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群唐朝诗人选择不卷

当一群唐朝诗人选择不卷

首页角色扮演新笑傲江湖楼兰遗响版本更新时间:2024-05-11

公元749年,一个读书人失意地离开了长安,去西域。

3年前,他科举拿了第二名,正是风光无限的时候。

可他因为朝中没有后台,即使高分上岸入了编,却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职务,过去3年,他走遍了河朔,在找工作的路上写了无数诗文当简历分发给达官贵人。

可他得到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碰壁。

读书人只觉得,长安跟他开了个大玩笑:

这座宏伟壮丽的城市曾经热情地接纳了它,可刚向自己展示了光鲜的一角后,又把自己无情地扔了出来。

没办法,大城市里卷不过,要不去偏僻点的地方试试?

在去西域的路上,读书人碰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官道上和他擦肩而过,定睛一看,原来是在长安的旧相识。

对方意气风发地说,自己从西域回来,正要进京,你现在走的,就是我当初赴任的路呀。

读书人心生感慨,朋友,长安和西域来回三万里,这条路你已经要走完了,可我的这段漫漫旅途,才刚要开始。

他想让朋友帮自己给家里带封信,可翻遍全身都没找到纸笔。

眼看队伍即将上路,和朋友相顾无言的读书人,把千言万语浓缩成了一句话:告诉我在长安的家人,我一切都好。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个读书人,叫岑参,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

大家好我是南瓜,前段时间很多朋友都给我推荐了电影《长安三万里》。

我看完之后感觉整部动画还不错,里面的各大诗人和诗句满满的都是情怀。

但故事上还有不少瑕疵,编剧为了让李白和高适的形象对比得更明显,进行了不少改编,比如李白救的郭子仪改成了高适李白一起救的,比如李白是希望永王收复失地才投靠永王的改成了李白毫不知情没有政治头脑被欺骗了,比如把严武消灭几万吐蕃军队的功劳安给了高适。

但除去这些瑕疵,整部电影还是不错的。

我最喜欢它的一点,是这部电影在大荧幕上非常直接地展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它用很多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讲述了上千年前那些诗人,在那个人人把“读书做官求功名”视为唯一出路的时代,怎么跳出这个桎梏,活出了与众不同的精彩的。

这是一种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1

大唐是一个盛产天才的时代,初唐最出名的天才诗人,就得数王勃。

王勃6岁就写诗,9岁给大儒的汉书注解挑错,10岁饱览六经,16岁全国考试前三,一篇骈文《乾元殿颂》被皇帝赏识,直接进了长安沛王府上。

这要是放到今天,那就是6岁徒手开根号,9岁给教育部写了十封信挑错说你们教科书写太烂了,10岁就读了博,16岁直接进国家智库,那是天才中的天才。想想都觉得这人前途不可限量啊!

结果大伙儿都没想到的是,王勃的仕途以一种仿佛走半道上被一头喝醉了酒的老母猪撞了的离谱方式结束了。

王勃跟的这个沛王叫李贤,是唐高宗的第六个儿子,当时的有钱人娱乐项目少,不像现在玩游艇玩嫩模,他们只能斗鸡,李贤和弟弟英王一度斗鸡斗得走火入魔,就叫王勃写文章给他们助兴。

王勃就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而且写得很认真,正儿八经引经据典把斗鸡那种你死我活的架势写了出来,斗鸡写得跟打仗一样。

本来大家就是上头了口嗨一下,结果文章被皇帝看到了,皇帝直接地铁老人手机,因为在他眼里这文章等于是这样的:

高宗龙颜大怒,把王勃赶走了。

万万没想到啊,我们的天才少年王勃,居然被一只鸡给毁了。

后来王勃在地方上呆了几年,结果又因为私藏罪犯坐牢了,连累自己的老爹被贬去了越南。

这几年给王勃整出了心理阴影,朝廷再喊他去当官他都不敢去了。

26岁时,王勃去看自己的父亲,半路上碰到都督翻修滕王阁,他现场写了一篇传世神作《滕王阁序》,可刚写完这篇,王勃就在去见父亲的路上掉水里了,没被水淹死,但被吓死了。

在这个天才扎堆的时代,早夭的天才多了去了,他王勃有啥特殊的呢?

他特殊在引领了一个时代。

王勃这篇写鸡你太美的文章你或许没有读过,但他当时在长安给朋友写的送别诗你一定背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天涯若比邻那两句写出来就火了不说,还被大伙儿沿用了几千年,因为太独特了。

唐朝之前流行的诗歌,叫宫体诗,突出一个脱离群众,辞藻很婉媚,没事就描写权贵阶层的情情爱爱。

比如什么“开窗秋月光,灭烛解罗裳。合笑帷幌里,举体兰蕙香。”

还有什么“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初唐的诗人,一度把南朝的这种风格继承下来了,虞世南啊、李百药啊、许敬宗啊。

但是唐朝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力已经强大了,啊咱们经济已经发展得很好了,现在该讲文化输出啦!

你靠那些哭哭啼啼的伤痕诗歌能文化输出吗?很蓝的啦,得改!

以王勃为代表的初唐四杰,就是当时诗歌改革的标志性人物,王勃这首送别诗,一扫之前送别诗的调性,意境开阔,姿态昂扬。

如果只说人生的话,初唐四杰都算不上什么人生赢家。

骆宾王7岁就写了那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一度也是天才少年,结果他后来考试落榜不说,还跟着徐敬业造武则天的反,不到一个月兵败,他下落不明。

卢照邻高开低走,不到20岁就去王府当*了,但是越到后面官儿越小,还因为写的诗被认为讽刺武则天的儿子坐牢了,染上了风疾,最后穷困潦倒,投水而死;

杨炯10岁进崇文馆,一首《从军行》名扬天下,“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是他弟弟跟着徐敬业造反失败,他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被贬成县令,死在任上。

不要说后世了,就是当时的人在讨论这几个才子时,也会忍不住指指点点说他们的文风还有“陈隋遗响”,说他们人品都不咋地。

但后来杜甫给了初唐四杰一个公正的评价,终结话题:

卢杨王骆一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你们这些键盘侠呀,有什么资格嘲笑他们?初唐四杰迈出了诗歌改革的一大步,后来的沈佺期、宋之问等人完成了律诗的定型,才有我们今天写诗的各种标准。

你们讥讽初唐四杰落伍,可百年之后,你们这些傻叉连名字带肉身都会消失,他们还会永远记在我们的历史上。

这时候唐朝的诗歌,就像它的命运一样,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充满了创造力,在经历了多年的沉淀和革新之后,理所应当地迎来了属于它的盛世。

2

电影《长安三万里》的故事,就发生在盛唐,电影里高适和李白到了长安之后,挖空了心思想要往上爬,做官,弄个编制。

可李白因为是商人之子,没有资格参加科举,高适家道已经衰落,到处找人帮忙也没人理他。

这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此时的长安是繁盛的长安,也是卷王的长安,大唐人心里的魔都。

想要在长安出人头地,你就得会卷。

唐朝虽然有科举制度,但开始很不成熟,比如考卷上考生的名字都没有密封,考官如果认识考生,完全可以明着偏袒。

所以对于考生来说,这考试的场外因素比场内因素要多得多呀,到了长安复习不是最重要的,去找考官们套近乎才是最重要的,甭管文章写得咋样,先混个脸熟,考官如果欣赏你,会直接参考你平时的作品推荐你,称为“行卷”。

电影里高适去岐王府,就是为了去跟玉真公主套近乎,结果人比人,气死人,他废了九牛二虎之力耍枪,人家都懒得看他。

但王维因为懂琴棋书画,人还长得帅,一眼就被公主看中了。

电影里没说的是,当时玉真公主的推荐名额其实已经满了,但因为王维太帅了,玉真公主就鸽了另一个人,改推荐王维。

在这个看脸的世界,颜值高是真的可以为所欲为的。

除了推荐信,当时还有很多别的卷法,比如当时的人认为,架子越大的人,肯定本事也越大。

所以就有个叫卢藏的人想出了一个妙招,专门跑去终南山假装隐居,然后找人在外面给自己炒作,居然真骗得朝廷给他封了个小官。

这番*操作,直接创造了一个成语“终南捷径”,想进长安城,先上终南山。

还有抱领导大腿,领导打了胜仗,要吹: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凌何壮哉。

领导开了会,要吹: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领导的媳妇是美人,不仅要夸,还得记得拉踩一下: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就连领导两口子周末玩个情趣play,你就算没亲眼看见现场直播,也得吹出新意: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和今天一样,这种环境里,很多人是卷不过,也不想卷的。

电影里的高适就是觉得卷在长安浪费生命,不如去西部大开发吧。

这也是当时不少知识分子的代表,毕竟咱们大唐武德充沛,就算是写诗,你没点战狼情怀,你都不好意思下笔。

不要说那些性格刚猛的了,就是以病娇出名的李贺,那也写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岑参就是这类人的代表。

老岑家祖上阔过,他自己9岁能文,15岁名动乡里,全家都指望他能出人头地,中兴家道。

为了家人,岑参把当时那些能卷的路数都卷了一个遍。

为了凸人设,岑参也学人去嵩阳隐居,谁知道他“隐”得太成功,人直接退网了,四五年都没人来找他。

去长安找达官贵人群发简历,去考科举。诗文和银子送出去不少,可得到的却是几年的“已读不回”。

卷不出来,把岑参都搞得自我怀疑了: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结果没想到的是,747年,岑参获得了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开始接触军事。第二年,名将高仙芝进京述职,听说岑参是个有志青年,就点名要他到自己部队里,一起去边关。

这一年,岑参踏上前往安西之路,算是唐朝边塞诗人中去西域去得最远的一个了。

边关日子很苦,其他读书人写的是“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可等岑参自己真参军后,才发现更普遍的情况是: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边关也不是他待几年混个资历就行的,而是真要流血的。岑参的上级高仙芝有了功劳以后就飘了,为了多立功,高仙芝主动挑衅周边国家,动不动拿出个洗衣粉就要干人。

*良冒功的事干多了,这些小国就联合阿拉伯帝国一起进攻安西。

苦逼的边关生活和战争磨平了岑参的书生气,让他和那些战士们打成了一片,为了练习骑射,岑参脱下了长衫,穿起了练习骑射的短衣,刻苦训练。

正是这段和将士们一起渴饮刀头血,困来马上眠的生活,让岑参的诗作意外突破了瓶颈。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公元755年,岑参就任封常清麾下的节度使判官一职,在轮台欢送自己的前任武判官回长安。

开饯行宴的这天早晨,和将士们一起住在营帐的岑参,惊讶地看到八月的边关已经飞雪漫天,严寒刺骨,是在长安一辈子都见不到的奇景。

漫天大雪吹白了壮阔的山河,而将士们却顶着风刀霜剑,穿上冷得让人直哆嗦的铁甲,张开双臂拉起已经冻住的长弓,开始了一天的操练。大家为了送行,还搬出了胡琴、琵琶与羌笛助兴。

岑参福至心灵,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长安三万里》的编剧很显然是在故事里把高适刻意和李白做对比,营造了一种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感觉。

可是,他们之间其实并没有那么尖锐的对立,李白也写过不少关注民间疾苦的诗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也写过想为国报效的“战狼”诗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盛世之所以是盛世,正是因为它可以容纳下不同的价值观。

盛唐的诗风有各种流派各种风格,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五言长城刘长卿,七绝圣手王昌龄,就如同当时的大唐一样海纳百川。

李白、王维去当公务员,诗名远播,是一种精彩的人生。

高适、岑参没有在长安得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在边关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同样是一种精彩的人生。

让几个喝酒写诗的诗人去为大唐的衰落负责,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要负责任的是那些政客权贵。

为了上马各种基建,官府长期征发百姓当廉价劳动力,农夫被拉去干活后,家里的田地只能抛荒。

有些官员就专等荒年时跑去低价收购百姓的土地,等百姓缓过来后,没有田地就得饿死,只能花高价再找这些人把土地赎回。

轮番炒作后,田地价格暴涨,种不起地的百姓纷纷逃荒。

人口的外流又给了外敌可乘之机,为了巩固边防,朝廷只能边镇节度使掌握更多的权力,以御外敌。可这么一来,各地藩镇又尾大不掉。

土地兼并带来的阶级矛盾和武官权力过大带来的军阀问题,最终成了大唐的心病,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终于彻底爆发,让大唐的盛世戛然而止。

3

盛世的衰落,直接让那些诗人写诗的风格都发生了变化,从极致的浪漫主义转入了现实主义。

这种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唐卷王,我们的白居易白乐天同学。

白居易因为诗很朴素,所以总被大家误以为人也很朴素,其实他也是个天才,6岁开始写诗,16岁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而且,白居易还特别用功,准备起考试来一丝不苟。

这一个人比你有才还比你刻苦,你能卷得过他就有鬼了。

27岁的白居易第一次去考就进士及第,“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两年后他去参加吏部选官的考试,又轻松考过,给了个公务员当。

当了6年小公务员,一直没升官。白居易就辞了去准备更难的制举考试。这个制举是不定期举行的特殊人才选拔考试。

白居易不仅又考上了,而且离谱的是,白居易一边考还一边自己出模拟卷,编成了一本真题叫《策林》。当时他和小他7岁的元稹一起租房子备考,两人一起背真题一起考过,考完他们就成考研名师了,后面但凡考这个的,基本人手一本他俩的真题册子。

考三次三次全中,隔壁罗隐都馋哭了。

白居易当了左拾遗之后,尽职尽责,经常给皇帝提建议,一会儿建议免去江淮赋税,一会儿建议请罢用兵河北,一会儿反对宦官,一会儿反对权臣,还敢当面说皇帝不对。

不光如此,白居易还说咱们写诗的啊,别老整那些不着调的东西,文章要为时事而写,诗歌要为时事而作,多关心关心底层劳动人民,用新题写时事,是为新乐府。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结果,白居易把皇帝给搞烦了,最后因为“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之前太顺了,就没受过这种气,直接道心破碎,在半路上心态就爆炸了,写的诗明里暗里骂人、发牢*,还在九江写了个传世名篇,大家都背过。

后来换皇帝了,白居易被召回长安以后,再也不乱说话了,建议不被采纳他也不发牢*了,他想开了,主动请求去杭州当官。

你看我一个小公务员,操心国家大事操心个什么劲呢,那生育率不行是我能说的吗,那男女矛盾是归我管得事吗?不如管点眼前实在的小事。

有事的时候,他就修修西湖的堤防,管管老百姓生活,拿自己薪水搞一个老白基金会,让后来的官没钱的时候可以从基金会里支;没事的时候他就过过自己的小日子,旅旅游,“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或者泡妹子,“携容、满、蝉、态等十妓,夜游西湖武丘寺”,带着十个KTV小姐去逛街,后来还留下了“樱桃范素口,杨柳小蛮腰”的名句。

在权力中心直言上谏吃了一鼻子的灰,去地方当官反而意外成了中国好市长,留下了一大堆有名的诗,还被好基友元稹拿去出版,在日本大卖,成了书在霓虹国卖得最好的唐朝诗人。

命运就是这么无常,那时候的皇帝叫啥名做了啥事儿,你大概不会记得,但你一定记得,白居易为底层劳动人民写下的那些不朽诗篇。

和白居易类似的,还有跟他同一年生的刘禹锡,刘禹锡也是个卷王考神,一度官做得很高,还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很多革新的政策,比如免除租赋啊,废除宫市,不要以皇家的名义去老百姓哪儿强买强卖啊,把一些宫女和乐师放回家去啊等等。

结果因为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刘禹锡和柳宗元一起被贬谪,比白居易的被贬还早了不少,他们的革新只持续了146天。

但刘禹锡这人心态奇好,白居易被贬谪时郁闷极了,他被贬谪,提笔就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十年后,刘禹锡回到京城。

结果他去玄都观看个桃花,还非要写诗讽刺当朝权贵,说“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你们这些权贵啊,还不都是我贬谪之后才被提拔的?

这回被人记在小本本上了,没多久刘禹锡又被蹬了,二进宫。

结果他心态还没崩,在蜀地待了几年后调任安徽,当地知县是个势利眼,觉得这种被贬来的没前途,故意刁难他,给刘禹锡分配了郊区的住房,周围还一片荒芜,没商业区,上班也没地铁。

结果刘禹锡笑眯眯地去了,还写诗嘲讽,知县知道了以后,又给他换了个家,不但偏僻,还比上次的住房面积小了一半;

刘禹锡乐呵呵地搬了,又添了两句诗;

知县跟他杠上了,让他再搬,更远了不说,这回房子小到了只放得下一张桌子一张床的地步,蜗居;

可刘禹锡泰然自若,提笔就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等到刘禹锡再回京城的时候,他被贬谪到外地的时间加起来已经足足有23年了,半辈子都在外派。

回去的半路上,刘禹锡碰到了白居易,两人互诉衷肠,白居易把自己一肚子的苦水都倒了出来,老刘啊我可太惨啦,好不容易给刘禹锡上了点负面情绪,让刘禹锡在自己的诗里稍稍透露了那么半秒钟的悲观: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结果前四句写完,刘禹锡又笔锋一转: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群,暂凭杯酒长精神。

回到京城以后,刘禹锡故意跑去之前惹祸的玄都观,再写一首,“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我被贬谪啦,我又回来啦!我被贬谪啦!我又回来啦!

不得不说,人心态好就是无敌,依我看他的字才应该叫乐天。

可惜的是,这些现实派的诗歌、劝谏,都改变不了唐朝的命运。

刘禹锡有一次去参加高官李绅的宴席,这个李绅说名字大家估计没印象,但他还没发迹时写过著名的《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结果他发达了之后就浪了,横征暴敛,成了一个贪官,当晚宴席上他请了一堆歌女跳舞助兴,唱当时的流行歌曲《杜韦娘》。

等到李绅让宾客写诗的时候,刘禹锡想起江淮百姓的惨状,忍不住写了一首《赠李司空妓》讽刺,还由此诞生了一个成语: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4

时间走到唐宣宗时期,大唐迎来了一小波中兴,但从全局看,整个朝代已经暮气沉沉,没有挽回的余地了,中兴不过是短暂的回光返照。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人一老啊,就容易想这儿想那儿的,所以经历了中唐的现实主义以后,晚唐的诗人们普遍多愁善感,特别喜欢咏史,借古讽今,一下笔就是断壁残垣的荒凉美,一副“国家怎么会成了这个样子”的感觉。

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我们的无题小王子,究极谜语人李商隐

李商隐幼年时老爹就死了,年纪轻轻就被迫一边学习一边打工。

结果他在打工的时候,碰上了自己命中的贵人令狐楚,一路受到令狐楚帮助、提携,24岁就进士及第。

那年冬天,意气风发的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女儿。

按理说进士及第,娶妻生子,这是很正常的事吧?

但晚唐的政坛暮气沉沉,没有了初唐时的锐意进取,没有了盛唐时的海纳百春,也没有了中唐时的关注民生疾苦。

当时的官员们,已经热衷于内斗、摆烂了,之前提携李商隐的令狐楚父子,是“牛党”的代表,而王茂元因为和李德裕交好,被当成“李党”

所以李商隐娶妻在他看来就是娶个老婆,可在别人看来,那就是对牛党的背叛,李商隐你就是个骑墙的!

几年以后王茂元去世,没了岳父,李商隐就成了牛李党争里的沙包,政治上直接被判了死刑。

李商隐整个后半生,几次当官,几次入幕,但都郁郁不得志,坎坷半生,薪水微薄。

更难受的是,这种委屈你还没处说理,在党争的环境下,没人会听你解释。

李商隐只能把自己满腹的委屈都融在了自己的诗句里,被迫成了一个谜语人。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的诗,突出一个朦胧,有时候朦胧到了大家都看不懂的地步。最出名的就是那篇《锦瑟》,大家肯定都会背,但肯定没一个人懂他在写啥,其实不仅咱们搞不懂,当年的许多专家们尝试了很多角度,很多假说,但都没有一个能坐实的。

李商隐的诗歌因为难懂,所以往往被人忽视了,他的诗歌中,其实有大量的政治讽刺,呼吁政客关心底层的内容。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里表面是说汉宣帝,实际上说的是当朝天子已经摆烂了,国家眼见得在走下坡路,他却不想着怎么励精图治,反而痴迷炼丹求仙,崇佛媚道。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莹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长安宫殿如此雄伟壮丽,结果你隋炀帝还是不满意,非要搬家,另取江都,要不是玉玺落到了李渊手里,你怕不是要一路开船到天边去哦。当年杨广抓了几斛的萤火虫,还专门修了放萤火虫的宫殿,可现在呢,那里一片腐草,垂杨暮鸦,你现在到了地下见到陈后主,难道还有脸请张丽华再跳一支《后庭花》吗?

有时候写得狠,他甚至会暗讽国家吃枣药丸,“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我们这个时代啊,再也见不到作《南风歌》的舜这样的好皇帝了,祖坟里那些人知道了,都要为后世的不肖子孙哭出声来呀。

公元907年,那个寄托了无数中国人浪漫幻想的王朝,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今天,当我们说起诗词中的楼兰、鸟飞、玉门关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小红书上哪个网红分享的景点,而不是“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战场。

有人说,科技让我们的感情变得不再浓烈,时代的变迁让我们再也读不懂古人。

但是,不管技术怎么变化,人类的悲欢离合始终不变。

你曾经喜欢过一个妹子,却不知不觉和她渐行渐远时,你也许会突然想到1000多年,有个诗人写过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你在大城市打拼太苦太累,甚至连节假日都无法和家人度过时,你也许也会和千年前的某个人一样,哀叹一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你付出无数心血的事业碰到了困难,让你焦头烂额,无数次想要放弃的时候,你也许会调侃,这是诗仙也会有的惆怅:“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上千年的时光没有磨灭诗歌艺术的魅力,在我们人生的某个时刻,当我们面临人生的各种选择时,总有那么一两句之前背过的句子突然从心底跳出来,把当年那些诗人们的勇气,变成我们今天前进的力量。

诗在,长安就在。

诗在,中华文明就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