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传统认知:犹豫不决还是胸有成竹?聊聊两个版本的玄武门之变

颠覆传统认知:犹豫不决还是胸有成竹?聊聊两个版本的玄武门之变

首页角色扮演玄武门之乱更新时间:2024-08-03

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政变,有人说李世民为了宣扬自己政变的正当性,让史官修改了历史,还把别人的功劳全算在了自己头上,也有人说中国人应该庆幸李世民夺嫡成功,为中国带来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

那么,玄武门之变背后的真相到底如何呢?万不能把此事当成“家庭伦理大戏”看待,只顾着关注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而忽略事件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唐初政治格局的影响。

秦王凯旋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俘虏了王世充和窦建德的秦王李世民凯旋长安,他身着金色战甲,宛如战神下凡,数万士兵齐声呐喊,《秦王破阵乐》此起彼伏,长安百姓欢呼雀跃走上街头,争先恐后想要一睹秦王的风采。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李世民在虎牢关一战擒二王,威名远扬,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岌岌可危。李建成在历史上并不是一无是处,也是个聪明人,只是与弟弟相比,那点功劳实在是微不足道。李世民威名在外,他的命令甚至比李渊的诏书还要管用,别说李建成了,就是老爹李渊都有些紧张。

虎牢之战示意图

窦建德被斩于街市,王世充则在流放蜀地途中遭人暗算。王世充的名声不怎么样,但窦建德在关东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听闻李渊*了他,旧将刘黑闼立即造反。李世民再次挂帅出征,韩信对付龙且的“半渡而击”又一次上演,刘黑闼的大军被洪水淹没,只能逃往突厥,河北恢复了平静。

不久之后,刘黑闼又从突厥借兵,打到了山东。李渊意识到不能再任由李世民在军中立威了,所以派李道玄出征,结果战败,李元吉出征,再败,最终太子李建成率领大军取得胜利,山东平定。

不难看出,李渊是坚定地站在李建成一边的,他很清楚李世民的能力,所以有意无意地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开始为李建成登上皇位做准备。随着太子和秦王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文武百官也开始站队,于是爆发了杨文干一案。

杨文干兵变

武德七年(624年),李渊正在仁智宫中避暑,忽得密报说太子李建成私通庆州都督杨文干,意图造反。李渊大怒,召太子入宫对质,李建成的处境和“巫蛊之祸”中的太子刘据一模一样,不同的是李建成没有造反,而是亲自去见李渊,倒地痛哭一场,表示此事与他无关,李渊在气头上,产生了废太子的念头,将其软禁。

唐高祖李渊画像

但杨文干真的反了,李渊派李世民攻打杨文干,答应凯旋之后封他为太子,杨文干很快被击败,杨文干也死于属下之手。李世民归来,李渊却食言了,只训斥了兄弟二人没有和睦相处,贬了一些手下人,匆匆了结此事。

此事可以说是太子与秦王决裂的转折点。一种说法是,李建成将盔甲送给杨文干,是为了让杨文干对付李世民;另一种说法是,李世民故意引诱杨文干造反,是一场针对太子的阴谋,不管真相如何,两人已经彻底撕破脸。

杨文干兵变示意图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老爹唐高祖李渊。李渊不愿亲自出征,将兵权交给李世民,自己只想着坐收渔利。他没搞清一个道理,天下太平的时候,你成了皇帝就可以让所有人臣服;但在乱世,只有所有人都认可,你才能成为皇帝。

刘邦、赵匡胤、朱元璋,都是自己亲自出征,因为他们深知,必须要在战场上取得足够的威望才能站稳脚跟,在官兵心中,皇帝本人积累的威望,可比那些花里胡哨的兵符要有用得多。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李渊是一个很有政治手腕的人,善于玩弄权术,为人处世很有一套,懂得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这样的人,如果待在稳定的体制里,会很受欢迎,但乱世之中成为一国之君,以他的能力是绝对不够的。

当年沛县人推选领导,首先想到的就是萧何和曹参,但他们不愿承担责任,将领导的位置拱手给了刘邦,刘邦没有那么多顾虑,欣然接受,最后拿下了大汉的江山。员工可以规避风险,但领导不行,一把手有责任承担风险、解决问题,而绝对不能回避,李渊这样的人,适合萧何和曹参的位置,给他刘邦的位置,一定会出问题。

箭在弦上

讲到这儿一定有人会说,李世民太贪婪了,已经是天策将军了,荣华富贵还不够吗?为什么还要觊觎皇位?原因很简单啊,最初李世民的野心可能并不大,可一旦走到这个位置,就再也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唐太宗纳谏图

李世民现在的威望摆在那里,无数双眼睛盯着他,可以说是众矢之的,就算他想要安于现状,但他的团队会同意吗?他的对手会相信吗?等时机成熟,一定会痛下*手。历史上立下大功的人,很少有好下场,周公和诸葛亮是特例,伍子胥、韩信、岳飞这种才是常态,跟你忠不忠心没太大关系。就算他不想争夺皇位,但就凭他在关东的威望如此之大,他大哥一旦坐上皇位,绝不会善罢甘休,到时候再后悔可就晚了。

唐初的明争暗斗,明面上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对峙,其实是李渊和李世民的对峙,再往深里说,是关陇集团和军功集团的对峙。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局部

李渊初入长安,便将要职都给了关陇贵族,以求关陇集团的支持,但李世民征战四方的时候,却笼络了关陇、山东等地的寒门,虽然他们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得到的好处却远远比不上长安的关陇集团,为李唐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却被人如此对待,这些人当然不甘心,于是都聚集在李世民身边,想要把李世民推上皇位。

随着唐朝重新统一中国,权利分配问题也是时候开始讨论了。

政变爆发

因为李渊的偏袒,李世民渐渐落入了下风。武德九年,突厥入侵乌城,太子李建成推荐齐王李元吉代替秦王李世民都督各路军马北征抵抗,李渊听从了这个建议,并将李世民麾下的秦琼、尉迟恭等精兵猛将尽数调走,这就是明摆着不讲理了。李世民在东宫的内应告诉他,李建成和李元吉正在策划“昆明池之变”,如果不采取行动,就只能任人宰割了。还有种说法是“昆明池之变”也是李世民捏造的,为的就是给“玄武门之变”创造借口。

秦琼画像

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暗中将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等心腹聚集到秦王府,开始策划一场政变。先下手为强,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私通后宫,谁都知道这是诬告,但没关系,用这个借口将李建成骗出来就行了,李渊也同意将三个儿子召集到宫中,与大臣们商议此事。

谁也不会想到,玄武门已经被李世民控制,他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在玄武门安插好了内应常何,这是玄武门之变成功的关键,很显然,李世民并不是在冒险,而是有必胜的把握。

房玄龄画像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渊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等一批心腹老臣,召集到海池泛舟,等候三子进宫。看这套阵容,应该是想借此事来决定太子与秦王之争的最终结果。李渊的目的,就是让李建成继续坐在太子的位置上,而李世民的死活,恐怕要看当时的情况而定了,但李世民等人却首先进宫,在玄武门设下埋伏,李建成和李元吉骑马走到临湖殿,见李世民全副武装在等候,立刻感觉到不对劲。

裴寂画像

形势紧急,不容二人多想,第一反应就是转身逃往东宫,但李世民既然敢偷袭,肯定是做了充足的准备,想要在他眼皮子底下逃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了李世民,只要*了他,危机立即解除。

说时迟那时快,李世民刚准备叫住二人,李元吉脑子里就已经计算好了一切,转过身来张弓搭箭就要将李世民射*,却不料“再三不彀”,竟然没有命中,李元吉没有想到二哥会突然出手,毫无心理准备,错过了反击的最佳机会。

唐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李世民不会坐以待毙,一箭将李建成射穿,偏偏此时坐骑受惊,带着李世民奔入玄武门旁的树林,李世民被树枝挂住,跌下马来,李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准备勒死李世民,此时尉迟恭跃马奔来大声喝止,李元吉自知不敌,转身逃往武德殿,但被尉迟恭一箭射死,然后尉迟恭带着二人的首级给东宫和齐王府的人看,太子的人马顿时四散奔逃,这场生死之战就此落幕。

此时,李渊还在船上,李世民让尉迟恭全副武装,浑身是血地跑来报告情况,其实就是威胁李渊,如果不给面子,尉迟恭肯定会给他点颜色看看。李渊见木已成舟,所以只能答应立李世民为太子。

尉迟恭画像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李世民才亲自出面,父子二人痛哭流涕表演一番,一次教科书式的军事政变完美收场。之后,李世民代替李渊执掌朝政,派屈突通去洛阳镇关东,秦琼、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等心腹纷纷上任,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没有遇到任何阻力,可见秦王在朝野的威望已经很高,李渊败的并不冤枉。

关陇集团和军功集团的这一战,最终以军功集团的胜利而告终,但仔细回味一下,就能发觉反常之处。

李渊要调解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为什么要选择在船上?孤悬水中,根本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而且李世民*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尉迟恭穿着盔甲来到李渊面前,李渊第一反应是:“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

杜如晦画像

从李渊的反应来看,李渊已经知道了外面的混乱,但李渊的禁军却是一动不动,就跟信号被屏蔽了一样,可能是李世民早已策反了禁军,也可能是由于无法得到李渊的命令,所以没有任何动作。

尉迟恭回答:“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李渊看向群臣:“当如之何?”,萧瑀和陈叔达都是聪明人,立即让李渊将大权交给秦王,则“无复事矣”,问题是为什么将大权交给秦王,才可以“无复事矣”?

另一版本

把所有的疑点串联起来,可以推演出一个更加合理的版本,李世民绝不会在*了哥哥和弟弟之后,再向李渊汇报,然后等待处理意见,这样做变数太大,这与李世民的处事风格完全不符。

更可能的真相是,李世民一边伏击自己的兄弟,一边命人将李渊“送上船”,由于孤悬水中,李渊根本联系不上禁军,没有李渊的命令,禁军只能待命,给了李世民充足的时间把生米煮成熟饭。

太极宫玄武门复原图

等李世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再去找李渊摊牌,他先安排尉迟恭以“宿卫”身份与李渊见面,其实就是要李渊将权力拱手相让,如果不同意,连他也一并干掉,李渊见到尉迟恭,应该已经知道太子和齐王小命不保,但他不确定李世民此时要怎么做,是否也会*了自己?所以才会问:“卿来此何为?”,言下之意是:“你是不是来要我命的?”,尉迟恭答道:“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这句话等于是给事情定了调,如果性质是秦王谋反,李渊在劫难逃,但如果是太子和齐王作乱,那秦王就是来平息叛乱的,这件事会随着太子的死亡而告终,不会牵连到李渊。尉迟恭就是要让李渊承认这个事实,这样船上的人就不会有生命危险,所以“高祖意乃安”。

萧瑀画像

事已至此,总得有个交代,李渊只好问身边的大臣:“当如之何?”,文武百官都明白,李渊已经没有希望了,他们的性命都掌握在秦王手中,既然秦王让尉迟恭送台阶来了,那还不赶紧就坡下驴?于是,萧瑀和陈叔达回答:“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这才是玄武门之变的全过程。

事后影响

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军功集团的胜利,“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旧秩序动摇了,李世民建立的新秩序是要靠功劳说话的。

他是三大战役中叱咤风云的天策将军,是开创贞观之治的“天可汗”,也是历朝历代明君都要膜拜的唐太宗,这样的功绩根本没有必要去移花接木李渊和李建成的功劳,他们的功劳可以在别人面前吹嘘,但在李世民面前不值一提。

李世民修改史书,其实是为了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但很多人都以为李世民篡改历史,污蔑隋炀帝、李渊、李建成,将所有的功劳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宣扬自己政变的正当性。

步辇图

武德九年八月九日,太子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并大赦天下,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皇帝生涯,即位第二年正月初一改元贞观,唐太宗在位期间文治昭昭,武功赫赫,史称“贞观之治”。

当李世民登上皇位的时候,是否会想起当年俘虏王世充和窦建德,凯旋长安的那一天,他身着金色盔甲,在万众瞩目中走向了自己的父兄,当时一定没有人能意识到,这竟是父兄之间最后一次深情的拥抱。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