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义谷轩辕黄帝传说

小义谷轩辕黄帝传说

首页角色扮演轩辕本纪更新时间:2024-07-30

小义谷轩辕黄帝传说

张均乐 口述

1998年6月1日,我第一次走进小义谷,有幸听到当地一位有威望的老者讲说小义谷有关轩辕黄帝的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此后的20多年里,我150余次走进小义谷,跋山涉水,致力于小义谷轩辕遗迹的考证和研究,并收集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小义谷即今天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的小峪,清朝时归宁陕厅小峪乡管理,1949年解放后划归长安县管理。它位于西安城东南35公里处,原名“锡谷”,是秦楚古道锡谷道的主干道,有古小道通往柞水县,又称小峪口。魏·郦道元《水经注》“小峪,名为锡谷。”宋·宋敏求《长安志》云:“锡谷在县东南六十里,有路至旧归安镇(在今镇安县附近),合义谷路通兴元府(今汉中)。”(卷十一)(义谷即今大峪)小峪较东边的大峪小而得名。

我们承认“我们是炎黄子孙”,而且“华夏民族的起源是黄河流域”也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对“炎黄子孙”我们了知其义,但是,对我们的先祖究竟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什么地方?尤其是轩辕黄帝出生在什么地方等诸多的历史问题,由于时间久远,加上文献资料记载有限,尚在考究中。这些年,我在长安小义谷探寻到了轩辕寺、轩辕台、轩辕练兵场等历史遗迹,也听到了与之有关的许多民间传说,由此种种迹象推测:轩辕故里在长安小义谷。

秦岭被誉为中国的龙脉,“秦岭是华夏民族祖脉”,这是不争的事实。秦岭西起甘肃省东南部的临洮,中贯陕西省南部,东达河南省的崤山、熊耳山—嵩山和伏牛山地区,主体位于我们陕西省的南部与四川省交界处,总长约1500公里(又有一说秦岭西起昆仑山,东至鄂豫皖)。其中,陕西蓝田县杨家堡村到太白南脊梁,约200里的这段山脉是秦岭的核心部位(在春秋时就被称为“终南山”),其形胜、物产等为天下人所称道。宋《长安志》卷十一“终南山……又曰‘终南太一’,左右三十里内名福地……《三秦记》曰:‘太一在骊山西去长安二百里,山之秀者也’……汉《东方朔传》曰:‘终南山,天下之大阻也。其山多,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异类之物不可胜……’”(清·康熙《长安县志序》)“谈形胜推关中居首,则陕西天下第一奥区也……京兆省之第一郡也……长安周镐京地,置县始此,又郡之第一邑也。”

以此上溯,终南山及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水所滋润的这块长安大地,数千年来一直是华夏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正因为如此,历代的很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名人侠士、才子佳人、隐士僧人在这里留下了数不清的典故和遗闻轶事。帮助汉高祖平稳冮山的商山四皓,功成名就后退休住在太乙山跟儿,死后就地而葬,因之有了“四晧村”。唐代文学家韩愈官贬岭南,路过蓝关留下了千古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妇孺皆知。詩人王维描写终南山的“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终南山》)成为千古绝句,耳熟能详。老子在终南山楼观台著书立说《道德经》,名闻天下。汉平帝时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相融后出现八大派,其中六派袓庭都在终南山……

有史料记载: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姬姓部落,黄帝是部落首领,它的南面还有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黄帝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而长安正好位于陕西的核心区,轩辕黄帝在长安小义谷就有了一种可能性。

另外,我们再从长安地理地貌上看,可以得出轩辕黄帝在长安小义谷更多的几种可能性。黄河入海东流去,而终南山东段几个山口流出来的水均先向西流,而后再纡餘委蛇北流入渭。恰好,西边沣、涝,南方潏、滈,东边浐、灞等六条河的流向与北边向东流的泾、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太极图。八水长期滋润、促养、护佑关中大地,遂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且有多种多样地形的秦岭北麓咸宁、长安这样的天府之囯。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由于远古时的地壳运动在长安形成了多元化的地形,有山有河,有台塬有川道,有平原有山地,给不同的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这里的植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可食用野生果,这里的土地为五谷杂粮种植提供了场所,野生的桃、杏、梨、柿子、弥猴桃、五味子、板栗……夏秋季节满山架岭,“关中地面无闲草”,野草可以做菜,又可做中草药。

不止如此,终南山的地理位置与地貌,影响着气候,影响着人类生存地的选择。 单一的地形平原,一遇到特大又持久的暴雨,必然山洪爆发,冮河泛滥,所造成的灾难在古代绝对是人力不可抵抗的,一片汪洋都不见。侥幸存活下来的,只有逃荒他乡,根本没有长期生存的可能。若果全是高原地形,一旦遇到持续干旱,千里焦土,寸草不生,荒凉光秃,居民同样束手无策,只有逃荒。地形地貌上得天独厚的终南山下的居民就大不一样了,遇旱,川河里照样可以收,还能在河里捕鱼;遇涝,塬上收成不好,还可上山打猎采果子挖野菜。所以,成就这里人的思想保守,不图大富大贵只求一生平安,“二亩半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成为这里人的祖训。后来在华夏子孙信仰中各占半边天的佛道二教把这里称为福地洞天,不无道理。

这里流传的女娲用黄土(所以炎黄子孙都是黄色皮肤)造人的故事不是神话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因为长安就是人类的发源地,华夏八千年文明在这里产生、发扬、光大,古人类从这里开始一步一步发展进化到文明,有组织的群体部落再发扬再壮大。最新考古发布242万年前陈家沟就有古人类活动遗址,150万年前公屋岭古人类祖先的生活遗址已被各界公认,半坡氏族、蓝田猿人更是为人耳熟能详。

星转斗移,日月如梭。到了大约公元八千年前被史学界称为人文祖母的华胥在这里已成为强大的部落,并初具国家雏形,所以有的学者就直接称为华胥国。

司马迁《史記<轩辕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有可能就出生在与华胥国相距不远的终南山小义谷,长大后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管理的轩辕部落。小义谷半山腰有一个二层的石洞,里面可以容纳数十人,当地人称之为“天洞”,传说轩辕就是在这个洞里出生的,由此也把小义谷叫作“天都”,以示纪念轩辕。

小峪口村下边二里村的李志中,小时经常在小峪口村玩耍,和家里大人沿着“秦楚古道”翻山越岭到过陕南好几次,他对小义谷的地形很是熟悉。1945年为迎接徐海东二十五军顺利北上延安,李志中在陕西工委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直接命名的长柞工委,之后和小义谷贫苦农民冯建中等苦大仇深的村民在小义谷举行震惊关中陕南的寨沟起义,建立了西安—小义谷—柞水——陕南的红色根椐地。那时候,他们经常活动于小义谷名叫“天洞”“”轩辕洞“练兵场”等地,听到了很多有关轩辕黄帝在小义谷的民间故事。

1998年我们第一次进小峪口村,是鹏翔驾校王总开的车。过了小峪水库,我们开始步行。沿着蜿蜒的河道前行大约二十里,到了寨沟。过河几上几下,三转五拐地看见北边半山腰有个洞口,当地人说,这里就是少典妻子附宝生黄帝的圣地。当年附宝*24个月了。晚上睡着,恍惚看见九条龙围着她来回地转,一会儿,九条龙变化成九个大井,八个井按八卦位置摆放一圈,中间放了一个大的。附宝很奇怪,便起床准备看看,刚刚到中间这只井旁,怀了24个月的胎儿生下来了。这时太阳的曦光由东方正喷薄欲出,轩辕黄帝誕生了……少年时就聪慧过人,力大无比。经常带着玩伴捉熊追豹。看到轩辕黄帝能独立生活后,少典和附宝回到他们原有驻地大峪(紧挨小峪东边)去了。

上面讲了轩辕黄帝出生的天洞。现在讲轩辕黄帝的练兵场。在小峪河村你随便向人打听:“轩辕黄帝练兵场在哪?”淳朴的村民都会热情地给你指指点点。这天,我们正好碰见了小峪河村一个叫林双乾的顺路村民,他说,愿意做我们的向导,一边带路一边讲解,我们喜出望外。他带着一把砍刀在前面披荆斩棘,开路前行。一进沟口几乎是四十五度的坡开始,爬行在灌木荆棘之中,左边是十几米深的沟道悬崖,边沿全是草木,一不小心一脚蹬空就会掉下去,战战兢地走完这段路,坐下喝水时,我还是满头大汗,心魂未定。 继续往前走,遇到了因山体滑坡落下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一片乱石阵,简直无路可走。好在向导的引导下,我们跃跳挪移,才慢慢地走出了乱石阵。向右一拐才真正地开始上山了。几乎没有路,向导在前边用砍刀在杂草藤蔓灌木中砍出一道看不到山坡和地面的路,两只手拉着两边的草木,用脚摸索着前进。忽然,前边一亮,我们看见一条没有草木遮挡的坡路,我们高兴地还没出声,就听向导说:“大家千万注意,这里就是一段响沙路,先把两边的树枝抓紧,再换一个脚前进,踏实了再重复动作,手脚并用地前进。”我们一行几人就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样,经历着环生险象。

就在我们第三次休息时,向导一转弯就不见了,忽然听他喊:“到了”。我们顺着山角拐上山顶,两三个足球场大,较为平坦的一块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向导林双乾说这就是轩辕练兵场。旁边有个不大的但很明显的山洞,他又告诉我们,这是轩辕洞。回头一望,我们上来走的路看不到了。远处重峦叠嶂,白云环绕,真正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深深地呼吸一口这儿的空气,顿觉神清气爽,上山时的紧张和疲劳早被山风吹得干干净净,真是洞天福地,也难怪轩辕黄帝在崇山峻岭的终南山,就选中了这儿做练兵场。

林双乾说,公社化的时候,这儿属他们三组的耕地,每年轮换种土豆或玉米,他组的大人小孩几乎都来过这地方。奇怪的是,他组几十年来从没人得过怪病,也没有“三高”,老一辈人都说是轩辕黄帝在保护他们。我想,也有可能是这里洞天福地的磁场、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绝佳空气和山里的流水佑护滋养他们的缘故。

轩辕黄帝练兵场位于山顶,是一片平整的南北窄、东西长的平地。在东头,南北各有一道山脉延伸出去,像一对羊角,下边就小峪河道,两只羊角对面有两个小山头。南边是将领们练习射箭的地方,北边是兵卒练习射箭的地方。各自对应的对面两个山头上至今留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孔,小峪河村民祖祖辈辈把南边的地方叫“大箭窝”,把北边的地方“小箭窝”,管这个沟道叫“箭窝子沟”。

在练兵场东北角,有一个不大的山洞,洞口正对练兵场。洞前两三米远的地面,有一个直径约四五寸,深一尺多的小洞,其用途不详。奇怪的是这个垂直小洞内面十分光滑,就和今天工人用水钻打的一样,不知古人用怎样方法打的孔,不由联想到凌家滩人在一块玉上打了0.15毫米的徽孔,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2014年,我约了西北大学博物馆王亚洲副馆长和几位教授,还带了几位考古专家来轩辕洞考查时,王副馆长他们有心有意围着这个小洞,比划、琢磨了好几分钟,也没能搞清其用途和打凿方法。 另外,此处有轩辕黄帝庙。庙内有轩辕黄帝巨石雕像。庙前50米有两处自然而就的山涧,是轩辕黄帝练习箭法时,箭把所落之处,故称箭窝子。一处曰下箭窝。庙前有黄帝的拴马桩和马槽,庙南侧有一块平整地带,为轩辕黄帝的点将台。现庙址还依稀可辨,皇帝的拴马桩、马槽等还固守在萋萋的荒草之中。

练兵场西边山坡下有条由北向南的小溪,向导告诉我们,这条小溪四季水流不断。公社化时,他们队社来此耕作时,从不带水。渴了,就喝这水,甘甜可口,从来没有人因喝水而拉肚子。小溪由北边流向南边的沟道,最后汇入小峪河。

站在练兵场向北看,叫不上名字的野草荆棘和藤蔓植物密不透风。向导说他开路,我们谁渴了就喝小溪的水。由开始爬山到现在两个多小时了,我们实在是又渴又乏,大家不约而同地喝起小溪里的水,还真的甘甜爽口,水一下肚顿觉神清气爽,精神百倍,这可能就是现代人说的富矿泉水吧?它可是真正由花岗岩岩缝里流淌出来的琼浆玉液,纯天然的无污染的饮用水,而且含有百草味,矿物质。

顺着向导开的路走了约五百米,眼前的一切把我们惊呆了:大的,小的,圆的、方的很多石雕不规则地摆放在这里,千百年来无声无息。它们类似于今天的石桌、石凳、水槽……不过都很粗犷、笨重,最小的石凳少说也有上千斤。最奇特的一块圆形石雕,外圈是约十公分宽,且极其平滑的圆环,向中心凸起约有五公分高的一个圆形,又统一向中平进约一米后,二次又形成更高更凸的圆平面,中间有一个通透的直径约十公分的洞。 另外,还有长方形、四方形、半圆形的,有的在地面平摆着,有的则侧放着,还有的几乎全埋在地下,很明显是受大水冲积而成的。更奇怪的是石雕群的两边,各有一条由葡萄粒大小和枣子大小的不规则的石块堆积成的“长蛇”,足有五米多长,两条“长蛇”很对称。向导说,他听老人说一直是这样的,山里人信天地敬鬼神,从来没有人动过。村里老一辈的人听更老一辈的人说,轩辕寺练兵场有一块神地,早种晚收,多几十个人也够吃,少几十个人也不剩。这个传说现在小峪河的老人都知道。

前面说过由北向南的小溪,它向南流到了一个叫“瓦渣沟”的沟道里。这个沟确实有很多的残砖碎瓦,其上有两道三道粗细不一的绳子纹,有的上边还有一些奇怪的符号。可以断定:这里早先有过寺院殿宇等建筑物,只是或自然坍塌,或天灾人祸,后来被水流冲积到了这里。这些冲到沟里的残砖碎瓦向我们述说着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有一次,我和几个老师来到这里,其中师范的一位老师就捡拾了足有一蛇皮袋子的砖瓦碎块,雇人揹到山口,又坐出租车拉回去。一次,我陪同考古学者王根权老师参观完轩辕祭天台、轩辕寺等遗迹后,他连夜晚写了“终南山石破天惊地发现轩辕黄帝祭天处”的文章。还有一次,世界华商协会秘书长吉文刚先生和几个同事参看后,说他有生之年若是幕捐一批款子,一定会首先考虑投资于小义谷的轩辕遗迹。

我一次次走进小义谷,凝望着天洞、练兵场、轩辕台、轩辕洞……抚摸着那些或雕刻着花纹或镌刻着似乎为远古时代文字的石头,带有纹饰和图案的残砖断瓦,打磨得光滑平整的石块……思索着不得其解的小孔、“浴池”(寺沟林庆涛早年寻牛而发现)、南佛沟张宝高收藏的刻有上古文字的石碑……愈发觉得只知道了小峪河神秘冰山的一角。我多想在有生之年,将小义谷的轩辕文化挖掘得更多更深,为长安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考古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我更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与我一道,走进小义谷,探寻轩辕遗迹,收集轩辕故事,让轩辕文化在长安这片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 王剑利 毋东汉整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