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修仙怪谈:一老翁带着十几只狐狸在墓地打坐,朗读圣贤书

明末修仙怪谈:一老翁带着十几只狐狸在墓地打坐,朗读圣贤书

首页角色扮演修仙怪谈更新时间:2024-04-29

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首先,人的兴趣不同,看书当然有所不同,而看书讲究的是一个融会贯通,所以会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

不过在纪晓岚先生的《阅微草堂》卷三《滦阳消夏录》里,曾记载了一个带一群狐狸修仙的老翁在与一位书生讨论如何理解经文的寓言故事。

或许他们的讨论,对我们如何理解一本书的义理要旨有了另一种理解。



纪晓岚先生的先师何琇,号励庵曾和他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明朝末年有一个书生独自走在草木林间时,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他很奇怪这荒郊野岭之地,哪来的读书声,于是循声找去,却看到一个道士打扮的老翁坐在墓地中间,旁边有十几只狐狸围绕着他,各自捧书蹲身而坐。

这哪像个狐狸,一般人看到这场面还不吓呆了,可这个书生的胆子和孤身前往兰若寺的宁采臣有的一拼,他觉得这些狐狸既然懂得去读书,就不会是要害他的妖魔鬼怪。

老翁看到他后,起身迎接,那些狐狸也捧着书站起来,像人一样的看着他。书生向老翁鞠了一躬,问他和狐狸为什么要读书。



老翁回答他:“我们都是修仙的,凡是狐狸的求仙有两条途径:

其一是采精气,拜星斗,渐渐到了通灵变化,然后经年修炼而成正果,这就从妖变成了仙,但是如果中间想用其他办法,走了邪僻的道路,就是触犯了天条。

其二就是把自己先炼成人形,成了人形后,从人再讲习内丹,这是从人再变成仙。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行的,要靠长久的支持才能够圆满。

第二条道路十分曲折,但是很安全,可是狐狸的形体不能自己变,要虽心变,所以我们读圣贤的书,明白三纲五常的道理,身体自然就会随着心变了。



书生点点头,觉得老翁说的极是,再看看他们读的都是《论语》《中庸》《孟子》之类的,但是只有经文没有注解。于是很疑惑的问这个老翁:“这些书如果只是读出来,却没有给句子加上解释,怎么能做到融会贯通呢?”

老翁回答:“我辈读书,只求明理,圣贤的言语,本来就不是特别深奥,口头讲授就能让大家接受,再琢磨琢磨一下,就能知道它大概的意思,所以用不着特别注释。”

书生从未听过这样的观点,对其惘然不知所对。于是就问老翁今年多大岁数了。

老翁却回答,他自己都不知道多大岁数了,给狐狸们讲经书时,这世上还没有刻板印刷的书呢。

书生听此很是惊讶,又问老翁可记得经过几个朝代了,世事变化大么。



老人说朝代更替,并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在唐朝以前,只有儒者,北宋以后,常听说某甲是圣贤,这就么点差别。听他说完后,书生觉得没有什么要问的,就作揖离去。

对于纪晓岚的先师说的这个寓言故事,何励庵是这么评价的:

用讲经文来求取科第出身,残缺不全,只能将就应付,言辞越美而经书越是荒诞。

用讲经文来树立门户,惹的众说纷纭,辩论驳难,说法越是详细经书也越是荒诞。

何励庵又说到:在读书过程中,凡是采用走捷径的手段方法,中间必然有不稳当的地方,但如果步步踏实,即便中有坎坷,也会不碍大事。



这和那个修仙的老翁说的修仙的两条途径,是同一个意思。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总而言之,就是不管是修仙,还是读书,都要脚踏实地,步步求实,切不可为了贪图一时的便捷而走了弯路哦~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