许还有一点即将结束的怅然。
上完了课后就很期待看到学生们的作业,而结果也自然是让人欣慰的。
郭印凯的《我的“西游之旅”》——
两个月下来,我读完了《西游记》这本书。不夸张地说,这是我第一本读的如此投入的名著。不仅通读了它,还读了拓展书,听了讲座,配了动画,手绘取经路线等。
如今回想起最初,老师告诉我们要两个月读完时,我多少有些含糊,但依然坚定了积极的态度。可到了后面大概七十回左右,逐渐有些心不在焉了;几次阅读只是为了应付打卡的任务。很快被细心的妈妈发觉,及时提醒了我,并和我一起交流她小时候看《西游记》的体会。让我重拾信心,完整地读完了这本书。
随着书里内容的推进,学校安排的相关课外活动也出现了。第一个便是一场精彩的讲座,那是历史组和语文组的老师共同完成的。历史魏老师用风趣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当年玄奘法师艰辛的西行之路,同时让我更加明确了《西游记》的重要。
果然,围绕《西游记》的活动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动画制作那次。一大早,我们将近十人的小团队出现在胡墨涵家中。时间紧,任务重,同学们纷纷推掉了各自的课外班,认真奋战了半天,终于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工作,将人物和场景做好。下午进行了拍摄和录音,虽然我没能参与配音,但我很自豪地说,那装满两大袋子的垃圾是我收拾的。其实这就是团队,只要每个人都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团队就自然会成功。
《西游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那四位表现各异的师徒,生动形象的写作手法,曲折离奇的西行之路及第一次读它发生的每一幕都将永存我心。
蒋如歌《我的“西游之旅”》——
几度春秋十万八千里,书中两月又西游一回。这十万八千里,历经重重灾难,最终取得真经。《西游记》仿佛就让我跟着取经队伍,一起西游了一回。
一路上,我看着他们走过的风景,感受着那里的风土人情;听着他们的趣事,同感到那样的快乐……西游仿佛已经成为我心中的另一个世界,他一直与我同在。每当我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时,我好像都能神游到我的那一个精神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参加了“西游辩论”和“接力小说”的活动。在辩论里,我们进行了一个分工,又一起去找了书中关于辩题的论点,大家在一起切磋,使我们更深地感到了“紧箍”的意义和孙悟空这个角色的性格。接力小说的创作中,仿佛又再次给予了孙悟空一次生命,让他来到了我们的时代,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这种活动我还是第一次尝试呢,就好像《国家宝藏》里文物的前世今生一样,让他贴近了我们的生活! 记得王老师当时提了一个问题:“西游之后,孙悟空还会回花果山吗?”
这个问题,我印象特别深刻。同学们进行了一番讨论,但我还是比较偏向《为孩子解读<西游记>》中的说法。“孙悟空的心态变化了,他不会回去了。”花果山是孙悟空精神上的家园,可如果总沉浸在里面,它就成了快乐的牢笼。“童年的记忆终会消失”,在现实生活中成长起来,另有一种光明伟岸的魅力。而那些小猴们,也会有自己的命运,也会有自己的“西游”。这一点,我认为孙悟空也是如此想法。
那我自己呢?我的“花果山”呢?现在的我就应该好好珍惜和努力,不负时光和自己吧。希望有一天我实现了我的梦想,到了“大雷音寺”里,再蓦然回首,仍会感谢我的“花果山”,感谢那个“大圣石猴”……唉,好舍不得把西游记看完,希望它永远地讲下去…
但我相信它是永恒的,因为它见证了我们的“西游”,已经走到了我们的心里…
阅读虽然结束了,但接力小说《假如孙悟空来到我们班》还在继续着。在这片小天地中,学生们驰骋着想象力,也把他们的日常生活编进了小说里,不知不觉的学习着他的正义,他的乐观,他的努力,他的纯真,当然也偶尔嘲笑一下他的各种顽劣,也许写着写着,有一天孙悟空真的会成为我们中的一员,或许他本来就应该是我们中的一员。
教师指导:
要思考金箍对于孙悟空修成正果是否有意义,首先特别需要关注孙悟空人生中的几个关键事件: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三次出走、被逐与回归(第14、27-31、56-58回),修成正果;其次需要关注孙悟空的求学、历次对付大小妖魔的态度、对师傅的情感;还可以横向看一看如来给菩萨的“金紧禁”三个箍儿,菩萨都给了谁,有什么共同点。
总之,你选择论题时首先要有细致的阅读作为依据,其次再从宏观上把握孙悟空的人物形象,进而思考问题;也可以联想你在“道德与法制”课上的所学,思考“金箍”的象征意义。
作 者:北京四中 王迪
设计:黄钰莹(实习)
廖观阳(实习)
编辑:周 丹
主编:吴海涛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优质读物!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